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1877~1962),這位中國近代史上貢獻卓著的京劇理論家與實踐家、民俗學家、實業(yè)家,透過歷史的重重霧霾,穿越幾十年臺灣海峽的屏障,再度進入21世紀中國大陸讀者的視線?!洱R如山回憶錄》向后輩講述他豐富、滿精彩的人生。通過他的回憶,近代中國百余年的政治烽煙、文化脈動和民國時期知識精英的精神世界,都可略識一二。
我們先從齊如山的生年說起,目前有關(guān)齊如山的生年有三種說法,一說1875年,一說1876年,一說1877年。三說或出自其子女、友人,或出自相關(guān)書籍、文章。筆者曾于20年前訪問過齊如山的二女兒齊香先生(生前曾為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教授),齊香先生說:“我父親屬牛,據(jù)他講是光緒三年十一月八日出生的”。經(jīng)過推算,光緒三年為丁丑年,按公歷當為1877年。查閱中國大百科辭典(戲曲曲藝卷)人名“齊如山”,生年亦為1877年。這應(yīng)該是比較確切的說法。
說起齊如山,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在京劇領(lǐng)域的巨大成就,他給梅蘭芳編了二十多出新戲,寫了許多京劇理論著作,有《中國劇之組織》、《戲劇腳色名詞考》、《上下場》、《國劇身段譜》、《戲班》等,他幫梅蘭芳去美國演出了京劇……;再往深了說,有人知道他對北京民俗頗有研究,出版過《北京三百六十行》、《北京土話》、《故都市月圖考》等。不錯,的確如此。但這只能說是他的“副業(yè)”,其實他的正業(yè)本行是個地地道道的商人、一個民族實業(yè)家。
1894年,17歲的齊如山不再像當時同齡人那樣,學習八股,參加科舉,而是在父親(齊禊亭,清光緒甲午時期的進士,翁同龢的門生)的安排下進入北平同文館學習法文、德文。庚子事變(1900年),齊如山肄業(yè),進入到家族企業(yè)經(jīng)商。齊如山老家系河北省高陽縣,祖上世代耕讀,家道殷實,擁有良田千頃,為齊家三兄弟(老大竺山、老二如山、老三壽山)在北京的糧食生意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齊如山是個有眼光的人,他接觸梅蘭芳不久,認定這個年輕人極高的天賦和卓越的表演才華,毅然全力付出,刻意打造,提升其專業(yè)水準,推動其世界影響,成就了梅蘭芳,也成就了自己。研究京劇之后,齊如山發(fā)現(xiàn),中國戲曲的表演理論不是寫在書本上,而是“長”在藝人的身上,口耳相傳。于是他長年浸泡于梨園,不管臺前臺后、有名無名,逢人便問,問完必錄,二十余年間訪問了幾千藝人,積累了豐厚的口述資料,經(jīng)過甄別、提煉,寫出了幾百萬字的中國京劇表演理論著作。
齊如山是個務(wù)實的人,從商的經(jīng)歷使他比一般的文人學者多了一些“經(jīng)濟頭腦”。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的通盤策劃、赴美演出的出入盈虧、梅劇團美國之行的成本核算,在他心里是有一筆細賬的。所以訪美歸來他寫了一本《梅蘭芳游美記》,他要為以后中國的京劇團赴美演出做一個參照。正因為有這樣一種“精細”的頭腦, 1931年有余叔巖、梅蘭芳、莊清逸、張伯駒、傅蕓子參加、實際是由齊如山主持的“北平國劇學會”,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他們“以整理舊劇”為要義,搜羅戲曲文物,研究國劇原理,出版“劇學叢書”,創(chuàng)辦《戲劇叢刊》、《國劇畫報》,編纂《國劇辭典》,舉辦國劇傳習所,培養(yǎng)一批學員??谷諔?zhàn)爭爆發(fā),大家四處逃難,齊如山及時將這些文物資料進行妥善安置,使其沒有毀于戰(zhàn)火。至今這批珍貴的戲曲文物、資料尚完好地保存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齊如山是個有原則的人,受父輩影響,不滿晚清政治的黑暗與腐敗,贊同革命,敬仰孫中山,崇尚三民主義。齊氏家族的商號“義興局”曾是革命黨人從事反清活動的秘密據(jù)點之一,他以拜謁過孫中山、得到過孫中山的嘉許為一生殊榮。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選擇,決定了他1948年去往臺灣。對于民族大義的問題,齊如山態(tài)度鮮明,“七七事變”爆發(fā)后,身居淪陷區(qū)北平,他和當時許多文化名人一樣,受到日本人的利誘和脅迫,在出逃未果的情形下,他對外謊稱出京,實將自己藏匿于家中后院,過了8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隱居生活。梅蘭芳訪美歸來,出于個人的種種考慮,準備長期遷居上海。齊如山很不以為然,他固執(zhí)地認為京城的文化氛圍有利于梅蘭芳在專業(yè)上的繼續(xù)發(fā)展,而上海的環(huán)境會使梅蘭芳的藝術(shù)止步不前,他和梅蘭芳在藝術(shù)觀上發(fā)生了分歧。其后便有了1932年他與梅蘭芳不再繼續(xù)合作的“告別”式的一次長談。
齊如山是個心性驕傲的人,家學淵源的舊學功底、家資豐厚的經(jīng)濟實力、學過洋文游過歐洲的眼界和經(jīng)歷、與梅蘭芳合作取得的矚目成就、交往各界名流的人脈資源、在臺德高望重的泰斗級身份,天然形成了他一直位于社會上層、擔任精英角色的優(yōu)越感。特別是當他接觸到讀書不多、社會階層較低的梨園界人士(哪怕是梨園名宿大腕兒)時,他的見多識廣、好為人師的一面,就會不自覺地顯現(xiàn)出來。京劇新銳梅蘭芳謙遜好學、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令齊如山大為激賞,甚至傾力相助。他把自己20年的寶貴光陰交付給了他一眼認定的藝術(shù)天才。性格倔強,不肯服輸,甚至執(zhí)拗得有些不可思議,這就是齊如山的性情。在臺灣的日子里,當時的文化和京劇的面貌一派荒蕪,不難想象齊如山那時是怎樣的寂寞與失落!但他仍然抖擻精神,積極著手培養(yǎng)在臺的京劇新人,他看中了臺灣基礎(chǔ)尚好的旦角演員顧正秋等人,便不顧七旬年邁,諄諄教誨,為其編寫新劇,試圖“再造”一個臺灣的“梅蘭芳”。惜哉!此時非彼時,臺灣不是北平,梅蘭芳究竟只有一個。關(guān)于齊如山在臺的生活,雖然在其友人的回憶文章中,多見其寓所中“高朋滿座,歡聲笑語”記述,但看看他的《北平》、《北平懷舊》、等隨筆集,就會嗅到纏繞其筆端的濃濃鄉(xiāng)愁。
齊如山是個有憂患意識的人,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特別注意北京的民俗研究。1933年,他寫了一本《故都市樂圖考》,介紹、考證了清末以來北京地區(qū)沿街賣貨之小販的種種叫賣器具。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戰(zhàn)期間,齊如山撰寫了前面提到的民俗學叢書《北京三百六十行》、《北京土話》、《諺語錄》等,從工藝、商業(yè)、方言等方面具體描述了老北京的風物、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齊如山在研究中感到,不論是京劇,還是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都在技藝上迅速地萎縮著、消亡著,于是他從上個世紀40年代起就不斷疾呼:“把人人所必須需的東西看得一文不值,知識階級無人去管,所以各種工藝都是日見退化?!保ā侗本┤倭小沸颍┧貏e強調(diào)“萬不能有了機器就把一切手工都費了。不但有機器費不了手工,恰恰有許多的實業(yè)因為有了機器,手工就得更加細致地研究。”他的憂慮是有遠見的。
在臺灣的十幾年間,他寫了《中國饌饈談》、《中國風俗叢談》、《中國固有之化學工藝》、《華北的農(nóng)村》、《中國的科名》等民俗學著作。他的這些研究,今天看來真是慧眼獨具。
齊如山是個有君子情懷的人,盡管與梅蘭芳的藝術(shù)觀點有所不同,他和梅蘭芳之間的友誼還是溫暖的、澄澈的。兩人分手后的第二年,齊如山為梅蘭芳創(chuàng)作了一出新戲《生死恨》,這出戲以反戰(zhàn)為主題,沒有了以往梅派劇目中的典雅秾麗、閑情逸致,通過梅蘭芳平實、真切的表演,演繹了一個善良、美好的女性慘遭毀滅的悲情故事,令觀眾深受震撼。后來,此劇被導演費穆看中,拍成了戲曲影片?!渡篮蕖芬渤闪嗣诽m芳后期的一部代表性劇目。1935年3月,應(yīng)蘇聯(lián)對外文化協(xié)會邀請,梅蘭芳將赴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地訪問演出,出于宣傳上的考慮,齊如山專門為梅蘭芳此行寫了一本書:《梅蘭芳藝術(shù)一斑》。此書還印有多幅梅蘭芳的照片,非常有助于蘇聯(lián)觀眾在觀看演出時對中國京劇的理解和對梅蘭芳表演技藝的欣賞。梅蘭芳的演出在蘇聯(lián)廣受贊譽,著名導演梅耶荷德向蘇聯(lián)演員稱道梅蘭芳“手”的表演,留下了中蘇戲劇交流史上盡人皆知的一段贊語:“同志們,可以直率地說,看過梅蘭芳的表演,再到我們的所有劇院去走一遭之后,你們就會說:可以把我們所有演員的手都砍去得了!因為它們毫無用處!”這番充滿激情的贊揚與《梅蘭芳藝術(shù)一斑》中對“手”的表演的刻意介紹不無關(guān)系。1948年齊如山飛往臺灣,中途在上海轉(zhuǎn)機,還與梅蘭芳會面,暢談梅蘭芳以后的赴臺演出,他還欣然接受梅夫人贈送的兩套竹布衣褲,以備途中替換。1961年,他從廣播中聽到梅蘭芳逝世的噩耗,沉痛之情難掩,拿出梅蘭芳早年為他寫過的墨跡,掛在墻上凝望,并以85歲的高齡寫下長文《我所認識的梅蘭芳》,贊其謙遜的品格、高于常人的眼光、于國家危難時的操守,懷念這個在他生命歷程中極為重要的友人。
在大陸,1949年以后的幾十年間,“齊如山”的名字被塵封已久。他晚年赴臺的舉動,恰值海峽兩岸關(guān)系敏感的年代,大陸提及此人一直諱莫如深,即使得他半生益處的梅蘭芳也不敢明言。在其《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中,一涉及齊如山劇本創(chuàng)作的話題,總冠之以“集體創(chuàng)作”而語焉不詳。久而久之,梨園界在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禁錮下,有意無意地淡化齊如山,學術(shù)界亦少有人將齊如山納入研究的視野,給予其客觀的評價。
歷史的腳步邁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海峽兩岸關(guān)系的回暖,齊如山這位被大陸讀者已淡忘了40年之久的人物影像,被拂去歲月的塵埃,再度清晰起來。作為關(guān)注他近20年的一個研究者,我愿意向今天的讀者推薦《齊如山回憶錄》,因為它和我們一同分享了齊如山這位中國近代歷史文化名人的藝術(shù)人生,分享了京劇大師梅蘭芳走向成功的背后故事,分享了兩位大家的歷史遇合帶給京劇的輝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