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祁門縣,大大六都村”古橋,路亭,高大威儀的古祠堂,還有那些帶著古樸氣息的民居,古牌坊。當這些都融合到一起,淬煉出了如今的六都三坊,這在祁門無村可及,絕無僅有,恐怕在整個古徽州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shù)。
六都古稱善和里(今屬祁門縣祁山鎮(zhèn)),為程姓世居之地。史載東晉時新安太守程元潭28世孫程澐起兵抗擊黃巢,其子仲繁佐父征戰(zhàn),屢為前鋒,以功授檢校戶部尚書,鎮(zhèn)守祁門、浮梁一帶,遂挈家遷祁北善和里。后定居江西浮梁錦里,其三子令洭奉母還居善和里。六都村建村于唐,興盛于宋、明。明代中葉為六都村的鼎盛時期,人口最多時達3000多人。
進村先過橋,迎面有座牌坊位于村前和溪旁,上書三個大字“世美坊”。此坊建于清道光年間,為磚砌牌坊,如今是六都村進出的總大門。距今進村河橋東邊不遠處,有座古橋“和溪橋”,始建于明弘治7年(1494),清同治元年(1862)傾圮,同治4年重建,為村子未通公路之前進出必經(jīng)之橋。和溪橋的橋頭屹立著憲伯坊,憲伯坊又稱“程昌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間。
古坊高8.8米,寬7.16米,為四柱三間五樓式,紫砂巖石質(zhì)地,高大雄偉,古樸精致,精美無比。正面上額鐫有“大憲伯”(古時按察使負責提點刑獄公事,又稱“憲臣”,“伯”則是尊稱)。中額鐫刻“四川按察使程昌”等字樣,上層刻有“繡衣”二字,中層刻“戊辰進士程昌”等字,兩層之間嵌有鏤空浮雕,龍鳳花鳥,栩栩如生,為徽派石雕絕對上品,字體豪放,清晰可見。
牌坊制造工藝高超,最出色的是柱與額枋等構(gòu)件上刻有鏤空浮雕,裝飾著龍鳳花鳥圖案,石雕生動細膩,極其精美,體現(xiàn)了徽州石雕的高超工藝水平。整座牌坊高大雄偉,古樸豪放,是祁門縣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大型石坊。因年代久遠,加之風(fēng)雨侵蝕,前些年頂部有殘敗,局部開始坍塌,去年進行了維修恢復(fù),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都村古時有“祠堂群”“牌坊林”之稱,全縣無出其右。據(jù)記載六都村曾有18座祠堂,除一座汪姓祠堂外,余皆為程氏宗祠。如此眾多的祠堂匯聚一村,這在以祠堂眾多聞名的古徽州也實屬少見。可惜如今大多不存,現(xiàn)存4座祠堂中以承恩堂最大最有名。
報慈祠是六都村最早的一座祠堂,位于村前宋家塢。南宋初,善和程氏始遷祖程仲繁八世孫伯源、伯椿、伯彥、伯祥四兄弟,葬母佘氏于宋家塢,并在山麓建祠奉祀。時南宋右仆射汪伯彥感其孝心,啟奏宋高宗,得御賜匾額“報慈”,故稱報慈祠。同倫堂,原在宋家塢報慈庵后,據(jù)載為祁門面積最大的祠堂,巍峨雄偉,十分壯觀,惜已毀廢。明嘉靖間在東山南麓重建,為善和程氏最高祠,奉祀善和始遷祖程仲繁,是六都村和本縣程氏總祠。
1998年,族人捐資再次維修,重制祠匾,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方紹武先生題寫匾額“承恩堂”。前幾年,承恩堂二進、三進部分塌陷,東邊的墻體出現(xiàn)傾斜。縣文化部門利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項目資金,對承恩堂進行了全面維修保護。
六都村不僅是個“祠堂村”,而且還是一個“牌坊村”。史書上記載,六都村的牌坊曾有15座之多,其中功德坊10座,貞節(jié)坊4座,門樓坊1座,人稱“牌坊林”,如今多數(shù)不復(fù)存在,剩下的只有憲伯坊、桂林坊和世美坊三座了。桂林坊也為門樓式石坊,因村人程文于桂花盛開時中鄉(xiāng)試而得名。坊上刻有“丁酉舉人山東新泰縣教諭程文”等字樣,牌坊高約5米,寬3米許。
“小小祁門縣,大大六都村”,說的便是程昌曾“致仕在家”,徽州知府及祁門士紳皆來拜謁,求政問難,以其一言而定奪,乃至縣城至六都的鄉(xiāng)道上,車水馬龍,好不熱鬧。據(jù)統(tǒng)計,六都村九品以上的官吏近百人,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10余人,這在祁門無村可及,絕無僅有,恐怕在整個古徽州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shù)。
六都村古時還有著名的“和溪十景”:竇峰五桂、綠袍萬松、日山曉晴、月山晚霽、和溪桃浪、珠浦板橋、報慈古柏、傍云修竹、梧岡書院、蘭峰文筆。過去村口還有水口林,古木參天。村邊和溪兩岸,楊柳依依,桃浪陣陣,可惜今皆不存。如今村口尚有一棵桂花古樹,蒼老遒勁,濃蔭如蓋。與古橋、古祠、古牌坊,默默見證和無聲訴說著小村曾經(jīng)的顯赫與風(fēng)光。
來源:祁門微旅游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