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暖濕氣流的影響下,連續(xù)下了好幾天的雨,空氣中的濕度非常高,人體難免出現(xiàn)各種不適。周末馬上就要到了,大家可以在家煲點祛濕湯、祛濕茶。
《溫病條辨》指出:“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span>
濕邪喜歡和其它邪氣一起致病,濕和熱一起就是濕熱,和寒一起就是寒濕。
濕熱者多表現(xiàn)為體味重(口臭、腋臭、腳臭、小便臭等),易長痘生瘡,口干、口苦,尿黃,便后肛門灼熱感,白帶色黃味重,舌質紅,苔黃膩或黃厚等。
寒濕者多表現(xiàn)為體味淡,多怕冷、怕吹風,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白帶清淅,舌體胖大,多有齒痕,舌苔白膩或白厚。
濕熱和寒濕雖然都是濕邪入體致病,但是這兩種濕需要區(qū)分對待,用正確的方法祛濕。
嶺南地區(qū)多濕熱,所以流傳民間多年的祛濕湯、祛濕茶都是以祛濕熱為主的,如五花茶、冬瓜荷葉茶、赤小豆薏米湯等等。當中常用到的食藥材如赤小豆、薏米、木棉花、綿茵陳、玉米須等等性味也偏寒涼。
如果長期喝這類寒涼的祛濕食療,反而會損傷陽氣、耗損脾胃,不僅祛濕效果差,還會直接損傷體質。
像現(xiàn)在這種,濕氣重又帶點陰冷的天氣,可以選擇一些平性或偏溫的祛濕食材或食療,如茯苓、白扁豆、陳皮、藿香、砂仁等等都是很適合用的。
還需注意的是,日常祛濕不要忘記健脾。因為脾主運化,負責代謝水濕,脾胃強健,脾運化得利,就能代謝水濕,使水濕自然地排泄到體外,避免水濕內停的情況。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具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
茯苓利水而不傷氣,既能祛濕邪,又能扶正氣,還可以適當用茯苓來煲粥,用作日常健脾之用。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類及麥角甾醇、卵磷酸、膽堿、組氨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具有調節(jié)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衰老等藥理作用,實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2、白扁豆
白扁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jīng),能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白扁豆既能健脾胃,又能去濕濁,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更重要的是,白扁豆化濕,專門針對中焦脾胃的濕,不會損傷中陽之氣,很適合日常保健用,煲湯、煮粥都是可以的。
明代醫(y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
3、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jīng),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春季天氣潮濕,容易滋生積滯、濕滯,阻礙體內氣機的運轉。陳皮不僅能健脾燥濕,還能理氣,讓身體氣機通暢起來,讓它運轉得更加順利。當有明顯濕重尤其是寒濕重的癥狀時,可以用1~2克的陳皮放入熱水中,泡一杯陳皮水喝。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陳皮主要含黃酮類成分,如橙皮苷、川陳皮素,橘皮素等,還含有辛弗林和揮發(fā)油,其確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平喘作用,常用于胸脘脹滿、噯氣嘔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
陳化三年以上的陳皮,黃酮類有效成分含量隨著年份的增加而遞增,從而使藥效更佳。
4、藿香
脾喜燥而惡濕,喜香而惡穢。寒濕困阻于脾,脾胃升降失常,就會產生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砂仁氣味辛香,能醒脾化濕,濕邪既去,樞紐之機得復,嘔吐得止。如《本草蒙筌》:砂仁“止惡心”。《本草綱目》:砂仁“補肺醒脾,治噎嗝嘔吐”。
濕邪為病,最易困阻脾胃,砂仁性溫,可溫暖脾胃,散寒逐濕,寒濕袪則泄瀉止。對于虛寒體質明顯的人來說,將砂仁與偏溫的陳皮共煮,還能起到很好的溫脾胃、祛寒濕的功效。
挑選藥材煲湯的時候,盡量不要挑酸味較濃的,聞起來有酸味的藥材可能用硫黃熏過,煲起湯來口味不佳。
一般的小家庭煲湯需要的藥材用量不宜太大。
在煲湯前先把藥材清洗干凈,浸泡30分鐘以上,再進行加熱煲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