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吃上一頓熱乎乎的年夜飯更幸福!
屋外煙花爆竹燃, 相道莫忘年夜飯。祝愿家人皆團聚, 今夜除夕闔家歡。
冬日的清晨,看著二叔踏上去往南京的長途汽車后,一絲惆悵似路旁薄薄冰面透出的寒氣悄然滑入心間。隨著長輩們一一鎖上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門,拎著大包小包的蓮藕、糍粑、山藥……將家鄉(xiāng)的味道恨不能全部打包帶給遠方的兒孫們,我心中的年味也隨他們一一飄去了遠方。唯有兒時年前還福的畫面,幾十年來在心中愈來愈清晰。
還福,是對年飯的俗稱,多在臘月二十六到除夕夜這幾天內(nèi),挑選一天清晨或是晚上全家人圍坐一起吃的一頓團年飯。自記事起,聽慣了奶奶每年說吃年飯為還福,還福二字便早已種植在記憶里,以至于去夫家說起,常被他們問起:“還福是什么?”
早年,老家的左鄰右舍還福多定在清晨,說是清晨還福吃得越早來年全家人就會越平安發(fā)達。而我家還福的日子多定在除夕夜,只因等待在外工作的爺爺、二叔和姑姑他們從城里帶回更多的年貨,做一頓最為豐盛的年夜飯。
兒時的我們最盼著爺爺他們從城里回家過年,不光可以吃到一年當中最為豐盛的年夜飯,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每年的臘月,奶奶和父親、母親在鄉(xiāng)鄰的相互幫助下,早準備好了糍粑、粘米粑、豆糕……到了臘月廿八這一天,一家老小站在視野開闊的大門前向遠處對面的小山頭望去。待到山間小路出現(xiàn)一小隊人影,我們幾個孩子首先歡呼起來:“爺爺他們回來了!”此時,奶奶總會半信半疑地抬起手搭在眉間,半瞇著眼仔細瞅著遠處的身影。直到一旁的父親確認是爺爺他們,奶奶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在奶奶溫柔的叮囑聲中,我們早跑向遠處去迎接歸家的親人們。
兩天時間,奶奶在廚房不停歇地忙碌;母親在灶間添柴加火;父親忙著挑水打雜;爺爺坐在凳上默默地看著一道道半成品擺到桌前;年青貌美的姑姑被鄉(xiāng)鄰驚稱為仙女,眨眼間早隨她的閨蜜一起不見了蹤影。我們幾個孩子則圍著尾隨二叔二娘的堂弟和他的表兄們,不多時,他們便大方的與我們一起隨村里的小伙伴們到一旁玩耍。
大年三十的黃昏,堂屋的飯桌上整齊擺好了八個葷菜,父親莊重地在桌上東西北三方擺好八雙筷子,每雙筷子的右側(cè)整齊劃一地放一個小酒盅,空的南方位放上燭臺上香點燭。這便是家鄉(xiāng)的習俗,還福前要先莊嚴地祭拜祖先。
祭拜也是有講究的,按輩份的長次先后虔誠地跪拜。臨到我們小孩時,總免不了對這種莊重覺得分外有趣,邊學著大人的模樣下跪,邊偷偷發(fā)笑。奶奶便叮囑我們嗑頭時不許發(fā)笑,否則就是對桌上祖先的大不敬。跪地的我們聽了直覺得后背陣陣發(fā)涼,仿佛桌旁真有無數(shù)雙眼睛正嚴厲地盯著我們,只是我們看不見罷了,收斂起頑劣,快速拜完后一溜煙躲到各自的母親身后。這種懼怕感一直到年飯開始才慢慢淡去。
祭完祖先,父親和二叔早拼好了兩張大桌,寬敞的堂屋因兩張大桌與四周擺滿的凳子而變得略顯擁擠。先前被邀請的二爺爺、三爺爺各自攜帶自己的家眷,來到堂屋。單身的五爺爺也如約而至。懂事后,聽奶奶說,五爺爺是個苦命人,他并不是爺爺?shù)牡艿?,年幼時隨他父母從外地來到村里,后來五爺爺父母早逝,他便成了孤兒,爺爺?shù)母改敢曀麨橐殉?。從此,五爺爺成了我們大家族的一份子。不知為何,當年樂觀的五爺爺?shù)浇K老一直都是單身。大概是有了曾祖父母對五爺爺視同親人的緣故,我們?nèi)依闲∨c他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最親密的關(guān)系,直到他離世后的多年,如今每年清明節(jié)我們回老家上墳,依然會去他的墳前祭祀。
待幾家人到齊,依然按輩份的長次上桌,坐在首席的是爺爺,他的三兄弟緊鄰他左側(cè),其次是父親這輩的男子;爺爺右側(cè)的主位是奶奶,奶奶旁則是她幾位妯娌;往下便是母親、二娘、姑姑及幾位爺爺?shù)膬合钡?;剩余的下位即是我們幾個孩子的方位。安排好坐席后,奶奶妯娌間早在廚房各自分工,誰負責從蒸籠里取出蒸菜,誰負責出炒菜,誰負責端鹵、炸菜。廚房內(nèi)的蒸汽漸漸由淡變濃,將忙碌的身影籠罩其中,以至于一旁的我們也忍不住穿插其中,那情境與當時熱播的《西游記》中天庭辦喜宴的情形極其相似。
堂屋里,父親則關(guān)好大門,隨手準備好了吃完年飯后開門用的大鞭炮。二叔取出從城里帶回的白酒、香檳,開啟后一一斟滿杯。一向威嚴的爺爺此時露出少有的微笑,默默地看著一旁兄弟們的暢談。少頃,兩張大桌上便擺滿了平日一整年都少見的美味佳肴,兒時的我們往往等不及爺爺發(fā)出開席的話來,弟弟們總有人會偷偷拿起筷子,快速地夾起一塊自己眼前的美味,來不及細嚼,囫圇吞下。一旁的小姐弟偷偷向爺爺望去,并沒看見他平日里極其嚴厲的眼神,也小心翼翼各自拿起了筷子。
等到女性長輩們上好了所有菜盤,各自落座,奶奶總是最后一個入席。盡管疲憊,但奶奶臉上自始至終都保持著世間最溫柔、最美麗的微笑。事隔多年后,待到某一天當年飯的重任落到自己身上時,我才真正體會到當年的奶奶為了每年一度的年飯,付出了多少艱辛,而嬌小、溫和的她卻從沒一句怨言。
年飯開始了,當爺爺帶頭拿起筷子,一句溫和、低沉的“都動筷子吧!”所有的男女老少拿起筷子,矜持地伸向了堆滿桌的菜肴。年飯的菜也是有講究的,三丸(諧音圓,魚丸、炸肉丸、苕粉丸或藕粉丸)必不可少,預示著一家人團團圓圓,蒸膀、鹵牛肉、燉雞、炸魚塊……雞鴨魚肉一定得全有,最后拿上桌的是一盤能看卻不能吃的“聽話魚”。聽奶奶說,這魚自年飯時做好(做的時候魚皮不能有破損)后,得來回熱半月之余,一直要過正月十五祭完祖先后才能吃。至于其中的原因,奶奶未說,我也不得而知。
年飯席上,調(diào)動氣氛的總是一向未語先聞笑聲的三爺爺,爽朗的笑聲中,三爺爺舉杯向爺爺奶奶敬酒,祝酒詞中的停頓時常被連綿不斷的笑聲牽連著一氣呵成,總會引得大家笑聲不斷。頑勁十足的五爺爺一句“三哥,慢著點,莫噎著了!”又一陣哄堂大笑。席間,二位如說相聲中的捧哏、逗哏,你來我往。遇玩笑過火,眾人免不了都望向首席的爺爺,一旁的奶奶來上一句:“年飯就投熱鬧,只要不說不吉利的話,其他的不講究!”見爺爺依舊沒露出平日的嚴肅,大家伙兒又變得肆無忌憚。平素少言寡語、憨厚的二爺爺隨著酒勁,也參與到五爺爺?shù)亩哼缰?。孩提的我們,無法抵抗平日不曾見過的一桌美味,各自站起來尋找自己最心儀的菜盤直接下手,不多時便撐得肚兒圓。
桌上二三十人說著、笑著、吃著、喝著,桌下兩個燒得正旺的火盆,火紅的火焰閃爍著淡藍色的火苗。寒冷的冬日早被緊閉的大門關(guān)在門外,堂屋內(nèi)溫暖如春,每個人紅紅的臉上洋溢著過年還福的喜悅。
那些年的團年飯,緊閉的大門總要過很久很久,一大家子熱鬧夠了才被打開。父親拿出長長的鞭炮,一片刺耳不間斷的炮竹聲響,一陣閃亮的火光預示著大家族來年的好兆頭。響聲過后,一片藍色煙霧中,幾家人才逐漸高興地離去。
這種大家族間的團年飯一直延續(xù)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爺爺帶著父親及我們后輩舉家搬遷到城里,才得以結(jié)束。
城里的年飯,曾經(jīng)并排的兩張大桌變成了一張大圓桌。席間,盡管多了熱鬧的姑爺調(diào)動氣氛,但沒有了三爺爺和五爺爺?shù)南嗷フ{(diào)侃,歡笑聲依然不似往年來得多。那些年,一向無比威嚴、不茍言笑的爺爺,變得愈來愈慈祥。來城后的年飯有了爺爺更精心的準備,總是帶給我們后輩一片祥和;有了賢惠、勤勞的奶奶多日操勞,更多了一份大家庭的溫馨,席間雖少了早年的歡笑聲,卻更多了一份大家庭的安寧與祥和。
九十年代中期,一場突然而至的疾病帶走了爺爺。每年的年飯,沒了爺爺?shù)牟少I和操持,年歲漸高的奶奶也無心主事,便由父親、二叔和姑姑三家象征性地操辦,奶奶住在哪家就團聚在哪里。還福時,沒有了曾經(jīng)的歡聲笑語,一種難言的思念更濃地沉浸席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兄弟姐妹們相繼成家,奶奶也于八年前離我們而去。年前的團年飯,如一湖平靜的浮萍被突然而至的小船輕輕蕩開,各自分離。曾經(jīng)的大圓桌早被換成了日常普通的餐桌,父母、二叔、姑姑幾位長輩輪流操辦著年飯,而我們兄弟姐妹們終難坐在一起吃頓團團圓圓的年飯。
近年來,身在外地的弟弟們因忙于工作,孩子無人看管,二叔、姑姑幾位長輩也相繼被接走。年飯桌上只剩下父母及我們姐弟兩家稀稀落落幾人,最普通的餐桌都無法坐滿席。奶奶曾堅持了多年的“三圓”依然被我繼承著。
歡笑滿堂大家族的團年飯,常常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文章來源浠河文學社)
推 薦 閱 讀
? 毛主席接見過的浠水老兵:回鄉(xiāng)任村支書35年!
編輯:方俊 編審:郭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