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子里,杭州源爸是個獨特的存在,他身上大概有這么幾個標(biāo)簽:
“大毒舌”、“反機構(gòu)”、“口無遮攔”
雖然“毒舌”,但和圈內(nèi)許多人熟悉;
雖然“反機構(gòu)”,但前后成了兩家機構(gòu)負責(zé)人和特聘專家的角色。
有許多家長從源爸那里受益匪淺,他們的評價是:
“懂孩子”、“刀子嘴豆腐心”、“教我茅塞頓開”
而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兩個字:“慶幸”
如此一個看上去的矛盾體,他對于譜系孩子的干預(yù),到底有怎樣的經(jīng)驗和分享呢?
(源源的PEP-3評估報告)
這份PEP-3評估是2013年5月6日做的,源源的出生日期是2008年1月份,那時正好是5歲3個月。結(jié)果顯示除自理能力外均為中重度。源源也曾在機構(gòu)干預(yù)幾個月,后來全由源爸獨自干預(yù),現(xiàn)10歲,就讀普小3年級基本無礙。
源 爸
這是我在一個群里的分享,分享初衷是起源于一個爭論:孩子最后的康復(fù)程度取決于什么因素?
其實這個問題目前也有了答案。
康復(fù)程度=(正確思路+父母執(zhí)行力+孩子身體以及智力、程度狀況)/孩子年齡。
有很多人認為孩子的程度才是決定最后結(jié)果的,不過我認為所謂的“程度”恰恰是權(quán)重最低的那個因素。
自閉癥這個“江湖”一直都有這樣一種言論:自閉癥是精神癌癥,需要終身干預(yù),要以生活自理為目標(biāo)。這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如果有哪個不開眼的新家長問:孩子有可能脫帽嗎? 輕則被老家長嘲弄,重則當(dāng)騙子踢出群處理。
可是,這個圈子的怪相就是:恢復(fù)好點的一不愿意站出來,二即便站出來了人家也會說是誤診或者說本來就很輕。所以最悲催的是新家長,一入圈找不到幾個恢復(fù)的不錯的樣板。
每一個自閉癥家庭都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他們只是想要一個小小的希望,可是在有些老家長那里,那個就是“邪路”,連有這種念頭都是錯的,這是多么悲催的一件事!不過我也很能理解,很多老家長確實付出了很多,為孩子費盡心思,只是由于各種原因,孩子康復(fù)不盡如人意,所以在認知里會下意識地拒絕接受“脫帽”這個詞匯。
所以在這片文章里,我描述了自己對自閉癥的一些淺顯看法,其實兩年后再來審視,里面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對反復(fù)提問的回應(yīng),現(xiàn)在肯定是另一種應(yīng)對方式了),不過也算是發(fā)出了獨立思索的聲音。
在這里,用《三體》里面的一句話來結(jié)束: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父母站的高度,
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
力 彑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談自閉癥核心問題
夂 小
我們做數(shù)學(xué)題,最早都是從幾條公理出發(fā)的。所謂的公理,就是不用證明大家都公認的道理。那么,對待自閉癥這個問題上,我認為的公理只有兩條:一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從他的需要而發(fā)展出來。
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只有當(dāng)?shù)蛯哟蔚男枰粷M足之后,才有可能發(fā)展出更高層次的需要。我們說的自閉癥最大的核心問題——社交障礙,也就是說孩子發(fā)展不出針對社交需求的社交行為,所以我認為人之所以說有自閉癥,是由于他沒有發(fā)展出第三需求,即社交需求。
一般,一個正常的孩子,大概進小班(三歲)的時候,有些社交能力好的女孩子已經(jīng)發(fā)展出社交需求了,能力弱一些的男孩子,在中班最多大班也能發(fā)展出自己的社交需求了。但是自閉癥的孩子大概90%以上,不能自己發(fā)展出社交需求。
但是社交障礙是結(jié)果,導(dǎo)致社交障礙的原因是認知理解跟不上,他第一第二階段的能力跟不上,所以第三階段的社交需求,就一直發(fā)展不出來。所以,我認為自閉癥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認知理解的問題。如果能把認知理解這個障礙解決掉,讓孩子的能力達到那根線:就是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他就有可能發(fā)展到社交需求,那么自閉癥的核心障礙就可以消失掉。
力 彑
-?-
干預(yù)的兩個核心問題:
教什么?怎么教?
夂 小
需求有層次,發(fā)展和教學(xué)也有先后。我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個大概的教學(xué)思路。我教孩子的順序是:名詞——人稱詞——動詞——形容詞——問句。
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點,因為我自己的孩子程度比較嚴重,所以我教的時候他幾乎是一張白紙,也就是從零開始。如果你們的孩子程度是比較好的,就不需要從頭去弄了,就根據(jù)您孩子自身條件來干預(yù)。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都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法。
名詞
名詞有很多,那么名詞要按照什么順序來教呢?這里提示大家一點,你想一想你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他每天接觸什么東西、看到什么東西。那么你需要根據(jù)他接觸東西的頻率來排序,頻率高的排在前面。比如平時生活中接觸最高的應(yīng)該是家里的一些東西,像臥室、床、桌子、廁所、碗、廚房等等,是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所以我們先要教這些。
案例:“門”
我們一定要謹記:教學(xué),一定要找到孩子的動機。教“門”的時候也是要找到孩子的動機。打個比方說,你們可以躲起來,讓爸爸躲在門背后,或者說是孩子需要某某東西的時候?!澳衬硸|西在爸爸那里,爸爸在哪里啊?喏,你把這個門打開?!币贿呎f一邊把它打開?!澳衬硸|西就在門里面了?!笨傊褪钦f讓他有一個動作,需要越過這道門,他才能得到。那么他印象里面才能把“門”的發(fā)音和這個四四方方的木頭做東西聯(lián)系起來。
在這里先跟大家明確的是,我們在這里說的名詞學(xué)習(xí),指的僅是“指”的能力,即他知道這個東西是門就好,不包括各種各樣的門、門的用處、門的種類等等,這些東西以后慢慢來,而“開門”和“關(guān)門”又是另外一馬事。
而且我這里要說明的是,任何一個認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長期生活當(dāng)中經(jīng)常接觸、鏈接,時間長了他會對這個概念理解的越來越深。
動詞
動詞里面比較好教的是什么呢?從我的經(jīng)驗來說是“丟”,丟垃圾的“丟”,因為孩子特別喜歡這個動作。有“丟”那么反義詞就是“拿”,把什么東西拿過來。你教的時候不應(yīng)該在桌面上很生硬的教,一定融入到生活里面,融入到他的需求里面。
案例:“開”、“關(guān)”
“開”、“關(guān)”一般是對應(yīng)的是門和窗,我們先從門開始。當(dāng)孩子對你有需求的時候,比如說他要吃巧克力,你可以把巧克力拿在手上,跟他說“你先把門關(guān)上我再給你吃”;或者說“巧克力在臥室里面,你把門打開就能看見”。他如果不理解你就把這個動作給他示范一遍。當(dāng)然我說的巧克力確實是一個很生硬的東西,你可以用其他東西代替,也不一定要用食物。
案例:“趴下”
你們想想什么時候是需要趴下的?比如說他很喜歡的玩具滾到床底下了,那么就要趴下去找。他去找是他的動機,這時你讓他趴下就是一種教法。這些動詞一定要在實際生活當(dāng)中讓他接觸到,而且跟他自身有切身利益關(guān)系的,他才能有印象。
形容詞
形容詞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大類。形容詞我認為就是把物體的特質(zhì)、特征提取出來歸納整理。
這里我說一個真實的例子,就是群里馬來西亞源媽。我聽她說,當(dāng)時他兒子在機構(gòu),也是教顏色,機構(gòu)老師教了幾節(jié)課,跟他媽媽說:“哎呀,你這個孩子程度很差,你這個教顏色我估計要教好幾個月吧,以后能認個紅綠燈就不錯了?!痹磱尣环?,回家教了一個星期,就回來。后來源媽說了,她就是用M&M巧克力豆教的。M&M巧克力豆不是五顏六色的嗎?“要吃哪個???你要什么顏色的啊?”說不出來就不給你吃,這么簡單。
教任何東西都要把握他的動機,這就是怎么教。不僅僅是他喜歡的東西,因為我說的不是利用強化物,而是利用他的需求來教。你比如說他喜歡喝可樂。“喏,那個可樂在那個紅色的杯子里面,這個杯子在臥室的桌子上。”那么,這里面有很多認知點,他要拿到這杯可樂,他必須前面的認知點他都要會,他才能拿到這杯可樂。
問句
疑問句,從一般疑問句開始。
一開始的時候,你不要說“你要不要這個?”或者“這個東西是不是?”你要用反義疑問句,前面一個陳述句,后面再加上“是不是”、“要不要”,例如“桌子上有蘋果,要不要?”。如果一開始就用一般疑問句的話,孩子很容易造成混淆。教一般疑問句的時候,家長要學(xué)會裝傻。你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是他要的,那個東西是他不要的,但你就裝作不知道。你去問他,有的孩子的有點語言,他可以跟你說“是”或者“不是”。有的孩子沒有語言,你可以教他搖頭或者點頭。
總之,要讓孩子知道,他說的“要”或者“不要”,“是”或者“不是”這是自己的一種表達方式。他的表達方式要讓別人理解,別人才能滿足他的要求,這點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孩子什么都沒表達呢,你早就猜出孩子想要什么,然后“啪”什么東西都遞上去了,其實這是浪費孩子非常寶貴的自我表達的機會。如果他會自我表達了,而且他達到相應(yīng)的目的了,這就是最有效的表達,他以后會越來越習(xí)慣于表達。
一般疑問句過關(guān)之后就是選擇疑問句,選擇疑問句更重要。它是讓孩子能夠把握自己的意圖,表達自己意圖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渠道。
教選擇疑問句,開始的時候你不要拿差不多的東西讓他去選,你一定要拿反差大的東西讓他去選。而且選擇疑問句可以貫穿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爸爸是超人
我記得我很長一段時間,大概有一年多吧,我都是在這種選擇疑問句中度過的。從早上一開始,我就讓他選擇穿什么衣服,要穿紅色的還是藍色的?注意這也是教形容詞,把形容詞的認知點貫穿進去。
“衣服你要穿厚的還是薄的”
“你要穿長袖的還是短袖的?”
“我們今天出去玩,你要去公園還要去某個醫(yī)院?”
“我們?nèi)ス珗@,你要走路去,還是開車去?”都是很好的生活運用例子。
這里注意一點啊,一旦你讓他選,他如果選了,你一定要去執(zhí)行。你不能說“我們是飛著去還是走著去?”他要說“飛著去”,你“死”掉了。那么,這個是二選一,從二選一過渡到三選一,再從三選一過渡到四選一,五選一,到最后他能夠從一堆東西選擇一樣,那就是選擇疑問句他過關(guān)了。
當(dāng)你想要孩子從一堆東西當(dāng)中選擇一樣,要直接問“你要什么?”“你要什么?”這就是特殊疑問句。
特殊疑問句5W:Where、Who、When、What、Why。
爸爸是超人
我還記得我兒子第一個問句是怎么來的。每天上車,我先問“我們?nèi)ツ睦锇??”我知道他肯定不會回答。我就告訴他,“我們今天去修理廠、去超市、去什么什么地方……”天天如此。有一天,我時間來不及了,匆匆忙忙的忘記問直接就開車走了,然后他在旁邊突然說了一句“去哪里?”這是他這輩子以來第一個問句,就是“去哪里?”
我事后想想應(yīng)該是這么回事:我天天如此,讓他形成一種習(xí)慣性了,他要去一個地方他必須要知道去哪里,突然有一天,他不知道去哪里了,他就渾身難受,這個就是他的動機。他由這個動機產(chǎn)生他的第一個問句“去哪里”。這就是如何讓孩子提問的方法。
一旦孩子開始提問之后,你一定要回答。而且,他一旦提問嘗到甜頭之后,他就提很多很多問題。最要命的是一個問題他能提成百上千次,一點不夸張。在這里我的建議是:他提100次,你就回答100次;他提200次,你就回答200次。然后過了這個階段,他這種重復(fù)提問他就會慢慢少起來,會越來越像正常孩子那種提問的方式?;旧?,如果說一個孩子基本上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之后,甚至?xí)紶柼釂栔?,我覺得上幼兒園應(yīng)該問題不大。
源爸:
今天我在這里可以說那么多,但實際上在兩年前甚至一年前我?guī)鹤訒r候,我絕對沒有今天想得那么清楚透徹。我也是一直在摸索,而且我這個人本身脾氣不是很好,有時候也容易對著兒子急的。
總之,我的觀點是:你不能灌輸。自閉癥孩子本身的記憶力都是片段的,你再灌輸,也無法在他腦子里留下什么東西。相反,一味的桌面、卡片、強化物,對孩子的心理上其實是造成一種不可逆的損傷的。事實上我見過那么多自閉的孩子,我越來越感覺到,盡管自閉癥制造了很多先天障礙,但也有很多問題,是對這些特殊孩子不當(dāng)?shù)慕逃绞揭鸬摹?/stro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