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的象牙的貿(mào)易已經(jīng)有300多年歷史了,這些象牙的貿(mào)易沒有被禁止。
真?zhèn)舞b別
一、觀察象牙本身的顏色和斷裂紋。象牙雕刻藝術(shù)品的表皮都會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開始泛黃,再由淡黃逐漸變成姜黃、深黃,直至淺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顏色還往往深淺不一。伴隨著色澤的變化,有的器物表面,還會出現(xiàn)一根根短頭發(fā)絲樣的淺紋,我們稱之為“雀絲”。牙器的年份愈久,雀絲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長,進而就會表現(xiàn)出裂紋。作偽者做舊的象牙器物,表皮有色卻無光,無包漿,雀絲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種煙嗆味。
二、從雕刻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來判別。如清初雕刻的觀音像,衣紋線條簡練,有明代牙雕的遺風(fēng)。由于深淺刀法并用,圓渾而挺拔,衣著線條下垂而坦然,給人以沉穩(wěn)的感覺。近代仿制的觀音像,衣紋線條繁復(fù),立體感不強,刀法也軟弱。
三、注意舊料新雕。所謂“舊料新雕”,就是用舊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舊的牙器有損壞,取其一部分改頭換面,用來充當古代的牙雕制品。對此,我們可以從材質(zhì)、工藝兩個方面做出鑒定。
四、款識辨析。關(guān)于款識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偽方式,還應(yīng)該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對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碩,他的書刻不僅清新秀麗,且氣勢連貫,像是一氣呵成。目前,于碩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運刀偏直,筆畫粗細一致,與真跡有很大區(qū)別。
我們在市場上,常常會看到一些故意做舊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為了冒充舊牙雕,作偽者通過各種手段,使新象牙牙色變得舊黃,以期假冒古董而獲取厚利。常用的作偽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將新象牙沉浸在濃茶水中加熱,或置于咖啡汁中浸泡數(shù)周或數(shù)月之久。
二、將象牙制品浸泡在松節(jié)油中,在陽光下曝曬三四天。
三、將新象牙放在烘爐和冷凍柜里交互烘烤和凍結(jié),使之熱脹冷縮過度而產(chǎn)生裂痕,冒充古舊象牙的自然裂縫。
四、置于煙中熏烤,使新象牙的顏色與舊象牙的相似。經(jīng)煙熏后,某些易揮發(fā)的類似焦油一樣的物質(zhì)便均勻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這種方法作偽,其色澤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機溶劑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后,依然保持著新象牙原來的自然色澤。有時,用低劣手法作偽的顏色,還可以被溫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國時期,曾流行用染料來染色,以達到做舊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體顏色都均勻一致,然而隨著年代而自然變舊的象牙顏色,其最暴露于外的部分,顯得更暗一些。
所以,在鑒別牙色時,我們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內(nèi)部,觀其色澤老化的變化程度與表面是否一致。經(jīng)人工染色做舊的象牙,一般在處理過程中無法將器表和內(nèi)部深處的色澤做成兩樣,而自然老舊變色的象牙卻有此方面的差異,這就為我們鑒別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黃還是人工做出來的,提供了一個標識。
中國的牙雕工藝
·商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很高。主要作筷、杯。紋飾和青銅器的風(fēng)格雷同。
·春秋時期象牙除作生活用品外,還作劍鞘等。
·元代在皇宮內(nèi)成立了牙雕加工部門。
·17世紀我國象牙雕刻造詣很深,可雕出幾個層次的雕件。
·19世紀中國牙雕已具工業(yè)規(guī)模,并大量出口。雕刻內(nèi)容有民俗、飛禽、走獸、花卉、童趣、神話、景物等等。
·20世紀象牙雕刻已較少,更多的用于制作實用小物,如鏡框、麻將牌、把手、杯托、藥稱……等。
因商貿(mào)的需求,民間藝人仿自石雕,創(chuàng)造了鏤空雕花、專門用作觀賞的象牙球。這種象牙球交錯重疊,玲瓏精致,表面刻鏤著各式浮雕花紋。球體從外到里,由大小數(shù)層空心球連續(xù)套成,外觀看來只是一個球體,但層內(nèi)有層。其中的每個球均能自由轉(zhuǎn)動,且具同一圓心。并且象牙球里外每一套球均雕鏤著精美繁復(fù)的紋飾,有百花、龍鳳及山水人物等數(shù)種。球與球之司相互連接,雕刻外層球體表面較易,但刻鏤內(nèi)層許多球體時,因施工空間的限制,很難,所以象牙球工藝會讓人感到技巧的奇特和玄妙,這種球被稱為“鬼工球”。到清乾隆時期,有了更大發(fā)展。起初廣州牙雕藝人借鑒石獅口中含珠的鏤雕形式,經(jīng)過細心的設(shè)計與鉆研,并加以大膽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藝,用象牙材料創(chuàng)作了球內(nèi)套球的新花色。象牙球從開始的1層,至清乾隆時期發(fā)展到14層,再到清末已達到25或28層,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層,確是我國象牙雕刻中的一種特殊技藝。
象牙微雕藝術(shù)在中國由來已久,至遲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已有高不盈寸的立體微雕。從清代起象牙微型雕刻開始多見,并涌現(xiàn)出許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稱為“南于北吳”的于碩和吳南愚最著名。
從康熙時起,被征到清宮造辦處的牙雕工匠就不斷地創(chuàng)作制造著。這些身懷絕技的匠師,有的來自廣東,有的來自江蘇。當然,他們能做到讓皇帝真正滿意并不容易。因為在清中前期時,皇帝認為蘇、寧、杭、嘉、粵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氣”,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宮廷的口味?;实鄣乃囆g(shù)標準范疇是既要雅秀,又要精巧。這樣,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制作時,就得精心構(gòu)圖,避免廣東牙刻繁復(fù)堆砌、刀鋒畢現(xiàn)的缺陷。他們在牙雕中糅進畫風(fēng)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較之北方渾樸簡練的風(fēng)格,則顯得雍容精細;較之南派的繁復(fù)堆砌的雕刻工法,又顯得清秀典雅、細致簡潔。有些工匠因為設(shè)計、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賞識,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格外恩準,在作品上刻上他自己的款識。如黃振效刻的“漁家樂”筆筒和“云龍紋火鏈套”,李爵祿刻的小方盒,陳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冊”等。這些作品以嫻熟的刀法、精細的雕琢,賦予作品以挺秀清新的姿彩,顯示出種種自然清逸的雅韻和技師們敏智的才干。
象牙雕刻品怕太陽光直接照射,太陽光直接照射會使象牙雕刻品的局部出現(xiàn)變形、斷裂,還會出現(xiàn)變色。另外,新彩象牙是白色的,雖然已經(jīng)打過石蠟,但仍應(yīng)當避免太陽光直接照射,以免泛黃。
象牙雕刻品臟了,要區(qū)別對待,老彩活不能沾水,只能用軟布或軟毛筆擦拭;熏黃活可以用濕布擦,只要頭發(fā)、眼睛等處不濕,用水洗也可。一般來說,老彩活、熏黃活經(jīng)臟,用不著水洗,重新打一遍石蠟,就很好了。新彩活有半彩、全彩之分。全彩活不能用水洗,半彩活只要上彩處不著水,可以水洗。一般用細白棉布擦拭即可。如水洗后要在陰涼處自然晾干,最好蓋上塊白布,不可讓風(fēng)吹。干后要重新打一遍石蠟。用棕刷蘸熱石蠟擦拭,最后用細白棉布擦拭多余的石蠟即可。
每一件象牙雕刻擺件在出廠前都要配一個木座和一個外包裝盒。外包裝盒一般用厚紙板做成,外面糊有錦鍛,叫“錦盒”。象牙雕刻擺件就躺放在錦盒內(nèi)的軟囊上,并有兩三道紙板卡子,一道卡在木座上,另一兩道卡子卡在象牙雕刻擺件粗壯可承受力的部位,這樣就可以確保象牙雕刻擺件在運輸、搬動和存放時的安全。也有的象牙雕刻擺件是豎立放在錦盒中,但都是正面朝外的。每次收放時都要保持原來的存放狀態(tài)。每個卡子的插入位置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
象牙雕刻擺件都有木座,除個別擺件因器形的原因外,一般都會在象牙雕刻擺件的底部打上竹釘與木座相連,故木座與象牙雕刻擺件是連在一起的。
搬動象牙雕刻擺件時,伸手拿捏的部位應(yīng)當是象牙雕件活的中部(越接近重心位置拿著越穩(wěn)),并且是較結(jié)實的部位(也就是沒有雕工很俏的部位),雙手最好都去拿象牙件,不要去拿木座(大中型象牙雕刻擺件除外)。因為木座不值錢,即使摔了也不算什么。僅拿木座來搬動象牙擺件是最不好的方法(大中型象牙件除外)。
錦盒外面都有兩個骨頭別子,插入布扣中,可以將盒蓋扣緊。每次在錦盒中放好象牙擺件后,應(yīng)隨手把骨頭別子插好,這樣即使是盒子偶然翻倒,也不會損傷象牙件活。
有時候買象牙件活時,沒有錦盒。用軟紙纏繞多層,便可以安全攜帶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