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厚膩表示濁邪內(nèi)蘊(yùn),陽氣被遏,主濕濁、痰飲、食積。我們都知道后者,但一定不要忘了前者:陽氣不得宣通。膩在哪里,就說明哪里有積,而痰飲濕食又反過來造成堵,所以對膩苔,用走散的藥,使得氣機(jī)宣通,陽氣伸張,苔膩?zhàn)猿?/div>
黃膩苔多為痰熱、濕熱、食積為患,對黃膩苔,常用溫膽湯,偶選枳實(shí)導(dǎo)滯丸、蒿芩清膽湯、甘露消毒丹、清氣化痰湯等。
然半夏燥澀,不利于祛邪,宜于苔偏濕滑,量宜小;竹茹化痰清熱;橘紅行氣燥濕化痰;枳實(shí)除痰消積,若中焦堵滯不重?fù)Q枳殼,枳殼力緩量宜稍大,15-20g;茯苓清利,飲多量大,痰宜量小。我喜加萊菔子,走散消磨,除痰消食,量靈活。
另配化濕藥,痰濕偏于濕、偏于中上焦、嘔或表證用藿香;痰濕偏于痰、偏于中下焦用石菖蒲,蒼術(shù)、厚樸容易把濕燥成痰,脾不健運(yùn)可配,量不宜大;檳榔更好,能消能磨,通便消食。若有瘀,首選丹參、郁金,所以我們有菖蒲郁金湯治痰熱擾心。
若苔結(jié)聚黃厚明顯,配連翹,取保和丸之意,浙貝、瓜蔞、青皮、莪術(shù)清熱化痰開結(jié),偏干玄參軟潤,生地滋膩不宜。
黃膩苔留滯舌根者宜攻之,可配小承氣各10g,大黃不后下取其通,可配赭石通降胃氣;若偏干,或舌根黃膩,前中部少苔是下焦積熱熏灼傷陰,上方再配麥冬、南沙參滋陰潤降。
另注意,苔黃膩而濕滑津潤多為陽虛水濕不化,宜溫陽利水。
白膩苔多為寒濕、濕濁痰積為患,對白膩苔,我喜歡達(dá)原飲中的草果、厚樸、檳榔,知母、黃芩視情況而定,平胃散、藿香正氣等亦可。
草果辟穢祛痰,健脾開胃,溫中行氣,厚樸芳香,下氣消痰,檳榔消磨,降氣行滯,配枳實(shí)或枳殼、萊菔子行氣化痰,偏干有熱配知母、黃芩、沙參、百合;帶表證配淡豆豉、蒼術(shù)、藿香、香薷、薄荷;白苔偏潤,舌根厚者可配附桂、及溫散之小茴香、吳茱萸、甘松、獨(dú)活撥云霧、消陰翳;
舌中白苔厚者可加威靈仙,取其開通走散,消痰癖、飲積、痞結(jié),及四逆散之柴胡、枳實(shí)上下拉開中焦結(jié)郁,白芍收斂可去。另可根據(jù)結(jié)郁情況,上焦加薤白、蘇梗、木香,中焦香附、青皮、橘核,下焦荔枝核、莪術(shù)、烏藥等。另有誤服溫藥或暴熱傷津之白干厚苔,苔為轉(zhuǎn)黃,內(nèi)熱已熾,可予增液承氣湯補(bǔ)救。
總之,苔膩則陽氣被遏,不得宣通,臨床多以走散為主,消磨痰食,暢達(dá)陽氣,不能單純燥澀,或過早補(bǔ)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