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15講 桂枝湯(二)、九味羌活湯(一)
桂枝湯
上次談到了桂枝湯主治證候分析,和桂枝湯的功用以及方解。也談到了桂枝湯證產生的病汗和服桂枝湯以后,通過藥汗祛邪調正的機理,和病汗藥汗的臨床區(qū)別。
桂枝湯的典型意義,是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的基本結構的代表方劑。徐冰曾經講過,外證得之,能解肌和營衛(wèi),內證得之,能夠化氣調陰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理解了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調正,雙向調節(jié)的道理。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從張仲景對桂枝湯治療自汗的不同應用來體會。我們說桂枝湯是一種傷寒中風,就是太陽中風。太陽中風是以傷風邪為主,風寒當中以傷風為主的。外感病兼有營衛(wèi)不和的這種自汗。這種自汗用桂枝湯來治。張仲景應用它治療發(fā)熱,自汗,在內科雜病中間出現(xiàn)的,“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是營衛(wèi)不和也。”衛(wèi)氣不和。“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仲景這段話說的是什么呢?病人臟無他病,沒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發(fā)熱。時發(fā)熱,自汗出,是定時,每天在一定時間一陣子熱,又出汗。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不愈者說明可以有好幾天,形成一種規(guī)律性。他說原因是衛(wèi)氣不和,衛(wèi)氣不和營氣相和,不能固護營陰。說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先其時就是說,本來每天在這個時間有一陣熱出汗,那提前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左右,提前時辰用桂枝湯,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梢杂霉鹬?/span>
在臨床遇到過這樣的病例,我們教研室有個年輕老師,現(xiàn)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個舅舅得了胃腸炎。一般西醫(yī)治療,年齡六十左右要補液了。補液以后,胃腸炎改善,逐漸在好,住了幾天醫(yī)院,結果產生了一個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每天下午四點鐘前后一陣子出汗,發(fā)燒并不高,燥熱,出汗。第二天又來了,由于出汗量還比較多,那又要給他補液,又要給他補液呢,他第二天下午還出汗,連續(xù)到第三天,加上前面胃腸炎快要一周了。所以這個年輕老師,去看了以后,就跟醫(yī)生說,醫(yī)生說,你中醫(yī)學院的,那請你們老師看看好了。因為省醫(yī)院和我們學校比較近,相互關系比較好,經常也會診。去看以后呢,我跟他說,這個人倒是有點照書上得病了,對吧?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就用桂枝湯。用桂枝湯前后總共兩劑,不出汗了,也就出院了。
這個用法沒有表證,不是治療表證,是調和內在的氣血陰陽,也包括體表的營衛(wèi)?;謴完庩柕膮f(xié)調平衡。陽可以固護陰,但張仲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固爾,復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這一段是講病人臟無他病,前面我們講了一條是時發(fā)熱自汗出。這個發(fā)熱都不發(fā)熱,就是自汗。既無表證,也無其他內證,就是自汗。那這個自汗,是營衛(wèi)不和。再發(fā)汗,復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還是用桂枝湯。說明用桂枝湯不一定解表。不一定有表證。從仲景用的這個方面來看,《傷寒》諸家從這點歸納,說它“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wèi)。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從第二個方面來講,桂枝湯,桂枝、芍藥這種基本結構,體現(xiàn)的在外調和營衛(wèi),對內調和陰陽,體現(xiàn)在仲景方里五臟的、各經的陰陽并調方面。比如后面涉及到小建中湯,脾胃陰陽不和,還是一個桂枝湯,桂枝、芍藥基本結構。又比如說炙甘草湯,心的陰陽兩虛,氣血兩虛,思路上還是桂枝湯結構。由于心、心胸問題,所以芍藥酸收不太適宜,它用的兩組藥,仍然是陰陽雙向調節(jié)。仍然是用桂枝湯基本架構在內。阿膠、麥冬、地黃,來代替芍藥那條路。作為脈結代,心動悸,心胸芍藥酸收不宜,胸滿的不是要去芍藥嗎?仲景加減里面,但是總體陰陽雙向調節(jié)還是這個架構,包括當歸四逆湯,寒傷厥陰可以用。包括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涉及到心。所以用桂枝湯作為陰陽雙向調節(jié)方法,五臟陰陽都能調。所以說這個方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wèi),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是指的桂枝湯產生的平衡陰陽兩方面。調和陰陽,調和營衛(wèi)這種思想,廣泛的用于內科雜病中。它不僅僅是個解表。因此有些人把桂枝湯放在和法里頭。和法含義就廣,調和營衛(wèi),不僅僅是在解表,這是我們談到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wèi),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也是在學習當中要理解的一個,對這個方全面理解的一個重點。但初學時也是個疑點。
類方比較
麻黃湯 | 桂枝湯 | |
病機 | 外感風寒表實 | 外感風寒表虛, 既考慮到邪犯體表,又有邪犯體表引起的體表正氣失去平衡,營衛(wèi)不和,邪正兩方面反應 |
臨床證候 | 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浮緊 | 惡風發(fā)熱有汗,脈浮緩 |
功用 | 祛邪為主 | 祛邪調正并進 |
用藥 | 麻桂相須,針對主證,發(fā)汗力量 很強 | 桂芍相配,既散邪(發(fā)散風邪)又調正(調和營衛(wèi)) |
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比較,主要體現(xiàn)在病機特點、臨床證候特點,功用特點、用藥特點幾個方面。從病機特點,外感風寒表虛和外感風寒表實不同,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湯證是外邪侵犯人體,這是方中的一個側重點,桂枝湯證既有考慮到邪犯體表,又有邪侵犯體表引起的體表正氣失去平衡,營衛(wèi)不和,邪正兩方面的反應,這兩個不同。所以證候方面,一個是惡寒發(fā)熱,無汗,一個是惡風發(fā)熱,有汗,證候表現(xiàn)上區(qū)別,當然其它的還有脈浮緊和脈浮緩的區(qū)別。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體現(xiàn)出來的,麻黃湯證體現(xiàn)是祛邪,整個是祛邪為主,桂枝湯證體現(xiàn)祛邪調正并重,祛邪調正相結合,這是兩種思路。所以用藥方面來說,麻黃湯里面麻桂相須,針對主證,發(fā)汗能力很強。桂枝湯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藥相配,體現(xiàn)出既散邪又調正,既發(fā)散風邪,又調和營衛(wèi),所以邪正兼顧,陰陽雙向調節(jié)這種基本結構。兩個基本結構不同,用藥特點不同。同時由于陰陽兼顧,桂枝湯反映出辛甘化陽,酸甘化陰的這種基礎的結構。
隨證加減
在隨證加減方面,他還是風寒范圍,但是作為寒來說,并不重,以中風,風邪為主。如果寒重如何,既然有表虛,如果體質虛很明顯,怎么樣?這個兼證主要反應在自汗,如果兼有咳嗽怎么樣?所以在基本的桂枝湯證基礎上加減,這幾個方面經??紤]的。
風寒較重,可以用防風、荊芥、淡豆豉這一類。在辛溫當中,比較辛而微溫,或者辛溫當中不太燥的來結合使用。這種配伍方法,唐到宋這一段時期,很多開使用荊芥防風,羌活防風,這類跟桂枝去相配伍。體現(xiàn)出一點,就是說仲景方到了唐宋,特別宋以后,唐開始,新的時代以后,配伍好多基本結構在變化,后面講到九味羌活湯會涉及到這問題。所以在這風寒較重還是用。為什么不加麻黃呢?桂枝湯證本身有汗呀!有汗不能用麻黃,所以荊芥、防風、豆豉這類。應該說是在辛溫發(fā)表藥中間,荊芥、淡豆豉都是辛而微溫。有一定發(fā)散力,但是不溫燥。防風是風中之潤劑,所以都是有選擇的。
體質素虛,就要注意一個問題了。前面講到表虛自汗,單純的桂枝湯證是表虛自汗,和后面益氣固表方,像玉屏風散這類表虛自汗不同。玉屏風散證主治里面有明顯的氣虛見證。氣虛是基本表現(xiàn),平時比如神疲乏力,面色萎白或萎黃??梢院粑鼩舛?,有脾肺氣虛的基本一些表現(xiàn),同時突出表現(xiàn)在自汗上。但桂枝湯用在出汗,或者兼表證,營衛(wèi)不和這個桂枝湯證本證的出汗,或者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或者病常自汗出者,都沒有基礎氣虛見證,這是臨床在區(qū)別使用時候的標準。如果有明顯的氣虛見證,那就玉屏風散這一類為主來加減配伍。玉屏風散也是基礎方。沒有那一類的情況,那這類自汗,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wèi)。這是都是對自汗臨床使用的一種不同。這類指的體質如果素來有些虛,主要指氣虛,那就結合了一定的表虛不固。表虛不固,那我們用這種,當然這種一般氣虛不是很重,很重的不是選用這個方。桂枝湯可以加黃耆,桂枝湯加黃耆以后,還可以通過固表治療其他一些病證。比如講,很多過敏性的皮膚病。有過敏特點的,經常桂枝湯加黃耆作為基本的方。既能夠有散風作用,又能夠固攝,固表作用。
兼有咳喘,那就用宣降肺氣,化痰止咳了。桔梗開宣,蘇子的降,杏仁也能利肺止咳,這類是常見的。比較平和的一些加減使用的藥物。
辨證要點
這個方辯證要點是惡風,發(fā)熱汗出,脈浮緩。仍然把握的是主證,加佐證
使用注意
一般表實無汗是不用的。而且桂枝湯證的后面,《傷寒論》上提到的生冷、黏膩,肉、面、五辛、臭惡這類,總不外乎一種帶刺激性的,生冷傷脾胃,或者黏滯穢惡,穢濁這類,不利于祛邪。同時在《傷寒論》里,桂枝湯的服法里面,這個我們一般把它認為是外感病,特別是外感風寒,一個使用的通則,普遍應該這樣應用,我們講汗法時,注意里也講過,“密切觀察,適度而止”。這點現(xiàn)在也是要注意的。不是你病人抓了幾付,全吃完。嚴格講,一付一付吃,要密切觀察,適度而止。
在附方里面,主要的主證不變基礎上,附方,這個系列方,桂枝加葛根湯和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作為主要的。體會仲景用藥加味的特點。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
桂枝湯加葛根
功用:
解肌發(fā)表,生津舒筋。
主治:
桂枝加葛根湯是治療風寒客于太陽經輸,項背,同時主證是營衛(wèi)不和的。
營衛(wèi)不和就桂枝湯證在,兼有風寒客于太陽經輸以后,造成包括陽氣、陰津不能夠布散,“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精”。陽氣被風寒、風邪損傷,作為衛(wèi)陽,它不能夠按照中醫(yī)理論,柔則養(yǎng)精,不能夠養(yǎng)精了。這樣經輸就不利,津液不能布散。仲景說項背強幾幾。上節(jié)課我們提到的,項背強而不舒。桂枝湯證仍在,這個時候加葛根。
葛根兩個意義,一可以升發(fā)清陽,有升發(fā)清陽的作用。一個可以舒筋。它是一個能生津的藥物,隨著升發(fā),生津液可以舒筋,舒緩經脈。所以升發(fā)清陽,舒緩經脈。有助于改善項背強幾幾。仲景不管在葛根湯里,表實證,和這個桂枝加葛根湯表虛證加太陽經輸不利,都用葛根。
附方2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組成:
桂枝湯加厚樸、杏仁
功用:
解肌發(fā)表,降氣平喘。
主治:
素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后,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九味羌活湯 《此事難知》
九味羌活湯很重要,我把它看作一張有代表性的劃時代的方劑。這個方學習的典型性意義,首先,以羌防劑治療外感風寒濕邪的代表方。張元素為代表的宋、金時代開始,是南北對峙的,到元,逐漸形成固定下來,形成了治療外感風寒里面的、羌防劑為主流的一個治法。歷史上經方派的麻桂劑為主代表治療,以及時方派羌防劑為主的一種治療,組成了兩個大流派,這是它的第一個意義。以羌防劑治療外感風寒濕邪,這個方是個代表方。
第二個,它體現(xiàn)了分經論治理論。從方的角度,體現(xiàn)分經論治理論,是個代表方,最典型的代表方。張元素最早提出來分經論治的理論,引經報使。這個方又是他制定的?,F(xiàn)在我們找到這個方子出處,是王好古的《此事難知》里面找到的。所以到現(xiàn)在這個方,究竟最早用在哪個書里,這件事還是個“此事難知”。王好古是張元素的學生,也是再傳學生。王好古注清楚,這是張元素方。里面記錄了一些張元素的觀點,談的用法。過去都是稱張元素叫易老,易水學派的祖師爺。所以從出處來講,目前一直是確定把它作為張元素方。見于他學生的學生。王好古的書《此事難知》里。
主證病機分析
外感風寒濕邪,內又蘊熱證。
從這個方的主證病機分析來說,和典型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有兩個不同。前面講到麻黃湯有典型意義,傷寒正局最標準的風寒表實證。學到其他風寒表實證,可以用麻黃湯證作為參照,比較,這樣來掌握。利用這種典型意義。
既然這說到外感風寒濕邪,而這類的風寒仍然是表實,九味羌活湯的風寒,性質上仍然是表實,所以惡寒發(fā)熱,無汗,是都有的。由于風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滯,營陰郁滯不通,可以頭項強痛。但所不同的,這是風寒挾濕,那就和純感風寒的麻黃湯證不同了。所以這種疼痛,帶有酸楚疼痛的特點。酸楚疼痛,沉重也是濕證的特點??梢灶^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都是挾濕的特點。所以從病機的主證方面,是一種風寒挾濕。和麻黃湯證的純屬風寒是不同的。第一個區(qū)別。
主證分析當中內有蘊熱,內有蘊熱就有點像麻黃湯證配套的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證里有蘊熱,外來風寒濕邪也可以入里化熱,風寒濕邪在表仍然存在,里熱開始產生,那是寒包火,表里同病。這也符合風寒證為主的這類證候發(fā)展的一些方向。所以從麻黃到大青龍這里呢,外感風熱濕也有發(fā)熱,內熱。當然這個方應用當中有內熱、沒內熱都可以用。調整藥味、藥量就可以了。但是這個原書、原方主治,是外來風寒濕邪,內有郁熱的。內有熱,反映在口苦微渴,口苦、口渴都是內熱早期發(fā)生的一些標志。正常的人體內有化熱因素的話,就會口苦口渴。晚上開兩個夜車,都經常覺得口干舌燥,開始口苦。夏天心煩口苦口渴是常見的。所以內熱開始出現(xiàn)。但要說明,這個還是一種兼證。主要證候還是外感風寒濕邪為主。它不屬于這種用和法的寒熱并用,表里同治。不是這個。仍然有絕對為主要矛盾的一個方面。
從舌像、脈像來說,也可以從麻黃湯證的典型證候來比較。從脈浮來說一樣的。從寒邪來說,當然沒有以風寒為主的,那是重,在臨床有時候可以有緊脈,但是很多時候不一定有緊脈,苔白或微黃是動態(tài)的反映了內熱的程度。因為純表證一般不影響整體氣化,舌質舌苔不變。都說苔是薄白的,舌淡紅。前面講到桂枝湯到麻黃湯都是這樣。如果說內熱開始產生,隨著這個苔就要發(fā)黃,苔黃越重,內熱越重。所以苔白或微黃動態(tài)地反映一種入里的程度。
外感風寒表實證 | → | 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 |
風寒挾濕證 | → | 肢體酸楚疼痛 |
里有蘊熱 | → | 口苦微渴,脈浮,苔白或微黃 |
從它的主治證候病機分析來看,它有一種動態(tài)思想,就是說整體是外感風寒濕,和麻黃湯證不同,而且里熱開始產生。
功用
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針對這個情況,治法要表里兼顧,主要的要發(fā)散風寒濕邪,用發(fā)汗祛濕來歸納。我們用這種表示功效和治法的名詞有一定規(guī)律性。談到發(fā)汗,針對風寒才用發(fā)汗,發(fā)散風寒,或發(fā)汗解表,這是針對風寒。如果說發(fā)汗量小一點,或有的層次雖然深一點,用它透,由里向外透,往往叫解肌。葛根,包括石膏的透熱都是解肌。桂枝有解肌發(fā)表。發(fā)汗在這里是發(fā)散風寒的意思。通過出汗發(fā)散風寒。祛濕的意思,這個風寒是挾濕的,那合起來就是發(fā)散風寒濕邪。習慣上,很多文字都是四個字,像這個功效,好像有一點形而上學,你寫個發(fā)散風寒濕邪兼清里熱,似乎就沒有四個,四個,那么四平八穩(wěn),也就是從文字特點,中醫(yī)里有一些這個用法,實際上換個發(fā)散風寒濕邪兼清里熱,一回事。這發(fā)汗祛濕的意思,告訴你風寒挾濕,是風寒濕了。
方義分析
君 | 羌活 | 發(fā)散風寒濕邪,止痛 |
臣 | 防風 | 風中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蒼朮 | 發(fā)汗祛濕,善祛太陰寒濕 | |
佐1 | 細辛 | 祛風散寒,宣痺止痛 |
白芷 | ||
川芎 | ||
佐2 | 生地 | 輕泄里熱 |
黃芩 | ||
使 | 甘草 | 調和諸藥 |
所以從羌活的用法來講,唐開始用了,宋多了,后來走向羌防劑的時代,那羌活很多了,很多方了。所以用它發(fā)散風寒濕止痛,作為君藥,現(xiàn)在你說不稀奇了,對吧?所以我們覺得要用客觀的歷史觀點看,羌活臨床常用,很好的一味藥,不是說張仲景用藥,把什么中藥全都用過了,都認識到了。那個時代能達到那個水平,特別很多基礎結構后世很多都不及。同樣,用一分為二觀點來看,后世發(fā)展也不能不承認羌防劑的出現(xiàn)。所以羌活的發(fā)散跟麻桂不同,不但針對風寒,還針對濕邪。能夠散風寒,能夠除濕,能夠擅長止痛?,F(xiàn)在臨床上很多外感疼痛,可以說用羌活類,要多于桂枝類,麻黃不用來止痛的。這是這個方里用藥的一個跟麻桂劑所不同的特長。針對它還可以兼顧濕邪,止痛較突出。
臣藥用防風、蒼朮,防風是風中之潤劑,這類認識都是到唐宋這個階段逐漸認識的。風中之潤劑,歸經可以歸肺經,用于表證。肝經、脾經,是用它散肝疏脾。這種方法過去用得還少,作為風藥治外風來說,唐到宋,宋金這個時候用很多。防風歸經可以歸肺經,肝經、脾經,有的說得很寬,這個風藥走十二經,又把它叫風藥之卒徒。小卒子,徒弟都是地位比較低的,比喻卒徒的意思,又能干又聽話,療效又挺好,又聽話,副作用小。風藥多燥,防風是風中之潤劑,又不燥,所以內證外證都可以用。對肝可以散肝,脾呢,既能祛表濕,也能祛內濕。又能疏脾,實際上是針對濕困脾土這種提法,舒展,它能燥濕,內外之濕兼顧。在這里當然側重點在祛風除濕,散外濕,也能夠止痛。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和蒼朮相配,蒼朮也是表里兼顧的,和白朮區(qū)別,它也能發(fā)散,也有發(fā)汗作用。發(fā)汗除濕,同時它又善于祛太陰寒濕,是指的運脾燥濕,運脾燥濕力量較強。蒼朮是比較燥的,這樣兩個藥結合起來,協(xié)助君藥,加強君藥羌活的發(fā)散風寒濕邪作用。增強止痛作用,針對主病主證。
佐藥用細辛、白芷、川芎,這三味藥除濕作用不是很強,發(fā)散風寒,特別在止痛上非常突出。所以祛風散寒,宣痹止痛,宣痹止痛就是說風寒之邪阻滯了,風寒濕邪阻滯了,不通則痛,引起的氣血痹阻疼痛,這個痹不是僅僅指痹證,痹阻的疼痛,因為它可以發(fā)散,這三味結合里面可以看得出來,除了散寒之外,也有行氣活血止痛。川芎本身可以活血行氣,也體現(xiàn)一種治風先治血。治風、調血相結合。這些理論都是到金元逐漸形成。以后再應用得多的了。
佐藥第二組,生地和黃芩,生地善長于清泄里熱,還有生津潤燥,這又看到潤燥問題。防止前面的羌活、蒼朮、白芷、細辛、川芎這些都屬于溫燥之品。雖然防風也是辛溫的,少燥一點。畢竟風藥容易性燥,其性多燥,生地既能夠清里熱,又能夠注意到防止溫燥,里熱傷津,口渴,不是口微渴,它也能生津止渴,針對這個主要兼證。但在這里,由于比例上,一般把生地、黃芩當作佐藥,比例風寒濕為主,而且在沒有內熱情況下,生地黃芩也能用。這個時候它們的作用,是用來制約辛溫燥類的藥,防止過于溫燥。黃芩呢,我們說黃芩清熱,三黃中間擅長清上焦之熱,或者肝膽之熱。所謂上焦這個病位概念,也包括這種在表里之間,入里的初期,最淺,里之表。所以小柴胡湯會把它看作清半里之熱,內熱發(fā)生的初期,首先很多配伍先用黃芩,較淺的熱邪,但已經涉及到里熱,馬上就用黃芩。所以它能清肝膽,或者內熱的初期,治療口苦,這樣生地黃芩相配,總的作用兩方面,有內熱可以清泄內熱,沒有內熱呢,防治辛溫燥烈的藥燥熱傷津。兩個作用,就看這個方里邊內熱的程度。內熱明顯,量稍微大一點。內熱沒有,能不能用,小量,僅僅起佐制藥的作用,而不兼佐助藥的含義。這是靈活運用的。所以一般主張,這個方里,辛溫的藥物較多,用一些生地黃芩,有沒有熱都有好處。佐制藥。
使藥是甘草,甘草在其中能夠調和、緩和藥性。避免過于辛溫燥烈也容易傷津。保護胃氣,而且寒熱兩組藥,它可以調和寒熱。所以說它調和諸藥。方義分析我們先討論到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