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人中,杜甫獨稱“詩圣”。所謂“詩圣”,不但包括詩人杜甫的詩歌思想的崇高與偉大,創(chuàng)作藝術的精湛與高超,更包涵了杜甫人格上的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杜甫是先秦原始儒家理想主義思想的忠實信奉者
杜甫深受中原儒學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他的十三世祖杜預儒家思想的影響,成為一個忠實實踐儒家“仁愛”和“民本”思想原則的儒者,是唐代復興儒學運動的先驅人物之一。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義思想與漢唐宋明的儒家思想是有區(qū)別的。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義的核心是“仁”,是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它所追求的社會,是一個“天下大同”的和諧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雹龠@個大同社會的實質,就是將“仁”的思想,由對一己之家的關愛,推及他人,特別是推及一些弱勢群體,以大愛的胸懷,關心天下百姓,建立一個幸福和諧的安定社會。這個“天下為公”的社會,一直是歷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目標,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作為一種所追求的理想社會而存在,確是十分可貴的。這個儒家的社會理念,體現在政策的層面上,就是要“選賢與能”,讓賢能之士,受到重用,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則,制定合理的政策,施之于民,從而實現天下大治。周秦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私天下”的社會。統(tǒng)治者往往以“仁政”為幌子,實行的是“君天下”的強權政治,為了統(tǒng)治集團的私利,橫征暴斂,強取豪奪,加劇了社會的分裂和階級的對立。正如杜甫所指出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從而造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這與杜甫所向往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是相差甚遠的。堯舜時代的推賢讓能的禪讓之風,是不可能再現了。那么退而求其次,能夠出現一個體恤民情、以民為本的像唐太宗一樣的仁君,也是求之不得的。所以杜甫一再呼吁,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向唐太宗學習:“中興似國初,繼體如太宗”(《往在》)。再次,是開元前期的唐玄宗,也是一位開明之君,曾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保ā稇浳舳住菲涠╅_元時期的升平之世,是唐代甚至于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盛世,是杜甫親身經歷的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富民安的和諧社會。只是到了開元末期以后,唐玄宗驕傲自滿,漸生怠政安逸之心,不思進取,樂于享受,逐漸由一個開明進取之君蛻變成了一個驕奢淫逸的的昏聵之君,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
杜甫對理想的和諧社會的要求是有標準的,那就是要有一個圣明的“堯舜之君”。在杜甫的心目中,這個“堯舜之君”顯然是以唐太宗為標準的:“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北征》)。這個較為理想的社會,一是朝中要有正氣:“太宗社稷一朝正”(《寄狄明府博濟》),二是要以民為本:“邦以民為本”(《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三是要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凄惻念誅求,薄斂近休明”(《同元使君舂陵行》),四是要官吏廉潔、辦事公平:“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之任》),五是君主要能納諫:“端拱納諫諍,和風日沖融”(《往在》),六是君臣要以節(jié)儉約身,不能奢侈腐化:“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保ā队懈形迨住菲淙ⅰ熬脊?jié)儉足,朝野歡呼同”(《往在》),七是君臣要團結,上下同心同德,共渡時艱:“君臣當共濟,賢圣亦同時”(《諸葛廟》),八是社會和平安定,男耕女織,安居樂業(yè):“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保ā缎Q谷行》)這個理想的社會,在唐代天寶時期,愈去愈遠,到了安史之亂后,更是蕩然無存。但杜甫為了實現這個和諧社會的理想,一直念茲在茲,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沒有機會實現這個理想,就寄托于朋友:“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
二、杜甫是先秦儒家理想主義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杜甫從幼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奉儒守官”(《進雕賦表》),“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不敢忘本,不敢違仁”(《祭遠祖當陽君文》)。因此,他對儒家的教義是嚴格遵守,并身體力行的。
作為一個詩人,他首先是在詩文中宣揚儒家的“仁”的理念。孔子曰:“仁人”②,孟子曰:“仁者愛人”③。杜甫以儒家的“仁人”之心,來宣揚儒家之道。一是希望最高統(tǒng)治者要懷有仁義忠恕之道:“圣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保ā秹延巍罚┻@里的圣哲是指皇帝,他認為,只要最高統(tǒng)治者能夠實行仁政,體恤民瘼,天下就能重新出現天下太平安樂的社會局面。杜甫希望統(tǒng)治者“爐之以仁義,鍛之以賢哲”(《有事于南郊賦》),以仁義之心,治理國家,任用賢能之臣,以實施仁政的政策。二是要求大臣們要懷有仁者之心。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說:“圣人筐篚恩,實愿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zhàn)栗?!币馑际钦f,皇帝賞賜大臣的目的,是讓大臣們盡心治理好國家,如果臣子們忽略了皇帝的本意,這豈不白白糟蹋了君上的賞賜?朝廷中懷有仁心的大臣們,應該在接受賞賜后,更加小心謹慎,為國盡力。杜甫希望大臣們懷有仁者之心,能夠為百姓實行仁政。
這種儒家的至仁大愛思想,杜甫不僅是說在口上,而且還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表現在他對國家民族、社稷蒼生及對父祖、兄妹、妻兒和親戚、朋友的態(tài)度上。
杜甫的忠君愛國,是有口皆碑的。關于忠君的問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君是國家的象征,忠君并不是壞事,問題是忠于什么樣的君。有人引蘇軾的話“一飯未嘗忘君”④,說杜甫是愚忠,這話頗有偏頗的。杜甫所忠的君是“堯舜”之君,是圣明之君、開明之君,而不是昏君和暴君。當唐玄宗或唐肅宗所作所為,代表國家民族和百姓利益時,杜甫是擁護他們的,當他們的所作所為不符合以上原則時,杜甫則堅決表示反對。在天寶時期,以唐玄宗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加重剝削,生活奢侈腐化,杜甫就用詩歌對他們的錯誤政策和腐朽作風進行揭露和批判。他在《兵車行》、《麗人行》中,深刻揭露了唐玄宗不顧百姓死活進行擴邊戰(zhàn)爭所造成的“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和“邊庭流血成海水”的嚴重后果,對“武皇開邊意未已”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而對楊國忠姊妹腐化墮落、兄妹亂倫的無恥生活,做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安史之亂后,杜甫身為左拾遺,卻不一味地從上,在朝中敢于諫諍。為疏救大臣房琯他險些丟了性命。在任華州司功參軍時,他所作的“三吏”、“三別”詩中,對唐肅宗以殘暴的手段,到處強行抓兵拉夫的暴行也給予批判。他還對“關中小兒亂紀綱,張后不樂上為忙”(《憶昔二首》其一)即唐肅宗信用李輔國一類的小人及容忍后宮干政等軟弱無能的行為,做了尖刻的嘲諷。由于他敢于“逆鱗”諫諍和直陳正直之言,終被皇帝罷官。這些都說明,杜甫不是愚忠,他所忠的是明君,而不是不聽諫言的昏君。他忠于國家社稷和民族,在安史之亂國家將于傾覆之際,他雖身陷于安史亂軍所占居的長安之中,卻千方百計逃出,投奔肅宗行在,要為掃平安史叛軍、收復大唐國土出力,顯現出他熱誠的愛國之心,以他的實際行動來演繹他的愛國之志。
杜甫還以他的大愛之心,關切黎民百姓的甘苦和冷暖。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特別關注底層百姓的生活和命運。在唐玄宗的盛唐時期就寫出了像《兵車行》、《前出塞》、《后出塞》和《秋雨嘆》等這樣的同情黎民百姓的作品。安史之亂后,杜甫更進一步深入民間,他的立場與民眾更加接近,思想上也縮短了距離,對平民百姓的苦難生活更加了解和同情。如當他回奉先縣探家時,一進門就碰上幼子餓死的慘景,但他的憂憤不僅僅停留于自身,而是將之延伸到廣大下層人民身上:“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以致“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思想上飛躍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杜甫對安史叛軍對和平安定生活的破壞、官府的壓榨所造成的民不聊生、遍地瘡痍的現狀,十分憂慮和關心,他對夔州頭發(fā)半白、為生活勞累奔波年近五十還未能出嫁的負薪女、無食無兒仍被搜刮一空的寡婦,洞庭湖畔天寒網凍無魚可打的漁父、“割慈忍愛還租庸”賣兒鬻女交租稅的農民等,都充滿了同情,寫出了《白帝》、《又呈吳郎》、《歲晏行》、《蠶谷行》等大量前人未曾寫過的同情人民的詩篇,成為時代的呼聲和貧苦大眾代言人。杜甫雖身處困境,但因與苦難深重的黎民百姓同甘共苦,心感身受,因此,當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之時,才能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聲,正是這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和真誠的愿望,才能超越時空,感動著千百萬讀者的心弦,產生了強烈的回音。
杜甫不僅對本民族人民十分關愛,對敵對異族政權的士兵也充滿著仁愛之心。如在對敵作戰(zhàn)時要“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保ā肚俺鋈攀住菲淦撸┻@些話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他的仁心也惠及到了雞蟲一類的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杜甫有《舟前小鵝兒》、《白小》、《觀打魚歌》、《花鴨》、《縛雞行》、《枯棕》、《枯楠》、《楠樹為風雨所拔嘆》等詩,從中可以看出杜甫是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的好友,他很關心小鵝兒的生命安全,唯恐它們?yōu)楹偹?,對水中的魚兒也充滿了愛心,分食給魚兒吃,勸阻獵人不要殺害大雁,為雞蟲的得失反復衡量,為樹木的榮枯而或喜或悲,因桃李花被風所摧而傷感。這是儒家仁愛之心與墨家兼愛思想、佛家普渡眾生思想的結合,已遠遠超越了儒家的宗族思想的樊籬,上升為對生命的敬畏與惠濟眾生的大愛。
在對待先人的態(tài)度上,杜甫是一個能承繼祖先遺志,將祖先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的好子孫。杜氏家族有著悠久的“奉儒”傳統(tǒng),他的十三世祖杜預的著作《春秋左氏傳集解》中就有許多重民、利民、恤民、宜民、愛民的觀點。如“夫民,神之主也”(卷五)、“上思利民,忠也”(卷五)、“宜君有恤民之心”(卷八)、“顯令德,宜民、宜人”(卷一七)、“明德君子,必愛民”(卷四五)等言論。杜甫忠實承繼了“奉儒”傳統(tǒng),將儒家的“人本”主義和“民本”思想,付諸實踐,率先將儒家的基本理念,化為實際行動,與唐代的賈至、李華、獨孤及、元結、蕭穎士等一大批復興儒學的先行者,遙相呼應,將盛唐后期的頭腦膨脹、耽于幻想的理想主義文化思潮,成功地轉型為富有理性、直面現實的現實主義文化思潮,將已處于邊緣化的儒學,逐漸復歸于正統(tǒng)的位置,成為唐代韓愈復興儒學運動的先驅。同時他又繼承其祖父杜審言的詩學傳統(tǒng),將初唐所創(chuàng)造的律詩,從思想內容上加以充實擴展,從藝術形式上加以全面提高,將其發(fā)展為最能代表唐詩特色的近體詩,完成了唐代律詩(尤其是七律)的最后定型和范式,成為唐代乃至中國古代最為杰出的詩人。這是杜甫對其家學――儒學和詩學的最大的貢獻。
杜甫一生與妻子楊氏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天寶十四載(755),杜甫赴郫州探親,為妻子兒女帶去一些衣物和化妝品,緩解家境貧困。安史之亂后,杜甫身陷長安期間曾作《月夜》一詩,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杜甫棄官西走,逃難飄泊于秦州、同谷、成都、夔州、長沙、衡州等地時,楊氏一直陪伴著他,與他共度時艱。杜甫曾寫了許多詩,來表達二人的相親相愛之情,稱她為“老妻”、“山妻”,如“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進艇》)、“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等,他將自己與妻子比喻為“并蒂芙蓉”和“相親相近水中鷗”,可見其伉儷情深。在唐人詩中,是很少寫及夫妻之情的,獨老杜對妻子情有獨鐘,在詩中屢次表達他與妻子的恩愛和患難之深情,是個好丈夫。
杜甫作為一個父親,對他的子女可謂是舔犢情深,是個好父親。杜甫在《北征》中說:“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蹦菚r孩子幼小不懂事,“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杜甫也不惱,陪他們一起玩。后來在關中逃難時,途中無東西可吃,以至于“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使杜甫十分心疼。杜甫的大兒子叫宗文,又名熊兒。二兒子叫宗武,又名驥子。宗文喜歡勞動,杜甫經常讓他做些家務和農業(yè)勞動,如樹雞柵一類的活兒。宗武是一個想子承父業(yè)的孩子,從小聰明伶俐,向杜甫學作詩。杜甫夸獎他說:“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遣興》)。杜甫教宗武學詩:“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又示宗武》),教他讀文選,要他“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杜甫希望宗武將來能夠接續(xù)他的詩家傳承,教導他非常耐心。其望子成龍之心,與普通人沒有兩樣。
杜甫對待兄弟姊妹,也堪為榜樣。杜甫在家居長,有四個弟弟,名叫杜穎、杜觀、杜豐、杜占,一個妹妹,嫁與江東鐘離韋氏,其弟妹五人都是繼母所生。但杜甫都視如一奶同胞,可謂棣華情深。安史之亂后跟隨杜甫逃難西南的只有杜占一人。其他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分散在河南道的濟州、許州,江東的越州和淮南的鳳陽。杜甫十分思念他們,經常在詩中提及對弟妹的牽掛和思念。如《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三、其四、《月夜憶舍弟》、《恨別》、《野望》等,可見其手足之情深厚。此外,他還對從弟、表弟等人也很關心。如他一個從弟死于兵亂,他作詩沉重悼念。與從弟杜位,經常來往。后來,因杜位是李林甫的女婿,楊國忠掌權后,將他貶到嶺南,杜甫對他的處境十分同情,曾寄詩安慰。由此可見,杜甫是一個手足情深的好兄長。
杜甫對手下做事的僮仆,也充滿了仁愛之心。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中,奴仆是沒有人權,得不到尊重的,經常受到主子的打罵,甚至于沒有生命保障。由杜甫詩中可以了解到,杜甫晚年曾有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等仆人,杜甫對這些仆人,當作家人一樣看待?!妒锯才⒍巍贰ⅰ缎判羞h修水筒》、《課伐木》等詩,杜甫對仆人們幫他修水筒、伐木都心存感激,不僅慰問犒勞,還寫詩作謝。他善待下人,仁心可佩。
在鄰里關系方面,杜甫也處得很好。在他的妻子兒女寄居在羌村時,他回家探親,鄰里都前來看望他:“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杜甫對鄰里的熱情照顧非常感激,高歌一曲為之感謝:“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羌村三首》其三)。在成都草堂時,他的南鄰朱山人是個隱士,杜甫和他很說得來,戲稱他為“錦里先生”。二人常相來往,還一起乘舟漫游直到月照當頭才回家:“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南鄰》)。有時城中有人來訪,他還順便邀他到家里陪客飲酒:“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客至》)。
唐人很重視交游,杜甫所交游的朋友,有長輩也有平輩,有官吏也有平民。長輩中有北海太守李邕、鄭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啟心、河南尹韋濟,這些人都對杜甫有過贊譽和提攜,杜甫對他們有著由衷的感激。房琯、鄭虔、蘇源明、賈至、嚴武,與杜甫都是一個政治集團的,相交甚密。在詩界的朋友有李白、高適、岑參、王維、裴迪等盛唐著名詩人。此外,杜甫與三教九流、隱士農夫等人都有交往。如大云寺僧贊公、東蒙道士元逸人、焦煉師、隱士范十、孔巢父、處士衛(wèi)八、朱山人、斛斯融及成都附近的老農等,交游十分廣泛。其中與杜甫關系最密切的友人,有李白、高適、李邕、鄭虔、房琯、嚴武等,不管他們是窮是達,杜甫與他們的友誼都始終如一,有著至死不渝的生死交情。
對于友人的幫助,杜甫總是心懷感激,念念不忘。他在戰(zhàn)亂中,與少時的朋友衛(wèi)八相見,受到了熱情的招待:“昔別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zhí),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贈衛(wèi)八處士》)。杜甫在逃難中,全家人在野地里走了好幾天,又被大雨淋透了衣裳,又冷又餓,在彭衙這個地方,為好友孫宰所接待:“故人有孫宰,高義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從此出妻孥,相視涕闌干。眾雛爛熳睡,喚起沾盤飧。誓將與夫子,永結為弟昆”(《彭衙行》)。他受人之惠,總是報之以詩,給予宣揚,以表他的感恩之情。友人王倚在其病后請他到家吃酸菜、嘗酥餅、吃肉飲酒,他報之以詩(見《病后過王倚飲贈歌》);鄰人阮居士給他送來野蒜(《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他贈之以詩;“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他都用詩來表示感謝,這就是杜甫,一個心銘感恩的杜甫。
三、杜甫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人格的完美體現者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以儒立身,以釋、道為輔。杜甫雖也受到釋、道思想的一些影響,但他所身體力行的主要是儒家思想。清人劉熙載說:“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⑤。“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和理念。是對儒者的根本要求。其他的義、禮、智、信等,都是以仁為基礎和出發(fā)點的,并歸結于仁。而仁的定義就是“仁者愛人”⑥。儒家對讀書人的要求是以儒家的仁的思想來修身養(yǎng)性: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⑦。也就是說,作為個體的人是學習和實踐仁的主體。儒家認為,每個儒者,都要由修身做起,然后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由近及遠地將仁推廣擴大,以實現一個社會和諧的大同社會。這是一個將仁由個體(主體)推向社會(客體),由內向外的實現過程。杜甫正是一個真正的儒者和仁者。杜甫是由小我到大我,從小家到大家,從家庭到國家和民族,由個人到社會,來擴展和實現他的仁愛之心。他的一切活動正是從自己的仁愛之心出發(fā),由家→族→朋友(包括鄰里)→國家(包括君)→民(本民族和外民族)→眾生依次向外擴展。事事處處都是以自己的仁愛之心來對待處理,最終以實現一個家家安居樂業(yè),社會和睦太平的和諧社會,甚至實現一個與自然萬物和諧的宇宙。
因此,杜甫在對待家的態(tài)度上,對先祖的奉儒傳統(tǒng)和祖父杜審言的詩學傳統(tǒng),加以發(fā)揮和拓展;從家族傳統(tǒng)上來說,可謂是詩禮傳家、光耀門楣,不辱祖風,是最大的孝。杜甫對其父杜閑,他到父親的兗州任所趨庭親侍,代父為祖母辦喪事,寫祭文,可謂是克盡孝道。對其弟、妹,他在戰(zhàn)亂中,十分關心他們的安危和生活,極盡思念關切之情,可謂是手足情深。對其妻子,他忠貞不二,相親相愛,相伴終生。對其子女,他關懷備至,在患難中護犢情深。對于族輩和親戚,他對長輩敬愛有加;對平輩,也很講情分,講親情。對于朋友,他忠于信用,不管對方窮達,都始終誠信如一。對于下人,他始終都能以親人相待。對于鄰里,他和睦相處,有里仁之美。對于國家和民族,他忠君愛國,深明民族大義,堅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利益。對于百姓,他以民為本,將仁心推及普通百姓和下層的弱勢群體,反映他們的要求和呼聲。他甚至還將他的關愛推及到敵對的異族士兵身上,表現出高度的人道主義精神。更為甚者,他還將他的愛心惠及動植物和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其仁心可謂至矣??傊鸥Σ还茉谑裁磿r候,什么境遇,都時時處處地為他人著想。杜甫的人格在古代詩人和知識分子中,是高尚的、完美的,堪為世人的典范,他以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實際行動,高標準地實踐了儒家人倫道德,稱之為詩圣,是當之無愧的。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后代人甚至于外國人那么地尊敬他的原因了。宋代的王安石稱道杜甫說:“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從之游。”(《杜甫畫像》)南宋詩人陸游也極稱贊杜甫的思想和為人,把他看作是一個能“開太宗業(yè)”的大儒和政治家,他說杜甫道:“后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咨。”(《讀杜詩》)南宋的理學宗師朱熹,把杜甫與諸葛亮、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并稱為古今以來“光明正大”品德高尚的“五君子”(見《王梅溪文集序》)。南宋末的愛國主義志士文天祥,曾在獄中集杜詩二百余首,用杜甫精神來激勵自己的愛國情操,并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保ā蹲x杜詩?自序》)近人梁啟超稱杜甫為“情圣”,郭沫若也認為杜甫是“詩中圣哲”。
國外的很多學者也為杜甫的詩歌和人格所感動。日本著名中國文學史家吉川幸次郎、當代韓國學者李丙疇、美國現代著名詩人雷克斯羅思、俄羅斯學者葉?謝列布里亞科夫等人都深為杜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為杜甫的偉大品格所感染。雷克斯羅思說:“我三十年來沉浸在他的詩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個較為高尚的人?!雹嘤捎诙鸥Ω呱械娜烁瘢瑐ゴ蟮木?,與對世界文化的杰出的貢獻,他在19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被確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于1962年――杜甫誕生的1250周年,在世界各地舉行紀念杜甫的活動。
杜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其思想的偉大,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道德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今天來紀念杜甫,不僅要繼承發(fā)揚他的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還要繼承他高尚的道德和人格精神,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仁愛的光輝普照宇宙和人間。當然,我們還不要忘記,杜甫還有他人格的另一個方面――嫉惡如仇。他嫉恨一切假惡丑的東西,如他痛恨安史叛軍“殺戮到雞狗”(《述懷》)的殺人罪行,他嫉惡貪官污吏“橫索錢”的貪腐行為和“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驅豎子摘蒼耳》)對人民的過度剝削,他痛恨軍閥們的“縱暴略與羌渾同”(《三絕句》其三)的殘民暴行,他憎惡“當面輸心背后笑”(《莫相疑行》)的兩面派行為,正是這些假惡丑的東西,影響和阻礙著杜甫救國救民的仁愛之心和真善美的理想社會的實現:“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所以,致仁和嫉惡,是杜甫人格的兩個方面,嫉惡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仁。杜甫的人格精神,需要我們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加以讀解闡釋,并加以繼承和發(fā)揚,讓我們的神州大地和人間世界,更加美好起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