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寄語
Message from Dean
時間真的很快,又是一年畢業(yè)季,也是最為特殊的一屆畢業(yè)季。雕塑系畢業(yè)設計展形式多種多樣,包羅萬象。但由于受疫情和場地的限制,只能在雕塑樓三樓的小展廳進行展覽,這是一個遺憾。四年的學習使你們獲得了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維和雕塑實踐的技能,老師們從你們身上得到了青春活力爆發(fā)出的靈動和激情??吹竭@些作品一點一點的出現(xiàn)在眼前,導師們感到很欣慰。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繼續(xù)完善繼續(xù)追求。我們才剛剛開始,畢業(yè)并不等于結束,而是我們新的藝術道路的又一次啟程,或者說我們未來的藝術人生才剛剛開始,愿大家繼續(xù)堅守藝術理念。在此祝愿大家未來越來越好,藝術道路越走越長,如果畢業(yè)是大學生活的終點,也是你們面向未來的起點,祝你們都能獲得美好的未來,事業(yè)和職業(yè)并進,生活與藝術共生。
雕塑系
作品欣賞
指導老師:萬吉欣
作品說明:
電子產(chǎn)品如同一把雙刃劍,其普及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其被不合理的使用也帶來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危害。隨著網(wǎng)民的急劇增加,更多的人會因為本身自制力、社會因素等原因,被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產(chǎn)品束縛住,受其迫害?;ヂ?lián)網(wǎng)電子產(chǎn)品的發(fā)展是帶給我們舒適便捷的生活,并不是將我們束縛住,以至于囚困住,我們應該合理的使用電子產(chǎn)品,不應該做電子產(chǎn)品的奴隸。
《虛幻囚籠》
作者:柏宗建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光敏樹脂 尺寸:80cm
作品說明:
用人物形象IP加采茶戲形象,提煉其中的元素,做這樣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中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是挖掘地方文化與精神,文化賦予了產(chǎn)品更多的地方特色內(nèi)涵,使之具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和深度,讓獨特的地方文化元素和文化情懷吸引更多的群眾,基于地方特有文化,以創(chuàng)意為核心,將文化與創(chuàng)意結合,讓產(chǎn)品附上極具特色的文化加值,從而提升產(chǎn)品本身的價值。
《采茶女》
作者:陳玉華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樹脂 尺寸:60cm×55cm×45cm
作品說明:
本作品靈感源于山海經(jīng),左側是菩薩的造型,右側是天王的造型,左側是雌性,右側是雄性。作者通過雕塑來創(chuàng)造了兩位新的神靈:鯥魚菩薩與傅池天王。一靜一動,以解構的手法抒發(fā)荒誕叛逆的想法。
《神曲》
作者:戴帥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光敏樹脂
尺寸:131cm×44cm×53cm、131cm×78cm×83cm
作品說明:
由四個籃球人物動 作構成動感的雕塑。沒有很明確的手勢,處于模糊的軀干,相對于動作的描述比較地鐘意,對人物投籃動作時的出手時機,對渴望勝利的 刺客關鍵出手那種瀟灑淡然,飄逸干脆利落的動作進行展示。
《投》
作者:何顯津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樹脂 尺寸:15cm×30cm×15cm
作品說明:
隨著垃圾?品在?們?活中逐漸被??購買,其中的危害值逐步增?,為了讓?品保鮮的防 腐劑也按需求呈現(xiàn)增?趨勢,加快對?品質(zhì)量的提升刻不容緩。作為常點外賣的?學,在? 活中深刻感受到了要加強對?品質(zhì)量的保障與提升,故從?物腐爛?化??,?設計傳播?活。希望通過此次對腐爛變質(zhì)的創(chuàng)作設計,可以讓更多的?了解垃圾?品對?們身體健康產(chǎn)?的 危害,減少對快餐的??次數(shù)。
《腐爛-細胞》
作者:司詠琪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樹脂
作品說明:
揭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思維意識與實踐行動往往不能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人們想的和做得從來難以完全合一。通過雕塑作品的形式來表達這種難以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并以此來警示人們,使之得以對自身狀態(tài)有一個深刻清醒的認知。
《知與行》
作者:夏家騰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光敏樹脂 尺寸:70cm×50cm×60cm
作品說明:
在疫情居家時期,那段時間里我們每天只能躲在家中,看著新聞里的各種關于疫情的報道和新增病例上每日劇增的人數(shù),人人不戰(zhàn)而栗,新聞報道以及家中的瑣碎雜事都影響著當日的心情。作品以醫(yī)護人員為核心,結合大白圓溜及白白胖胖的特征進行創(chuàng)作,傳遞一種正能量。
《勝利者》
作者:楊燕平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樹脂 尺寸:30cm×60cm×30cm
作品說明:
人格面具的使用通常都是無意識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qū)θ烁衩婢叩氖褂糜杏X察,覺察到自己正在使用的面具,就可以有意識的調(diào)整人格面具,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這種覺察也可以放在事后,回憶當時自己使用的面具,是否有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不斷完善自我的人格結構。我們需要在不斷地去探索世界中不斷地認識自己,去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們要接受并且喜歡不同的自己,正是這些華麗的面具塑造了完整的自己。每一個面具都有它獨特而美麗的故事,在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以簡單的真實生活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不斷地探索公共藝術與自我創(chuàng)作者間的關聯(lián)。像我這樣的人,總覺得與人交際是一件很麻煩的事。覺得麻煩不是說別人不好,只是我自己性格上的問題。會想東想西,容易對別人無意間的舉動產(chǎn)生誤解,他好像有點不愛搭理我,是不是我不小心得罪他了?別人的舉動會在自己的腦海里無限放大。會覺得很累。而且很多時候不夠自信,別人一點點否定就會讓自己覺得全盤皆崩。這種性格問題不僅僅是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會存在,對于熟悉的人同樣如此。所以也想要借此作品告訴敏感而多疑的自己,欣賞并接受自己的每個面,不要討厭自己,要勇敢的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去收獲新的自己。
《自我認知》
作者:趙玉瑩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綜合材料 尺寸:2.2m×1.5m
作品說明:
作品看似是一個由不規(guī)則形體組成的國王形象,但其實是人物與風景結合的抽象雕塑。借鑒立體主義的美學觀念,將眼睛所見的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三維空間歸結于二維平面,符合立體主義美學觀念的雕塑作品也展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的連續(xù)性。作品以幾何體的方式組合成一個全新的物象,以此來展示出最完整的形象。正面采用與國際象棋中的國王棋子形態(tài)相似的外形,側面的身體好似層層疊疊、峰巒起伏的山峰,意在展現(xiàn)符合立體主義美學觀念的雕塑作品,由此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立體主義與蒙德里安在21世紀的碰撞》
作者:徐嘉玥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木雕 尺寸:80cm×30cm×50cm
作品說明:
以老房子的形式還原了童年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些場景,將記憶中的畫面進行設計,結合,再現(xiàn),最終制作成一個小展館,以此來對童年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進行紀念。
《童年回憶》
作者:彭燕 指導老師:萬吉欣
材質(zhì):綜合材料 尺寸:60cm×70cm×60cm
指導老師:劉大志
作品說明:
靈感來自于立體繪本平面內(nèi)容構建出立體視覺效果的藝術手法,來展現(xiàn)一段主人公尋找自我、認知世界的故事。
《追尋者》
作者:李松賢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綜合材料 尺寸:1000mm×2500mm
作品說明: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今天的西安,用桑蠶絲作為主要材料,聚酯樹脂作為媒介。以秦兵馬俑的形象為基礎進行材質(zhì)轉換的創(chuàng)新,一種對家鄉(xiāng)西安記憶點的融合,同時是對秦兵馬俑這一歷史產(chǎn)物的弘揚和傳承,利用絲綢本身的顏色與元素賦予秦兵馬俑不一樣的色彩。
《蛹·俑》
作者:梁欣怡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聚酯樹脂、絲綢
尺寸:胸像 700mm×400mm×600mm
面具 330mm×180mm×160mm
作品說明:
在畢業(yè)設計過程中,我感覺到本科時間飛逝,之前的種種就如同一場夢境一般。我的內(nèi)容設計主體是沙漏擬態(tài),來表達出時間。而沙漏頂部和底部我是用棉花和鉛墜構成的天與地,象征時間在天地之間,也擬態(tài)沙漏的兩片蓋。
《莊生曉夢》
作者名:林嗣雅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魚線、棉花、琉璃珠、鐳射紙等
作品說明:
借仕女這一題材向大眾展示出女性不一樣的美,打破由某些觀念導致的對美女的定義。希望人們能認識到美是多元的,要勇敢地做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美與自己和解,拒絕被標準定義。
《仕女》
作者:孫翠華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綜合材料 尺寸:30cm×60cm×30cm
作品說明:
海洋垃圾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海洋垃圾中最多的是塑料垃圾,會被海洋生物誤食、將海洋生物捆綁糾纏等威脅海洋生物生存。作品想要探索以海洋保護為主題的塑料和紡織材料裝置藝術的可行性。
《糾纏》
作者:魏中青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PE塑料球、歐根紗等 尺寸:196cm×180cm×115cm
作品說明:
在幾個相同重復的雕塑上使用不同材料和方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方式類似于波普藝術的復制過程,為中世紀主題融入了新的元素。在這幾個石膏像中,其中一個石膏采用的二創(chuàng)方式是使用錘子敲碎部分表面的石膏,用鐵絲補充上破碎的部分,并在打碎的內(nèi)部加入超輕粘土制作的小劇場的方式來呼應標題所提到的“劇場”概念。
《審判劇場》
作者:周楚雪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石膏、超輕粘土、毛氈、綜合材料
尺寸:60cm×120cm×20cm
作品說明:
設計靈感來源于馬蒂斯的畫作《舞蹈》。當夜幕落下,搖曳的燈光伴隨著人們翩翩起舞。舞蹈作為一種有節(jié)奏、韻律的表演藝術,本身就擁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和作用,其中就包括了社交、祭祀、禮儀、運動、求偶等。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蔽璧冈从谌藗兊呢S沛激烈的情感。舞蹈本身就令人感受到歡愉,我希望能將這種情緒也傳達給觀看者。
《舞》
作者:劉語晨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不銹鋼 尺寸:50cm×90cm
作品說明:
該畢業(yè)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把象形文字與抽象雕塑相結合,對象性文字做立體化處理,使文字不再以符號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而是以一種裝置雕塑互動雕塑的形式出現(xiàn)在觀者面前。即在對象形文字立體化處理的同時,考慮到觀者的視覺體驗。通過對象形文字每個筆畫不同面的厚度的處理以及各個筆畫空間關系的處理,給觀者形成多樣化的視覺體驗,使其在不同的角度觀看,能夠感受到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在空間設計上堅持以象形文字為元素以雕塑的形式語言為依托的原則,借鑒了現(xiàn)當代一些抽象雕塑和公共雕塑的形式。
《“徐趙”“張孫”》
作者:義銘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樹脂 尺寸:60cm×40cm
作品說明:
以“盲盒”的一種形式去激發(fā)人群獵奇心理,對于傳統(tǒng)的盲盒機外觀進行了重組,應用多個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組合,而對于盲盒內(nèi)部裝置,外觀上吸引人群注意,而內(nèi)部實體則是采用低碳經(jīng)濟的廢舊物進行創(chuàng)作,與外觀上造成一種戲劇性的反差。當人群的不確定心理得到發(fā)揮時,結果與想象不合理時,傳遞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共鳴,能夠引發(fā)深思。
《方寸之間》
作者:高艷鈴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綜合材料 尺寸:100cm×130cm×200cm
作品說明:
由于人類天生存在的自我意識,所以人類發(fā)展進程必然出現(xiàn)各種群體之間的對立傷害行為,傷痕累累的人類只有脫離了自己的狹窄視野嘗試相互理解,社會才能良性發(fā)展。作者在融合了“故障”的概念后,通過廢墟美學與空間結構性的表現(xiàn),筑起了一座蘊含著傷痛與希望的黑暗廢墟。
《Error》
作者:王語恬 指導老師:劉大志
材質(zhì):樹脂、乳膠漆 尺寸:高55cm
指導老師:趙建鋒
作品說明:
剛剛進人初夏時分,在河南以及山西等地,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洪災不期而至。以4個場景對“7.20河南暴雨”進行局部特寫,描繪了部隊官兵與人民群眾在沖鋒舟上一起抵抗大自然、互相救助的情景。雕塑的人物表情堅毅而肯定,姿勢動態(tài)毫不矯揉造作,讓人聯(lián)想到如古希臘雕塑般的堅毅線條。從衣單力薄的年輕母親緊緊抱住剛呱呱墜地的小嬰兒,到身強體壯的年輕抗洪戰(zhàn)士們身穿橙色救生衣伸手救助還在水下艱難前行的軍人,再到不顧洪水浸泡用身體緊緊鎖住沖鋒舟繼續(xù)向前方救援的場景。力圖從這幾個小畫面中宏觀的來描繪抗洪軍民全體一心,團結一致的精神。在構圖上也做了許多考量,整體采用三角的構圖,讓畫面更加穩(wěn)定,前后呼應,疏密有致,整體是一個向上的趨勢,整個畫面氣勢宏偉,以沖鋒舟為載體,承載著軍民一齊抗洪的決心,偌大的洪水也沖垮不了抗洪軍官的堅硬的臂膀。形式描繪了部隊官兵與人民群眾在沖鋒舟上一起抵抗大自然、互相救助的場景。
《洪流之中盡顯人民情深 》
作者:朱清波 指導老師:趙建鋒
材質(zhì):樹脂 尺寸:127cm×79cm×93cm
作品說明: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精神,以組雕形式描繪紅色文化下的抗震救災精神,贊揚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紅色精神帶領下面對災難所體現(xiàn)出的鋼鐵般的意志。
《國之干》
作者:于慶賀 指導老師:趙建鋒
材質(zhì):玻璃鋼著色 尺寸100cm×70cm×70cm
作品說明: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它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茅古斯舞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茅古斯的舞蹈動作比較特別,表演者身披茅草,表演時以碎步進退,左右搖擺,搖頭聳肩,舞蹈動作都是模仿的古人粗狂的儀態(tài)。茅古斯其表演只在土家族的特殊重大活動時展示,表現(xiàn)形式單一,傳播途徑很少,有一定的局限性。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能力,而且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
《茅古斯舞》
作者:雷霞 指導老師:趙建鋒
材質(zhì):玻璃鋼 尺寸:80cm×110cm× 60cm
作品說明:
在現(xiàn)下這個信息交流方式多樣的時代,以靜態(tài)雕塑為媒介,植入武術文化理念,通過武術動態(tài)表現(xiàn)的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以達到傳播武術文化、使人們感到積極能量的效果。
《騰》
作者:唐靜 指導老師:趙建鋒
材質(zhì):玻璃鋼著色 尺寸:121cmx110cmx90cm
作品說明:
中國武俠文化歷史悠久,始于戰(zhàn)國晚期,盛于秦漢時期。武俠世界令人心馳神往,激烈的打斗場景,生死之間的懸崖之上,滾滾氣浪席卷而來。共同演繹著那令人憧憬的武俠世界。闡釋著武俠與雕塑藝術之間那美妙的化學反應。從“可觸摸”式的藝術作品真切感受到那虛幻的武俠世界。
《俠》
作者:居文濤 指導老師:趙建鋒
材質(zhì):樹脂 尺寸:60cm×54cm×23cm
作品說明: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全國蔓延開,醫(yī)護戰(zhàn)士們扛起了守護人民的大旗。作品選取感人的瞬間來表現(xiàn)白衣天使的大無畏精神,患病的嬰兒詮釋了在病毒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作品意在向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護工作者表達崇敬之心,同時呼吁大家團結一致,凝聚中國力量,迎接勝利的曙光!
《守護者》
作者:朱詩宇 指導老師:趙建鋒
材質(zhì):玻璃鋼 尺寸:40cm×40cm×80cm
指導老師:于曉波
作品說明:
羅丹雕塑中的造型手法、光線和材料等方面的處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羅丹作品進行實際創(chuàng)作,了解羅丹作品的藝術觀念,總結其創(chuàng)作藝術風格對于現(xiàn)代雕塑影響的成因并且融入于實踐當中,對自身雕塑的學習有著莫大的幫助。研究他的雕塑表面的塑痕效果、作品中的個人感受、內(nèi)在生命力、將視角從個人轉向普遍的人性、對于空間的表達加強雕塑與空間的聯(lián)系以及視角問題。以及羅丹對于“美”的特殊影響力、羅丹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現(xiàn)代雕塑的影響、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突破、對雕塑創(chuàng)作的指導意義。
《致敬羅丹的人像創(chuàng)作》
作者:杜金瑋 指導教師:于曉波
材質(zhì):石膏 尺寸:80cm×36cm×36cm
作品說明:
場景雕塑的設置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承載一定的文化職能。結合當前疫情下人們面臨的共同難題,就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影響,造型上提取《May B》舞劇的人物場景組合建立創(chuàng)作場景雕塑構圖基礎;并且希望觀者對造型的解讀并傳導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和情感的表達。在雕塑中,希望能看到它傳達出的內(nèi)在精神,表現(xiàn)大眾的生活狀態(tài),凝結了疫情與生活相互關系,詮釋了大眾在當下的生存意義。在生活的苦難與偉大中,生命存在的失衡與破碎顯現(xiàn)出些許美麗,讓被推進這個世界的我們擁有愛與希望。
《新May B》
作者:范龍偉 指導老師:于曉波
材質(zhì):光敏樹脂 尺寸:900mm×630mm×750mm
作品說明:
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的時候,陷在情緒之中,反思自我?,F(xiàn)實生活中的壓力與沖突時常會使人感到疲勞,緊張和無力的感覺,有時處于這種疲憊和放空的思考,反思自己,我們才能更加清醒,作品用來傳達這種情緒。
《思緒的小憩》
作者 :李康 指導老師 :于曉波
材質(zhì) :泡沫 尺寸 :160cm×200cm×78cm
作品說明:
本設計是通過自身的虛擬思維構建的一個既與生活有一定聯(lián)系、又脫離一定生活實際的第三空間。從對生活的體會、日常生活的片段以及自身對生活的期許出發(fā),關注生活中溫馨、溫暖的本質(zhì),定格所向往的生活節(jié)奏的瞬間,將本人心中各個美好的瞬間結合起來,構成一個空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己沉浸的第三世界。
《第三空間》
作者:李馨 指導老師 :于曉波
材質(zhì):石膏、石塑粘土、綜合材料
尺寸:75cm×80cm×120cm
作品說明:
通過對四季神中的春神句芒數(shù)字化形象的創(chuàng)造,不僅了解了其在古代表達的情感,更明白了用數(shù)字藝術的方法描述上古神話故事,既要重視原始文獻,也要結合時代特征,創(chuàng)造出適應現(xiàn)代人審美觀、適應人類追新存異的心理需要的藝術作品。
《句芒》
作者:劉程成 指導老師:于曉波
材質(zhì):樹脂 尺寸:304mm×334mm×700mm
作品說明:
佛學文化的存在與傳播是人類精神寄托與思想升華的重要方式,且是一種神話的思想教義。作品的思想來源于“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有無始貪嗔癡”的教義表述,于是想借藝術的表達方式向世人傳播“貪嗔癡”的危害并引發(fā)大眾的思考。
《婆娑世界之貪嗔癡》
作者:盛飛 指導老師:萬吉欣、于曉波
材質(zhì):光敏樹脂 尺寸:173cm×100cm×66cm
指導老師:楊彧
作品說明:
本作品創(chuàng)作中主要是以裝置藝術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以機械齒輪傳動裝置為裝置的動力源點,從而使上下兩個不同形狀的圈呈縱向與橫向旋轉,在“上圈”中放置自主創(chuàng)作物件的沙漏裝置,以谷物、藥物、種子等等物體替代傳統(tǒng)沙漏中的細沙子,上圈的創(chuàng)作設計將傳統(tǒng)的沙漏裝置換為了兩種不用材料的盒子,有老式的復古盒子還有現(xiàn)代材料的亞克力盒子,兩個不同的盒子都對應這不同的概念,將傳統(tǒng)沙漏裝置里的沙子換成了谷物、種子、藥物、對應的也是不同的表達對象以及對象的階層。在“下圈”中通過懸吊鐵鏈的方式,意在表達如鐵鏈那樣捆綁住時間,企圖讓時間停滯或是減慢那是不可能的,時間是客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像本作品中所表達的那樣,最終通過機械裝置傳動帶動作品的全身呈360°旋轉。
《漏》
作者:陳凱 指導老師:楊彧
材質(zhì):鋼、谷物、木材、亞克力
尺寸:70cm×80cm×170cm
作品說明:
作品以雕塑潮玩的形式展現(xiàn)蛙和牛的形象,通過水分子結構鏈將不同形象連接組合并呈現(xiàn)。借此表達自我在不同時空、時間下不同的狀態(tài),通過創(chuàng)作此次作品,將情感寄語雕塑作品,傳情達意, 同時研究雕塑藝術新興多元的表現(xiàn)形式。
《我·我》
作者:黃楊標 指導老師:楊彧、劉大志
材質(zhì):復合材料 尺寸:100cm×200cm×200cm
作品說明:
我在佛教塑像上的創(chuàng)作,是對中國佛教的傳承和發(fā)展,其啟發(fā)是:'相由心生',人人心中都有一尊佛。
"塑我心目中之佛"是本次塑造佛像的藝術主張。這個雕塑想要表達出來的就是佛的無相之面。上無相,相由心生,所謂“相”,皆為世間萬物的表現(xiàn)形式罷了。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相。佛像本是佛的載體,它代表了佛陀、佛法及佛教文化的傳承。我既選了觀世音的坐蓮花又以切割做無相都可以感覺到所謂的圣潔和不拘泥即佛性。這就是我的觀念想法,我把它寄托于這尊雕塑中,也以另一種方式來成就了所謂的無相。所謂“無相”只有當我們心存佛性的時候,才能看到屬于自己的那尊第一無二的佛。無相之佛寓意就是告誡人們,不執(zhí)著于佛,不執(zhí)著于相,學會放下,學會接納,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本次創(chuàng)作過程中選用不銹鋼鏡面切割是因為在選好佛像的造型后,我希望把更深層次的佛性和材料的本質(zhì)融合到這個基礎形態(tài)中。我可以說,佛是一種情感和心情的形象。因此,創(chuàng)造佛陀具有“隨機”的趨勢,即沒有固定的“佛”。
塑像使用的不繡鋼的材質(zhì)充滿了時尚的味道。其特征是堅硬、冰冷。我要的是這樣的威嚴和威嚴,而在這個沒有誘惑的佛身上,我要的是一種神圣的神圣。體型比一般人要大,但也要有一種圓潤的佛家氣質(zhì)。所以我用了一種磨砂拋光的方法,把鏡子打磨得更好一些,因為鏡子里的人和東西都會反射出自己的影子。引人思考——萬物皆有佛性同時能體現(xiàn)出我想表達的心意——佛本無相。
《無相觀音》
作者:張瑨一 指導老師:楊彧
材質(zhì):不銹鋼鏡面 尺寸:100cm×160cm×110cm
作品說明:
用裝置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表達我對于自己現(xiàn)狀的矛盾心理。裝置運轉起來所呈現(xiàn)的是一個個會動的模型,由動態(tài)的人物和背景表現(xiàn)自己在臨近畢業(yè)時的心態(tài)。家人提出的工作要求,給我的就業(yè)壓力,競爭壓力,讓我感到迷茫、無助、又充滿期待。就像是在很多無形力量的監(jiān)視下,一邊在步履蹣跚中前進,一邊不斷為自己加油打氣。矛盾、不安的心理猶如進入一個充滿恐怖的樂園世界。在這個樂園世界中只有對未知的恐懼與不斷前進的自己。
《恐怖樂園》
作者:張益銘 指導老師:楊彧
材質(zhì):樹脂、機械裝置
尺寸:100cm×100cm×70cm
作品說明:
設計靈感來源于山海經(jīng)一書中山經(jīng)里面的古典神獸九尾狐,書中記錄的主要為民間傳說,草木鳥獸等,還保存了不少的古代神話傳說和史地材料,而九尾狐是里面比較經(jīng)典的一個上古妖獸之一,書中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長九尾,其聲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現(xiàn)在多為出現(xiàn)在我國的電影電視以及動漫小說和CG游戲原畫里面,所以我想以九尾狐為切入點進行木雕創(chuàng)作,利用CG原畫作為設計風格,將原畫人物制作成雕塑作品來擁抱一下這個經(jīng)典故事。
《山海經(jīng)-九尾狐》
作者:張藝鋒 指導老師:楊彧
材質(zhì):木雕 尺寸:50cmx65cm×50cm
作品說明:
階級的實質(zhì)是社會學范疇。雖然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chǎn)的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但是古往今來通常都是上層階級的往往擁有比起下層階級的更優(yōu)渥的教育資源,更開闊的眼界以及更多支持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因此上層的后代在這種豐富資源的滋養(yǎng)下以后也往往更容易發(fā)展成上層,而下層的后代需要付出許多努力才能靠自己的力量踏入中層和上層,階級之間的壁壘嚴嚴實實,想要突破現(xiàn)有、力爭上游必須突破自我、打破局限才可能有機會踏入中層或上層的地界中,否則他們永遠只能呆在下層。本設計意在反映難以突破的階級以及底層人民想要突破階級困難重重的社會現(xiàn)狀。
《階級》
作者:朱思瑤 指導老師:楊彧
材質(zhì):玻璃瓶、木塊、樹枝
尺寸:140cm×110cm×60cm
指導老師:陳海影
作品說明: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nèi)諒鸵蝗盏刂貜椭瑯拥墓ぷ?,枯燥的生活與疫情的反復使得人們不得不被困在熟悉的城市里。希望本人所做作品可以讓觀眾們在感到輕松解壓、有趣味性的同時,可以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與新形式的探索注入些許活力,做出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機關人偶裝置。
《瑞》
作者:白嘉懿 指導老師:陳海影
材質(zhì):黑胡桃木、楠木 尺寸:100cm×40cm×80cm
作品說明:
作品選用了大量的電子廢棄材料,主要使用電路板進行藝術加工,電路板作為信息時代的產(chǎn)物,有其特殊的文化指向性,同時這種材料所具有的肌理和色彩也大大豐富了作品整體的質(zhì)感。
作品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圖式在當代裝置中研究和應用,來尋找雕塑藝術創(chuàng)造中更多的可能性。把中國傳統(tǒng)圖式中的“青綠山水”這一文化符號,和當代信息時代下及富代表性的工業(yè)符號、材料相結合,當這兩種“符號”相碰撞后,“自然文明”和“工業(yè)文明”也發(fā)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一種新的視覺語言便產(chǎn)生了。
《新千里江山圖》
作者:程亞洲 指導老師:陳海影
材質(zhì):電路板、亞克力板 尺寸:300cm×80cm×45 cm
作品說明:
本人從小有聽力殘疾(弱聽),配戴著助聽器生活,溝通一直是我與外界的障礙,像我這樣的群體有很多,他們都渴望被關注,去溝通。在高中的一次達利的展覽中,我了解到了超現(xiàn)實主義,對超現(xiàn)實主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本次畢業(yè)創(chuàng)作重在研究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與雕塑空間的結合,看能否創(chuàng)作出具有較強表現(xiàn)力的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雕塑作品。作品以亞克力和導光纖維以及從人體剝離的面部表情和器官作為主要雕塑語言,與雕塑空間相結合,嘗試使用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表現(xiàn)手法,去敘述我個人的主觀情感世界。使超現(xiàn)實主義在雕塑領域有一個新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我聽到你所聽到的》
作者:鞠兆煜 指導老師:陳海影
材質(zhì):亞克力、樹脂、導光纖維
尺寸:100cm×100cm×100cm
作品說明:
當下社會中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問題,影響著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詞語經(jīng)過解構重組,形不似以往,更深其意。不存在的字,卻又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邊。粉色不該代表女性,這些詞語也從不該被冠上性別隱意。女性的人生意義從不該在于是誰的妻子,誰的母親,而是她本身。
《女訓》
作者:張櫳文 指導老師:陳海影
材質(zhì):霓虹燈、亞克力 尺寸:150cm×150cm×2cm
作品說明:
隱私邊界線應該在哪里,每個人也許有不同的答案。本作品以隱私商店的形式從大眾對于隱私的保護到服務商為了賺取更多利潤而對隱私邊界線的不斷侵入和拉扯進行了一次探究。
《隱私條款》
作者:徐睿琳 指導老師:陳海影
材質(zhì):綜合材料 尺寸:尺寸可變
作品說明:
這張巨大的餐桌是我用鋼筋和鋼板去實現(xiàn)平面繪畫到三度空間中雕塑的轉變的一次嘗試。一方面靜物素描是繪畫中常見的題材,我想把其中這些有藝術趣味的形式語言在空間中展現(xiàn)出來,并且在和金屬材料的互動中產(chǎn)生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之所以選擇了晚餐場面,是為了讓作品貼近生活,貼近大眾,餐桌上的食物、器瓶、餐具都是可動的,觀者可以充當進食晚餐的人打卡拍照產(chǎn)生一定的趣味性。我想藝術不應該離大眾太遠,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藝術在有其藝術價值藝術高度的同時,能用輕松簡單的語言去展現(xiàn)給觀者,而不是用繁瑣復雜讓人難以捉摸的方式去“添堵”。
《晚餐》
作者:張宏楷 指導老師:陳海影
材質(zhì):直接金屬材料 尺寸:140cm×140cm×110cm
指導老師:吳曦煌
作品說明:
《雞·傀儡》千百年來雞都是被人類屠宰與支配的,他們幻想著終有一天能幻化成人,殊不知雖身體變成人了,但是知識與談吐終究還是一只雞,最后還是淪為被支配被奴役的傀儡。
《鳥·傀儡》鳥還沒變成人之前以為自己很厲害很高貴,覺得變成人之后也是貴族一般的存在,能主宰一切能支配別人,但是變成人之后發(fā)現(xiàn)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自己一副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在社會中到處碰壁,還是淪為被支配被奴役的傀儡,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打破自己的幻想。
《雞·傀儡》、《鳥·傀儡》
作者:陳芷瑩 指導老師:吳曦煌
材質(zhì):石塑黏土、紙板 尺寸:560cm×700cm×900cm
作品說明:
作品以《植物文明史》為題,以猜想并提出植物發(fā)展的未知性和可能性為主要目的,并與中外美術史相結合,總結一定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猜測植物可能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做一些思維與理論、圖形與文字相結合的非實物化材料探索,以突出植物文明發(fā)展中的矛盾點為核心講述人類一定程度上面對其他生物發(fā)展思想上理所應當?shù)膹娭菩浴S瞄L卷、壁畫、文字(燈籠)三種形式,以結合一些著作中對植物的相關文字描述和認知為研究方法,與史論結合,調(diào)和自我想法與學者想法,產(chǎn)生一些有趣的融合和突破。我認為植物和人類的相關歷史文明都主要以三個時間段劃分,即古代史、現(xiàn)代史、未來史。未來雖尚未發(fā)生,但在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事件可以令人對未來有一些揣測。隨著人類文明逐漸進步,認知內(nèi)容逐漸豐富,我們對宇宙外太空和久遠未來發(fā)生的事都會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揣測,甚至有好多事情都可能被預測,對未來的預測讓我們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對神秘未知的興趣盎然,植物也是如此。我們都不是植物無法知道植物的所思所想,盡管它們并不擁有大腦,卻也可以對現(xiàn)實生活做出反應并隨著時間不斷進化不斷融入新世界,所以植物必然擁有人類所不能體會的行動與思索,盡管科學的進步讓我們逐漸逐漸越來越了解植物并可以改造植物,但生命的力量無可估量,誰又知道植物會如何發(fā)展呢?大自然的神秘莫測其實遠不能以科學技術所研究出的真相來解答,植物們雖然被統(tǒng)稱為植物,但每一株除了共性的需要光、水、土壤以外,都有各自獨立的皮囊,像人類一樣被外皮包裹著束縛著,他們枝干葉片的碰撞和根系的交融,無不等同于人類的肢體碰觸一樣簡單卻深刻。兩種文明、文化的對沖無論是對于植物還是對于我們?nèi)硕?,都是值得深思的,有助于我們從不同角度再次發(fā)現(xiàn)自己。作品主要以從植物角度與人類歷史相結合的層面創(chuàng)作、思索并提出合理懷疑,提出一些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人類和植物同為生命體,價值平等,誰都不能夠被誰定義。
《植物文明史》
作者:鄧舒揚 指導老師:吳曦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