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每天早上都得生一肚子氣,我著急上班,我家娃還磨磨蹭蹭不起床,一忍不住就想要吼起來!
平時吃飯也特別不省心,磨磨唧唧!這個不吃你,那個不吃,還要一屋子跑,吃的到處都是,非得吼他一頓,才會老老實實吃飯!
……
媽媽的怒火總是輕易被自家寶貝點燃。
最鬧心的是,每次看著被嚇哭得小寶貝,又覺得愧疚。
但下一次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
01
孩子成為了我情緒不定的犧牲品
前幾天,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說:「剛剛吼完孩子,真的很后悔,心疼兒子,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兒子成為了我情緒不穩(wěn)定的犧牲品。」
有多少孩子都在默默地當著父母的出氣筒啊。
還有個媽媽在朋友圈說:「親生的就是親生的??!上一秒剛剛被我兇,下一秒就在我懷里喊媽媽了?!?/span>
是啊,孩子不記仇,他們總是輕易地就原諒了父母。
可如果對方是同事或親戚,沒有一段時間,是無法修復你們之間的關系。
也許正是因為可以獲得孩子輕易的原諒,讓很多的父母覺得吼吼孩子沒關系。
因此父母吼孩子,也成為了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場景。
不管是在餐廳里、公交車上還是馬路上總能看到不少父母對著孩子大聲吼叫。
我姐姐說:「每次路人看我的眼神,都感覺自己像是個后媽?!?/span>
可是吼就能教育好孩子嗎?并沒有!
上海舉辦過一次家長對孩子「戒吼」實驗,要求家長加入微信群之初,每人上交30元激勵金,「戒吼」打卡滿30天的家長即可取回這30元。
結果讓人十分出乎意料,參加的150對家長中,沒有一位家長能夠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可是,你真的知道孩子被吼時的感受嗎?
02
吼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很多父母會說:「我也想和孩子好好說,他根本不聽,不管用,只能吼甚至打!」
你也許覺得用高音制造一點噪音,來達到震懾的效果,讓孩子聽話,但你吼完后的結果是什么呢?孩子真的就聽你的話了嗎?
其實并沒有!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吼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經常有媽媽抱怨說,孩子小的時候,吼一下,立馬乖乖的,現在什么都不怕了。
其實當第一次被大聲吼時,孩子會感到恐懼、害怕,乖乖聽話。但次數多了,他就習慣了,每次吼時,注意力都是游離的,根本沒有聽進去。
最后結果只有一個,你越是吼叫,孩子越是聽不到,最終孩子的毛病沒改,親子關系也被吼得十分不融洽。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
「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span>
帶著情緒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父母要學會收斂自己的脾氣,學著情緒管理。
給自己一個心理的冷靜時間,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為什么會生氣?
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嗎?
除了沖孩子發(fā)脾氣,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
有了這些心理對話,可以讓你避免帶著脾氣的教育。
03
這樣做,比你吼1000句都有用!
孩子不聽我的話,跟我對著干!
說了這么多次,還是這樣!
非要逼我發(fā)火才聽!
父母想要孩子對他們言聽計從。
可孩子不是機器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
▍給孩子做選擇題,也給孩子冷靜的思考時間
很多父母常常對孩子的行為使用了「判斷題」的做法,就是直接定義孩子的對錯。
相比「你不可以」、「不允許」這樣命令的語氣,不妨先思考幾個「可以的」選項,讓孩子做選擇。
比如孩子玩的滿頭大汗,可是滿腦子想著新書或玩具,如果你吼他,「還不去洗澡啊,是不是要等著挨打啊!」這時孩子要么賭氣不走,要么磨磨蹭蹭地反抗你。
你可以給孩子一些選項,比如:「你是現在去洗澡,還是先看會書,過10分鐘后再去洗?」
這種「一人讓一步」式的選項,明顯比吼叫更有效。
要知道,孩子內心是抗拒父母命令他「立刻」要做的事情的,所以在選項里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是給執(zhí)拗的孩子一個可以妥協(xié)的「臺階」。
▍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日本學者高橋敷在秘魯講學,與一對美國夫婦做鄰居。一天,那對美國夫婦12歲的兒子踢足球把高橋敷的門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買了一塊玻璃,獨自一人到高橋敷家認錯,并請求原諒。高橋敷見孩子誠懇又有禮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頓飯,還送他一包糖果。
可是,轉天美國夫婦領著孩子上門還了糖果,對高橋敷說,感謝他的好意,但一個人犯了錯誤時,不能受到獎勵。
他們還告訴高橋敷,男孩買玻璃的錢是他自己平時積攢的零用錢,為了這次賠償,他幾乎花光了所有存款。
錢不夠,父母不會替他賠償,只會借錢給他,孩子要有自己的還款計劃,可以通過送報、打零工來掙錢。
所有這些做法,只是告訴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而且現在的孩子精明的很。
這是所有父母的共識,那就讓聰明的孩子去管理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所做出來的結果。
▍用規(guī)矩來懲罰,而不是用脾氣來震懾
如果發(fā)脾氣和講道理都無用,那就試試規(guī)矩。
定規(guī)矩要跟孩子說明,并且堅決按照規(guī)矩來,不能輕易改變,然后把規(guī)矩作為說教或者專制的工具。
當真正把規(guī)矩內化成為行為習慣,只要孩子的行為出現偏離的時候,那就會自覺改正,而不用使用吼叫。
我嫂子給侄子定了三個規(guī)矩:
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完成。
學習的時候,不能三心二意。
去逛超市時,每次只能買一樣玩具或零食。
嫂子在輔導他學習時,侄子也會分神,玩下玩具,或者看家里人在干什么。
這時嫂子會讓侄子停下手頭的作業(yè),提醒他要認真學習,把注意力集中了再繼續(xù)。
最近幾次和侄子去超市,發(fā)現他也沒有哭著鬧著非要買哪個東西不可。
嫂子說:「因為他知道,真的需要的東西,不用說,我們也會買。不合規(guī)矩的需求,吵鬧也要不來。」
當然了,要讓孩子遵守規(guī)矩的前提,是你跟他之間有親密的關系。這是贏得孩子合作的基礎。
沒有愛,規(guī)矩就會變成冷冰冰的桎梏。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女主愿每一位小主都能做完美的父母,給孩子一個最健康快樂的成長壞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