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湯治療口腔潰瘍頗多效驗
口瘡即西醫(yī)之口腔炎。生于唇、舌、頰、上腭等處,呈現(xiàn)黏膜潰爛,如黃豆、綠豆大小不一,其色黃白或灰白,潰面成點(片),數(shù)量或多或少,邊緣紅或痛,多屬心、脾、胃三經(jīng)積熱,熱邪上蒸口舌所致。治宜清熱涼血,解毒瀉
1.三合一湯的運用
藥物:藿香、防風、石膏、梔子、生地、竹葉、木通、甘草、豆豉、連翹。水煎服。忌食辛辣厚味。
主治:一般口瘡(口腔炎)。
加減:
大便秘加大黃;
胃陰虛加麥冬、玄參、沙參;
兼濕苔膩加滑石。
3.驗案摘要
治宜健中益氣,清火補腎,方用三合一湯加減:黃芪30g,白芍30g,桂枝9,百合30g,生麥芽30g,甘草3g,藿香9g,炒梔子9g,防風9g,石膏30g,生地30g,連翹15g,竹葉30g,木通6g,甘松9g,補骨脂10g,核桃仁30g,杜仲10g,肉蓯蓉15g,巴戟天12g,菟絲子30g,豆豉15g,土茯苓30g,蓮子肉30g,水煎服。連服18劑,諸癥皆除。
案2:梁某,男,51歲,1997年10月3日初診。患者口腔潰瘍3年多,每至秋季反復發(fā)作,經(jīng)中西藥多次治療,仍未治愈。
經(jīng)服三合一湯5劑,其病即愈。屢試屢效,治愈多人。
處方:豆豉30g,連翹15g,防風9g,梔子9g,石膏15g,竹葉30g,生地30g,木通6g,藿香9g,甘草6g,水煎服。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下辯證使用。
方中藥味具體分析
1. 藿香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用法與用量】3~10g。
2. 防風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用法與用量】5~10g。
3. 石膏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用法與用量】15~60g,先煎。
4. 梔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用法與用量】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5. 地黃
【性味與歸經(jīng)】鮮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
生地黃 甘,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鮮地黃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
【用法與用量】鮮地黃 12~30g。
生地黃 10~15g。
6. 竹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熱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
【用法與用量】6~10g。
7. 木通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jīng)下乳。用于淋證,水腫,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經(jīng)閉乳少,濕熱痹痛。
【用法與用量】3~6g。
8.豆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涼。歸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與用量】6~12g。
8. 連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用于癰疽,瘰疬,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fā)斑,熱淋澀痛。
【用法與用量】6~15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