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張秋鳳
學生在翻譯過程中, 常常因各種失誤而不能準確翻譯, 導致文言文翻譯題失分嚴重。具體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不需翻譯的“自作多事”。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 在翻譯時, 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不用翻譯, 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保ā稜T之武退秦師》)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 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其中“晉侯”,“秦伯”就該直接寫下來。但同時又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一般說來 , 文言文翻譯必須尊重原文的內容, 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 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 就會造成失誤。如:“三人行 , 必有我?guī)熝??!保ā稁熣f》)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 肯定有品行高潔, 學有專長, 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弊g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 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 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 應刪去, 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二是以今義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意義已經變化了, 有的詞義廣大, 有的詞義縮小, 有的詞義轉移, 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 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 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 且不可以今義當古義。如:《詩經·衛(wèi)風·氓》中“女也不爽, 士貳其行。”譯成“女子心里感到很不爽, 男子三心二意的。”“爽”在古代漢語中表“差錯, 過失”之意, 而現在常用于“滿意,痛快”的意思。譯句中的“爽”應改為 “過錯” 。
三是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 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 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 應當譯成“因為”, 也沒有把“拜”譯出來, 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同時有的詞語翻譯得不恰當。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保ā读鶉摗罚┳g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 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四是該刪除的詞語沒有刪除。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保ā稁熣f》)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弊g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 , 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 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 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 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 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 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 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 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翻譯時, 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 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 并在適當的地方加上判斷詞“是”。但有時該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 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
五是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 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 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以()示群下, 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譯成“孫權給群臣看, 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本渲械摹耙浴焙竺媸÷浴?之”, 指代曹操的書信, 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 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同時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 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 才算恰當, 如:“今劉表新亡, 二子不協?!保ā冻啾谥畱?zhàn)》)譯成“現在劉表剛剛死亡, 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 語氣才顯得流暢。
針對這種種情況,必須明確文言文翻譯的一二三四?!耙弧本褪且粋€基本原則: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二”就是必須具備兩種意識:語境意識、踩點意識。前者就是指上下文,要求我們根據整個句子整個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語言壞境準確判斷某些字詞的含義。后者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強烈的得分意識,其中的“點”就是得分點,“點”一般是重要的字、詞,或通假字,或古今異義,或一詞多義,或詞類活用等。愈是“難”的字、詞,愈要“突破”,不要繞道而行。“點”還指一些重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疑問句、反問句、雙重否定句、倒裝句、固定句式等),翻譯時不可忽略。
“三”指翻譯的三原則,即信、達、雅。 “信”就是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遺漏,不多余。 “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 “雅”,就是要求譯文優(yōu)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中學生的文言文翻譯當以直譯為主,體現“信”和“達”。
“四”指翻譯策略——字字落實、文從句順??丛~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文言文翻譯具體策略:
1. 增字法(組詞法)。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譯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2. 刪略法。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如:“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句中的“之”是個音節(jié)助詞,可不譯出來。又如:“張良曰:‘謹諾’”(《赤壁之戰(zhàn)》),句中的“謹”表謙稱,也可刪去不譯。
3.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如:“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換成“率領”,“并”換成“合”,“逆”換成“迎戰(zhàn)”。有的要用轉述法。用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如:“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 “縉紳”是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
4. 保留法。古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譯。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5.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如:“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 (《促織》)”,“以一頭進”前省略了主語“華陰令”,“試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織”,“責”后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要補上再翻譯。
6.調序法。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成倒裝句,應調整成合乎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句序后再翻譯。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這既是一個謂語前置句,又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謂語和賓語都必須回到它們應有的位置上??勺g成:您關心別人困難的品行表現在哪里呢?
(中國創(chuàng)新教育雜志選編 歐志華推薦)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