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許宏《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

三聯(lián)學術通訊三聯(lián)學術通訊官方澎湃號

2021-06-04 19:37

北京

一書盡覽中國青銅文明源流

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

許宏 著

定價:59元,220頁

ISBN:978-7-108-07082-1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21年5月

內容簡介

青銅器為何在早期中國具有重要地位?青銅冶鑄技術最早在哪里發(fā)現(xiàn),傳播路徑是怎樣的?青銅禮器為何是文明的標志?青銅文明為什么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是極其重要的概念?青銅鑄造技術在文明進程中擔當了什么樣的角色……本書梳理龍山時代晚期到商代前期的考古材料,為大家講述青銅如何在中國發(fā)現(xiàn),并對后世禮樂中國產(chǎn)生的影響。

本書是“解讀早期中國”系列第三本。在《何以中國》和《大都無城》之后,考古學者許宏將視野擴大到史前東亞大陸核心地區(qū),以青銅為著眼點,對迄今為止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了梳理。充分發(fā)揮考古學材料的優(yōu)勢,一眼看盡青銅對早期中國的影響。早期中國對外來技藝的吸收和改造,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基因傳統(tǒng)和內涵。

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家倫福儒教授說過,“考古學使我們有可能把每個國家的早期歷史看作整個人類更大范圍的歷史的一部分”。串聯(lián)起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脈絡,找回我們失去的文化記憶,正是考古人的使命所在。本書所力圖勾畫的,僅是波瀾壯闊的東亞大陸青銅文明畫卷的卷首。從大歷史的視角看,它是中國納入歐亞大陸青銅貿易與交流的“世界體系”的開端,也是“青銅中國”和王朝中國的肇始。與后世人類文明的壯美相比,書中所展示的最早的金屬文明的遺存似乎還缺乏視覺沖擊力,但緣起,往往是最迷人的。

—— 許 宏

作 者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2019年擔任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隊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夏商周考古和中國古代城市考古,從事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國家的考古學研究。

他是公眾考古學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多年來進行考古學普及型知識讀物的寫作,有“解讀早期中國”系列叢書,包括《何以中國》《大都無城》《最早的中國》等。

目 錄

引子 從司母戊大鼎說起

一 時空界說

東亞·東亞大陸·中國·中亞

甲骨文·殷墟文化·公元前 1300 年

何人用銅,如何用銅

二 青銅潮前鋒大掃描

“原始銅合金”初現(xiàn)期(公元前 4700—前 2100 年)

仰韶時代 寥若晨星

紅山人用過銅嗎?

龍山前期 朦朧探索

多種合金嘗試期(公元前 2100 —前 1700 年)

西北華北 高地先亮

中原出彩 東南空寂

龍山時代 東北無銅

高地前沿 繁星密布

中原持續(xù) 互動創(chuàng)新

三 核心區(qū)域及其沖擊波

先導二里頭(公元前 1700—前 1550 年)

青銅大邑出中原

眾星捧月看周邊

蓬勃二里崗(公元前 1550—1300 年)

早期承前 禮制初成

晚期波峰 四方推展

四 潮頭外緣大掃描

推波有活水:西北至北方

晉陜地區(qū)

河套地區(qū)

甘青地區(qū)

觀潮此處佳:燕山至東北

直接進入青銅時代的區(qū)域

漸次進入青銅時代的區(qū)域

無緣青銅時代的區(qū)域

各區(qū)域青銅時代上下限的梯次

潮平兩岸闊:大黃河三角洲

太行山東麓平原

海岱及周邊地區(qū)

韻味看余波:長江中下游

江淮 - 江南地區(qū)

長江中游左近地區(qū)

微瀾漫西南:川渝藏地區(qū)

五 觀潮的斷想

“青銅時代”:從遺存到概念

誰先進入青銅時代?

誰的青銅時代?

時空遐思:對二維邊界的探究

東亞“銅石并用時代”獻疑

半月形地帶與“中國弧”

潮余拾貝:器物身世趣話

謎一樣的獸面銅牌飾

巫術之鏡,妝容之鏡?

長身戰(zhàn)斧與環(huán)首刀

喇叭口耳環(huán)與臂釧

漸遠漸變的倒鉤銅矛

權杖受阻于神奇“弧帶”

附錄一 余緒尋蹤:“重器”縱覽

(一)中原地區(qū)

(二)西北至北方

(三)南方地區(qū)

附錄二 東亞大陸使用銅器的考古學文化一覽(公元前 3000—前 1200 年)

注 釋

主要考古資料存目

后 記

引子 從司母戊大鼎說起

*本文節(jié)選自許宏《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三聯(lián)書店,2021年5月),注釋從略

2010—2011 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在該館圖錄和展覽中,將在學界享有“中華第一大鼎”“中國第一大鼎”“青銅時代第一鼎”等盛譽的司母戊大方鼎,更名為“后母戊青銅方鼎”“后母戊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更名事件引起學界和公眾的強烈反響。

由于學界對這件商代大鼎的銘文釋讀有不同的認識,致使多種釋讀方案共存,所以“后”“司”之辨至今仍屬學術討論范疇。以“后母戊鼎”替代“司母戊鼎”稱名,應屬更名而非正名。迄今已沿用數(shù)十年的“司母戊鼎”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具有較高的社會認知度。在學界對其銘文決出正誤并形成共識之前,對這件大鼎還是沿用學界和社會認知度相對較高的稱名為妥。

司母戊大鼎及其銘文

依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司母戊大鼎口長約 1.16 米,寬約 0.79 米,通高 1.33 米。20 世紀 50 年代測定大鼎的重量為 875 千克,而據(jù) 90 年代的最新測定,其總重量為 832.84 千克。隨著歲月流逝,大鼎應存在減重現(xiàn)象。有學者推算大鼎的原重量應在 1 噸(1000千克)以上。盡管有學者根據(jù)殷墟的考古材料推測其可能并非商代青銅器中最大最重者,但就實物而論,司母戊大鼎的體量在目前公布的商周時代青銅器中居于首位。

大鼎一面長腹內壁鑄有陰文銘文“司母戊”,據(jù)學者釋讀判斷,該器應用作祭祀先妣(多認為是作器者之母),作器者應為一代商王。大鼎的年代被推定為殷墟文化第二期或第三期,與婦好墓的年代近同。甚至有人認為,其主人與婦好都是商王武丁的固定配偶。大鼎自耳至足,裝飾以云雷紋為底紋托浮獸面紋的多重花紋。顯然,這是一件王室重器。如此龐然大物,猶如鬼斧神工,又是如何造出來的呢?考古學家、冶金史專家和工藝學家們,對司母戊大鼎的鑄造工序,做了合乎邏輯的推斷。在講述制造過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穿插進對其中生產(chǎn)者群體和場景的簡要勾畫。

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中商后期的年代數(shù)據(jù)

殷墟都邑內的鑄銅作坊一般位于小屯宮殿區(qū)周邊、鄰近洹水,面積有 1 萬—5 萬平方米,里面生活著由數(shù)以百計工匠組成的生產(chǎn)群體,他們按照等級,分為管理者、高級工匠、一般工匠等。鑄造大鼎這樣的重器,需要來自不同族群、擁有不同技能的工人(如甲骨卜辭中的“百工”“多工”)在管理者(如卜辭中的“司工”“尹工”)督導下按程序完成生產(chǎn)任務。

首先是設計,除了作藍圖之外,有時可能還會先制作器物的同比例小模型。然后進入制模、制范階段。先由土工取土,進行水洗、過濾、沉淀、添加羼和料,準備制作陶范和熔銅澆鑄用具的土料。接下來,由鑄型陶工用范土為大鼎制作模范。大鼎采用復雜的復合范(塊范法)鑄造技術制作。復合范由若干外范和內范(模)等鑄型組成,它們構成銅液流入的型腔,銅液冷卻后生成鑄件。這些鑄型多以可塑性強的黏土為原料,制成泥范或陶范。這些工序要求極高。鑄型原理以及模擬實驗顯示,先用陶土做大鼎的芯模,大小與大鼎相同;然后在上面描繪、雕刻出花紋和銘文。成型的陶范經(jīng)過修整、晾干、焙烤并對變形的地方進行局部修整才能使用,焙烤可增加其堅固程度。兩個相同的大、小面可以分模翻制。模子倒扣在泥土的臺座(也是一塊范)上,開始制(翻)范。陶范的焙烤在倒焰式陶窯中進行,一般需要 3—5 天。關于大鼎的用范數(shù)量推論不一,多認為有 20—52 塊。

之后是鑄造。將鑄型合成型腔是第一道工序。一般是用數(shù)十塊范和芯作上下、內外圍合,內里用泥芯撐形成型腔,從足部澆入銅液。鑄工在鑄造場地附近修筑熔銅爐,先制作熔銅、澆鑄器具。殷墟甲骨卜辭中就有關于鑄造活動的記錄。卜人對大鼎澆鑄進行占卜,卜知澆鑄結果。鑄銅場地備有冶煉好的銅、錫、鉛等金屬料,可按鑄件性質配置、熔煉合金。鑄造 875 千克的大鼎,需準備銅料 1200—1500 千克,或熔化的銅液近 2000 千克。

司母戊大鼎分范鑄造示意(據(jù)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插圖七·二三改繪)

然后,由煉工按比例配置銅、鉛等金屬料塊,添加木炭,鼓風。當爐中溫度約達 900 攝氏度時,金屬原料即可熔化成合金液體,通過預先燒烤形成的硬面流道瀉出。用來澆鑄銅液的器具,最初認為是在殷墟出土的一種像“將軍盔”的陶坩堝(澆包),但其容量小,如用它鑄造大鼎,需要數(shù)十個連續(xù)澆注。而如用殷墟鑄銅遺址發(fā)現(xiàn)的草泥熔銅爐,3—6 座爐分組使用,即可以供應得上。

大鼎經(jīng)過主體鑄型澆鑄、補鑄足底部,待銅液冷卻凝固后,除去外范,脫離內芯;然后在口沿上加鑄鼎耳,打磨清理后,最終完成鑄造。

大鼎鑄造場面想必十分壯觀,推測需要數(shù)以百計的人員參與,若從制范、運輸?shù)焦芾矶妓闵?,或可達二三百人。在大鼎澆鑄過程中和完成后,要用牛、豬、人作為犧牲舉行祭祀儀式,大概即卜辭中記載的“受工牢”。

就這樣,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銅重器,按照當時商王祭祀活動的需求,經(jīng)設計、鑄型、鑄件等工序,在專門的鑄銅作坊中問世了。司母戊大鼎是中國青銅時代進入鼎盛期的標志,具有“中國特色”的青銅文明開始大放異彩。

德國漢學家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指出,中國人發(fā)明了包括青銅器鑄造在內的“以標準化的零件組裝物品的生產(chǎn)體系”,“模件化生產(chǎn)以多種方式塑造了中國社會的結構”。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分工及工序流程、標準化及質量控制、組織與管理,都對中國文化有首創(chuàng)貢獻。如此高超的復合范青銅鑄造技術、精密的生產(chǎn)管理體系乃至背后的國家與社會發(fā)展的高度都是如何達成的呢?我們就以青銅冶鑄技術的源流為主線,勾勒出此前東亞大陸千年大變局的經(jīng)緯。

后記

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家倫福儒教授說過,“考古學使我們有可能把每個國家的早期歷史看作整個人類更大范圍的歷史的一部分”。串聯(lián)起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脈絡,找回我們失去的文化記憶,正是考古人的使命所在。本書所力圖勾畫的,僅是波瀾壯闊的東亞大陸青銅文明畫卷的卷首。從大歷史的視角看,它是中國納入歐亞大陸青銅貿易與交流的“世界體系”的開端,也是“青銅中國”和王朝中國的肇始。與后世人類文明的壯美相比,書中所展示的最早的金屬文明的遺存似乎還缺乏視覺沖擊力,但緣起,往往是最迷人的。倘若本書能為全球早期文明的建構起到些許增磚添瓦的作用,我也就至感欣慰了。

如果說《大都無城》是關于“不動產(chǎn)”的盤點,那么本書就是關于新石器時代末期到青銅時代初期最重要的高科技“動產(chǎn)”——青銅器的梳理與整合。重要遺物,必須放到“不動產(chǎn)”這個大的背景關系(context)里,才能使其彰顯出應有的價值和原初的輝光。由于有了“不動產(chǎn)”盤點分析的基礎,這本書的著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坦白地講,與前幾本小書相比,這本寫起來又有捉襟見肘之感。因不肯湊合,要捋清全貌,就得補上學界未做、個人視野未及的基礎性“功課”。那就是,運用計量史學的方法,盡可能量化梳理考古發(fā)現(xiàn),以期勾畫出更確切的輪廓,得出更確切的認識。貪全貪大,小書大做,加之各種雜務,使得書稿一拖再拖。這是我要向關注、期盼此書的讀者致以深深的歉意的。

對此書定位的把握,即兼顧好看與好用,是頗費躊躇的事。我很希望這本書在好看的同時,也是一本翔實好用的、具有資料性質的書。它不僅適合于文史愛好者,也能有益于我的年輕同行,因而學術情結和職業(yè)習性一直難以放下。

最初交稿時,有 500 多個注釋。經(jīng)與編輯切磋,考慮到本書并非純學術專著,且為了使讀者閱讀流暢,刪去了 200 多個,其中的出處多有將第一手的考古材料改為綜述性論著,刪去若干報告和論著的副標題及頁碼、圖號等,或干脆刪去注釋的情況。這實在是忍痛割愛的事兒。作為彌補,我們在書后加設了“主要考古資料存目”,以便讀者查閱。如果這本偏于學術的小書尚具有一定的可讀性,那相當程度上要歸功于責任編輯曹明明女士的把關建言與在編輯工作上的辛勤付出。這是我要特別表示感謝的。

本書中關于青銅器(群)的斷代,主要采納朱鳳瀚先生的觀點(《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并參考了最新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附錄二中周邊各區(qū)域相關考古學文化及其年代的排定,主要參考了井中偉、王立新先生的意見(《夏商周考古學》,科學出版社 2013、2020 年)。

書稿寫作中,曾得到北京科技大學李延祥教授、陳坤龍教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研究員,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喬虹研究員,新疆師范大學劉學堂教授,吉林大學井中偉教授、成璟瑭教授,遼寧師范大學徐昭峰教授,陜西師范大學郭妍利教授、胡保華副教授,山東大學鄧聰教授、王青教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孫波研究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偉民研究員、高成林研究員,國家博物館李維明研究館員、戴向明研究館員、王力之研究館員、王建平研究館員,首都師范大學袁廣闊教授、陳北辰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易華研究員,以及我的同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施勁松研究員、嚴志斌研究員、劉煜研究員、何努研究員、高江濤研究員、趙海濤副研究員、陳國梁副研究員、常懷穎副研究員,隊友趙靜玉高級技師和我的研究生賀俊、葛韻、司媛等同學的幫助。從書中所引考古文獻可以看出,各區(qū)域考古同仁既往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為我們的分析提供了扎實的學術基礎。限于篇幅和體例,無法一一加注,在此謹向有益于本書成稿的所有作者、編者和師友,致以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書稿的最后修訂,時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警戒防疫之際。置身“地球村”時代的當下,思考東亞最初納入“世界體系”的千古往事,撫今追昔,感觸良多。天涯路遠,見字如面,愿與讀者諸君共勉。

許 宏

2020 年仲春

相關閱讀

解讀早期中國叢書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獲知真相,

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zhí)著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許宏 著

定價:42.00元

ISBN: 9787108056832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6年5月

宏觀兩千余年都邑動態(tài)大勢

解讀上古歷史大都無城時代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tài)解讀

許宏 著

定價:48.00元

ISBN: 9787108055347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6年5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昌平:從三棱錐形器足看中國青銅時代塊范法鑄造技術特質的形成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史
許宏:考古中國,喚回我們的文化記憶
許宏書單合集!8本書讓我們重新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
忽左忽右165 | 發(fā)掘最早的中國
司母戊鼎制作場景蠡測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