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欻①通貴,云泥相望懸。白頭無藉②在,朱紱③有哀憐。書記赴三捷④,公車留二年⑤。欲浮江海去,此別意茫然。【注】①欻(xū):忽然。②藉:憑借,依靠。③朱紱(fú):紅色的官服。④三捷:多次與敵人交戰(zhàn)。捷,同“接”,交戰(zhàn)。⑤公車留二年:這里指杜甫獻《三大禮賦》,被玄宗召試,待制集賢院,候補兩年之事。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認為,韋書記如今赴西安就任,通達顯貴,自己與他地位懸殊。B.頷聯(lián)寫韋書記年事已高,他一度沒有機會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C.“三捷”與“兩年形成對比,表現(xiàn)了韋書記和詩人的不同境遇。D.這首詩文辭深沉蘊藉,情感有起有伏,體現(xiàn)出沉郁頓挫的風格。【答案】1.B 2.①對韋書記獲得朝廷重用的祝賀和羨慕。②對自己年事漸高而未獲功名感到苦悶和無奈;對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隱居避世。【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韋書記年事已高,他一度沒有機會入仕”錯誤理解了頷聯(lián)出句的含意。頷聯(lián)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漸高,卻還沒有機會入仕。這是詩人對自己年事漸高而未獲功名感到苦悶和無奈的描寫。此詩當作于天寶十一年。當時,韋書記將赴安西,杜甫為其送行,題贈此詩。這首詩賀韋氏高就,慨嘆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詩歌幾乎通篇使用對比,比如詩句“夫子欻通貴,云泥相望懸”寫了韋書記忽然之間通達顯貴,而自己卻白首無就。“書記赴三捷,公車留二年”寫韋書記建功立業(yè),而自己卻只能在漫長的“候補”中無奈的等待。尾聯(lián)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隱居的想法。整首詩充斥著詩人的失落感,這失落感中也包含當友人離去后,詩人產(chǎn)生的情感失落。另外,“白頭無藉在,朱紱有哀憐”更是抒發(fā)了自己年事漸高而未獲功名感到苦悶和無奈之情。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感嘆懷王昏聵,悲成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②,淚竭陵陽③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注]①天中節(jié),即端午節(jié)。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最后客死異鄉(xiāng),與屈原有一些相似之處。②新亭對泣,語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烹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民不殊,正目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③陵陽,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陽。A.詞的上片運用了鋪敘、渲染、夸張和象征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選取端午節(jié)的幾個場面,描寫出端午節(jié)的盛況。B.“異客垂涕”“鬢白知幾許”指屈原遠離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兩鬢白發(fā)如霜。這正是屈原人生經(jīng)歷的寫照。C.詞的下片運用“新亭對泣”的典故,意謂屈原當時流放在外、痛心國難的心情與晉時渡江避難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D.本詞上片中一項項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映入眼簾,熱鬧非凡;下片中一幕幕滄桑的歷史畫面再現(xiàn)眼前,一唱三嘆。4.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全詞簡要分析。【答案】3.A 4.①表達詞人對屈原的景仰、憑吊之情。詞的上片通過虎符纏臂、門前插艾蒲、放飛紙鳶、飲酒食粽、龍舟競渡、誦賦祭吊等節(jié)日習俗渲染端午節(jié)熱鬧的場面,抒發(fā)詞人對屈原的景仰、憑吊之情。②表達詞人仕途失意、懷才不遇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異客垂涕”“淚竭陵陽處”,詞人以屈原自比,感懷屈原充滿悲苦仇怨的往事,看似寫屈原,實際寫自己,慨古人之憂,發(fā)今人之嘆。③表達詞人對北宋朝廷昏庸腐敗的悲憤之情。詞的下片“感嘆懷王昏聵”,通過抨擊楚懷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諷今,鋒芒直指北宋王朝,將詞人的悲憤之情寓于其間。【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A.“詞的上片運用了……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中,“象征”錯,詞的上片沒有運用“象征”的手法。上片“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等是鋪敘、渲染;“粽葉香飄十里”是夸張。但沒有象征手法。“虎符纏臂”,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民俗,將青翠的艾葉懸于堂中,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以僻邪驅(qū)瘴,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香飄十里”,既有“粽葉”的清香,也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餡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后,恰逢雨天,當人們得知打撈賢臣屈大夫時,湖面上的小舟再次匯集,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江面上龍舟競發(fā),彼此吶喊助威,還有一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通過描寫“虎符纏臂”“門插艾蒲”“放飛紙鳶”“飲酒食粽” “龍舟競渡”“誦賦祭吊”幾個場面渲染端午節(jié)的盛況,抒發(fā)詞人對屈原景仰憑吊之情。“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異客:作客他鄉(xiāng)的人。這里是指屈原已經(jīng)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淚不止。鬢白知幾許:兩鬢如霜,知道有多少嗎?“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朝夕:猶言從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對泣: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從早哭到晚。“淚竭”,猶“淚干”、“淚盡”爾。“陵陽處”,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陽。“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異客垂涕”,“淚竭陵陽”,詞人以屈原來自比,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虛寫屈原,實寫自己,慨古人之憂,發(fā)今人之嘆,表達詞人仕途失意、懷才不遇、遭受貶謫的痛苦哀怨之情。“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正是楚懷王的昏聵導致了屈原個人的悲劇,更導致了國家的滅亡。直接抨擊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同時借古諷今,暗諷時政,鋒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表達詞人對北宋朝廷昏庸腐敗、小人得志的悲憤之情。【注】①這首詩作于元和四年前后,詩人時在長安,任翰林學士、左拾遺。②通理:指樹干內(nèi)由根至頂通連的脈絡、紋理?!兑捉?jīng)·坤卦·文言傳》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句寫梧桐像青玉那樣站立,那茂密的樹葉像綠云一樣垂落下來,對孤桐的樹干綠葉予以贊美。B.三、四句寫梧桐聳立已五丈有余,但往高處生長的勢頭還沒有停止,借梧桐的高大隱喻人的品格。C.詩人將“老不死”一詞貶義褒用,刻畫出一個雖已高壽卻精神頭十足、與世無爭的山間老翁形象。D.九、十句中詩人強調(diào)了孤桐的成長過程,借“萌芽”“毫末”比喻成為正直、高尚的人要從小事做起。6.詩歌后四句透露出詩人怎樣的情感與態(tài)度?請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簡要分析。【答案】5.C 6.“無附枝”,“有通理”,說明孤桐沒有旁枝,紋理筆直向上,表達了詩人對孤桐清直的贊美。樹的孤高也象征了人的操守,表現(xiàn)了詩人對清心寡欲,堅持操守,步步向善的理想境界的向往。最后二句順勢點明主旨,警世兼以自警。【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與賞析能力。C.從題目“云居寺孤桐”可知,本詩主要描寫孤桐,并非老翁,而山僧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歷來是高潔清靜的形象。寫山僧,更寫其“清靜老不死”,便是為孤桐立傳,如此老樹,而能葆此生機,可謂奇矣。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附枝”指旁逸斜出的枝條,“通理”指樹干內(nèi)由根至頂通連的脈絡、紋理。“無附枝”,“有通理”,說明孤桐沒有旁枝,紋理筆直向上,表達了作者對孤桐的清直的贊美。這是一首詠物詩,寫孤桐是為了寫人,孤桐沒有旁枝,所以紋理才筆直向上,聯(lián)想到人生,一個人清心寡欲,堅持操守,才能步步向善,立身于世間。作者借云居寺孤桐表達了對清直人格的贊美。末二句“寄言立身者,孤直當如此”點明主旨,做人當如孤桐,以正直高尚為品格追求,方能在世間立身。警世兼以自警。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陸詩頷聯(lián)借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典故,點明作詩的季節(jié),與標題“立冬日作”相照應。B.劉詩頷聯(lián)、頸聯(lián)說理:時令、氣候的規(guī)律不是神或人的意志能改變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C.陸詩用詞精練、巧妙,“才”“僅”“寸”“銖”四字就將詩人居所狹小、物資匱乏的困窘、貧寒之境展現(xiàn)出來。D.與陸詩中冬日的嚴寒相比,劉詩中的冬日則溫暖異常,“蝦蟆蛺蝶”在草叢中鳴叫,側(cè)面表現(xiàn)出詩人愉悅的心情。8.兩首詩雖均為“立冬日”所作,但情感截然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兩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案】7.D 8.①陸詩前三聯(lián)寫天氣極寒、家境貧苦。尾聯(lián)突轉(zhuǎn),將本應憂愁的情感轉(zhuǎn)化為以先賢為師,安貧樂道,泰然處之的樂觀、豁達。②劉詩首聯(lián)寫立冬天寒之日,卻有桃花盛開,為怪異之象,隱含著對時局的不滿。頷、頸兩聯(lián)寫出時令、氣候的變化無人可阻,暗喻元帝國即將覆滅。尾聯(lián)寫“蝦蟆蛺蝶”還不知氣數(shù)將盡,仍在掙扎,諷刺元朝統(tǒng)治者的執(zhí)迷不悟。【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詞和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D.“側(cè)面表現(xiàn)出詩人愉悅的心情”錯誤,“蝦蟆蛺蝶偏如意”是說這樣溫暖的天氣,蛤蟆和蝴蝶是很高興的。(一)陸詩首聯(lián)中“才容膝”“僅及肩”寫居室狹小,低矮,身居陋室;頷聯(lián)中“授衣月”指九月,“始裘天”指十月,剛過了添衣的九月,又迎來了穿皮裘棉衣的十月,寒冬將至;頸聯(lián)寫熏爐里少炭灰,買棉衣少錢財,缺炭少衣,陸詩前三聯(lián)寫天氣極寒、家境貧苦。尾聯(lián)中“師陋巷”是以顏回為榜樣,“隨處一欣然”表明詩人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環(huán)境都欣然接受、處之泰然。由此可見,尾聯(lián)突轉(zhuǎn),將本應憂愁的情感轉(zhuǎn)化為以先賢為師,安貧樂道,泰然處之的樂觀、豁達。(二)劉詩題目為“立冬日作,點名時間立冬至日,天氣寒冷”;首聯(lián)“忽見桃花出小紅”寫詩人因有桃花盛開而感到怪異,隱含著對時局的不滿。頷聯(lián)“歲功不得歸顓頊”指不按顓頊制定的歷法來,“冬令何堪付祝融”意指冬令哪能交給夏神祝融呢?寫出了時序的錯亂變化;頸聯(lián)“未有”“轉(zhuǎn)添”寫出了氣候的變化。據(jù)注釋可知,作者劉基是明朝開國功臣,所以,頷、頸兩聯(lián)借寫時令、氣候的變化無人可阻,暗喻元帝國即將覆滅。尾聯(lián)“偏如意”“旦夕蜚鳴”寫“蝦蟆蛺蝶”還不知氣數(shù)將盡,仍在掙扎,諷刺元朝統(tǒng)治者的執(zhí)迷不悟。【注】①榛曲:草木叢生的偏僻之處。②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過濾。④近局:近鄰。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span> )A.“崎嶇歷榛曲”渲染出當時社會動蕩下世途之艱辛與生活之艱難,形象地道出詩人離開官場時受到的重重阻撓。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堅持,也流露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寂感。C.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與近鄰相處友好、往來密切的景況。D.“歡”字下著一“來”字,自然傳神。此情此景,引得詩人感慨“夕”時短暫,興致難盡。10.簡要結(jié)合詩歌描繪的生活場景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答案】9.A 10.①寫詩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孤獨無伴,只身還家,心中悵然生恨。②到家之后“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燭”這些生活小事表現(xiàn)了詩人的瀟灑自如和自得其樂。A.“形象地道出詩人離開官場時受到的重重阻撓”錯誤。“崎嶇歷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嶇,荒蕪曲折,渲染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所致道路的荒涼和艱難,透露出時代特定背景的影象。詩人是借此透露出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生活的艱難,并非詩人離開官場時受到的重重阻撓。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想感情、描繪詩歌場景的能力。“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句意:懷著失意的心情獨自扶杖經(jīng)過草木叢生的崎嶇隱僻的山路回家了。悵恨:失意的樣子。策:指策杖、扶杖。還:指耕作完畢回家。曲:隱僻的道路。“悵恨”“獨”透露出詩人一天勞作完獨自回家的孤寂與失意。“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四句,句意: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一只雞款待鄰里。太陽落山室內(nèi)昏暗,點燃荊柴代替蠟燭。這四句寫詩人還家后的實事實景。從這四句詩可以想見:酒為新熟,菜僅只雞,招待鄰居,草屋昏暗,以薪代燭,宛然一幅田家作樂圖。這樣的飲酒場面,其實很寒酸,但詩人絲毫不覺其寒酸,只會欣賞其景真情真,從這些生活小事表現(xiàn)了詩人的瀟灑自如、自得其樂、趣味盎然。最后“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二句,寫這次歡飲,聊以忘憂,興致難盡。表現(xiàn)了詩人的瀟灑自如。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先寫景,再寫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節(jié)更替漸漸地由生機盎然走向枯萎凋謝,顯得空寂寥落。B.頷聯(lián)寫作者登上高樓,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機,內(nèi)心凄慘,這時偏偏又聽見孤獨的大雁發(fā)出凄涼的叫聲,讓作者頓起情思。C.頸聯(lián)第一句實寫眼睛看到的景象,緊承頷聯(lián)的雁鳴敘述,雁鳴聲伴隨著霜露,千家萬戶都響起了搗衣聲,家家為遠方的親人趕制棉衣。D.頸聯(lián)第二句描寫大雁在月亮的伴隨下發(fā)出的凄鳴哀歌,就好像在一望無際、渺無人煙的沙漠里傳來的悲涼的胡笳聲。【答案】11.C 12.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蕭瑟的景象,頓生感慨。②思鄉(xiāng)之情:孤獨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為生計而愁:歲末為溫飽奔波。④感慨年華老去:每年白發(fā)增加,越顯蒼老。【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頸聯(lián)第一句實寫眼睛看到的景象”錯。結(jié)合頷聯(lián)的大雁的叫聲分析,知道下霜的季節(jié)就要到了,千村萬戶都響起搗衣聲,開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實寫。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華”一句中,先寫明亮的落日和水,卻馬上轉(zhuǎn)為蕭瑟,接著寫秋天城市的蕭瑟寂寞,感嘆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經(jīng)變得蒼涼,可以讀出詩人的悲秋之情;②“獨上高樓慘無語,忽聞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樓”有遙望故鄉(xiāng)之意,“孤雁”南歸,引發(fā)詩人歸鄉(xiāng)之情,“思家”一詞更直接點出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和霜欲起千村杵,帶月如聽絕漠笳”一句,寫千家萬戶搗衣聲襯托詩人漂泊在外的孤獨,月下雁聲如“絕漠笳”的凄涼,更刻畫出詩人漂泊在外的羈旅之思;③“我亦稻梁愁歲暮”一句寫出詩人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為又是一年結(jié)束而發(fā)愁,體現(xiàn)為溫飽奔波不斷的愁苦;④“年年星鬢為伊加”句中“星鬂”可知,詩人為自己增添白發(fā)而感慨,是在感慨年華老去。【注】①九日:重陽節(jié)。②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一二句回憶過去重陽日舉杯宴飲的熱鬧場面,與詩人如今的處境形成對比。B.“蓬鬢改”“首獨回”勾勒形象,與《登高》的“繁霜鬢”“獨登臺”異曲同工。C.本詩中“茱萸”與“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均含有對兄弟的憶念之情。D.全詩語言平實淡雅,古樸凝練,少用修辭,不事雕琢,卻寓意深遠,耐人尋味。14.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多重愁情,請簡要分析。【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C.“均含有對兄弟的憶念之情”錯,詩中“茱萸”是指朝廷按照慣例御賜茱萸給朝廷大臣。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羈旅漂泊、寂寞獨處之苦。“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回憶過去重陽日舉杯宴飲的熱鬧場面,與詩人如今的處境形成對比,抒發(fā)了羈旅漂泊、寂寞獨處之苦。②年華易逝、自傷遲暮之悲。“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寫如今鬢發(fā)斑白,暮年將至,面對盛開的菊花,更加感慨年華易逝。③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之嘆。“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回憶當年朝廷為官,如今只能在回首中感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④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恨。“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茱萸”是指朝廷按照慣例御賜茱萸給朝廷大臣,如今很難再得到這種恩賞,表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感慨。【注】①詩人到太湖拜訪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驛落腳時,在壁上題寫了本詩。②澤國:形容水多的地方。這里指太湖及吳中一帶。③舊遺逸:舊日的隱逸之士。這里指遺世獨立的老朋友。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連接”之意,首聯(lián)虛寫無邊的山色遠連天空,太湖及吳中一帶都籠罩在蒼茫的煙波之中。B.頷聯(lián)主要描繪了在松汀驛上見到的一幅東海日出、白浪洶涌的畫面,營造了雄渾壯闊的意境。C.頸聯(lián)的“鳥道高原去”以夸張手法極言道路險峻,與《蜀道難》中“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處。D.作者將自身情志融入到極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景物中,達到了景與神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答案】15.A 16.①前六句通過對山色、水光、東海日出、白浪濤聲,以及山間險峻的羊腸小道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松汀驛美景的喜愛之情;②最后兩句寫未能遇見隱居舊友,表達了作者的遺憾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虛寫”錯。首聯(lián)寫的是詩人眼前所望的景象,是實寫。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詩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遠含空”即山色、水光(澤國)、日出(海日)、羊腸小道(鳥道)、人煙等意象,這些江南水鄉(xiāng)的特有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氣象壯闊、風光明麗的風景畫,表達了詩人對松汀驛美景的喜愛之情。尾聯(lián)“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中用了“那知”一詞,寫沒有料想到“舊遺逸”“不在五湖中”,情感由喜轉(zhuǎn)悲,寫出了未遇見隱居舊友的遺憾之情。[注]①王守仁:字伯安。1506年,因為得罪宦官劉瑾,貶至貴州龍場,做龍場的驛丞。②在陳:語出《論語》“在陳絕糧”,后人以“在陳”作為絕糧的代稱。③錢镈(bó):古時的農(nóng)具。④余羨:多余的,富足的。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兩句運用孔子“在陳絕糧”的典故,表現(xiàn)自己謫居時的生活窘狀。B.作者向農(nóng)人學習種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甚至還幻想出豐收后的場景。C.末兩句尤能表現(xiàn)作者對農(nóng)事活動的投入,可見其隱居決心之堅定,D.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輕松地袒露個人內(nèi)心,給人以不疾不徐之感。18.該詩作于王守仁“龍場悟道”時期,生動地體現(xiàn)了儒家“道在倫常日用之中”的觀念。詩中體現(xiàn)了哪些“道”?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答案】17.C 18.①雖然經(jīng)歷磨難困苦,但仍要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②遇事切忌慌張抱怨,需要以積極的措施解決;③雖自身處境不佳,仍能關注他人他物的仁愛情懷。【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C.“可見其隱居決心之堅定”理解錯誤。由首聯(lián)“謫居履在陳”可知作者是被貶官降職到此處,并沒有隱居的想法。1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詩句“謫居履在陳,從者有慍見。山荒聊可田,錢镈還易辦”可知,在絕糧的艱苦條件下,作者表現(xiàn)出了與士兵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士兵們面有不滿,而在作者看來,還有荒田可耕種,而且農(nóng)具還容易買到,這就很不錯了,可以開荒種田,以解斷糧之難,由此體現(xiàn)的“道”可以概括為:雖然經(jīng)歷磨難困苦,但仍要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及茲春未深,數(shù)畝猶足佃”可知,面對斷糧的處境,決定開墾荒田,對于一個為官者,是不擅長稼穡的,但作者并沒有一籌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積極的向當?shù)氐霓r(nóng)人請教,多多學習模仿來進行種田,由此體現(xiàn)的“道”可以概括為:遇事切忌慌張抱怨,需要以積極的措施解決。“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遺穗及烏雀,貧寡發(fā)余羨”可知,作者想到豐收以后要用它請客設宴,收割遺下的顆粒留給烏雀,多余下來的糧食散發(fā)給窮困人家。由此體現(xiàn)的“道”可以概括為:雖自身處境不佳,仍能關注他人他物的仁愛情懷。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②,身閑心苦一春鋤③。翁從旁舍來收網(wǎng),我適臨淵不羨魚。俯仰之間已陳跡,莫④窗歸了讀殘書。【注】①熙寧、元豐年間,作者一直位卑職微。元豐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縣令,于池口鎮(zhèn)為風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詩。②屬玉:鳥名。③春鋤:即白鷺,其啄食姿態(tài)如農(nóng)夫春鋤,故名。④莫:即“暮”。A.首聯(lián)從扣題入手,交代環(huán)境及滯留的原因,同時對小城人民的生活狀況做了描述。語言淡雅樸素。B.頷聯(lián)詩人放眼流觀,描寫江水流向遠方,迤邐的山嶺看上去像一雙屬玉鳥,令他內(nèi)心苦悶得到釋懷。C.頸聯(lián)用了“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的典故,作者反其意,表達了不求仕進、自甘淡泊的心境。D.詩歌在駢偶中參以散文句法。領聯(lián)對偶工切,如“雙屬玉”對“一春鋤”,頸聯(lián)與尾聯(lián)用散文句法。20.本詩尾聯(lián)化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語句,但抒發(fā)的情感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全詩比較分析。【答案】19.B 20.①《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嘆“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抒發(fā)的是世事變遷、歡樂不再的失落感,和對人生短暫的痛借。②黃詩表達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又有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聯(lián)“俯仰之間已陳跡”是對失意情緒的自我開解,含有“一切都會過去,不必太過掛懷”之意。表現(xiàn)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邁脫俗的胸襟。【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鑒賞能力。B.“令他內(nèi)心苦悶得到釋懷”錯誤。春鋤即白鷺,這種鳥滿身雪白,給人以清高閑雅的印象,“苦”字實際是詩人觸景生情,將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結(jié)果。他志大才高,現(xiàn)實讓他失望,當時閑散無權(quán)的閑職讓他內(nèi)心的痛苦。頷聯(lián)表面寫白鷺,其實是自喻也展示了他內(nèi)心的種種矛盾。解答本題,要先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中隱含的情感,再結(jié)合全詩分析本詩尾聯(lián)中隱含的情感。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意思是過去自己所喜愛的事物,頃刻之間已經(jīng)成為陳跡。這里有對世事變遷歡樂不再的感嘆,還有對生命短暫的痛惜。黃詩尾聯(lián)“俯仰之間已陳跡,莫窗歸了讀殘書”,意思是轉(zhuǎn)眼之間一切都變成陳跡,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讀殘書。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嘆人生短暫,不覺悲從中來,而黃庭堅雖用其字面,其意卻相反:世事瞬息萬變,面對無常的人生,一切都會過去,不必太過掛懷,還是退出爭名逐利之場,到書中去尋找樂趣。結(jié)合注釋①熙寧、元豐年間,作者一直位卑職微可知,本詩表達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聯(lián)系上句反用“臨淵羨魚”的典故,表達了詩人不求仕進、自甘淡泊的心境和超邁脫俗的胸襟。【注釋】①“無使谷風誚”:誚,譏刺。典出《詩經(jīng)·小雅·谷風》,《毛詩序》說:“《谷風》天下俗薄,朋友道絕焉。”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jù)本詩標題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參加科舉考試,詩人以詩相贈。B.詩人在山間夕照將盡之時送別友人,與友人在柴門外山野依依話別。C.本詩與李白的《贈汪倫》都屬于送別詩,兩首詩的風格也較為接近。D.詩中的“客”與“爾”都是指代詩人的友人張子容,含義并無不同。22.本詩表現(xiàn)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C.“兩首詩的風格也較為接近”錯誤,結(jié)合原文“夕曛”“山照滅”“茂林”“喬木”“送客出柴門”“惆悵野中別”“須令友道存”可知,本詩情景交融,自然含蓄;李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字筆鋒一轉(zhuǎn),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與本詩相比,更加坦率直露。2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詩是臨別贈言之作,而且是送友人赴進士舉。首聯(lián)“夕曛山照滅,送客出柴門”,點名送別的時間,事件,奠定情感基調(diào)。頷聯(lián)“惆悵野中別,殷勤岐路言”寫出送別的惆悵和不舍。頸聯(lián)“茂林予偃息,喬木爾飛翻”,“偃息”,安臥,表達自己隱居山林之志;“喬木爾飛翻”則對友人此次赴試充滿期許。尾聯(lián)“無使谷風誚,須令友道存”,典出《詩經(jīng)·小雅·谷風》,《毛詩序》說:“《谷風》天下俗薄,朋友道絕焉。”此處,在預祝朋友高中之余,希望未來不要像《谷風》中說的那樣“窮達相棄”,與友人友誼長存。【注】①蟲蛇:蔡邕篆書體,蘊若蟲蛇之棼缊。②欻:忽然2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點明此為作者晚年漂泊西南時所作,“久游”二字充滿羈旅之愁。B.落日斜照,溪風拂帷,竹林環(huán)繞,詩歌以靜謐美好的景象襯托諸葛亮。C.“翊戴”“并吞”二句回憶諸葛往事,贊揚他輔佐劉備光復漢室的功績。D.先寫廟中景物,溯諸葛勛業(yè),后對廟感懷,全詩虛實結(jié)合,思路清晰。24.此詩和《蜀相》都是借諸葛亮典故抒個人胸中塊壘,表達的感情有什么異同?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答案】23.B 24.①兩首詩歌都贊美諸葛亮的才干、德行,希望像諸葛亮一樣以身許國、建功立業(yè)。②《蜀相》惋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暗含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悲痛之情。③《諸葛廟》以諸葛亮躬耕南陽、等待先主自比,表達詩人希望得遇圣主、君臣共濟之情。【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詩歌以靜謐美好的景象襯托諸葛亮”錯誤。分析“虛”“滿”二字,可見當日廟中的荒涼冷落。2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諸葛廟》中“翊戴歸先主,并吞更出師”二句回憶諸葛亮往事,申述先主的業(yè)績,然后一起出征征服更多的地方,贊揚諸葛亮輔佐劉備光復漢室的功績,希望像諸葛亮一樣以身許國、建功立業(yè)?!妒裣唷分?/spa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tǒng)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希望像諸葛亮一樣以身許國、建功立業(y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jīng)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tǒng)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jù)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nèi)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暗含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悲痛之情。《諸葛廟》寫君主和臣子一同合力,賢人和圣人也同時出現(xiàn)。申述先主的業(yè)績,然后一起出征征服更多的地方。墻上的蟲蛇穿過畫壁,巫覡飲酒醉倒在蛛網(wǎng)上。突然想起吟唱梁父的事跡,即使是自己也要勤勞耕作,不能懈怠,表達詩人希望得遇圣主、君臣共濟之情。【注】①馮夷: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即河伯。②御寇:即列子列御寇。戰(zhàn)國鄭人,屬道家者流,隱居鄭國四十年。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關照題目,山前有鐘乳洞流出的潔凈泉水,山上風舞動著檜樹杉木,風水俱佳。B.龍鱗以喻泉水,羊角以喻旋風,水生亂石,風轉(zhuǎn)空巖,用藝術手法具體形象的描繪。C.頸聯(lián)兩句均運用典故:河伯深居于水下,窟宅非為棟梁:列子御風而行,車輿不用轡銜。D.全詩起承轉(zhuǎn)合:首聯(lián)點題為起,領聯(lián)具體描繪為承,頸聯(lián)用典一轉(zhuǎn),尾聯(lián)關合題目。26.此詩抒發(fā)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25.C 26.①運用典故,自嘲自己在人生仕途上的不得志,表達了自己想要像列子一樣過自由隨風的生活。②表達了作者人生不得志的憤懣和對官場的厭惡,也體現(xiàn)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質(zhì)。【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C.“窟宅非為棟梁”錯誤,結(jié)合“馮夷窟宅非梁棟”可知,“窟宅”,意為神仙的居所,在這里指的是河伯長期居于水下,并非國家的棟梁之材。選項“窟宅非為棟梁”,河伯的住宅不是棟梁,表述錯誤。2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結(jié)合頸聯(lián)“馮夷窟宅非棟梁,御寇車輿謝轡銜”可知,寫河伯長期居住在水下不是國家棟梁的人才,實際是結(jié)合自己屢遭貶謫久居人下的不得志經(jīng)歷,是對自己仕途蹭蹬的自嘲;列子御風而行,車馬不用轡銜,自由自在,實際是作者遠離官場暢游山水的自得之情,表達了自己要像列子一樣自由自在的情感。結(jié)合尾聯(lián)“世事艱難吾欲去,永隨二子脫饞譏”可知,直抒胸臆,寫世事艱難官場黑暗,作者仕途蹭蹬,想要遠離官場,表達了對官場的厭惡之情;而想要跟隨河伯和列子脫離世俗的讒毀非議,表達了作者超脫世俗的高尚節(jié)操。【注】綠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司馬相如有綠綺。”相如是蜀人,彈者是蜀僧,故以綠綺切之。揮手:指彈琴。27.下列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描寫這位琴師懷抱名琴“綠綺”從峨眉山下來,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與敬佩。B.頷聯(lián)描寫蜀僧彈琴,“為我”二字寫出了彈者與聽者的友情,此聯(lián)描寫了萬壑松濤之聲,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彈琴者高超的演奏技巧。C.頸聯(lián)運用了兩個典故,“流水”一典寫的是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伯牙乃許為知音。“霜鐘”取自“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D.尾聯(lián)兩句寫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翠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這是以感覺時間過得快來表現(xiàn)聽者沉浸于琴聲達到入神的狀態(tài),襯托出彈者技藝高超。28.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請你談談頸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案】27.B 28.頸聯(lián)寫琴聲蕩滌胸懷,讓人聽罷心曠神怡,意猶未盡。“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詩人通過含蓄自然的抒寫,既表現(xiàn)了琴聲如流水般順暢優(yōu)美,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師已經(jīng)像知己一樣,對音樂有著共同的感悟和體會。“余響入霜鐘”寫琴聲漸漸飄向遠方,最后和日暮時分的鐘聲產(chǎn)生共鳴,暗示天色已晚。故頸聯(lián)表達了詩人得遇知己的喜悅和欣慰之情。【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B.“此聯(lián)描寫了萬壑松濤之聲”錯誤,頷聯(lián)中“如聽萬壑松”是把蜀僧彈琴的聲音比作萬壑松,故描寫的是琴聲,而非松濤之聲。頸聯(lián)含義:好像流水般沖洗去我這旅客的滿心鄉(xiāng)愁;只覺得那繚繞不絕的琴聲,不停地回響在那霜天的寺鐘里。上半句寫出作者聽琴的感受,說琴聲如同流水一般,洗凈人的心靈;“流水”一詞又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既寫出蜀僧琴技的高深,又表達自己與蜀僧如伯牙子期一般已成為知己的情誼,流露出詩人聽琴的愉悅和得遇知己的喜悅之情。下半句寫寫琴聲悠悠,與日暮鐘聲相和,產(chǎn)生宏大渺遠的音響感,同時“霜鐘”暗示時間已晚,可見詩人聽琴入迷,又有與朋友知交相聚而不知時日已晚的陶醉之意,仍舊體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欣慰之情。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29.下列對本詞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赤壁懷古》從長江入筆,用“浪淘盡”將滔滔江水與已然消逝的“千古風流人物”相聯(lián)系,為全詞設置了一個極為廣闊、悠遠的時空背景。B.《赤壁懷古》善用襯托手法,用“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杰”正面襯托周郎,又用“雄姿英發(fā)”的周郎反襯“早生華發(fā)”的詞人自己。C.《夜歸臨皋》起筆就用“醒復醉”三字,淋漓精致地表現(xiàn)了詩人縱情飲酒的豪興,又以“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tài)。D.《夜歸臨皋》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滔滔江聲,以有聲襯無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烘托出歷經(jīng)宦海沉浮的詞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孤寂之情。30.入世從政和出世隱退是中國文人面臨的人生課題,蘇軾這兩首詞都體現(xiàn)了其入世與出世的矛盾,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答案】29.D 30.①《赤壁懷古》中詩人與周郎作比,表現(xiàn)蘇軾積極入世的精神,而“一尊還酹江月”則透露了出世的情懷。②《夜歸臨皋》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側(cè)面寫出了詞人忙于事務的入世之心;“江海寄余生”等句,表現(xiàn)了蘇軾在道家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擺脫世俗束縛、追求個體生命自由的人生觀。③入世和出世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在仕途遭遇挫折時,蘇軾既沒有執(zhí)著于功業(yè),也沒有厭倦、逃避社會,形成了曠達的人生觀。【解析】2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烘托出歷經(jīng)宦海沉浮的詞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孤寂之情”錯誤,“倚杖聽江聲”“夜闌風靜縠紋平”等句應體現(xiàn)了詞人心境的開闊、豁達和自適。3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赤壁懷古》這首詞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作者想象了周瑜當年風流倜儻的模樣,此處是將自己以周郎作比,表明自己也想取得像周郎那樣的功業(yè),這體現(xiàn)了蘇軾積極入世的一面。但在后文中,作者又寫到“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在遭受政治上的一系列打擊之后,此時的作者似乎要遠離政治,透露了出世的情懷。而《夜歸臨皋》一詞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此處是寫詞人忙于世間的俗務,對自身的利益很是關注,側(cè)面寫出了詞人忙于事務的入世之心。但后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則是作者明確表達出要遠離世俗,歸隱江湖的意向。這表現(xiàn)了蘇軾在道家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擺脫世俗束縛、追求個體生命自由的人生觀。蘇軾在兩首詞中都體現(xiàn)了其入世與出世的矛盾,但兩者并不矛盾,在仕途遭遇挫折時,蘇軾既沒有執(zhí)著于功業(yè),也沒有厭倦、逃避社會,形成了曠達的人生觀。所以這種出世和入世的態(tài)度是對立統(tǒng)一的。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注】本詞是作者在宋神宗元豐六年因譏議邊事被貶南方,途經(jīng)岳陽時所作。3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中“木葉”是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給人以落寞之感,營造出凄清的氛圍。B.樓內(nèi)詞人正在把酒,因即將離別遠行,侍酒的女子滿斟酒杯,顯出莊重的顏容。C.詞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陽關曲》來送別自己,表現(xiàn)了詞人對離別的灑脫態(tài)度。D.詞人憑欄遠望,遙想南行的艱辛,字里行間也蘊含了人生之路充滿艱危的感慨。32.這首詞表現(xiàn)了詞人哪些情感?請簡要闡述。【答案】31.C 32.①漂泊的凄苦與無奈,②被謫的失意和悲憤,③對家國的眷戀、對君王的期待。【解析】3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表現(xiàn)了詞人對離別的灑脫態(tài)度”錯誤。“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這兩句是詞人聯(lián)系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告訴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樣吟唱《陽關曲》來送別自己。因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則是被貶,此處有自嘲的意味。3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聯(lián)系注釋“本詞是作者……被貶南方,途經(jīng)岳陽時所作”和“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可知,詞人借勾畫出的一幅洞庭葉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時漂泊的凄苦悲涼與無奈的心境。從“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可知,此處是說“我不是當年王維在渭城送別西去的客人,請不要唱這曲令人悲傷的《陽關》”,《陽關曲》本是唐代王維送別時歌唱。其辭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曲》所寫情景,與此刻岳陽樓上的餞別有某些相似之處。再聯(lián)系注釋“本詞是作者在宋神宗元豐六年因譏議邊事被貶南方,途經(jīng)岳陽時所作”可知,此時的張舜民不但不能西出陽關,反而南遷郴州,這兩句熔自我解嘲與譏諷當局于一爐,正話反說,語直意婉,抒發(fā)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而“何人此路得生還”,概括了古往今來多少遷客的命運,也傾吐了詞人壓胸底的心聲,具有悠久的歷史感和深刻的現(xiàn)實性,負載著無盡的悲哀與痛楚??梢?,表達了詞人被謫的失意和悲憤之情。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可知,此處是說“回望處,夕陽映紅了天邊,那里應該是我離開的京都長安”,此處是從白居易《岳陽樓》“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化出。詞人因夕陽而念及君國,把對朝廷的憤懣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糅合在一起,語意雙關,在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詞人將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遭貶的怨憤,對君王的期待,和盤托出,意蘊深厚,耐人尋味??梢姡瑢懗隽嗽~人對家國的眷戀和對君王的期待。伏低伏弱,裝呆裝落,是非猶自來著莫。任從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農(nóng)過,蠶怕雨寒苗怕火。陰,也是錯;晴,也是錯。33.下列對于這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元代,人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即使做官,也受到歧視與防范,因此這首元曲慨嘆處世之艱難,在元代有其特定的現(xiàn)實意義。B.“著莫”的意思是沾惹、糾纏,具有明顯的元人口語色彩。該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時人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憐的處境。C.“天公尚有妨農(nóng)過,蠶怕雨寒苗怕火。陰,也是錯;晴,也是錯”,句法參差錯落,兼以重言疊句,聲情活潑,平添了俏皮可笑的色彩。D.這首元曲充滿辛酸的幽默。現(xiàn)實慘淡至極,詩人雖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卻無奈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是這首詩歌的主基調(diào)。34.這首元曲,語多自嘲自解,但在自嘲自解的語言背后蘊含著詩人矛盾復雜的情感。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分析。【答案】33.D 34.①自嘲中蘊含著憤懣,縱然事事服輸,處處裝傻,“是非猶自來著莫”,自嘲之中蘊含著不平之氣。②表面灑脫實則無奈,“任從他,待如何”,一個“任”字,既寫出了表面態(tài)度上的灑脫,又包含了內(nèi)心的無可奈何。③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連“天公”尚有過,陰晴都是錯,更何況是人呢?詩人借天公自解實則悲嘆處世之艱難。【解析】33.本題考查學生對元曲的思想內(nèi)容理解和藝術特色的賞析能力。D.“詩人雖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卻無奈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抑郁之情”錯。不能體現(xiàn)詩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詩人寫出的是當時漢人難以立身處世的尷尬處境和無奈命運。3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把握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伏低伏弱,裝呆裝落,是非猶自來著莫”意思是說哪怕我伏低做小,哪怕我裝癡賣傻,我不想沾惹是非,麻煩卻自來纏擾,自嘲中蘊含著憤懣不平。“任從他,待如何”意思是說既然如此,讓它去吧,任從擺布,看能把我怎么了!表面灑脫豁達,內(nèi)里充滿了消極無奈之情。“天公尚有妨農(nóng)過,蠶怕雨寒苗怕火。陰,也是錯;晴,也是錯”大意是說你不見老天爺尚且顧此失彼,“妨害農(nóng)事”的罪名左右難逃:下雨吧,陰陰冷冷,壞了蠶桑;放晴吧,日頭高照,干了禾苗。陰也犯了過,晴也不討巧,真不知如何才好!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造化尚且弄人,人力更是難為,詩人借天公自解實則悲嘆處世之艱難,壯志之難酬。【注】傳說唐崇徽公主遠嫁回鶻時,路經(jīng)今山西靈石,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3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遠嫁時便知一去難返,故托壁留痕讓國人記住自己,“手痕”突出公主對故國的眷戀。B.“玉顏”一聯(lián)對仗工整,議論深切,詩人從政治的角度揭示崇徽公主遠嫁悲劇的原因。C.詩末以景作結(jié),描寫巖花野草年復一年,花開花落的景象,以無情襯有情,意味深長。D.本詩善用對比手法,如“玉顏”身累與“肉食”不謀,“行路”空嘆息與花草自春秋。36.結(jié)合全詩,概括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答案】35.A 36.①先寫崇徽公主遠嫁之事,表達詩人的同情和憐惜;②接著發(fā)表議論,表達對當權(quán)者不能為國遠謀的憤慨;③最后筆鋒一轉(zhuǎn),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嘆息。【解析】3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故托壁留痕讓國人記住自己”錯誤。詩句描寫崇徽公主遠嫁異域途中時,手撫崖壁悵望中原,表現(xiàn)無限留戀之深情;且“手痕”只是傳說,非有意“托壁留痕”。36.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的能力。詩從對比開始。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當年崇徽公主遠嫁時的凄涼清景。“啁啾”是形容鳥的細碎鳴叫聲,不離故鄉(xiāng)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作者在這里傾注了自己對她的憐惜同情。“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在感情上更進一層,同時,詩人的思緒也回到了現(xiàn)實。詩人在這里反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詩意而用了一個“魂”字,則使詩情變得更為深婉,同時也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形象,她滿眼含著哀怨的淚水在“翠崖遺跡”之間飄蕩。青草年年綠,此恨綿綿無絕期。接下來作者奇峰突起,發(fā)出議論:“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詩人發(fā)自肺腑地提問:自古以來,有幾個肉食者能為國家的富強而出謀劃策?又有多少美麗可愛的女子遭受遠嫁的厄運,成為對外執(zhí)行妥協(xié)政策的犧牲品?“玉顏”反為“身累”,“肉食”不與“國謀”,詩人寓于這兩對矛盾現(xiàn)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此聯(lián)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仗工整,表達對當權(quán)者不能為國遠謀的憤慨。末聯(lián),作者筆鋒一轉(zhuǎn),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而孤魂棲止的崖花澗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注】①覲?。禾酵p親。②請謁:請求進見。③來春事:春來的考試。A.首句的“遠憶拜親”照應了題目中的“覲省”,強調(diào)崔約思念親人而急于回鄉(xiāng)。B.“程涂”即回家的路途,“半是依船上”是說崔約的回程一半水路、一半陸路。C.頸聯(lián)描繪水靜樹綠、橋橫花紅的畫面,描繪了友人家鄉(xiāng)風景之美。D.末句告誡崔約不要“江邊逐釣翁”,因為這會損失大量時間,影響平時備考。38.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37.D 38.①惜別之情。首句的“留不住”直接表達了不希望朋友告別但又不能不讓其離開的無奈。②同情、安慰并開導朋友。“請謁多愁”透露了崔約因為下第而生的憂傷之情,字里行間含有詩人的安慰、開導之意。③激勵和鞭策。詩人不希望崔約灰心喪氣,希望他繼續(xù)進取,以備來春的考試。【解析】3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及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因為這會損失大量時間,影響平時備考”錯誤。“莫便江邊逐釣翁”言外之意是告誡崔約切勿灰心喪氣,切勿有隱逸之思,隱居之行。3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據(jù)標題“送崔約下第歸淮南覲省”及首句的“留不住”“與誰同”等分析,這是一首送別詩,崔約思念親人回鄉(xiāng),想著朋友和誰一起呢等,表達不希望朋友離開,但是又不能阻擋朋友離開的無奈之情,抒發(fā)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請謁多愁值雨中”,“請謁”,請求進見,標題交代“崔約下第”,透露了崔約因為下第而生的憂傷之情。表達對朋友的理解、同情、安慰等。希望朋友不要沉浸于憂傷中。后面的寫景,也含有安慰崔約惆悵之心。“回期須及來春事,莫便江邊逐釣翁”,“來春事”,春來的考試,也就是希望朋友不要灰心喪氣,省親后好好準備春來的考試。不要產(chǎn)生消極隱逸思想等,珍惜時間,積極進取。有對朋友的激勵和鞭策。[注]①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前往奉先縣(今陜西蒲城)探望妻兒,寫下此詩。②杜甫時任右衛(wèi)卒府兵曹參軍,按規(guī)定享有豁免租稅和兵役之權(quán)。③騷屑:紛擾動蕩的樣子。3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至四句寫家人寄居在奉先縣,無依無傍,受凍挨餓,詩人前去探望,共擔苦難。B.五至六句描繪了一幅悲慘的場景,詩人回家時聽到了家人痛哭,看到了幼子夭折。C.詩人感慨“愧為人父”,也感慨在秋收還算不錯的年歲而窮苦人家依然發(fā)生不幸。D.詩人按規(guī)定享有豁免租稅和兵役之權(quán),他建議窮苦之人應該應征去做戍邊的士卒。40.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39.D 40.①表達了詩人的悲痛、自責和悔恨之情。詩人與家人分離兩地,回家時幼子已餓死,舉家痛哭,四鄰皆悲,場景凄慘,詩人感慨“愧為人父”。②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憂民思想。詩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想到了遠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應征戍邊的士卒,牽掛百姓,心憂國家。【解析】3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D.“他建議窮苦之人應該應征去做戍邊的士卒”錯誤,結(jié)合“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可知,詩人由自家的不幸想到了遠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應征戍邊的士卒,詩人說自己享有特權(quán)尚且如此狼狽,那么一般平民擾亂不安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接著是列舉“失業(yè)徒”“遠戍卒”來展現(xiàn)這種辛酸,“失業(yè)徒”自然是傾家蕩產(chǎn),“遠戍卒”也是缺吃少穿,并非建議去做戍邊的士卒。結(jié)合“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可知,詩人把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無依無傍,又恰逢漫天風雪,把一家人分隔在兩個地方,回去的時候,小兒子已經(jīng)活活餓死,對此情景,詩人以“吾寧舍一哀”抒發(fā)悲痛之情,又以鄰居“亦嗚咽”襯托情境的悲慘;身為父親,卻沒有本事養(yǎng)活孩子,讓詩人發(fā)出“所愧為人父”的呼號,抒發(fā)自責、悔恨之情。結(jié)合“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來看,詩人由己之悲慘而想到天下的貧苦百姓:詩人認為自己好歹是個官兒,享有特權(quán):既不服兵役,又沒有交租納稅的負擔,卻還免不了這樣悲慘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辛酸,那些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想必已經(jīng)是傾家蕩產(chǎn),那些遠守邊防的士兵,也是缺吃少穿。憂民憂國的情緒噴薄而出。【注】①元龍,即陳登,三國時人。劉備、許汜評論天下人物。許汜說自己曾拜訪過陳登,陳登不和他說話,陳登睡大床,讓自己睡下床。劉備對許汜說:“天下大亂之時,你空有國士之名,只顧置買田地房舍,陳登和你有什么話說?假如是我,打算睡在百尺樓上,而讓你睡在地下,何止于上下床之間呢?”4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利欲驅(qū)人奔走如萬頭火牛奔突,我似江湖間一只漂泊無依的沙鷗鳥。B.詩人無聊時天長似年的感覺,與《臨安春雨初霽》中“矮紙斜行閑作草”接近。C.砧杵敲擊、明月西沉和家鄉(xiāng)井邊梧桐的葉落預示秋天已至,實寫眼前之景。D.尾聯(lián)直抒胸臆,寫自己要舒展老眼卻不能像陳元龍有百尺樓可臨跳遠方。42.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矛盾心理?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答案】41.D 42.(1)心系國事,但壯志難酬,只能以醉解憂;【解析】4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直抒胸臆”錯誤。尾聯(lián)的意思是想極目遠眺,苦于沒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陳登站在百尺樓上,高論天下大事呢。尾聯(lián)運用陳登的典故來抒發(fā)自己想要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意思是無所事事的時候感覺一日長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無事了。詩人閑居的時光可以說是度日如年,可見詩人希望有所作為,但是只能以醉解憂,可見詩人空有一腔壯志,但是卻難以實現(xiàn),從而可見詩人雖心系國事,但壯志難酬,只能以醉解憂。詩歌的頸聯(lián)寫到自己身居故園,聽到砧杵敲擊,看到故園明月西沉和井邊梧桐的葉落的景象,但是詩人卻感到度日如年,所以詩人身居故園,閑居無聊。詩歌的尾聯(lián)寫到詩人想要極目遠眺,苦于沒有登高的地方,寫出了詩人無處憑高寄愁的情景。誰道東陽①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瑤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②。省可清言揮玉麈,真須保器全真。風流何似道家純。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③。【注】①東陽:原指沈東陽,即沈約,因求官而累瘦了身體。②謫仙人:被貶謫到人間的神仙。李白《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并序》:“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沒后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③蜀客:指漢代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稱。司馬相如因“悅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節(jié)制,最終因“消渴癥”而亡。4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以歷史人物喻之。詞人以發(fā)問的口氣,認為不宜一概而論歷史人物。“誰道”二字,排除了獨見。B.詞的上片描繪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塵脫俗之氣質(zhì),引用李白的典故,進一步贊頌友道高潔超塵的風姿。C.詞的下片繼續(xù)贊頌友人的美好品性,“保器全真”體現(xiàn)出詞人對友人能夠做到保持真氣,自愛自重的贊頌和欽佩。D.尾句詞人一方面懷著遺憾的口吻,惋惜家鄉(xiāng)人司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也警告友道不要重蹈司馬之覆轍。44.有人評論蘇軾的這首《臨江仙》構(gòu)思新奇,結(jié)構(gòu)獨特,語言中充滿了道學色彩,富含哲理。請結(jié)合全詞加以分析。【答案】43.C 44.①構(gòu)思新奇,結(jié)構(gòu)獨特:詞的上片贊美了友道的風華正茂之容貌及超塵脫俗之氣質(zhì),詞的下片則語句委婉,勸誡友道不要沉湎于女色,應該自珍自愛。上片與下片詞人表達的情感看似截然不同實則聯(lián)系緊密,體現(xiàn)出構(gòu)思之新奇、結(jié)構(gòu)之獨特。②道學色彩濃郁:詞的上片中“風塵外物”,一塵不染,與世無爭,是中國道人的美德,也是詞人欲求又不可得的處世經(jīng)文;詞的下片中“省可清言揮玉麈”是魏晉士大夫關于老、莊守身思想的探討,“保器全真”中的“真氣”乃是道家思想之精髓;“風流何似道家純”則認為沒有什么“風流”韻事比得上道家的純真氣節(jié)。全詞體現(xiàn)出濃郁的道學色彩。③富含哲理:全詞運用了眾多的史典,以沈東陽、李白、司馬相如的典故道出了貌美身健與高潔脫俗、不為仕途所困擾的哲理關系,托出了詞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解析】4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C.“贊頌友人的美好品性”錯誤。詞的下片中“真須保器全真”為詞人的勸誡之語,目的是警示友人保持真氣,自愛自重,不要迷于美色,而并非“贊頌”之語。4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結(jié)構(gòu)、語言和表達思想內(nèi)涵的能力。詞的上片:誰說“東陽”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點染似的炯炯有神。瓊林般的仙境終究遠離塵世。試看你披著鶴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謫到人間的神仙。贊美了友道的風華正茂之容貌及超塵脫俗之氣質(zhì)。詞的下片:休要清談,即使揮動那玉柄的麈尾拂塵;清談傷真,要不傷真,必須保重身體,蓄養(yǎng)元氣。風流韻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純真?不應該像蜀客司馬相如那樣,過分貪愛卓文君。語句委婉,勸誡友道不要沉湎于女色,應該自珍自愛。上片與下片詞人表達的情感看似截然不同實則聯(lián)系緊密,體現(xiàn)出構(gòu)思之新奇、結(jié)構(gòu)之獨特。全詞的道學色彩濃郁。從友人的名字“王友道”到詩詞中道家風范的詞語都顯示了全詞道風仙骨的一面。“瑤林”仙界的美景;“披鶴氅”鶴毛制作的斗篷也是道家的服裝;“謫仙人”被謫到人間的神仙;“風塵外物”,一塵不染,與世無爭,是中國道人的美德,也是詞人欲求又不可得的處世經(jīng)文;“省可清言揮玉麈”描繪了魏晉士大夫關于老、莊守身思想的探討;“保器全真”中“真氣”“全真”都是道家的詞匯和思想精髓;最后認為道家的純真氣節(jié)是最風流的韻事,全詞體現(xiàn)出濃郁的道學色彩。“瓊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這里連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風塵外物”,“瓊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鶴氅裘”,潔如鶴羽的“真神仙人”之氣質(zhì);李白之典,喻示友道從仙界貶到人間,成為塵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當。以典贊美友道之情,恰到好處。全詞運用了眾多的史典,以沈東陽、李白、司馬相如的典故道出了貌美身健與高潔脫俗、不為仕途所困擾的哲理關系,托出了詞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潮滿冶城①渚,日斜征虜亭②。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霸祖③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東府舊基留佛剎,后庭余唱落船窗。黍離麥秀④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注釋:①冶城:東吳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清道光《金陵覽勝詩考》載:“征虜亭,征虜將軍謝安嘗止此,故名。”③霸祖:指在金陵開創(chuàng)基業(yè)取得霸權(quán)的歷朝開國君主。④黍離麥秀:“黍離”,《詩經(jīng)》篇名,舊說為東周大夫行經(jīng)西周故都,見宗廟宮室盡為禾黍,因眷懷故國而作。“麥秀”,即《麥秀歌》,為殷朝舊臣路過故都,因憫傷故國而作。4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詩都是詠史詩,詩人將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B.兩首詩只是點出金陵的名勝古跡,寫得高度概括,而對自然之景的描寫則著墨較多,從景語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對比。C.兩首詩都含蓄地借《玉樹后庭花》曲尚在流行這一音樂現(xiàn)象,暗示當朝統(tǒng)治者并未吸取歷史教訓,可謂意味深長。D.兩首詩吊古傷今。劉詩觸景生情,表達物是人非之感和對當前國事的憂憤,情感悲愴;王詩認為國家的興衰自有其規(guī)律,有無能為力之感,情感顯得相對冷峻。46.劉禹錫和王安石都以議論入詩闡發(fā)道理,請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他們闡發(fā)的道理的異同。【答案】45.B 46.同:二人都認為統(tǒng)治者的人事決定國家的興廢。從“興廢由人事”,“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可看出異:劉詩以“山川空地形”句,強調(diào)險要的山川形勢并不能為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王詩“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兩句和“黍離麥秀從來事”(任選一處)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成功后的奢華和逸樂會導致禍患,以及國家的興衰自有其規(guī)律的道理。【解析】4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而對自然之景的描寫則著墨較多”錯誤。王安石的詩重在敘述人事,沒有自然之景的描寫。4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闡發(fā)的道理的能力。同:劉詩頸聯(lián)抒寫作者的議論,“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詩人深刻地指出,山川地形、豈足憑恃,國家興廢、全在人事。作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天命論和環(huán)境論,卻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那些六朝的統(tǒng)治者如果愿意實行德政,仿佛北辰安居其所,眾星也不會偏離各自的軌跡。所以皇帝如果專注朝政、關愛百姓,即使沒有天時地利,也會眾志成城、繁榮昌盛。王詩頷聯(lián)飽含哲理,“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詩人認為,很多豪杰經(jīng)過萬千辛苦,終于得到了天下。在他們事業(yè)獲得成功的同時,財富和地位也相伴而來,從而使他們感覺到志得意滿,于是便開始放縱自己。沒有喝過的美酒,必須盡情暢飲;沒有去過的地方,也要攜帶美人一起欣賞。安逸和享樂令人痛快無比,更會讓他們感覺自己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墒钦^禍福相倚,很多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當人們享受著極其豪奢的物質(zhì)財富,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時,災禍也可能悄無聲息地接近自己,并在毫無覺察的情況下,發(fā)出致命一擊。由此可見,二人都認為統(tǒng)治者的人事決定國家的興廢。異:劉詩以“山川空地形”句,寫山川地形、豈足憑恃,國家興廢、全在人事,強調(diào)險要的山川形勢并不能為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作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天命論和環(huán)境論,卻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皇帝如果專注朝政、關愛百姓,即使沒有天時地利,也會眾志成城、繁榮昌盛。王詩“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寫當人們享受著極其豪奢的物質(zhì)財富,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時,災禍也可能悄無聲息地接近自己,并在毫無覺察的情況下,發(fā)出致命一擊;“黍離麥秀從來事”中,黍離,本指詩經(jīng)里的篇章,引申為國破家亡、以及對故國的思念;麥秀,原意是麥子秀發(fā)而無果實,這里是指亡國之痛。“近酒缸”,指借酒消愁,看似襟懷灑脫,其實只是一種無奈的表現(xiàn)。“黍離麥秀從來事”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成功后的奢華和逸樂會導致禍患,以及國家的興衰自有其規(guī)律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黍離麥秀的感慨,抒寫了對當時復雜和動蕩局面的擔憂,即使自己無力扭轉(zhuǎn),但荊公依然希望大宋王朝可以蒸蒸日上。4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詩前兩句的意思是:過了沙頭漸漸看到了村莊,這里地勢低平,江水廣闊,氣候涼爽。B.楊詩雖只有四句,但也遵循著“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章法,其中轉(zhuǎn)句有畫龍點睛之妙。C.從題目看,陸詩是寫給子女的,飽含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體現(xiàn)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D.陸詩前兩句告誡子女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則將來可能一事無成,后悔莫及。48.這兩首詩的后兩句所表現(xiàn)的哲理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這與我們高中學過的哪篇文言文哪句話所蘊含的哲理意味相同?【答案】47.B 48.①相同之處是都表達了“實踐出真知”的哲理。②楊萬里詩的最后兩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來到,一般人卻無從發(fā)覺,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詩歌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真理是在大膽實踐反復實踐中摸索出來的。③陸游詩的后兩句,詩人進一步指出實踐經(jīng)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指出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身實踐。與《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哲理意味相同。【解析】4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B.“其中轉(zhuǎn)句有畫龍點睛之妙”錯。有畫龍點睛之妙的是合句,即最后一句“只有篙師識水痕”,這句詩具有豐富的哲理意味,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實踐出真知。4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過沙頭》前兩句描寫船行過沙頭之后,就能遠遠地看到村莊,此處江面開闊,氣候溫潤,后兩句則寫,但常人卻不知道,暗潮已然來到,因為他們沒有水上的生活經(jīng)驗,對潮水漲落的規(guī)律不知曉;而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由此可見,詩中能幫我們體會其中哲理的是最后兩句“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暗潮到了卻無人知道,只有篙師能通過水痕判斷出暗潮的到來,為什么只有篙師能知道呢?因為他天天在水里勞作、實踐,從而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詩歌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但全詩重點則是在最后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強調(diào)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由此可見,兩首詩相同之處是都表達了“實踐出真知”的哲理。而回顧原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也曾說過“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表達了要探求真理,必須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追本溯源,避免主觀臆斷的求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