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舊稱“于闐”,古稱“于彌國”,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邊重鎮(zhèn),也是著名的唐代安西重鎮(zhèn)之一。
古西域36國富庶之都,有“金玉之幫,佛國于闐”之說。
更是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漢藏文化、中原文化、玉石文化、西方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距今已經(jīng)有3000多年的歷史。
從和田市區(qū)東郊客運站出發(fā),180公里的路途需要走3個小時左右。
過了一片水稻田,路上多了帶著小黑帽子的婦人,街心廣場上樹立著與和田相似的一座庫爾班與毛主席握手的雕像:于田到了。
于田縣人情風(fēng)物古樸純美,老城位于克里雅河畔,昆侖廣場旁。木尕拉鎮(zhèn)吾斯塘拜什村、古則村的片片民居坐落在高大的楊樹之中,里面道路縱橫交錯,每條小巷都可以通往修整過的河道,而且不時和水渠相伴,這有別于南疆別處老城。
而另一特點是農(nóng)田和老城互為交錯接壤,加蓋的樓房并不是很多,每個大院子有時候是3到4家人一起住。清晨早起,既看到老城內(nèi)有婦人灑水打掃,漫步走入巷道,能體會到一份難得的安寧。后家家戶戶的男人去城了外的縣城和巴扎,白天城內(nèi)多是婦女、兒童以及老人。年齡大的靜靜地在院前曬太陽,喂鴿子、喂貓,有的還在照顧搖床里的嬰兒。有些老舊的院落里看似低矮破舊的小屋,里面卻是鑲著精雕細(xì)琢的鏤空木墻,斑駁的光影透過古樸的花紋,投射在畫布做成的圍墻上,問起主人,答曰老屋有近200年的歷史了。這樣的手工技藝,一個熟練的木匠做一個平方,也要5-6天的時間。比如今的裝修都要耗時耗力。
老城內(nèi)如今又不少政府修建的抗震安居房,改廁項目也同時在進(jìn)行。無論是何時在老城里閑逛,總可以看到相互問候的人們,和可愛活潑的孩子們。在城內(nèi)走不遠(yuǎn),有時候可看到一個大的水塘,這是原來居民飲用水的來源:澇壩。如今家家都有自來水,它也成了一個小小的水庫,旁邊長滿了高大茂密的白楊。城內(nèi)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有的很小,只夠幾十人集中在一起做禮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