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七年(1084)春,蘇軾收到了一封童年玩伴的來信。
來信者程建用(彝仲),時任四川中江縣令。信中稱,中江縣的政務繁忙,他到任半載一直在忙于治理,現在終于有時間了,準備修葺當地的一座古亭臺,亭前兩株桐樹挺拔,樹葉茂盛,亭后有假山與紅蕉,亭外三面有詩碑,碑上所刻皆為歷代先賢所作。此亭南北距離有五十丈(宋時一丈合今約3.1米),名叫養(yǎng)閑亭。
(程建用《求蘇東坡山亭記書》)
蘇軾與程建用識于幼時,同在眉山本地求學,有一則關于二蘇聯(lián)句的故事,蘇軾一直記得。
某一夏日,天將雨,二蘇及程建用、楊堯咨等四個學童欲做一六言聯(lián)句。
程:“庭松偃仰如醉。”
楊:“夏雨凄涼似秋?!?/p>
大蘇:“有客高吟擁鼻?!?/span>
這三句盡管稚嫩強愁,但也還算工整,誰料到了年齡最小的蘇轍,最后添了一句——
“無人共吃饅頭。”
程建用的仕途不似蘇軾順利,直到熙寧年間才考中進士,當時蘇軾正在密州為官,還曾在信中鼓勵這位童年學伴——
“老兄循道既久,文行愈粹,決無終否不振之理?!?/span>
讀到程建用信中所述的亭景,蘇軾回信“別紙所記寄山水園亭之勝,廢券閉目,如到其間”。
程建用又再寫信,希望蘇軾為此亭題記,卻被蘇軾婉拒了。
謫黃期間,蘇軾拒絕過很多次類似的請求,理由大體相同,這一次亦無新鮮:多難畏人,不復作文字,惟時作僧佛語耳。
這次蘇軾還多幽默了一句: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飯叫饑,聊發(fā)千里一笑。
意思是說,我看老兄你寫給我的文章已經很好了,怎么還向我求文,這就好像抱著飯碗說餓一樣,和我開這樣的玩笑啊。公號:無犀之談
據《眉山縣志》載,程建用在元豐年間任中江縣令期間,“政尚清簡,案無留牘”,是一個清廉公正的好官。
《蜀中名勝記》對于這座蘇軾未能題記的小亭,也有記載:邑有觀風臺,臺之南有一亭,亭壁塑亂山,榜曰栩栩巖,取夢蝶之義。
而程建用一直想為這座古亭寫篇文章,始終沒能寫好,“恨才力之不逮?!彼圆畔氲较蛱K軾求文,誰料也未能如愿。
回顧蘇軾在黃州期間收到的文字邀約,也并非一概拒絕,比如元豐三年九月,同樣來自蜀地的惟簡和尚遣人赴黃求文,蘇軾便作《勝相院經藏記》。
當然,這也符合蘇軾自己的解釋:惟時作僧佛語耳。
總體上,蘇軾在黃州期間的文字,不再像詩案以前那樣隨意放送,而多了幾分矜持與自持,尤其是涉及到與外界交往的文字,更加謹慎。
可是,中國有一句俗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種謹慎,一旦其所限的情形發(fā)生了改變,也就立刻松垮下來了。
尤其是,當蘇軾正式收到了離開黃州的詔令之后。
謝謝觀賞,再見
無犀 原創(chuàng)
《重新認識蘇東坡》
始至今已兩載余,以地點或事件為章節(jié),講述蘇軾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與坡公片刻共鳴。
蘇學已是顯學,本作不乞更多新穎之貢獻,但求世人了解、理解這具歷千年而不朽之偉大靈魂,不枉余生“蘇寫”。
是為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