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草摘要:
《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fā)汗,惡氣,心腹脹滿?!?/p>
《用藥法象》:“清頭風,除風熱。”
《本草備要》:“消散風熱,清利頭目,頭風頭痛,失音痰嗽,眼耳咽喉口齒諸病,皮膚癮疹,瘰疬瘡疥。”
《本草求真》:“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皆載辛能發(fā)散,而于頭痛頭風,發(fā)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于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于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本草綱目》:“辛能發(fā)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癘疥為要藥?!?/p>
《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辛,性微寒,無毒,入肺經。主中風失音,下脹氣,去頭風,通利關節(jié),破血止痢,清風消腫,引諸藥入營衛(wèi),能發(fā)毒汗,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職太陰之部,中風諸患,固其專也。而血痢之證,病在凝滯,今得辛以暢氣,而結凝為之自釋矣。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溫,味辛,無毒。主賊風傷寒發(fā)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
薄荷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
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是也,賊風傷寒者中風也,風傷于衛(wèi),所以宜辛溫之味以發(fā)汗也。惡氣心腹脹滿,蓋脹之惡氣必從肝而來。薄荷入肝,溫能行,辛能散,則惡氣消而脹滿平也。
太陰不治,則揮霍擾亂;薄荷辛潤肺,肺氣調而霍亂愈矣。飲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則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氣,薄荷味辛潤肺,肺潤則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氣也。以氣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辛,氣涼,入手太陰肺經。發(fā)表退熱,善瀉皮毛,治傷風頭痛,瘰疬疥癬,癮疹瘙癢。滴鼻止衄,涂敷消瘡。
二、現代研究:
1、成分: 主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腦、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檸檬烯等?!吨袊幍洹芬?guī)定: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80%,飲片不得少于0.40%。
2、作用:本品有發(fā)汗、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咳、祛痰、鎮(zhèn)靜、解痙、抗病原體、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利膽、排石等作用,可促透皮吸收和抗早孕、抗著床及抗精子形成的作用。
3、藥理:外用于皮膚,能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而產生涼感有消炎、止癢和止痛作用并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對革蘭氏阻性、革蘭氏陰性球菌、桿菌及多種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呼吸道炎癥有治療作用,此可能因促進分泌而去除附著于粘膜上的黏液所致。對心血管,可麻痹心臟,擴張血管。促進透皮吸收,可用于抗微生物。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