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1613—1682),本名絳,字忠清,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顧炎武身處明末清初,時值清軍入關(guān),他提出:“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zé)焉耳矣?!焙髞砹簡⒊爬ㄒ园俗治模骸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zé)”。(本篇攝影/車吉心)
顧炎武生于現(xiàn)江蘇省昆山市的千燈鎮(zhèn),這里北臨吳淞口,與滬寧鐵路相望; 南靠淀山湖。境內(nèi)水網(wǎng)密布,土地肥沃,物阜民豐,交通方便,素有“金千燈”之稱。
14 歲時顧炎武便取得諸生資格,但仕途坎坷,屢試不中。于是他斷然放棄科舉,開始遍覽群書。明崇禎十六年(1643 年)夏,他以捐納的方式成為國子監(jiān)生。
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guān),他改名炎武,表示要像文天祥的學(xué)生王炎午一樣, 做一名愛國志士。他在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wù),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針對南京政權(quán)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zhàn)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
清順治二年(1645 年)五月,顧炎武取道鎮(zhèn)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dá),南京即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投筆從戎,參加了義軍。但義軍的勢力無法與八旗精銳相抗衡,江蘇各城連連失守,顧炎武的母親和弟弟也死于戰(zhàn)亂。
他的嗣母王氏臨終前再三囑咐顧炎武: “勿做二臣”。國破家亡后, 顧炎武棄家出走,開始漫長的流亡生活,結(jié)識仁人志士,考察國計(jì)民生,寫成名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康熙年間,雖得推薦,但他始終拒絕為清效力??滴醵荒辏?682年)二月,顧炎武在友人家騎馬時失足,不幸去世,終年69 歲。
顧病歿后,由嗣子顧衍生扶柩歸葬于故里千燈,墓園與故居都在千燈鎮(zhèn)南部蔣涇西南。歷經(jīng)300余年,古墓至今保存完好。
墓前立“顧亭林先生之墓”石碑,露臺用花崗巖砌筑,石階七級,圍以石欄,四周翠柏掩映。墓道南面建“亭林祠”三間、兩廂、一門樓。祠內(nèi)陳列顧的塑像與著作手跡等,供人憑吊瞻仰。
顧宅現(xiàn)在已擴(kuò)建為“顧園”,園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風(fēng)光宜人,有致用閣、橘頌軒、秀石虬松莊等景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