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嘛,民以食為天,在關于吃這件事情上,無論古今中外,從來都沒有含糊過。
當飲食行為越來越滿足口體之奉的初始功能時,它被賦予的禮儀功能就越發(fā)豐富和明顯。
飲食在中國文化中曾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最高行政長官叫宰相,治理國家叫調和鼎鼐,國家重器就是九鼎。
而鼎呢,曾經就是用來烹飪的器具。
孔子所謂:“國之重事,唯祀與戎?!?/span>
祭祀就是奉獻食物給神靈,無論這神靈是上帝還是祖宗。
在中國繪畫中,很早就開始描繪飲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刻紋上就有宴飲圖:人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形象就說明了中國就是一個屬于“吃貨”的國度。
根據性質的不同,宴飲也有不同的類型,祭鬼神之酒肴謂饗宴,帝王賜予群臣之正式筵席謂大宴,國家慶典王賜臣民之聚飲謂酺宴,帝王宣喻宴飲謂宣宴,帝王以飲而會群臣謂酺會,帝王賜臣下之便宴謂曲宴……
東漢,《迎賓宴飲圖》拓片
自秦漢以來,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魏晉南北朝、唐五代至宋時期的墓室壁畫都有對庖廚、飲宴場面的大量描繪。
東漢墓《夫妻宴飲圖》(局部)
這是飲食見諸中國繪畫較多的一面。相反,在中國文人甚至那些專業(yè)畫家筆下,涉及飲食的描繪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多是飲酒、品茶之類。
或許是因為除了前述堂乎皇哉的廟堂飲食,中國百姓日常糊口的飲食曾長期短缺,饑餓是長久的民族記憶,現如今大家見面打招呼還關切“吃了嗎”,就是一個遺留下來的習慣。
先民的飲食態(tài)度曾很張揚。在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漢墓壁畫的飲食表現非常真實而堂皇,并無后世對飲食的扭捏態(tài)度。
1949 年以來,在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內蒙等地,發(fā)掘清理出大量漢代大、中型畫像石、磚墓以及壁畫墓。
著名的如山東諸城前涼臺村漢畫像石墓、山東金鄉(xiāng)漢畫像石、嘉祥武氏祠、河南密縣打虎亭漢畫像石墓、宋山漢畫像石 、四川新都漢畫像磚、嘉峪關畫像磚墓、和林格爾壁畫墓等,均有歌舞飲宴圖、庖廚圖,留存了漢代飲食生動的場景。
《庖廚圖》局部線描
這些繪畫中尤以庖廚圖為重要。
庖廚圖里,描繪大量食具炊具以及禽獸野味等食物,殺豬宰羊 、和面做飯 、打水刷碗都包羅無遺。
宰牲的不同方法,包括牛豬羊狗都有交待,連接血的盆都清清楚楚,可見當時人們可能也食用內臟及血……!
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仿照當時地主宅院建造:各室內是相關生活內容的石刻畫像。
東耳室的西、南、東、北四壁,皆刻有庖廚方面的畫像內容,即肉食加工及釀造的全部程序。通常,畫像石墓的庖廚圖,各種生活器皿、炊具齊全,各種牲畜宰殺加工,蒸煮烤煎,一應俱全,突出表現的是肉食,漢族主要肉食豬牛羊狗等都登上食案,當時人們的美食標準就是肉!
看來當時的人們跟小編一樣都是無肉不歡星人。
相反,像面食、大米之類的主食則較少被關注。
漢代人的飲食是豐足的。沂南畫像石的豐收圖、密縣打虎亭漢畫像石墓中收租圖、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莊園圖、耕作圖中不乏運糧的大車小車、儲糧的倉囤,以及堆積如山的糧食,畫像證明瓜果蔬菜、五谷雜糧這種漢民族基本飲食格局在那時基本定型。
漢代畫像不僅描繪了當時人們的飲食狀況,也順便交代了漢民族飲食文化乃至農耕文明的擴展。
隋唐蔚興的石窟壁畫,對社會生活進行全方位描繪,將當時的飲食風尚的重大變化形象地保存下來,尤其是無意中將這一時期中國的餐桌禮制因胡風影響急劇變化的事實存真下來,頗見世事變幻,夷夏消長。
而作為“禮儀之邦”,飲食,自然也與“禮”掛上了關系。
中國先秦時代系一人一案,而成都出土的漢代飲食畫像磚里飲食者兩人共案和“并坐”, 這促使食案加長,后來興起較大的食案,食案一邊坐客。
而開始圍坐會食后,從敦煌壁畫的飲食圖及唐周昉所繪《宮樂圖》、長安韋氏墓壁畫《宴飲圖》等流傳的圖像看,唐五代至宋的宴飲座制大多坐在食床的兩邊或三邊。唐初,流寓長安的各族僑民更多,西域風習盛行;除了在飲食上效法西域,胡人垂腳坐姿和使用坐具,也進入了漢人的生活中。
也就是說,用桌椅吃飯,其實是胡人傳入中原的哦。
其實中國很早就進入了文明社會,但因為禮法限制,古老的跪坐之禮才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才稍有突破,遲到晚唐、五代及宋時,垂足而坐才漸漸普遍,席地而坐的禮儀制度變?yōu)殛愛E。
食案進化成桌子,食床演化成椅子,再加之建筑斗拱的發(fā)展,居住建筑內部空間抬高,舊的生活方式被有意識突破,同時烹飪技術的進步,菜肴品種的增多,有唐代演化出的合餐制度逐漸完備,至明朝四面圍坐而食的“會食制”完全取代了“分餐制”。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開始圍坐在一起吃飯啦!要是還使用“分餐制”,那年夜飯時一家人到底要備多少張桌子才夠呢!
宋代毫無疑問是文化繁盛年代,在繪畫藝術上也可以說是傳統(tǒng)繪畫最后的榮光。
涉及飲食繪畫的既有皇皇巨制的《清明上河圖》,也有遍布全國的宋墓壁畫宴飲圖。
宋墓壁畫發(fā)現和發(fā)掘都很多,遍布全國有八十多座,墓盡顯東京繁華,市廛熱鬧,食肆小吃隨處可見,從《清明上河圖》中能看出來,如果能穿越回宋代,那“吃貨們”一定很幸福!
而宋代盜墓風盛,富貴人家后代們?yōu)榍蟮萌卤S樱屗勒咴诘叵氯阅芟硎苁篱g榮華,就用壁畫和磚雕器物來代替實物,因此大量日常用品模型,備宴、樂舞、鋪床、侍讀、弄兒等圖像出現在墓室壁畫中。
一般,宋代墓室壁畫下層大面積的墻壁安排的是現實的人世間生活圖像,整個墓室大部分的面積是表現宴飲、樂舞、梳妝等日常生活場面,這些宴飲圖成為宋代飲食的真實寫照。
東京當時真正的繁華商業(yè)街毫無疑問是州橋一帶。該河是汴梁主要漕運水道,年運糧600 萬石,因為冬季封凍停運,來年復航運糧船從南方來到汴京時正值清明,于時民生復蘇,滿城欣欣。畫家繪此或在刻畫升平,非僅寄意民生。其人已逝,無從索解了,唯《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市民、勞作眾生仍栩栩如生,活在千載以后。
就在文人畫興起后的元明清時期,由于生活習慣,尤其是葬制跟以往大相徑庭,民間墓室畫大失前朝風貌。
如漢唐宋代墓室壁畫、畫像磚這樣具有實際功用的飲食繪畫,也不大可能再有啦。
因為墓室壁畫的出資者,往往受文人畫風及審美觀念影響,讓民間畫匠信筆直寫,刻鏤形象,于是留存當時當地的生活細節(jié)的畫法不得不隨之變化,甚至被鄙棄、擯棄。
唐宋以來,中國繪畫的飲食表現日見稀少,即便有,在造型能力和藝術構思上往往嚴重不足,殊無足觀。
明清兩朝文人畫依賴一套程式化的繪畫語言,用筆墨在紙面上大玩象征主義,山水、花鳥成為文人寄情托意所在和絕對主流。職業(yè)畫家及民間畫工不再受重視,似乎好的民間畫家這時也絕跡了。
文人畫里絕少煙火氣。繪畫里的飲食,至此似乎可以略過了。
附:
2019全國書偶創(chuàng)意設計征集活動已經開始啦!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報名呀!登錄網站https://www.artlib.cn
或https://www.artlib.cn/shuou.html
注冊信息、提交作品。
萬元獎金,等你來贏!
您可能還會對這些文章感興趣??
[ 文/編 《弘雅書房》
編輯部:沉魚意 ]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每一個好看 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