11 min
最近網(wǎng)上被“唐僧走出‘蘇軾圈’”刷屏,許多人不明就里。話說大唐高僧和宋代詞人怎么就聯(lián)系到一起了?
此事的源起在于網(wǎng)上調(diào)侃雞湯博主總勸人“走出舒適圈”。有人就編了個段子:
孫悟空氣沖沖問唐僧:“怎么又被妖怪抓走了?為什么不留在我畫的圈里?”
唐僧答曰:“誰叫你把圈畫在東邊的山坡上了?!?/span>
孫悟空問:“東邊的山坡又怎么了?”
唐僧:“‘東坡’不能久居,有人教導(dǎo)為師要走出‘蘇軾圈’?!?/span>
孫悟空給唐僧“圈”住 圖源:86版《西游記》劇照
于是,這個明朝人寫唐朝人的故事,被現(xiàn)代人一加工,讓一個宋朝人中槍了。
一說到“東坡”,大家第一反應(yīng)就是蘇軾“蘇東坡”,而不是黃埃散漫的山坡,就好像說到“八戒”,馬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一個肥頭大耳的形象,而不是佛家的“八關(guān)齋戒”。這足以說明東坡先生多么深入人心了。
不過深入人心的蘇東坡,一直是一個瀟灑坦蕩,樂天率真的形象。是“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是“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就算是沒有諧音,估計大家也能夠直接把“蘇軾”和“舒適”相聯(lián)系了。但是我們回看蘇子一生的經(jīng)歷,不得不說,他這輩子還真的是在不斷地走出“舒適圈”。
蘇軾像
如果說蘇軾真有什么舒適圈,那得首推詩詞文章。
蘇軾出生在文學(xué)世家,父親蘇洵本身就是散文大家。歐陽修認(rèn)為他可與劉向、賈誼媲美。蘇軾的母親程氏也是大家閨秀,更是從小輔導(dǎo)蘇家兄弟讀書。因此蘇軾年紀(jì)輕輕,就已經(jīng)文采斐然。
后來蘇洵帶著兄弟二人意氣風(fēng)發(fā),一起進京趕考,兩子又同時高榜得中,轟動京師。蘇軾的《刑賞忠厚論》被主考官歐陽修大加贊賞,本來想放到第一名。但是宋朝科舉采取糊名法,歐陽修琢磨,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曾鞏寫的,以我倆的關(guān)系,放到第一名,別人怕是要說我徇私舞弊了。得啦,給個第二吧!
宋人科舉考試圖(局部)
后來歐陽修知道了蘇軾大名,依然不乏稱贊之詞。以歐陽修當(dāng)時的文壇地位,一言就幾乎可以左右一個年輕士子的未來。而他對蘇軾的看法是,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比我的成就更高,我得盡快讓賢了,免得影響人家出人頭地(吾當(dāng)避此人出一頭地)。又說三十年后,人們將都去談?wù)撎K軾,沒人會再談?wù)撟约毫恕?/span>
一時間蘇軾名震文壇,風(fēng)光無兩。
文壇得意也推進了政壇的前途。不僅歐陽修在蘇軾丁母憂期滿后極力推薦他,就連后來的神宗皇帝也對他贊不絕口。不僅親自召見蘇軾詢問國事,而且常常閱讀蘇軾的文章,邊讀邊感嘆“奇才!奇才!”。
在此之前,唐宋八大家宋代的六位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五位。但是最后這一位,不妨說是對蘇軾的人生境遇影響最大的了。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這件事是蘇軾人生的分水嶺,前半輩子他順風(fēng)順?biāo)?,少年得志,又得到諸多貴人扶持,可以說正在“舒適圈”中。
按照劇本,下一步就該“走出舒適圈”了。
王安石像
蘇軾明確反對變法,處處和王安石對著干。但是官場轉(zhuǎn)圜不是蘇軾所長,一來二去,他主動表示“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就這樣外放當(dāng)了杭州通判。
按說已經(jīng)外放了,該老實點了吧?但是蘇軾依舊故我。不論是在杭州還是密州,對于頒布的新法,他覺得靠譜的才執(zhí)行,而他認(rèn)為于民不便的,就不急著遵從。雖然百姓和下屬得了便利,但是也得罪了不少人。終于在他徙知湖州的時候,爆發(fā)了著名的“烏臺詩案”。
眉山三蘇紀(jì)念館“烏臺詩案”雕塑
此事之后,蘇軾的貶謫可謂家常便飯,人生經(jīng)常大起大落大落大落。
往往在一處剛剛安定下來,很快就要轉(zhuǎn)至他處。
哲宗即位,他曾經(jīng)幾次短暫回到過東京汴梁任職,但很快又被趕到地方上去。司馬光要全面廢除新法,打算恢復(fù)差役法,而蘇軾卻認(rèn)為王安石的免役法也有他的好處,不能遽廢。蘇軾本來因為反對變法得到了元祐黨的器重,但他這種立場讓他在新黨舊黨之間都不討好,在京城又待不下去了。
下放期間他歷仕杭、揚、定、惠、廉、永等州,最遠到了今天的海南,連房子都是他自己現(xiàn)蓋出來的。
蘇軾之所以在千年之后為人稱道,就在于他不論漂泊何處,總是有一股樂天的精神。他仿佛在哪里都很舒適。
剛剛被貶黃州,劫后余生,他卻很快與當(dāng)?shù)厝舜虺梢黄?,在東山坡上經(jīng)營起了歡樂農(nóng)場,在坡下廢園中蓋起了“雪堂”,就是在這里,蘇軾開始自稱“東坡居士”(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又在三年后劃著小船探幽訪古,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賦》。
被貶惠州,年近花甲的蘇軾卻愛上了這里的熱帶水果,號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晚年乘桴渡海,被驅(qū)趕到當(dāng)時幾乎化外之地的瓊州,他依舊欣然寫下“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
苦中作樂也好,隨遇而安也罷,這應(yīng)該是與自己和解的典范了。
今人所建黃州雪堂
今天人們說走出舒適圈,其實意在豐富見聞,增強技能。而蘇軾除了文學(xué)與政界,在其他方面也是頗有心得。
姜至之戲言蘇軾是一味藥材“紫蘇子”(子蘇子,大致相當(dāng)于“蘇老師”,對蘇軾的敬稱),而蘇軾應(yīng)聲回道他應(yīng)該是半夏、厚樸,方須用姜制之(姜至之)。見劉貢父,告辭時對方挽留道:“幸早里,且從容(蓯蓉)”,東坡伶俐回道:“奈這事,須當(dāng)歸”,談笑間就看得出蘇軾豐富的中醫(yī)藥知識。此外,他還著有《蘇學(xué)士方》《圣散子方》等收集方劑的方書。在杭州爆發(fā)瘟疫的時候,還設(shè)立了“安樂坊”用以收治病人。
蘇軾《瀟湘竹石圖》
書法上,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繪畫上獨善墨竹,開文人畫先河。在各地興修水利,少不了工科的常識。日子艱難的時候還躬耕田壟,神交陶潛。
他還是個著名吃貨。牛羊吃不起,黃州的豬肉倒是價賤如泥。研究個東坡肉出來,“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雖然多才多藝,蘇軾的本職工作依舊是百姓的父母官。也正是在這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才讓他真正的千古流芳。
知徐州時暴雨傾盆,河決曹村。眼看城墻要被水泡壞,富戶們都出城避水,但蘇軾卻堅守在城中,并指揮武衛(wèi)營的禁軍筑壩防洪。按說太守是沒有權(quán)力招呼直接歸中央管轄的禁軍的,但是禁軍們有感于蘇太守的勇氣和愛民之心,紛紛效命。蘇軾仿佛在這一刻被大禹靈魂附體,也把房子蓋在工地上,幾過家門而不入,最終在連天大雨中保住了徐州城和城中的百姓
除了洪水被趕跑,還要糧食大豐收。蘇軾在鳳翔任上的時候,適逢陜西大旱,莊稼枯槁。作為民之父母,蘇軾決定去太白山求雨。他頗為虔誠地對著神像勸告和理論,說神仙您老也別憋著不下雨了,總不下雨百姓沒有飯吃,天下擾攘,您也沒什么好處不是?
蘇軾祭神 圖源:影視劇《蘇東坡》劇照
求雨之后,幾天后真下了一場小雨。但是這點雨對于緩解旱情尚不足夠,蘇軾決定再上太白山。這次除了論理,還對神像封官許愿,哄著說如果好好下雨,把你從侯爵提到公爵好不好呀(太白山神在唐朝時曾經(jīng)被封公爵,而宋代卻不知為何被封為侯爵)。而后又從廟前小心翼翼取回一盆“龍水”。這次祈雨效果非常好,仿佛有求必應(yīng),暴雨降落,莊稼均沾雨露,豐收有望。
天降甘霖,百姓喜雨。蘇軾特地將自己園中的亭子改名為“喜雨亭”,又專門作《喜雨亭記》以記之。其中兩句“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天上就算是下珍珠寶玉,百姓也不能因此而吃飽穿暖,唯有好雨知時節(jié),才能恩澤一地生靈。這種喜悅,只有真心為民的官員才能擁有吧。
除了東坡肉,蘇軾最利在千秋的事跡恐怕就是他再貶杭州時修建的蘇堤了。實際上這只是他在杭州整個水利工程的一部分。他來之前,唐代治理杭州和西湖的工程由于五代的戰(zhàn)亂而荒廢,宋以來又沒有疏浚。海水倒灌,水皆咸鹵。蘇軾來到此地,打通了茅山河與鹽橋河,引西湖水抗海潮。又建造堰閘,以控制湖水的水位。而蘇堤則是在整治西湖水質(zhì)中修建的,用來便利南北通行。并且沿著蘇堤割蕪種菱,改善水質(zhì)。沿蘇堤種植芙蓉楊柳,美化環(huán)境。東坡詩云“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堤航拍
當(dāng)然蘇軾的工作也不僅僅和水利相關(guān)。出潁州時,有大盜尹遇,殺人越貨,又殺追捕的吏兵。被殺之人的家屬害怕遭到報復(fù),甚至連報官都不敢。蘇軾遂命汝陰尉李直方進行嚴(yán)打,李直方也玩了命了,辭別了老母,帶上家伙,終于把那賊黨一掃而空。事后由于朝廷嫌此事小,沒有封賞,蘇軾就用自己的勞績來給他請賞。遷定州時,此地軍紀(jì)敗壞,前任太守甚至不敢管理,軍中飲酒賭博,訓(xùn)練廢弛。蘇軾到任之后,例行整頓,很快又令行禁止,作風(fēng)優(yōu)良了。面對百姓時,蘇太守是耕田打酒的老人家,面對惡賊兵油時,他也是個毫不留情的狠人。
蘇軾治軍 圖源:影視劇《蘇東坡》劇照
縱觀蘇東坡的人生和他所處的時代,或許對今天糾結(jié)是否要走出舒適圈的人們有所啟迪。
終其一生,他文章中反映得似乎都很舒適,黃蘆苦竹、天涯海角他都視若無物,只要一壺酒,一尾魚,一片竹林,一方雪堂就能讓他歡欣良久。但旁觀者都知道,他仕途坎坷,諫言少被采納,反而多為取禍。他發(fā)妻早亡,晚年又白頭喪子。他結(jié)交甚眾,但卻漂泊無定。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無非是舒適,蘇軾的一生在多數(shù)人的眼中卻都難以算得上舒適。
蘇軾并非不好舒適,他也曾給皇帝上書說自己熟悉常州,又有幾畝田地,希望能讓自己回到故地去,但他更想修齊治平,國泰民安。蘇軾的技能點除了文章、書畫之外,還有醫(yī)藥、水利、祭祀、農(nóng)耕、田獵、軍事等等,就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是否走出所謂“舒適圈”,是由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決定的。如果為了百姓生計,那么一介書生,也要通得了溝渠,訓(xùn)得了軍隊,治得了瘟疫,防得了洪水,求得了神仙,抓得了惡賊,不斷拓展自己的技能領(lǐng)域。
除了蘇軾,王安石與司馬光莫不如此。二人雖然政見不同,但在人生的底色上卻是相近的。王安石蟄伏不出數(shù)十載,就為了能有合適的君主讓自己一展抱負,進行自己的社會改革。在生活上,他洗完澡連穿的是不是自己的衣服都不上心,吃飯的時候只吃放得離自己最近的菜。司馬光也是低調(diào)樸素,從不穿華美衣服。只有宋仁宗給他簪花他才勉強戴上。身居要職多年,妻子死后居然要典賣土地才能將其安葬??梢姟笆孢m”從來都不是他們最高的目標(biāo)。
從古人行跡來看,走不走出“舒適圈”并不是一個引人焦慮的話題。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人生定位。面對抉擇時,不妨想想那噴香的東坡肉,“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