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有一位神秘的山水畫家,他是江西龍虎山的道士。
他的生平介紹不多,和黃公望是好友。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方從義 高高亭圖
他的《高高亭圖》大概在倪云林、黃公望這些特例獨行的畫家之外,創(chuàng)造了一幅奇奇怪怪的經(jīng)典。
方從義 高高亭圖局部
一位道長高高的亭子建在山巔斜坡上,有一個道人順著山坡往上爬,就為了看山間的云。
方從義 高高亭圖 局部
沒有太多的筆墨,這純真和空寂卻那么戳心。
這位方道士畫的山水畫大多如此,別人畫山水幾千幾萬筆,他就是幾個墨團幾根線戳中小世界,卻畫出無窮大。
方從義 高高亭圖 題識
方從義(約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江西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巖去世后,他離開龍虎山游歷全國各地,往來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結(jié)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和達官貴人,名臣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圣井山圖》相贈,在當時很有名氣,由于不喜談?wù)摃r事,獨好畫,不久即思南歸,但這次北游使他大開眼界,對他的畫有很大促進。
融合南北、師法自然是方從義山水作品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方從義 武夷放棹局部
方從義 武夷放棹局部
方從義 武夷放棹局部
方從義 武夷放棹局部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亙百余里,有36峰、37巖,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qū)。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cè)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劃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格調(diào)。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左側(cè)自識:“敬堇簽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布,幸達之。至正己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鈐“方壺清隱”印?!爸琳汉ァ睘樵琳拍辏?359年),此圖應(yīng)為方氏晚年作品?!盀跏健奔撮}山,在福建閩侯縣境內(nèi)。 本幅鈐“卞令之鑒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鑒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鑒藏印15方。 著錄于《大觀錄》卷十九、《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三、《寶迂閣書畫錄》卷一。
方從義 溪橋幽興
方從義 溪橋幽興 局部
此圖繪山水一區(qū),高山云鎖,溪水自山間流淌,草橋橫架,一人策杖前行,遠山隱現(xiàn),茅舍隱于林木之中,意境清謐靜逸。筆墨酣暢,多用染法,用筆多橫向。樹木點染之筆疏率,以墨之濃淡分遠近。圖中景物都集中于畫面下部,上部則非??諘?,使畫面顯得深邃幽遠。 本幅右側(cè)行書題”溪橋幽興“四字,下鈐一印,不辨。右下角山石間有作者墨書“方從義”款。畫面左側(cè)方從義自題:“方壺臨高公雙筆,己未春寄云生文雅靖室。”左鈐“金門羽客”、“畫中神品”印?!凹何础睘樵拥v六年(1319年),據(jù)此推測此圖應(yīng)為方從義早期作品。 本幅左上有霞洲居一道人題詩一首:“我識方壺老,今經(jīng)四十年。胸中混原氣,下起云煙迸。迸啟乾坤秘,名聞湘海傳。有懷人已化,遺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下鈐“筆底江山”、“東山草堂”印。首鈐“松石軒”印。上詩堂有明沈周、文徵明題二則,分鈐“停云館”、“沈氏啟南”印。 未見著錄。
方從義 溪橋幽興 霞洲居一道人題識
方從義 溪橋幽興 詩堂沈周題識
方從義 溪橋幽興 詩堂文徵明題識(還稱文壁)
方從義傳世作品不多。
人以禮求之,始為出其一二。嘗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巖險,其雄杰奇麗,皆古之名畫,余所顧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qū)區(qū)而至也。”蓋學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無形。畫能如是,其至矣乎?
方從義 白云深處局部
元人五家合卷之一 方從義畫
方從義 云山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