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犀皮漆
犀皮漆又稱“虎皮漆”,宋元時期犀皮工藝已十分嫻熟,明清時期更是到了完美程度。其制作過程需要經(jīng)歷割漆、榨漆、貼金、髹漆、打磨等十幾道流程。
通過層層工序最終制作而成的犀皮工藝品會產(chǎn)生色澤亮麗、光滑異常、自然生動的藝術(shù)效果。
2.螺鈿
黑漆嵌螺鈿人物盤 故宮博物院藏品
螺鈿是通過對貝類進行打磨,裝飾到器具上的工藝。早在商朝的漆器上就出現(xiàn)螺鈿工藝,到清朝時達到發(fā)展高峰期,深受皇室親睞。
“千里”款螺鈿人物風(fēng)景漆盤 揚州博物館藏品
由于螺鈿是一種天然之物,外觀精美,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因此是一種最常見的傳統(tǒng)裝飾藝術(shù),被廣泛應(yīng)用于漆器上。
3.百寶嵌
黑漆百寶嵌嬰戲圖立柜 故宮博物館藏品
百寶嵌是在螺鈿工藝基礎(chǔ)上,將寶石、象牙、珊瑚等材料鑲嵌到器物上的工藝。該工藝于明代時期一位名叫周筑的漆器工匠所創(chuàng),在當(dāng)時制作出來的百寶嵌都供貴族所用。
百寶嵌工藝多用在漆器上,其圖案花紋會隨著照射光線角度的變化而發(fā)出各樣光彩,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shù)的一絕。
4.雕漆
紅雕漆“五蝠捧壽”鼻煙壺 故宮博物院藏品
雕漆又稱“剔紅”“剔彩”,是在胎上將天然漆料涂抹出一定的厚度,再用刀在厚重的漆層上雕刻花紋的技法。從唐代到清代,雕漆工藝發(fā)展悠久,制作技術(shù)更是復(fù)雜而耗工。
剔紅海水游龍紋盒 故宮博物院藏品
一件真正的雕漆藝術(shù)品,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進行雕刻,一般來說,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
5.戧金
彩漆戧金銀錠式盒 故宮博物院藏品
戧金是在漆器上刻劃出金色線條、細點的裝飾技法,戰(zhàn)國時期的針刻技法是戧金的雛形。
彩漆戧金花卉紋圓盤 故宮博物院藏品
在漆器表面先按照設(shè)計的圖案陰刻出花紋,再打金膠,上金粉,使得刻在漆器上的紋路具有立體感和沉穩(wěn)的美感。
6.堆漆
堆漆是將漆或漆灰堆填出花紋的技法,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一技藝。
通常堆漆是先涂一道漆,再粘一層木炭粉,逐層加厚;也可用漆一遍遍逐次堆起;有時既要打磨,又要加彩。
7.描漆
描漆包括描漆和描油等。描漆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色漆來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油則是用桐油調(diào)制出鮮艷顏色畫出花紋。
先秦以前,漆器都為描彩漆,到了漢代漆器出現(xiàn)油彩,使其色彩更加艷麗和豐富多彩,明清兩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當(dāng)普遍。
8.描金
紅漆描金龍紋箱 故宮博物院藏品
描金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是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數(shù)以朱漆為地。
朱漆描金澡盆 故宮博物院藏品
9.色漆
黑漆棋桌 故宮博物院藏品
漆色是指給漆膜增加顏色,保護漆器的涂料。色漆器,指通體光素一色,不加華飾。主要有黑、朱、黃、綠、紫等一種顏色的漆器。
木雕金漆佛坐像 故宮博物院藏品
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現(xiàn)在原始社會,以后歷代均有作品傳世,以朱、黑、紫三色最為常見。
10.剔犀
剔犀如意云紋方盒 故宮博物院藏品
由于在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huán)繞的肌理效果極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剔犀壽字云紋瓷胎尊 故宮博物院藏品
一般情況下都是以紅黑兩種漆色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種顏色漆刷若干道,再換另一種顏色漆刷若干道,待兩種色層達到一定厚度再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不同的圖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