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主要表現(xiàn)為牙面常有大量牙石、菌斑,牙齦呈暗紅或鮮紅、水腫、質(zhì)地松軟,邊緣圓鈍,牙松動,自覺有咀嚼無力或疼痛等癥狀。牙周炎相當于中醫(yī)“牙疳”的感念。
牙疳
拼音yá gān
解釋
指牙齦迅速腐爛,牙齒脫落之疽瘍。多因風(fēng)熱及毒邪所致。若牙疳兼有下肢青色腫塊者,稱為青腿牙疳;若牙疳發(fā)病急,病勢兇險者,稱為走馬牙疳。今稱急性化膿性齦齒炎和急性壞死性齦齒炎。
《儒門事親》牙疳……是牙齦腐爛也。
《醫(yī)宗金鑒》牙疳者,因毒熱攻胃而成,故熱毒上發(fā),齦肉赤爛痛疼,口臭血出,牙枯脫落,穿腮蝕唇,病勢危急。
中醫(yī)辨證:
凡牙疳、齒齲者,是齦腐爛也。
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jīng),燥金為主;
上牙屬足陽明胃經(jīng)濕土;
上下是腸胃二經(jīng)也?;蚍e熱于內(nèi),或因服巴豆大毒之藥,入于腸胃,毒氣循經(jīng)而至于齒齦、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
1、蒼耳子(食療方)
出處【摘錄】《食療方》
【處方】蒼耳子6克,雞蛋1個。
【制法】先將蒼耳子焙黃去殼,將其仁研成細末,與蛋和勻,不放油鹽,炒熟服食。
【用法用量】每日1劑,連服3劑。
【功能主治】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牙痛50例,其中蟲牙(齲齒) 24例,火牙(急性牙周膿腫、牙周炎、牙髓炎) 26例。48例服1次止痛,3次痊愈。僅2例無效。
2、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梔子(以上各等份)
上剉為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之。
治走馬牙疳。
3、立效散
青黛、 黃柏 、枯礬、 棓子末(各一錢)
上研細末,用米泔水先漱口內(nèi),摻貼患處。
4、黑散子
出處【摘錄】《博濟》卷三
【處方】藁本15g,升麻15g,皂莢(不蚰者燒灰存性)15g,石膏45g。
【制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臥時以手指蘸揩擦齒上,微漱,存藥氣。
【功能主治】牢牙去疳。主牙疳宣露。
5、黃袍散
出處【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
【處方】薄荷30克 黃柏 甘草各9克 黃連6克 冰片不拘多少
【制法】研細末。
【用法用量】吹至患處。
【功能主治】治口疳,口糜,走馬牙疳。
6、清胃散
出處《醫(yī)學(xué)心悟》卷四
古代劑量
升麻(一錢)、生地(二錢)、黃連、連翹、丹皮(各一錢)
水煎服。
主治 :
走馬牙疳。牙間紅腫,漸變紫黑臭穢,此胃經(jīng)濕熱也,以午后年干漱之,再吹同氣散,速服清胃散。
牙癰。牙邊腫痛如豆大,脾胃二經(jīng)濕熱也??捎眯〉饵c破之,吹以冰片散,仍服清胃散。
冰片散
出處【摘錄】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呼和浩特方)古代劑量
【處方】石膏60g,冰片0.9g。
【制法】上為細末。
7、消疳散
出處《萬病回春》卷五
古代劑量
花椒 、細辛、 硼砂 、枯礬 、銅綠 、黃連 、青黛(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用涼水漱口,后將藥末擦在牙齒縫處。
主治 :牙疳。
8、膽礬散
出處【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處方】胡黃連1.5g,膽礬5厘,兒茶5厘。
【制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敷患處。
【功能主治】牙疳。
9、趙紹琴治牙周炎
王桂芬,女,49歲
初診牙麻微痛,齒齦糜爛七年余,時輕時重,重時不能吃飯,多方求醫(yī)無效。曾屢用生石膏、公英、地丁、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蘭根、元參、黃柏、苦參等苦寒解毒之品。西藥用過多種維生素和抗生素。外用嗽口藥為銀花,生甘草各30克。均無效驗,診視見面色萎黃,齒齦腫痛輕微,糜爛色淡,牙齒麻微痛,甚則松動破潰,僅留殘根,大便干燥舌淡苔白糙老,脈濡軟且數(shù)。
證屬久病及腎,胃津腎液均虧,牙齒失養(yǎng),虛火上炎,齦絡(luò)受傷,治擬填補下元,少佐引火歸源之法。
處方:熟地黃20克,玉竹15克,山萸肉6克,補骨脂10克,芡實米10克,生牡蠣30克,瓦楞子30克,肉桂粉1克,牛膝3克,楮實子10克。
漱口方:蓽菝10克,干姜10克,炒川椒10克,細辛6克,加醋20克,水煎漱口,不拘時候,二次。
服藥六付,牙齦腫痛糜爛均減,齒微痛,舌白質(zhì)淡,脈象沉軟,按之虛數(shù),再擬填補下元之法。
處方:熟地黃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山藥10克,補骨脂10克,芡實米10克,生地黃10克,丹皮10克,竹茹6克。
三診
繼進六付,齦糜齒痛均除,口唇發(fā)干,小溲色黃,仍以填補下元,甘寒育陰法。
處方:生地黃10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白芍10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芡實米10克,茯苓10克,元參6克,六付。
〔按〕經(jīng)曰:
“腎主骨”, "齒為骨之余?!比~天氏說:“齒為腎之余,壤為胃之絡(luò)”。可見,齒賴腎液的填克、齦賴胃津的滋養(yǎng)。齒、齦的強健與否取決于腎、胃的功能盛衰。腎精克足,胃津旺盛,則齒得其養(yǎng)而牢固色澤;齦得其潤而紅和色鮮。
腎液不足,齒失所養(yǎng)則松動破潰,色枯不澤;
胃腸熱盛,胃津被傷,齦失所潤則紅腫疼痛,干燥不鮮。另外,胃熱熾盛或水不濟火,龍火上燔,均可灼傷齦絡(luò),發(fā)為潰瘍,一實一虛,治當分辨,趙老師有著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每能由局部求整體,從現(xiàn)象探實質(zhì),綜觀脈癥,細察病機。據(jù)其患者年已七七,腎氣自衰;又因病已七載余,胃津耗傷,必累及于釋液;加之治不得法,又傷正氣;從其見癥為牙麻痛輕,齒松破漬,齦糜色淡,便干且難,脈濡軟而數(shù)可知,全是腎陰不足,水不制火,龍火上燔引起。故用藥一反前轍,重以滋補腎液,使龍火歸源,再擬咸寒甘寒并用,使腎液克足,胃津旺盛,齒得其養(yǎng),齦得其滋,諸癥自除。
再議外用藥,前醫(yī)投大劑銀花漱口,意在消炎而不效;趙師用辛溫走竄之藥外用漱口而得效,其理何在?蓋“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寒則凝,溫則通,通則氣血流暢,正勝則邪退,虛火自彌,所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