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畫的材料中有一種材料是裝裱者較難掌握的,這就是漿糊,唐朝張彥遠講:“夫金出于山,珠產(chǎn)于泉,取之不已,為天下用;圖書歲月既久。耗散將盡,名人藝士,不復更生,可不惜哉”。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在關(guān)注著書畫作品的命運,也暗示當時有著精良的裱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裱畫操作工藝。這其中也包含著制漿糊的技術(shù)。漿糊的制作,在裝裱過程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講,裱件的質(zhì)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漿糊,人們關(guān)注的怎樣使裱件既粘合牢固又柔軟平整,且能防蟲、防霉。就包括漿糊的制作與運用兩方面。
古人早就認識到漿糊對裱件的深刻影響,并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強調(diào)“凡煮糊必去筋”。并提出了在漿糊中摻蜂蠟,達到密潤。加入薰陸香末既去蟲又牢固的做法。
明·周嘉胄《裝潢志》中專有一節(jié)講“治糊”,其方法是“先以花椒熬湯,濾去椒,盛凈瓦盆內(nèi)放冷。將白面逐旋輕輕糝上,令其慢沉,不可攪動,過一夜明早攪勻。如浸數(shù)日,每早必攪一次,令過性,淋去原浸椒湯,另放一處,卻入白礬末乳香少許,用新水調(diào)和,稀稠得中,入冷鍋內(nèi),用長大擂錘不住手擂轉(zhuǎn),不令結(jié)成塊子,方用慢火燒,候熟,就鍋切作塊子,用原浸椒湯煮之,攪勻再煮,攪不停手,多攪則糊性有力。候熟取起,面上用冷水浸之,常換水可留數(shù)月,用之平貼不瓦。”
清·周二學《賞延素心錄》則說:“用陳天水一缸,以潔白飛面入水,水氣作酸,再易前水,酸盡為度。既爆干,入白礬少許,和秋下陳天水打成團,入鍋煮熟,傾置一缸候冷,浸以前水,日須一易,臨用入瓷瓦,干杵爛熟,以前水勻薄,大忌濃厚。夏裱治糊十日之前,春秋治糊一月之前?!?br> 對于特殊用途的漿糊,亦有經(jīng)驗傳世,如周密《志雅堂雜鈔》說:“粘經(jīng)縫用生糊,乃是用生豆研極細,以水生調(diào)粘之,即不用熟者?!碧兆趦x《南村輟耕錄》則講:“古法用楮樹葉、飛面、白笈末三物調(diào)合如糊,以之粘接紙縫,永不脫解,過如膠漆之堅?!?br> 漿糊的制作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分別,古代因為還未有化工產(chǎn)品而使用中藥防腐,許多裱畫的書都有介紹,今天的化工產(chǎn)品如:苯甲酸、苯甲酸鈉都有防腐的作用,明礬有凝固的作用。漿糊的制作方法如下:
選用精面粉洗出面筋余下的粉水用來制作漿糊,購買三斤面粉回來,倒一半入大盆內(nèi),加入清水,搞拌和面,水分應適量,過軟時加入面粉再搞拌,形成一面粉山狀。另取一面盆直徑40cm左右裝入清水,右手捏面團一小塊拿著放入水中捏洗,直至成面筋狀,離水將面筋放入另一只大碗內(nèi)(可煮熟作萊吃)。待全部面粉捏去面筋后,面盆內(nèi)的清水己成面粉水,面粉水經(jīng)沉淀之后呈淺黃色,每天更換清水,黃水變清后,即可以煮漿糊了,煮之前加入清水搞拌,放入苯甲酸少許,放入明礬少許。使用如船漿狀一搞漿捧搞拌漿水,隨著水溫的升高,漿水慢慢變稠變熟,滾出氣泡,再煮一分鐘就可以了。此時漿糊結(jié)白成糊狀,手粘少許漿糊覺得有黏性,此時加入冷開水在漿的面上,封蓋存放。此為煮漿法之一。
在有些城市有一種叫澄面的粉狀物也是制作食用點心的面粉,在出廠前已提煉除去面筋,這種澄面可煮可用熱開水沖熟,煮法同上。熱開水沖的方法是:倒出澄面入桶內(nèi),放入苯甲酸少許,放入明礬少許。加入清水少許搞拌,用右手拿如船漿狀搞漿捧搞拌漿水,左手提一壺已滾的開水慢慢倒入桶內(nèi),邊倒開水邊搞拌漿水順時轉(zhuǎn)動, 漿水慢慢變稠變熟,此時漿糊結(jié)白成糊狀,手粘少許漿糊覺得有黏性,此時加入冷開水在漿的面上,封蓋存放。此為煮漿法之二。
漿糊制成后保全方法:漿面上的頭次冷開水只要還有存在,就可以長時間保存。只要看看水份太少的時候補充水份就可以了。如果開始用漿糊,是經(jīng)常用的就不用放冷開水。長時間不用的時候就補充水進去。新制的漿糊特別黏,通常稱之為“火”加之不便掌握稀稠度,因此,沖制后,應立即將其浸泡在清水中,涼透之時方可使用。這樣做還能避免因干結(jié)而呈漿皮。對于不熟的漿糊,可采用開水浸透的辦法予以補救。做法是:在不熟漿糊表層注入熱開水,片刻之后,將水倒掉,持木棒用力攪動漿糊。如果尚未達到要求,再以上述方法浸泡,直至漿糊變熟為止。這種補救措施,須在制漿后迅速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補救措施,否則,便達不到預期效果。漿糊不熟,也難以存放。你也可以參考其他裱畫書籍的保存方法來處理。
漿糊四周泛出白沫甚至出現(xiàn)松散現(xiàn)象,即說明漿糊己經(jīng)變質(zhì)了,不宜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