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李東垣《蘭室秘藏》
【歌訣】清胃當歸與黃連,生地升麻共牡丹,
牙痛齦腫或潰瘍,陽明胃熱服之痊。
【組成】當歸身9克,黃連9克,生地黃(酒制)9克,牡丹皮6克,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冷服。
【功效】清胃涼血,瀉火散瘀。
【方解】本方所治的重點是牙痛或牙齦腫爛出血等癥,其病因由于陽明胃經(jīng)積熱化,熏蒸脈絡(齒齦屬胃絡)所致,治宜清胃瀉火。故方中用黃連苦寒瀉火,滅其炎上之勢;配以生地、丹皮滋陰涼血;當歸養(yǎng)血和肝,有清中寓補之功;加入升麻,既可引諸藥直入陽明,又可清熱而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清胃解熱,涼血散瘀,疏風消腫之效,用以治療陽明胃熱引起的各種病癥,最為中肯,臨床使用,每收佳效。
【主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痛、滿面發(fā)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紅腫潰爛、牙宣出血、口氣熱臭、或唇舌頰腮疼痛、口干舌燥、舌干紅苔黃或少苔、脈滑大而數(shù)者。可用于口腔炎、牙周炎、口腔潰瘍,以及三叉神經(jīng)痛、牙齦出血、痤瘡、小兒發(fā)熱、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狂躁性精神病等病癥。
【加減】臨床使用常加入生石膏,以增強其清熱作用。若陽明熱甚便秘者,加大黃;齒衄者,加牛膝;屬風火牙痛,加防風、薄荷;牙痛牽引頭痛者,加細辛、白芷;小兒重顎、重齦屬胃火上炎者,加金銀花、燈芯;糖尿?。ㄖ邢杉尤胧?、葛根、天花粉等,用之亦獲效。
【來源】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歌訣】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
清瀉脾胃伏火邪,胃熱口瘡并見功。
【組成】藿香葉20克,山梔仁6克,生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風120克。
【用法】上藥或和蜜酒同炒至香,共研細末。每服3~6克,水煎,不拘時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清瀉脾胃伏火。
【方解】本方證是由脾胃伏火熏蒸于上所致。脾胃伏火與胃中實火不同,僅用清降,難瀉脾中伏火積熱,當遵“火郁發(fā)之”為治。所以方中重用防風,配以藿香葉升陽散郁,然后以石膏以清之,山梔以瀉之,更用甘草益氣和中,使伏去而脾胃不傷。用蜜酒調(diào)制,皆有緩調(diào)上,瀉脾而不傷脾之意。綜觀全方,清瀉與升發(fā)并用,配以醒脾和中以防瀉脾所傷。
【主治】脾胃伏火,癥見口瘡口糜、口氣穢臭、吐舌弄舌、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shù)。可用于口腔潰瘍、舌下蜂窩組織炎、慢性口腔炎、口周皮炎、牙痛,以及小兒發(fā)熱、小兒口瘡、妊娠期口瘡、滯頤、頭痛、婦人妊娠嘔吐、帶下、瞼緣炎,腦功能失調(diào)、糖尿?。ㄖ邢┑炔“Y。
【加減】若見煩渴津傷,加生地黃、石斛;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小便短赤者加滑石;高熱者,加寒水石、知母;心煩不寧者,加燈芯、赤茯苓;滯頤、乳娥,加板藍根、連翹;鵝口瘡,另用冰硼散,中白散外涂局部。
【附記】若脾胃陰虛有熱者,大腦發(fā)育不全,舌淡弄舌者禁用。
【來源】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
【歌訣】黃芩散內(nèi)赤茯苓,石膏葛根麥門冬,
甘菊花與炙甘草,再加豆豉竹葉煎。
【組成】黃芩30克,赤茯苓30克,麥冬門30克,生石膏60克,葛根15克,甘菊花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服9克,加豆豉6克,淡竹葉3克,水煎去渣,加生地汁60毫升,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清熱生津除煩。
【方解】方用黃芩、豆豉、竹葉清熱除煩;合以生地黃、麥門冬、葛根養(yǎng)陰清熱生津;石膏清陽明氣分之熱;甘菊花清肝明目;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合而用之,共奏清熱除煩,養(yǎng)陰生津之功。
【主治】心胸煩熱、口舌腫痛、頭痛目澀、煩渴不止、舌紅苔薄黃等癥??捎糜诳谇粷儭⒀例l腫痛、急性扁桃體炎等病癥。
【加減】若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黃;小便黃赤者,加木通、滑石;口渴、舌紅苔少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
【來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呂敬江方)
【歌訣】增液麻仁用玄參,麥冬厚樸生大黃,
生地杏仁杭白芍,再加枳實黑芝麻。
【組成】玄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厚樸10克,大黃6~10克,杏仁10克,白芍10~15克,枳實10克,黑芝麻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滋陰瀉熱,增液潤腸。
【方解】方用玄參、麥冬、生地、白芍滋陰瀉熱;杏仁宣肺震腸;厚樸、枳實、大黃通便泄熱;黑芝麻增液潤腸。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增液潤腸,通便瀉熱之功。
【主治】復發(fā)性口瘡(燥熱陰虛型)。
【加減】若口渴甚者,加花粉、知母;腹脹氣攻,噯氣頻作者,加小茴或沉香(磨汁兌服);大便轉(zhuǎn)溏薄者,減大黃,加桔梗。
【附記】用本方治療復發(fā)性口瘡12例,效果滿意,經(jīng)追訪,最長的已6年無復發(fā)。
【來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呂敬江方)
【歌訣】疏肝清熱生地黃,柴胡香附共白芍,
丹皮麥冬生甘草,茯苓白術與山梔。
【組成】丹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香附15克,麥冬15克,梔子10克,當歸10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茯苓10~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疏肝清熱,佐以養(yǎng)陰。
【方解】方用丹皮、白芍、生地、麥冬涼血養(yǎng)陰;香附、柴胡疏肝解郁;梔子、柴胡清熱瀉火;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肝;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合而用之,共奏疏肝清熱,養(yǎng)陰和肝之功。
【主治】復發(fā)性口瘡(氣郁陰虛型)。
【加減】若津傷過甚者,去白術、加花粉10克,玄參10~15克;顏面烘熱者,加牛膝10克,龜板15克;心煩不寐者,加女貞子15克,夜交藤15克;咽下痰阻者,可選加厚樸、蘇子、射干、石菖蒲;女性行經(jīng)不暢、色黯有塊者,加牛膝、益母草。
【附記】用本方治療復發(fā)性口瘡21例,效果均良好。痊愈后,囑其仍按原方每月服9~10劑,連用3個月或更長一點時間,有利療效鞏固。
【來源】《治驗百病良方》
【歌訣】口瘡散內(nèi)用朱砂,硼砂琥珀飛滑石,
再加冰片和甘草,解毒防腐效果佳。
【組成】生硼砂30克,朱砂3克,飛滑石55克,琥珀6克,冰片4克,甘草20克。
【用法】將上藥各研為細末,再將朱砂與硼砂和勻,共研為極細末(中醫(yī)傳統(tǒng)說法稱“套色”)后,諸藥和勻,共研成飛末,裝入瓶內(nèi)備用。用時,每取藥末少許外涂在潰瘍面上即可。每日3次。痛甚不能進食者,飯前加涂1次。
【功效】清熱解毒,防腐生肌。
【方解】方用生硼砂清熱防腐;朱砂清心安神定痛;飛滑石清熱收濕;琥珀活血散瘀;冰片、甘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清熱解毒,防腐生肌之功。
【主治】口瘡。
【附記】屢用效佳。一般用藥5天左右即可獲愈。又用太子參、麥冬、玄參各3克,生甘草2克,銀花15克,用開水泡茶飲服,以盡味為度,每日1劑,療效滿意。
【來源】《程氏醫(yī)學筆記》
【歌訣】銀花解毒用連翹,黃柏知母共牡丹,
射干升麻生甘草,再加當歸生地黃。
【組成】金銀花20克,川黃柏20克,連翹20克,知母20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黃15克,射干12克,全當歸6克,升麻6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上藥水煎3次后,濃縮至350毫升。服前先用少量藥汁漱口,漱口要將藥汁溫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潰瘍處疼痛減輕后,吐出含漱過的藥液,這樣依次含漱3~5遍后,咽下余液。每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涼血。
【方解】方用金銀花、連翹、射干、升麻、生甘草清熱解毒,且升麻還能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知母、黃柏清熱養(yǎng)陰;生地黃、丹皮滋陰涼血清熱;當歸養(yǎng)血活血,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滋陰涼血之功。
【主治】頑固性口腔潰瘍。
【附記】用本方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137例,均獲治愈。一般用藥1劑后即感口腔潰瘍處疼痛大減,最多用藥6劑痊愈。
【來源】《程氏醫(yī)學筆記》
【歌訣】益氣利濕用黃芪,黃柏知母生苡仁,
苓術附片生甘草,每日一劑服之痊。
【組成】生黃芪3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川黃柏10克,知母10克,白術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半小時),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口服。3劑為1療程。
【功效】益氣溫陽,清熱滲濕。
【方解】方用生黃芪、熟附片益氣溫陽,托毒生??;黃柏、知母清熱養(yǎng)陰;白術、土茯苓、薏苡仁滲濕健脾,且土茯苓善解濕毒;生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溫陽,清熱滲濕之功。
【主治】潰瘍性口腔炎。
【附記】屢用屢驗,療效滿意。一般用藥1~4個療程可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