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眾“是一個流行網(wǎng)絡(luò)用語,有人將“不發(fā)言只圍觀”的普通網(wǎng)民稱為“吃瓜群眾”,用來表示一種不關(guān)己事、不發(fā)表意見的狀態(tài)。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的畫家張庚,號瓜田逸史,此號按現(xiàn)在的意思理解,妥妥的就是“吃瓜群眾”。
張庚原名燾,字溥三,后改名庚,字浦山、公之干,號瓜田逸史,彌伽居士、白苧村桑者等。公元1685年,張庚出生于秀水(今浙江嘉興),幼年喪父,家境貧困,母親通過做針線活換錢將其撫養(yǎng)成人、并供他讀書習(xí)畫。
張庚山水畫師從同鄉(xiāng)著名女畫家陳書,陳書在書畫方面的造詣很高,筆墨嫻雅,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當(dāng)時書畫家評論她畫的人物稱得上逸品,畫的山水、花卉稱為神品。張庚的山水畫盡得陳畫神貌,畫中一派天真爛漫的王蒙景致,筆墨疎朗恣肆,意趣全在有法無法之間。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張庚志于丹青,師古人而又師造化,遍游南北,探訪名跡歷十余年,藝術(shù)因之大進(jìn),可惜他的作品流傳后世極少,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只收藏了他的一幅《仿王蒙山水》。
張庚作為清代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不僅擅畫,而且還能寫,既是一位畫家,又是一位繪畫理論家。著有《浦山論畫》《國朝畫征錄》《圖畫精意識》三部經(jīng)典的畫史畫論。《浦山論畫》是一部畫論著作,在總論中敘述了山水畫的各派源流及其得失,其后論畫八則,分題為論筆、論墨、論品格、論氣韻、論性情、論功夫、論入門、論取資。他在文中,提出了諸多承前啟后、針砭時弊的理論觀點,,如論'氣韻'與'意',論用筆與用墨,'略其短取其長'的師古態(tài)度,'下學(xué)上達(dá)之工夫'以及論明清畫派之流弊等。
《國朝畫征錄》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開始動筆創(chuàng)作,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成書,歷時十三年。原書3卷,后又增補2卷,是清代第一部斷代畫史。書中收錄清代畫家450余人的傳記,編纂方法仿自《史記》,講求體例,注重征信,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后世研究清代前期畫史有著重要參考價值。這位”吃瓜群眾“,可謂是奮斗在清代畫壇“吃瓜”的第一線了。
張庚生活的時代,山水畫風(fēng)行師古、仿古與擬古,奉“四王”為正統(tǒng)派,張庚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位清朝“吃瓜群眾”的八開仿古山水冊。
張庚 仿古山水冊
紙本設(shè)色
冊頁,八開
21×26 cm,約0.5平尺(每幅)
(一)煙灘石腳樹高低,疑有仙人傍竹西。滿地秋陰新雨過,好山青似若邪溪。張庚畫。
(二)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麟。
(三)仿黃子久夏山圖筆意。瓜田寫。
(四)元人逸品在幻霞、云西之間。
(注:幻霞指倪瓚,云西即曹知白。)
(五)元人陸天游簡淡中一種風(fēng)致,脫去畫家畦徑也。
(注:陸天游即陸廣,字季弘,號天游生,吳(今江蘇蘇州)人。擅畫山水,取法黃公望、王蒙,風(fēng)格輕淡蒼潤,蕭散有致,后人評其格調(diào)在曹知白、徐賁之間。能詩,工小楷。)
(六)柳溪漁舍。寫徐幼文筆意。
(注:徐幼文即徐賁,元末明初詩人、畫家,繪畫宗董源、巨然。)
(七)野霧分濃樹,泉聲濕亂云。仿黃鶴山人筆。
(八)丹臺積雪。仿燕文貴筆法。庚子冬杪畫于盛湖館舍。瓜田逸史張庚。
最后,我們再欣賞兩幅館藏的張庚山水作品:
《仿王蒙山水》,紙本,軸,水墨,82x52.2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款識:孟堅兄酷愛余山水。覓佳紙索畫。三閱月矣。而興會不至也(也點去)。今日庭齋闃其無人。心跡雙靜。忽憶黃鶴山人法而有會。遂乘興寫此。庶幾不甚相遠(yuǎn)也。即正之孟兄。檇李弟張庚。時雍正壬子(1732年)閏午。
根據(jù)題跋可知此畫是應(yīng)友人邀請而作,這位好友送上好紙求他作畫,因為沒有靈感,過了三個月也沒畫出來,直到這一天,家里沒人來往,靜悄悄的,畫家的心跡也沉靜下來,乘興畫了一幅仿王蒙山水。此圖仿王蒙,神韻兼?zhèn)?,觀之讓人不禁想起王蒙的《夏日山居圖》。
《仿董源山水圖》扇頁,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紙本,墨筆,縱16厘米,橫46.5厘米。扇頁有自題:“仿董北苑法擬澄之世兄清玩。彌伽居士庚。”
此幅扇面雖然不大,但是通過山巒、樹木、房舍、河塘等景致的巧妙穿插,利用虛實對比、縱橫交錯等手法,擴(kuò)展了遠(yuǎn)近空間,小中見大,使扇面具有“咫尺千里”的博大氣勢。山石用濕筆連皴帶擦,樹木多以臥筆點葉,靈動秀潤。雖然畫家自稱是仿董北苑山水,但畫風(fēng)實際上更為接近黃公望古雅明潔的筆墨。
這位清朝“吃瓜群眾”的仿古山水,水平如何?歡迎留言!
獨家編輯整理撰文:南山子春秋,轉(zhuǎn)載請標(biāo)注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