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園霸凌的事把北京中關村二小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身邊的媽媽都在討論這件事。我本身不是學心理的,剛好我一個好朋友小樓老師,她也對此事有些自己的看法,索性我請她幫咱們寫一篇文章,聊聊關于校園欺凌的事兒。
咱們的孩子過段時間以后也將步入學校,咱們必須把工作做在前頭,防患于未然,相信這篇文章會對你有所幫助。
01
近日,一位母親寫的一篇文章《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在深夜發(fā)出后刷爆了朋友圈。
這位母親有一個10歲的兒子,這個孩子在學校遭遇了校園暴力,一個男同學在廁所隔間將充斥著排泄物的垃圾筐砸在了兒子的頭上,排泄物灑了兒子一臉一身。
這位母親意識到孩子遭遇了校園霸凌,在第二天就與施暴學生家長、班主任的溝通。但是施暴學生家長們只將這一校園霸凌事件定性為'玩笑','孩子就是有點淘氣',而班主任也將這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定性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
“校園霸凌”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多,并且造成的影響特別嚴重,受害者若得不到幫助,很可能會采用極端手段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自殺。
02
2016年7月1日,內蒙古烏海市初中生王偉杰用一條藍色哈達殺死了自己。
王偉杰在學校經常挨打,他父親早就知道。老師也會打電話告訴王偉杰父親他被人欺負,并叫上欺負他的孩子家長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打人者的家長會道歉。但這樣做并沒有什么效果,王偉杰還是被打。王偉杰父親也多次對孩子說:“挨打一定要還手?!笨蛇@樣說也沒什么用,兒子還是他們學校有名的“挨打專業(yè)戶”。并且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常常受到老師歧視,老師甚至在家長會上當著全班家長讓王偉杰轉學。
孩子去世以后,王偉杰父親承認對于孩子的死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自己一直選擇隱忍和退縮。父親也埋怨學校,因為學校疏于管理也促使了悲劇發(fā)生。
校園霸凌事件可以說是全球青少年普遍面臨的一種現象,不僅在國內存在,在國外也很普遍。
03
一個叫做丹尼爾·菲茨·帕特里克的13歲美國小男孩因為遭遇校園暴力, 在家中的閣樓上吊自殺了。該事件在Facebook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丹尼爾生前照)
丹尼爾在學校也是一個不受老師歡迎的孩子,一直因為成績和體重之類的事被老師鄙視,而他曾經的朋友不知為什么也在孤立他,甚至挑釁他。他在學校被欺凌并非一個秘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和他的家人一直都在向學校和老師尋求幫助,但校長回復“這些都是暫時的,孩子們很快就會和好”,但實際上丹尼爾卻遭受到了更加嚴重的傷害。
(丹尼爾家人)
丹尼爾去世之后,他的家人在他的房間找到了一封信,這封信里講述了他在學校被欺凌的事件。他在信中祈求能夠離開這個學校,即使掛科了也不在乎。可是他的愿望還沒實現,他就選擇了自殺。
● ● ●
什么是校園霸凌?
有人認為校園霸凌只是肢體暴力,其實遠遠沒有這么簡單,除了毆打,一個或者幾個孩子情緒虐待或者言語侮辱另一個孩子的時候,霸凌就發(fā)生了。某些霸凌事件還包括以結束一段友誼為威脅操控別人,女生比較多采用這種方式,也會傳播被欺凌者的謠言,鼓勵大家孤立被欺凌者。
校園霸凌是青少年和兒童面臨的一種特殊問題,它可能導致一系列持續(xù)的心理和生理傷害。
校園霸凌事件的可怕還在于,它具有一定普遍性。美國一項關于未成年人欺凌事件的調查結果顯示,有接近30%的12-18歲的年輕人中報告遭受校園暴力。8-11歲的孩子中,有1/3的人報告欺凌事件發(fā)生在校園。
除了肢體暴力,被欺凌的孩子常常還會遭受言語羞辱、被強迫做不愿意做的事,甚至被人排斥。
被欺凌者更可能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郁、孤獨以及低自尊,而且這種影響會持續(xù)到他們成年以后。研究發(fā)現,那些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后比沒遭受校園暴力孩子的犯罪率高6倍,他們也更有可能會體罰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
有時孩子之間的沖突成人不需要也不應該干預,但是校園霸凌絕對不是其中之一。校園霸凌本質上是孩子的一種偏差行為,需要雙方孩子父母以及學校、老師合作才能糾正這種偏差行為。所以校園霸凌現象,某種程度上來說考驗的是父母和老師對該事件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決能力。
● ● ●
被欺凌的孩子父母應該做什么?
被欺凌的孩子常常不會選擇主動求助,所以父母需要通過孩子表現出來的某些現象,覺察孩子在校是否正常。被欺凌的孩子可能表現出這些現象:衣服丟失或者被撕壞,身上無法解釋的淤傷,對上學恐懼、焦慮,或者無法解釋就是不愿上學,逃學,情緒化,退縮行為,成績一落千丈,沒有朋友,食欲下降,問家長要很多錢,理由是交補課費或者餐費,睡眠容易驚醒等。
孩子往往不會主動告訴父母自己遭遇校園暴力,但父母可以有技巧的提問。比如,詢問孩子午餐后、上學前、放學后的時間怎樣度過;詢問孩子去學校感覺如何;詢問孩子學校是否有欺負同學的人,不要直接問孩子是否被欺凌。
如果聽說孩子被別人欺負,一定要認真對待,鼓勵孩子說出來。
將所知道的事件報告給學校。記錄下來誰受傷了,如何受傷的,以及你向誰報道過。
如果孩子遭受霸凌已有一段時間,應該讓孩子接受心理咨詢。通常情況下,那些自信的孩子不會被欺凌。被欺凌的孩子通常具有某些心里特質,比如被動、敏感、對人挑剔,或者自我價值感低,害羞,人際關系較差等等。
若霸凌事件無法解決,可以讓孩子休學一段時間或者轉學,并且培訓孩子交友技能。
● ● ●
霸凌事件中施暴方父母該做什么?
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父母也應該警惕自己孩子的行為。霸凌本來是兒童或者青少年的一種偏差行為,這種行為并不正常。欺凌別人的孩子本身也極有可能面臨這一系列心理問題、情緒問題,甚至人格問題,如果成人只是用'他們是孩子'來解釋欺凌者的行為,會錯失很多干預的機會。
● ● ●
學校應該做什么?
當然校園霸凌事件中還有一個關鍵方,就是學校。學校不應該輕易將校園霸凌事件定義為孩子之間的玩笑,當接到家長關于事件的報告時,應該評估孩子的行為已經存在多長時間了,是否還有別的學生也涉及到相關事件中,該事件中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家庭情況如何,孩子的偏差行為是否和家庭有關系等等。
此外,還有兒童心理專家也提出,可以改變那些沒有遭受欺凌但旁觀了欺凌事件孩子的態(tài)度,他們的行為能有效減少校園霸凌事件發(fā)生。欺凌者往往喜歡有觀眾,旁觀者若對這種行為沉默,甚至煽風點火,欺凌者會更加肆無忌憚。學??梢越o孩子們提供專門的課程,幫孩子認識到哪些行為是欺凌行為,當他們發(fā)現校園霸凌發(fā)生時,也許只需要簡單說一句'你這樣做不好吧?',就可能能夠阻止一次霸凌行為。
參考資料:
Coloroso, B. (2004).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 New York: Harper Resource.
Espelage, D. L., & Swearer, S. M. (2003). Research on school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2, 365–383.
Kowalski, R. M., Limber, S. P., & Agatston, P. W. (2012). Cyberbullying: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New York: Blackwell.
Robers, S., Kemp, J., & Truman, J. (2013). Indicators of school crime and safety: 2012 (NCES 2013036).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tofi, M. M., & Farrington, D. P. (2012).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longitudinal research, and bullying prevention.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12(133), 85–98.
Wiseman, R. (2003). Queen bees and wannabes: Helping your daughter survive cliques, gossip, boyfriends, and other realities of adolescence.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2014, June 13).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63(4).
● ●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