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方
組成:丹參15g,延胡索12g,川楝子10g,川牛膝10g,制葛根12g,制沒藥5g,小茴香6g,淡吳萸5g。
功效: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因氣滯血瘀、寒凝血滯導致胞宮、胞脈瘀阻不通所引起的痛經。包括原發(fā)性痛經,或由子宮內膜異位癥、慢性盆腔炎導致的繼發(fā)性痛經。癥見月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脹痛或冷痛,疼痛拒按,經色暗紅,喜熱熨,或夾有血塊,塊下痛減。舌淡紅,有紫氣或瘀斑、瘀點,脈沉緊。
用法:于月經來潮前3天(或疼痛發(fā)生前3天)開始服藥,每日1劑,早晚溫服,連服7天。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
方解:方中丹參苦、微寒,能活血通經、行瘀止痛,后世推為女科要藥;延胡索辛散、苦泄、溫通,既入血分又走氣分,能行血中氣滯,理氣中血滯,能行氣活血、調經止痛,尤以止痛效用卓著;兩藥共為方中君藥。川牛膝活血通脈、調經逐瘀,性善下行;制沒藥行瘀散血、化癥止痛;兩藥共為臣藥,助君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并引藥直達病所。制葛根解痙止痛為佐藥,小茴香行氣散寒、溫經止痛為使藥。全方共奏活血行氣、溫經化瘀、散寒止痛之功,故對寒凝血瘀型痛經效佳。
加減運用:痛經伴有小腹脹痛、經量偏少、經行不暢者,可酌加當歸、川芎、紅花、烏藥以活血行氣;經量偏多、并夾多量血塊者,可加蒲黃、五靈脂化瘀攝血;痛甚嘔吐腹瀉者,可加砂仁、茯苓、炒白術以理氣和胃、健脾止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