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其證備,以身體強緊為突出表現(xiàn),但是脈不浮反沉,且遲。太陽病以脈浮為常,脈沉要么發(fā)展為里病不在太陽,要么有水飲。遲為榮氣不足,血少,為寒,如但也有例外,[208]陽明病,脈遲…可攻里也。是指陽明病大傷津液而致脈遲。
可以猜想,通常葛根湯證剛痙,不大可能脈沉而遲,栝蔞桂枝湯證不僅體表津虛,且已有里虛之象(脈沉),又見汗出,因此用收斂生津去熱之栝蔞,對比葛根之生津去熱發(fā)汗。
再來看看同樣是發(fā)汗后,脈沉遲的新加湯。
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與本方證相似但不同,新加湯傷的是營血,且胃氣也傷,故加芍藥人參以應之,而本方證所傷以體表津液為主,胃氣未損,營血未及故不痛而痙。新加湯很有意思,加芍藥后藥性變涼,又期之汗解,又不能增桂,只能加生姜一兩以調之。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惡寒本是正常,反惡寒是簡語,省略了“脈反沉細,此為痙”。提示了痙病為已經發(fā)汗(也有不發(fā)汗他因而致的),津液大虛,以發(fā)熱無汗不惡寒為常。惡寒者應當是津液傷損不如栝蔞桂枝湯嚴重,且有廢液郁積。無汗對應剛痙之治仍需發(fā)汗而解。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脈沉細甚或見遲,這種痙是最典型常見,柔痙型??灯奖緹o“為難治”三個字。汗出對應柔痙之治仍需解肌而解。他們都仍在太陽病的范疇,只是津虛特例,脈證表現(xiàn)也有其特別之處。
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痙病都是因為發(fā)汗太多,或他因致身體體表津虛枯竭,機體失養(yǎng)而致痙攣不用。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 (康平本無此條)
太陽中風,下之傷津,再發(fā)汗,進一步拘急。講的都是誤治致體表津虛枯竭的情況。這是互文,無論太陽中風還是太陽傷寒,無論是過汗還是誤下,都有造成體表津液枯竭而致痙病的可能。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身熱,頸項強急,惡寒,頭熱,目赤,言太陽病發(fā)熱。足寒、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為津虛。從惡寒來看,是剛痙的一種,熱象還比較明顯,對比柔痙脈反沉遲,此痙太陽證明顯,津虛相對不甚。
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康平本無此條)
痙不可發(fā)汗,若發(fā)其汗,徒益其表虛,病不得治,這里的發(fā)汗多指麻黃湯、大青龍湯峻劑發(fā)汗。寒指外邪,濕指體表所郁之濕氣,與麻黃湯證所郁體表廢液同,外邪與廢液(濕氣)相合,病則難除。另一方面津虛肢體失養(yǎng)不用而為痙,一方面廢液又郁而不發(fā)而邪據(jù),看似矛盾,實則機體常有之病態(tài),如五苓散之飲郁津虛,如歸芍散之血虛水盛,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正)氣必虛。
痙病發(fā)汗后,脈如蛇,蛇與伏弦相對,意為不弦;暴指突然,腹脹大,脈中部鼓脹,為中氣鼓復,為欲解。相反,若脈仍伏弦者,為不愈。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從剛痙之治可以看出葛根的適應證:太陽傷寒而兼津虛有熱,同樣可以對比出栝蔞根與葛根之異同:葛根解津虛有熱,同時有發(fā)汗作用。栝蔞解津大虛有熱,但可收斂。
栝與瓜同字,同樣金匱要略里有“瓜蔞牡蠣散”方,當為后世所改。另本方有一特點是甘草不用炙,而用生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