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禮俗
冠禮是古代男子進入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據(jù)禮書記載,古代一般男子20歲行冠禮。但周朝天子則比較特殊,往往12至15歲就舉行冠禮。 如“文王年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通志·禮略》)冠禮是在祖廟之中進行的,這反映了冠禮是一項極為隆重的禮節(jié)。而主持這一儀式的,大都是受冠者的父親(也有長兄為小弟主持冠禮的)。冠禮之前,要先“筮〔shi是〕日筮賓”,即通過卜筮來確定舉行冠禮的吉日,和請哪一位“賓”來為青年加冠。古人對冠禮為什么如此重視呢?《禮記·冠義》指出:“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痹诠湃丝磥?,冠禮是對一個人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冠禮抓好了,也就抓住了“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禮記·冠義》)這個治國的根本。所以時間、地點以及加冠者的選擇都十分慎重。
到了加冠之日,冠者的父親先在其祖廟阼〔zuo 做〕階偏北的位置設(shè)好冠者的席位。所謂“阼階”就是東階,為主人接待賓客之位。嫡子冠于阼,就表明從此以后受冠者有了代替父親接待賓客的權(quán)力。加冠儀式開始,冠者從東房出來就受冠席,并由輔助加冠的來賓為其梳頭、挽髻、加簪、著緉〔shi 始〕。發(fā)髻挽成后,即由來賓中事先卜筮選定的加冠者給受冠青年戴冠。冠是貴族所戴的普通帽子,但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樣。冠并不像現(xiàn)代的帽子把頭頂全部罩住,而是有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一根不太寬的冠梁,從前到后覆到頭頂上。冠的作用主要是把頭發(fā)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古人以冠名服,戴不同的冠要配上相應的衣服,所以冠禮雖然名為加冠,其實每加一種冠也包括更換一次衣服。
加冠一般是加三次。首先加緇〔zi 資〕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表示不忘本(或說表示從此可以治人、治家)。其次加皮弁冠,即用幾塊白鹿皮綴合制成的帽子,表示從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冠,是僅次于冕的一種帽子。這種冠一般寬0.8尺,長1.2尺,前小后大,其色紅中帶黑,多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做成。由于其形如爵(古代酒器),爵又似雀,故又名雀弁冠。這種冠是士助君祭祀時的服飾,加此冠表示從此就有了參加祭祀的權(quán)力。以上所說是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如果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即在士冠禮三加的基礎(chǔ)上,再加玄冕。玄冕是諸侯祭祀林、澤、墳、衍及四方百物的冠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即在諸侯冠禮四加的基礎(chǔ)上,再加袞〔gun 滾〕冕。袞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所用的冠冕。
加冠完畢,以酒向受冠青年祝賀。然后受冠者由西階下,去拜見母親。 見母后回到西階以東,由負責加冠的賓給他授字。字就是表字,是舉行冠禮時由親友根據(jù)名的字義另取的別名。為什么要取字呢?因為名是由父親起的,主要用于幼年;長大成人后,別人不宜呼叫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字與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通常是解釋名的性質(zhì)和含義,所以也叫“表德”。命字以后,冠者換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分別拜見兄弟姑姊和君、卿、大夫及鄉(xiāng)先生(退休居鄉(xiāng)的官員)。這種種拜見,都是要表明受冠者已是成人,可以出仕做官、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了。
冠禮是人生禮俗中的一項盛典,歷代都很重視。秦漢之后,雖在個別儀節(jié)上略有變化,如加冠次數(shù)也有一加、二加的情況,皇太子有時在太極殿加冠等,但冠禮的形式卻長期保留,并一直流行于古代社會。
與冠禮相對應,古代女子滿15歲則要舉行笄禮。笄也就是簪子。行笄禮時要改變幼年時代的發(fā)式,把頭發(fā)挽成一個髻,然后用緉〔shi 始〕把發(fā)髻包住,再用笄插定發(fā)髻。笄禮的主持者是女性家長,負責加笄的是女賓或童賓。在盤頭插簪后,笄女要先拜祖先,再拜父母。最后由母親為其蘸酒,并且申明戒辭戒規(guī),教導其敬奉舅姑、尊敬長輩的禮節(jié)。
據(jù)《儀禮·士昏(婚)禮》載:“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笨梢娕优e行笄禮時也要取字,之后就可以出嫁了,其意義與冠禮相同,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不過,據(jù)考查古代社會后期的女子大抵無字,看來女子“稱字”的禮俗在后代并未推行開。
另外,后來女子笄禮并不限于恰在15歲時舉行,而往往在臨出嫁前加笄。屆時,由一位多子多孫的老婦,為其修額,用細絲線絞除臉部的汗毛,洗臉沐發(fā),挽髻加簪。然后女子拜祖宗及父母,父母親再對其進行教誨。
婚姻禮俗
冠禮之后,緊接著的人生重大禮儀就是婚禮。《禮記·昏(婚)義》說:“昏禮者,禮之本也。”婚姻禮俗涉及到每一個人,也深刻地反映著古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因此,在敘述婚姻禮儀之前,先應簡略地談及婚姻形態(tài)和婚姻形式。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在一夫一妻制正式確立之前,曾經(jīng)歷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亞血族婚、對偶婚等多種形態(tài)。
原始群婚,是指在原始人群中,其婚姻關(guān)系完全受生理需求與感情共鳴的支配,處于“男女雜游,不媒不娉”的原始狀態(tài)。其性生活極為自由,甚至包括親(父母)子(子女)間的性關(guān)系。這種狀況大約一直延續(xù)到公元前18000年的舊石器時代后期。
血族群婚,是一種受到年齡等級限制的雜交婚。這種形態(tài)雖然禁止親子通婚,排除了祖輩與子孫的婚姻關(guān)系,但仍保留著兄弟姐妹之間的兩性關(guān)系。這一時期約在新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10000年。
亞血族婚,排除了自身兄弟姐妹為配偶,而在不同氏族(姓)的兄弟或姊妹之間互相通婚。這是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后實行的,與社會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氏族外婚制,約相當于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中后期。
對偶婚產(chǎn)生在母系氏族社會的繁盛時代。這種婚制通常一男一女結(jié)為配偶,但兩性的結(jié)合并不鞏固。往往是一個男子在許多女子中有一主妻,一個女子在眾多男子中有一主夫。其中女子處于主導地位,世系按母系計算。對偶婚是介于群婚與一夫一妻制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婚姻形態(tài)。隨著父系氏族社會的逐漸確立,男子逐步居于支配地位,不僅控制了氏族社會的一切特權(quán),而且也控制著自己的妻子和子女。這就打破了母系社會的婚姻秩序,實現(xiàn)了由從妻居到從夫居的過渡,一夫一妻制便產(chǎn)生了。
一夫 一妻制是自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實行,并延續(xù)至今的個體婚姻制度。這時女子離開自己氏族嫁到男方,從夫居住,所生子女改由父系計算世系。夫妻死后也可以在同一氏族墓地合葬,這一點可從出土的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大量的男女合葬墓得到證實。進入階級社會之后,隨著文明進化程度的加快,一夫一妻制日益鞏固。在個體小家庭中,夫妻關(guān)系是具有排他性的鞏固結(jié)合,并有獨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夫妻關(guān)系若不融洽,需要離婚,也必須履行一定的手續(xù)。一夫一妻的個體婚制是 一個偉大的歷史進步,當今世界的絕大多數(shù)民族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中國古代婚姻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處于主導地位的還是媒聘婚,即經(jīng)過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媒聘婚自周代起就有了一整套繁瑣的禮節(jié)儀式?!秲x禮·士昏禮》規(guī)定,媒聘婚必須經(jīng)過六道程序,這就是周代實行的婚儀六禮。六禮的具體內(nèi)容及要求如下所述。
(1)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得到女方應允后再派使者送上雁作為禮物,并正式向女家提出締結(jié)婚姻的請求。 為什么要用雁送禮呢?據(jù)說因為雁是候鳥,南遷北往都有定時。 古代認為男屬陽,女屬陰,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以雁為禮象征一對男女陰陽和順。也有的說,雁中雌雄成雙是固定的,一只死亡,另一只就不再擇偶,以雁為禮象征愛情的忠貞??傊?,以雁為禮有較深的寓意,古往今來一直沿用。不過,行納采禮時男方使者攜帶的雁并不真正送給女家,而是使者到女家后交給女子的父親,出門時女子之父又將雁還給使者。實際上,雁只是借其象征意義,在納采禮的進行過程中起個道具的作用,并非男方送給女方的具體禮物。
(2)問名是男方派遣的使者在納采禮后,請問女子生母之名,以分清女方是嫡出或庶出,并問明女子本人名字、排行及出生年、月、日、時等情況,以便回來后占卜婚姻的吉兇。問名也是以雁作為禮物,女家則要設(shè)酒宴對使者進行款待,然后由女子之父送使者出門。
(3)納吉男方得知女子之名后,即在祖廟占卜,預測婚姻是否吉順。獲得吉兆后,就派使者帶著雁到女家報喜,叫作納吉。行納吉禮之后,婚約就算正式確定了。當然,如果男家在祖廟卜得兇兆,預示婚事不成,那么就無須再行納吉之禮了。
(4)納征亦稱納成,即向女方送聘禮。納吉之后,雙方宣告正式訂婚,男方要送給女家玄纁〔xun 勛〕束帛和儷〔li 歷〕皮等作為聘禮。玄纁束帛也就是紅黑色與淺紅色的帛五匹(一束帛為五匹,故“束帛”可指代數(shù)量),其中玄三匹、纁二匹。古代認為陽奇陰偶,這象征陰陽齊備,順乎天地。儷皮是成對的鹿皮,有配偶成雙的寓意。周代以玄纁和儷皮為聘禮,主要還是用其象征意義,后來聘禮逐步為金錢財物所取代,故納征又稱“納財”。
(5)請期即男家經(jīng)過占卜推算,選擇好合婚的吉日后,派使者依然帶著雁作禮物,去征求女方的同意。實際上按照慣例娶親的日期都是由男方?jīng)Q定的,“請期”只是謙辭,故后世也直接稱為“告期”。
(6)親迎這是婚禮中最重要的儀式。到了婚期,新郎乘著黑漆車親往女家迎娶新娘。前面有人執(zhí)燭前導,后面有兩輛從車及準備給新娘乘坐的車跟隨。到女家后,經(jīng)過妝扮的新娘立于房中,新娘的父親迎出門外,接新郎進家。這時新郎仍以雁給對方,行禮而出,新娘隨行。然后新郎親自駕車,請新娘上車,再由專門的駕車人代替新郎趕車上路。新郎則乘上自己的車,快馬加鞭,先到自家門外等候。新娘到達,由新郎接進家門,設(shè)宴共食,并進行規(guī)定的共牢、合巹〔jin緊〕禮儀。
共牢是舉行婚禮時,新婚夫婦共吃祭祀后的牲(即牢)的肉,象征夫妻自此以后尊卑相同。其具體儀式是,在新房西南角設(shè)席,中間擺上牛羊的肺、肝等,兩邊同時放有菜醬、肉醬、黍稷、豬肉等。新郎新娘東西對坐,先祭黍稷、肺,然后以肺脊沾上菜肉醬共同食用。如此共食三次后,再行合巹禮。巹就是瓢,把一個匏〔pao袍〕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來飲酒,共飲漱三次,就叫合巹。匏瓜味苦,用其盛酒必是苦酒。所以行合巹禮不但象征夫婦合而為一,而且也含有讓新婚夫婦同甘共苦的意思。新郎新娘共牢、合巹后,把剩余飲食撤到另外一屋設(shè)席,女方的送親人把新郎所剩的食物吃掉,男方的迎親人將新娘所剩的食物吃光,這一儀式方告結(jié)束。
新房的宴席撤去后,新郎、新娘脫去禮服,新郎即親手摘下新娘頭上的纓。纓是一種絲繩,為男女確定婚姻關(guān)系的信物,女子訂婚后用它束發(fā),到成婚時才由新郎親手解下。然后撤除室內(nèi)之燭,婚禮遂告完成。
翌日早晨,新娘要謁見舅姑(即公婆)。此時新娘要沐浴整潔,身穿素衣,雙手捧著內(nèi)盛棗、栗、腶脩〔duan xiu段修〕的笲〔fan凡〕,行拜見禮,并將棗栗獻于舅,腶脩獻于姑。然后,新娘端出牛肉、豬肉等食品,獻給舅姑進餐。至此,新娘就成為男家正式的成員了。
上述六禮,周代主要是在貴族士大夫階層中實行,一般庶民往往有所精簡變通。但是,這六禮卻成了后代婚姻嫁娶禮儀的基礎(chǔ),其基本程式和主要儀節(jié)一直在古代社會沿用。
周代婚儀六禮雖然成為婚姻嫁娶的藍本,但后世又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所增減變更。
到東漢時,婚禮儀式已大多不能嚴格遵守六禮。一方面,是統(tǒng)治階級奢侈豪華,日益講求財物的豐盛,百官僅納采就要用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等30種禮物。另一方面,民間嫁娶由于戰(zhàn)亂和貧困,經(jīng)常草草成親,實際已無儀式可言。正如《通典》卷五九所載,“以紗縠〔hu 胡〕蒙女首,而夫氏發(fā)(揭開)之,因拜舅姑,便成婦道?!被槎Y僅僅是用巾帕將新娘頭臉蒙住,新郎揭開,再拜見公婆,即已成婚,確實太簡單了。但這一蒙頭成親的形式卻被后世沿用,通常娶親時新娘用紅帕蓋頭,進洞房后才由新郎掀開。由于古代社會婚姻由父母包辦,往往揭開蓋頭之時新婚夫婦方互識真面目,因此也演出許多婚姻悲劇?!都t樓夢》中寶玉結(jié)婚那場偷梁換柱的把戲,正是在這塊三尺見方的蓋頭巾下面演就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混亂,戰(zhàn)亂迭起,儒學禮教受到很大沖擊。至隋唐一統(tǒng)天下,禮儀才重又興旺,但也多有變革。唐宋時期曾以政府名義提出簡化六禮。宋代規(guī)定:“士庶人婚禮,并問名于納采,并請期于納成”(《宋史·禮志》),只保留納采、納吉、納成(即納征)與親迎四個程序。但是在具體儀節(jié)上卻有所發(fā)展,程式更為繁雜,增加了許多新的婚姻禮儀風俗。
首先,出現(xiàn)了相親的婚俗,即男家要相看媳婦。宋代一般是男家擇日備酒禮,派一位女性親人為代表到女家相親。也有的雙方家長帶著子女在園圃或湖舫等場所,兩親相見。如新人中意,便在姑娘發(fā)髻上插入金釵,叫做“插釵”;若不中意,則送女家彩緞一匹,謂之“壓驚”。
其次,迎親前一日或數(shù)日,男家要送些冠帔〔pei配〕、花粉之類的物品供女方打扮用,稱為“催妝”。唐宋時還盛行以詩樂催妝,故留下許多催妝詩,對這一風俗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如唐代徐安期的《催妝詩》云:“傳聞燭下調(diào)紅粉,明鏡臺前作好春。不須滿面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把新娘坐在花燭前,面對明鏡,小心翼翼地化妝的情景描繪得真真切切。同時,女家也要派人帶著帳幔、被褥之類的東西把新房裝飾一新,謂之“鋪房”。
再次,娶親的花車到宋代已逐步被花轎所代替,并為后世沿用?;ㄞI抬到男家院門口,有人攔著要吉利錢,討喜酒吃,稱為“攔門”。此時男家要以布袋或氈、席等鋪地,讓新娘踏著入門,稱為“傳席”,其意謂不履貧(平)地。有的將走過的布袋或氈、席不斷傳至前面,取“傳宗接代”之意,故又稱“傳代”。唐代白居易曾寫有《春深娶婦家》一詩,描述此事:“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毙履锵罗I進門時,還有人手拿花斗,盛上谷物、豆子、銅錢、彩果、草節(jié)等,一邊念咒文一邊望門而撒,小孩們爭著拾取,稱為“撒谷豆”。據(jù)說這是為了趕走守在門口的青羊、烏雞、青牛等三煞神,以求吉利太平。此種儀式漢代即已出現(xiàn),但唐宋時期方形成風俗。與撒谷豆類似,后來有的地區(qū)流行撒草作歌的禮俗。新娘下轎時,有專人一面撒草節(jié)一面唱歌:“今日新人遠降來,喜神福神兩邊排,開門兩廂皆為吉,今請新人下轎來。”然后遞給新娘一個花瓶,撒草人又唱到:“花瓶本是圣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貴榮華萬萬秋?!痹谛履镞M院前行時,撒草人緊跟其后,隨路邊撒草邊歌曰:“一撒如花似錦,二撒金玉滿堂,三撒咸亨慶會,四撒華閣蘭堂,五撒夫命富貴,六撒永遠吉昌,七撒安康福壽,八撒子孫興旺,九撒兇神遠避,十撒八大吉祥?!苯又?,新娘還要在內(nèi)室門坎上“跨馬鞍”,鞍與安同音,這一儀節(jié)包含有平安的寓意。另外,有的地區(qū)新郎當晚還要身穿綠色公服,頭戴簪上花和勝(頭飾)的幞〔fu服〕頭,在中堂登上一只置于榻上的椅子、稱為“上高座”。然后在飲過媒人、姨、姑等人的酒后才下高座歸房。這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婚俗,盛行于五代時期,宋代之后失傳。
又次,宋代民間還流行著“拜先靈”的禮俗。新娘進入男家前,男家在影堂(擺祖先畫像的地方)中設(shè)香、酒、菜肴等,舅姑(公婆)穿起盛裝,站在堂上,一東一西相對而立,贊引者把一對新人帶到階下或堂前,主持人進入堂中焚香、跪著酹酒、俯伏、起立。然后祝者跪下宣讀:“某(新郎名)以今月吉日,迎婦某(新娘名)婚,事見祖禰〔ni你〕?!弊U咂鹆⒑笾鞒秩嗽侔?,禮畢。司馬光說:“古無此禮,今謂之拜先靈,亦不可廢也。”(《書儀·親迎》)
最后,唐宋時期增加了“牽巾”的禮節(jié)。新郎新娘拜堂時,男女兩家各出 一條彩緞,打成同心結(jié),表示新婚夫妻將結(jié)為一體,恩愛同心。新郎用笏〔hu戶〕板掛住一端,新娘將另一端搭在手上,兩人相對,新郎倒行而出,先去家廟參拜,再新娘倒行,然后兩人牽巾回洞房行交拜禮。此外,原來的“脫纓”,也為“合髻”儀式所替代。合髻是新婚男女進入新房后,各剪下一綹頭發(fā),綰〔wan 晚〕成同心結(jié)式樣的“髻”,作為信物。唐代女子晁采曾作《子夜歌》描寫合髻:“儂既剪云鬢,郎亦分絲發(fā)。覓向何人處,綰作同心結(jié)。”合髻儀式唐宋時頗為盛行,以至“公卿之家,頗遵用之”(《新五代史·劉岳傳》)。而“合巹”儀式也演變成了喝交杯酒,即把兩酒杯用彩結(jié)相連,夫妻對飲。喝完交杯酒后,將雙杯擲于床下,如果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則眾喜賀”(《東京夢華錄》)。這象征著天覆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和諧,婚姻美滿。
元明時的婚儀,大多按《朱子家語》中規(guī)定的儀式行事,主要有納采、納成和親迎三項。清代則融入了滿族婚俗的內(nèi)容,婚禮主要有相看、插戴(訂婚)、過禮(互送聘禮和嫁妝)、婚禮、回門等幾個程序。其中也有一些新的儀節(jié)。如親迎之日,洞房前面的地下放一火盆,喜轎須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jīng)過,據(jù)說這是為了避邪。喜轎到洞房時,新郎手里拿著弓箭向密閉轎簾的轎門底連射三箭,這是要趕走跟著喜轎來的鬼怪。在喝了交杯酒后,還要吃“子孫餑餑”。這是一種煮得半生不熟的餃子,新娘吃時有人問“生不生”,新娘必須回答“生”,以此表示能生育后代。
另外,皇家婚禮歷代雖然都沿用“六禮”的基本程序,但由于封建帝王要顯示其超乎常人的尊貴和奢華,也就有了一些特殊的地方?;实奂{后不用媒人,而是命高官為納后使節(jié),到皇帝本人和皇族尊長預先選定的皇后家行納采禮。按唐代禮節(jié)規(guī)定,由太尉擔任納后使節(jié),宗正卿為副使。這是有別于常人的一個方面。其二,迎皇后入宮前還必須舉行冊立皇后的儀式。按唐禮,皇帝派使節(jié)和尚宮、尚服(東宮女官)及其隨從,帶著制服、寶璽、服飾等來到皇后家。首先由尚宮宣讀立后制冊,并將制冊授予皇后。接著由尚服捧著寶璽和服飾授予皇后。經(jīng)過冊封,皇后地位就正式確立了。其三,親迎禮規(guī)定新郎必須親自迎接新娘,但皇帝納后則改為遣使奉迎,這反映了皇帝的至尊地位。按照清代禮儀,大婚之日,皇帝穿禮服乘輿出宮,先到慈寧宮向皇太后行禮,然后到太和殿升御座,派遣使者出發(fā)奉迎皇后入宮。迎親隊伍到皇后家行冊立禮后,簇擁著皇后的鳳輿返回,經(jīng)大清門進宮。按清朝定制,此門除皇太后、皇帝可以隨時出入外,任何臣民不得擅行,皇后也只有大婚之日才有一次進穿此門的威風。鳳輿到太和殿或乾清宮(各朝皇帝不同)后,皇后下轎,正副使臣便完成任務離去。然后由內(nèi)監(jiān)、導從命婦伴隨,共擁皇后步行到交泰殿。在這里,恭侍命婦接替導從命婦奉迎皇后,皇后改乘八人孔雀頂轎入中宮——坤寧宮,等候與皇帝行成親禮。之后,皇帝到坤寧宮,行合巹禮,飲交杯酒,大婚即告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