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Morisako H,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6 Dec;41(6):E10.】
顱咽管瘤毗鄰下丘腦和視神經等重要結構,手術治療有一定的死亡率和腫瘤復發(fā)率,對神經外科醫(yī)生來說仍然是一大挑戰(zhàn)。如何在全切病灶的同時,降低手術風險?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醫(yī)學研究院神經外科的Hiroki Morisako等在2016年12月《Neurosurg Focus》雜志上發(fā)表根據顱咽管瘤解剖分型而選擇手術入路的研究結果。
該項研究納入從2000年至2014年期間,在作者所在醫(yī)學中心接受手術治療的72例顱咽管瘤患者。對患者術前臨床表現、影像學資料、內分泌檢查、神經精神功能狀況和手術可能的并發(fā)癥等作詳細評估。按照顱咽管瘤的來源和解剖部位大致分為4類:鞍內型、視交叉前型、視交叉后型和三腦室型(圖1),依此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對于不能一次性全切的腫瘤,計劃分期手術(圖2)。
圖1. 根據解剖部位將顱咽管瘤分為4型(紫色的點表示各型腫瘤起源位置)。A.鞍內型的起源,B.鞍內型;C.視交叉前型的起源,D.視交叉前型;E.視交叉后型的起源,F.視交叉后型;G.三腦室型的起源,H.三腦室型。
圖2. 根據顱咽管瘤解剖分型選擇手術入路的流程圖。
72例顱咽管瘤患者中,32例(44.4%)曾有顱咽管瘤手術史。解剖分型如下:35例(48.6%)為視交叉后型,19例(26.4%)視交叉前型,12例(16.7%)三腦室型,6例(8.3%)為鞍內型。依據上述解剖分型,手術入路選擇的方案是:鞍內型采用內鏡或顯微鏡下經蝶竇入路;視交叉前型無側方擴展者采用擴大經蝶入路,有側方擴展者采用眶顴入路;視交叉后型,腫瘤小、無鈣化者采用眶顴入路,有廣泛鈣化、腫瘤直徑大于3cm者選用改良經巖骨入路;三腦室型采用縱裂入路切開終板。72例中,41例選擇眶顴入路,21例經巖骨入路,21例縱裂入路,14例經蝶竇入路,另外3例為其他入路。43例(59.7%)患者腫瘤全切除,28例(38.9%)近全切除和1例(1.4%)部分切除(表1)。26例(36.1%)腫瘤經分期手術全切。
表1. 腫瘤手術切除結果和復發(fā)情況。
術后平均隨訪4.7年,15例(20.8%)腫瘤復發(fā),其中14例再次手術和立體定向放療得以控制。1例患者因腫瘤進展而死亡,2例在隨訪期間死于與顱咽管瘤不相關的疾病。換言之,69例(95.8%)患者在隨訪期間病情控制良好。
通過以上分析,作者認為手術切除是顱咽管瘤的有效治療方式。顱咽管瘤的解剖分型有助于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達到最大程度地切除腫瘤的目的。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Sapphire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花瑋博士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相關回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