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詩,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題材。顧名思義,就是詩人在自己的詩文中,嵌入各個數(shù)字,讓數(shù)字和詩文達到完美的融合,表達出更為豐富和準確的意境。
據(jù)說,最早的一首數(shù)字詩,是西漢才女卓文君寫出來的。當時,司馬相如在外擔任高官,開始嫌棄家中的糟糠之妻卓文君,就給卓文君寄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幾個數(shù)字。
聰慧的卓文君,立刻就明白了丈夫的意思,她略加思索,提起筆來,寫下一首詩:“一別之后,二地相懸。只說三五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天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似火,偏遇冷雨陣陣澆花瓣;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風轉(zhuǎn);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司馬相如看到妻子的書信,為妻子的才氣傾倒,也為自己的負心愧疚,便改變了納妾的念頭,和卓文君重歸于好。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后人杜撰的,并非卓文君所作。
不管這首詩究竟是不是卓文君寫的,后代詩人對數(shù)字詩的癡迷,并不減退,一兩千年以來,無數(shù)文人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數(shù)字詩,令人拍案叫絕。
諸如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諸如鄭燮的《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飛入梅花都不見。”還有鄭燮的《詠竹》,“一兩三支竹竿,四五六片綠葉。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
就連《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也在這部曠世之作中,隱藏了一首數(shù)字詩——《一輪明月滿乾坤》,“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xiàn)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guān)門。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兩座樓頭鐘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不過,知名度最高,語言最簡潔,描繪的畫面卻最美麗的數(shù)字詩,卻要數(shù)北宋哲學(xué)家邵雍所作的《山村詠懷》了。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這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包含了從一到十,十個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又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景致,將在煙霧籠罩下的鄉(xiāng)村,描繪得美輪美奐,美不勝收。
“一去二三里”是動態(tài)的,是詩人在游賞;“煙村四五家”寫出了路邊別有風味的小山村,被籠罩在如霧如煙的景致之中,這是視覺上的總體輪廓。
“亭臺六七座”,由遠及近,由大輪廓推移到局部,推移到細節(jié)。如此美麗的景致,如此雅致的山村,還有觀景或者歇腳的亭臺,這就未免更加助長了詩人的游行;“八九十枝花”,是具體的景致描寫。山花襯托出山村的雅致,山村在山花的點綴之下,更有詩情畫意。
從一到十,十個數(shù)字,穿插在整首詩中,不僅僅在表達數(shù)量,更是在表達一種變化。同時,這首簡單的小詩中,又包含了崎嶇的小路、山村、亭臺、野花等多種事物,將一幅自然而質(zhì)樸,朦朧又淡雅的山村風景圖,恰到好處地融合在這一首詩中。
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邵雍的這首詩,也完全符合這個評價,不僅一首雅致的小詩,還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那么,這首詩究竟描寫的是哪個地方的風景呢?邵雍,原籍是河北涿州,幼年的時候,跟隨父親搬遷到共城(今天的河南輝縣)居住,后來隱居在輝縣百泉旁邊的蘇門山上,被人稱為“百源先生”。
他的這首詩,寫的就是自己在游覽輝縣(共城)旁的小山村時,有感而發(fā),寫下來的。雖然輝縣并非邵雍的原籍,但因為從小就搬遷到了這里,輝縣也可以算是邵雍的故鄉(xiāng),每個人對故鄉(xiāng)都有難以割舍的深情和眷戀。所以,在邵雍的筆下,哪怕只是輝縣的小山村,也是如此的有味道,如此的令人流連忘返。
這首僅僅20個字的小詩,驚艷了世人千年,也成為很多兒童讀物的必選之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