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奴
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說,“昔智伯遏晉水灌晉陽,其川上朔,后人蓄以為沼。沼西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p>
這是和晉祠有關(guān)的最早記載,至今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唐叔虞祠位于晉祠北側(cè),當(dāng)年周成王剪桐封弟,將叔虞分封到唐地,叔虞的兒子燮父改國號為晉。
后人為了紀(jì)念第一代晉君叔虞,就在晉水源頭修建了叔虞祠,后人稱晉祠。
公元 532年,北魏權(quán)臣高歡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天龍山上建有他的避暑行宮,但高歡光顧最多的是晉祠。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后,將晉陽定為別都。
在晉祠南五里有晉王嶺,得名于這兒的三座王墓。
七賢祠位于晉祠文昌宮內(nèi),供奉著晉祠鄉(xiāng)紳學(xué)子崇拜的七位歷史人物,分別是豫讓、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歐陽修、于謙和王瓊。文昌宮前,是智伯渠,春秋末年,智伯討伐趙襄子,修渠引晉水以灌晉陽。晉伯被趙、魏、韓三家消滅在晉陽城下之后,他的家臣豫讓在晉祠以北一里的赤橋下謀刺趙襄子,留下芳名。白居易祖籍太原。
對晉祠影響最大的是李淵、李世民父子。
公元617年夏天,李淵來到晉祠,為起兵祈禱。617年7月,李淵在晉陽誓師起兵,僅僅126天之后便攻占了長安。第二年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
李世民跟隨父親在晉陽居住多年,時人稱之為太原公子,貞觀十九年十二月,唐太宗在東征高麗的歸途中來到了太原。第二年正月二十六,唐太宗駕幸晉祠,留下了晉祠最為珍貴的文物《晉祠之銘并序》。
慶歷三年和慶歷四年奉使河?xùn)|的歐陽修和陜西四路宣撫使范仲淹來到太原,留下詩《詠晉祠水》。
難老泉亭的北側(cè),是北魏便有記載的魚沼飛梁,飛梁之后,便是圣母殿。
明代嘉靖八年狀元羅洪先為晉祠留下一首極為隱晦的詩:“懸甕山中一派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移步,五十年來帝母臨?!?/p>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攻滅北漢之后,火燒被稱之為“龍城”的晉陽,拔龍角,釘龍脈,次年又引汾、晉之水沖灌晉陽廢墟。
宋景德年間,太原地震,據(jù)說懸甕山移步半里。懸甕山之名緣于山腹有一巨石,形如甕形,毀于宋仁宗年間的一次地震。
天圣初年,趙宋王朝在翼城縣故城村叔虞真正的始封地重修唐叔虞祠。天圣六年,又在翼城縣剪桐坊新建唐叔虞祠。與此同時,唐叔虞祠改祭民間俗神,圣母取代了叔虞主祭神的位置。
圣母殿南方百余米,有王瓊祠,祠前有兩株古銀杏樹,是明代重臣王瓊親手所植。
唐代大將尉遲恭建梵剎,并由唐高祖賜名為奉圣寺。寺內(nèi)有尉遲恭的掛甲松。
1213年,蒙古兵攻太原,奉圣寺毀于戰(zhàn)火。元代由高僧洪智重建。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四十二歲舉人劉大鵬落第歸家。隱居于晉祠堡外赤橋村,歷時五年,完成《晉祠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