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明清,漆盒始終是日常生活中派了多種用場的器具,主要有兩大用途,一是置放自家日常用物,一是相互遞送人事。近年關于漆盒的討論,在工藝方面已是非常深入,至于它在社會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尤其是各種細節(jié),則涉及不多。本文以自己游走于各地博物館眼觀手撫的有限見聞,力求以實物與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的互證,使它“返回現場”,即揭示漆盒在當日的使用情況,并闡發(fā)凝聚其中的設計與制作的匠心。
《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的上篇為大家介紹了漆盒的基本功能和用途,并通過明清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出漆盒與人們生活關聯之密切,其類型多樣,用途靈活,是研究明清時期市井生活的重要參考。本文作為《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的下篇,將從文物本身入手,帶您領略漆盒的造型紋樣之美。
四、造型之外的工匠巧思
家居用器“竹木家火”一類中不可缺少的是漆盒,因此嚴嵩府中此項用物數目逾千。顯宦、士紳、富商之家的日用匣盒,數量也不會少。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繪道邊的一家漆器鋪,門口高張“各樣描金漆器”,畫面中貨架和柜臺上的漆器實以各樣匣盒為多。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杜堇《仕女圖》長卷中也有漆奩盒、漆捧盒現身其間。
杜堇《仕女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匣盒每用于遞送人事,更要講究制作精巧。有心人往往會斟酌器與物的配合使用,細心選擇樣式,用色彩或紋樣營造視覺效果,當然這也是傳統(tǒng)。白居易《與沈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韻》句云“清曉趨丹禁,紅櫻降紫宸”“圓轉盤傾玉,鮮明籠透銀”。詩題所謂“玩物”之“物”,自也包括盛著櫻桃的銀絲籠,“鮮明籠透銀”,正是令人愛喜的視覺效果。這是借助色彩,也還不妨借助造型和紋樣。雖然器具在消費者手里究竟派作什么用場,常依個人所好,并無一定之規(guī),不過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時代風習。因此用途與裝飾的結合,或曰實用與藝術的合一,必當是設計意圖中的重要因素。
漆盒有各式造型:圓及橢圓,四方、八方及長方,又或肖形如瓜、桃、石榴、柿子,用宋元人的說法便是“象生”。又有由節(jié)令時物演變而來的吉祥物如方勝、疊勝、銀錠。
尺寸大的捧盒多用作攢盒,多撞的提盒宜為果盒、食盒,如漆器圖案中表現出來的使用情景,大英博物館藏黑漆螺鈿八方盤圖案,是一例。高濂《遵生八箋》卷十一《燕閑清賞箋上》“論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所云“春撞”,即此,因它也名春盛。尺寸小的雕漆圓盒,多用作香盒,高濂說到的“四五寸香盒以至寸許者”,又或“兩面俱花”者,是此類。
多撞的提匣·黑漆螺鈿八方盤圖案局部 大英博物館藏
本文照片為博物館參觀所攝
《西游記》第九十六回形容寇員外家佛堂陳設,道是“古銅爐,古銅瓶,雕漆桌,雕漆盒”“雕漆桌上五云鮮,雕漆盒中香瓣積”。
高檔器用如金銀器、漆器的裝飾融入文人趣味,大約始自南宋。粉本多取自繪畫,至少是聲氣相通。銀器如出自浙江義烏柳青鄉(xiāng)游覽亭村南宋窖藏的金花銀臺盞六副以及人物故事圖銀飾片七枚。漆器中的名品,則首推常州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墓出土“朱漆戧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奩”、“沽酒圖戧金長方形朱漆盒”和“黑漆戧金細鉤填柳塘紋長方盒”(常州博物館:《常州博物館五十周年典藏叢書:漆木·金銀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6-25頁。承常州博物館惠允,筆者曾先后三次往觀實物,本文所述,均為觀摩所見。),前兩例出自五號墓,后一例出自四號墓。這一組相鄰的墓葬共六座,關于墓主人,發(fā)掘簡報推測是官至副相的毗陵公薛極的親屬(陳晶等:《江蘇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墓清理紀要》,《考古》1983年第3期。)。五號墓的墓主人為女性,那么當是薛極的家眷。
夏日清游圖朱漆戧金奩
夏日清游圖朱漆戧金奩 常州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五號墓出土
朱漆奩通高21.3、外徑19.2厘米,蓋內側朱書“溫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器身分作三層,合口處均加銀釦。第一層是個“替”,出土時里邊放了一面菱花鏡;第二層放著木梳、竹篦、竹剔,一對銀釦漆粉盒;底層是小錫罐、小瓷盒。蓋面朱漆戧金一幅夏日清游圖,畫面一偏寫意式的幾筆湖石,掩映花枝和柳枝,見出園庭夏景妍媚,清蔭接人。日長無事,閨門多暇,于是把臂偕游,曲徑閑步,小鬟捧了一個膽瓶隨侍在旁,暗寓畫面之外的故事:采花插瓶,以為夏日清供。兩人手中的扇子固然是夏天的標志,不過南宋折扇的使用尚未普及,扇面作畫就更不多見,漆奩畫中的女子卻是手搖花卉圖折扇一柄,這里自有設計者的一番匠心。朱漆地子上描金本是“鮮花著錦”的效果,漆奩畫卻是以題材的選擇和繪筆的簡約別成清趣。
百錢阮子圖朱漆戧金盒
同墓出土的朱漆盒長15.3、寬8.1、高10.7厘米,貼著口沿坐一淺屜,盒蓋內側有朱漆款“丁酉溫州五馬鍾念二郎上牢”。蓋面寥寥三五筆勾勒出山水清境,水意只在近景草坡和遠景涯岸之間。茅草覆頂的一角建筑是酒家,筇竹杖頭的一串青蚨是酒錢,兩個細節(jié)揭明畫面故事:幅巾坦腹孤身而行者是阮宣子亦即阮修。
百錢阮子圖朱漆戧金盒 常州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五號墓出土
百錢阮子圖朱漆戧金盒蓋面
常州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五號墓出土
《世說新語·任誕篇》:“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世貴盛,不肯詣也。”
阮修故事北宋的時候即納入吳淑編撰的《事類賦注》,并且出現不止一處。卷十《寶貨部·錢》:“或以掛杖頭而游酒肆”;注曰:“《晉書》曰:阮孚日常杖頭掛百錢,造市店,酣夏日清游飲而歸?!庇志硎摺讹嬍巢俊ぞ啤酚小鞍馘X阮子”一則。前一則引《晉書》而事系阮孚,乃作者誤記,事見《晉書》卷四十九《阮修傳》。不過更早的出處當為《世說新語》。
柳溪春水圖黑漆戧金攢犀盒
出自四號墓的黑漆盒長11.4、寬8.3、通高10.1厘米,與前例相同,盒里也置一屜,蓋內側有朱漆款“庚申溫州丁字橋廨七叔上牢”。蓋面是黑漆戧金攢犀的一幅柳溪春水圖。近景一帶草坡,溪水近岸,柳低金縷,岸草俯身向水與水藻游魚相接,遠景一角小洲,水波緩緩上推漸至無痕,似與天接。黑漆地子上“繪”制景物的金線若游絲,表現柳樹柳葉的金線如牛毛,畫面空白用攢犀法做出類如金銀器的魚子地,“魚子”內填朱漆,便仿若夕陽入水蔚作一片霞影波光,沉靜的色調于是變得搖漾、輕透。
柳溪春水圖黑漆戧金攢犀盒
常州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四號墓出土
柳溪春水圖黑漆戧金攢犀盒蓋面
常州武進村前鄉(xiāng)南宋四號墓出土
孤舟醉眠圖黑漆戧金盒
武進宋墓的幾件漆盒都出自溫州工匠,與此氣韻相近的又有江陰市夏港河工地宋墓出土“酣睡江舟圖戧金長方形黑漆盒”(中國漆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漆器全集·三國至元》,圖一一六,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年。器藏江陰博物館,承館方惠允,得以觀摩實物,本文所述即為觀摩所見。)。盒長15、寬8.5、通高12.5厘米,盒里一對黑漆罐,貼著口沿設一屜。蓋面戧金一幅孤舟醉眠圖。扁舟一葉獨橫水湄,船頭一盤,一尊,一個倒扣的酒盞,酒尊里插一個長柄勺,以見支頤而臥者是醉眠。兩岸坡陀各一株枝干攲斜的孤樹,對面峭岸下幾痕水波,此外全部留白,溪流彌遠,水風拂樹,便盡在意會中。
孤舟醉眠圖黑漆戧金盒 江蘇江陰夏港河工地宋墓出土
它的構圖頗似馬遠《秋江漁隱圖》(張薔:《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介紹·馬遠》,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第5頁。),空明清逸之氣則近于上海博物館藏梁楷《八高僧圖》中的“孤篷蘆岸,僧倚釣車”。
馬遠《秋江漁隱圖》(上圖左)
梁楷《八高僧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上圖右)
這一類形制的漆盒,宋金時代常用作妝盒,妝盒的使用原不止女人,男人也同樣需要。出自山西大同金墓的一個剔犀盒,與宋墓的這幾件形制相同而尺寸稍大,也同樣有屜坐在盒的口沿,出土時里面放著木梳、漆碗、骨質胭脂盒、漆勺各一件,漆粉盒兩個,又有一枚天生小葫蘆,頂上開了個小口(陳增弼等:《介紹大同金代剔犀奩兼談宋金剔犀工藝》,《文物》1985年第12期,第79頁。)。圖像里也可以看到它的使用。
剔犀盒里的屜 山西大同金墓出土 大同博物館藏
本文照片為參觀所攝
日本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羅漢圖》中的“理容”一幅,正在為老僧取耳的理容師身邊一個矮案,案上一個開啟的妝盒,坐在口沿處的淺屜上擺著抿子、竹剔、油脂盒之類(奈良國立博物館:《大德寺伝來五百羅漢図》,思文閣出版,2014年,第59頁。)。當然實際上的用途,終歸是依個人所好。
南宋《五百羅漢圖》局部 日本大德寺藏
“朱漆戧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奩”“沽酒圖戧金長方形朱漆盒”“柳塘圖戧金朱漆斑紋長方形黑漆盒”“酣睡江舟圖戧金長方形黑漆盒”,都是收藏單位的命名,今根據我的理解,把幾件漆器分別名作夏日清游圖朱漆戧金奩、百錢阮子圖朱漆戧金盒、柳溪春水圖黑漆戧金攢犀盒、孤舟醉眠圖黑漆戧金盒,或許能夠略得設計者所追求的畫意。
漆盒的制作欲求實用與藝術的合一,工藝自然最為重要,這也是歷來人們關注較多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有紋樣的選擇與設計,這一部分卻是鮮見于載籍,因此我們只能從時代風尚里捕捉消息。
五、紋樣之中的文人趣味
元代:剔紅之美
元代漆器以剔紅工藝追摹畫意表現文人趣味,嘉興張成、楊茂的作品最為著名。“張成造”觀瀑圖剔紅盒通高4.4、直徑12.3厘米。近景以一彎曲欄帶出湖石高樹,主人策杖憑欄,童子叉手拱立,遠方秋水接天,對岸山光紅樹,懸瀑落水聲聞。
張成造觀瀑圖剔紅盒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漆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漆器全集·三國至元》,圖一五二
宋人繪畫是它經營意境與圖式的范本,差不多是可以肯定的,如遼寧省博物館藏《白蓮社圖》,故宮博物院藏《觀瀑圖》《納涼觀瀑圖》《秋山紅樹圖》,等等。
關于元代繪畫的題詠,也不妨移作它的題畫詩,如劉崧《題唐子華〈江居平遠圖〉》之句“盤石在渚,叢蔭在門。有風夏涼,維日冬溫。豈無方舟,可以游釣。言曳其杖,于焉遐眺”。從尺寸來看,它宜于用作香盒。上海青浦縣任氏墓出土東籬采菊圖剔紅盒,通高3.9、直徑12厘米,與前例相近,它也是適宜于香盒的尺寸。
陶淵明故事同樣是繪畫中的常見題材,“東籬采菊”則最有標志性,移植于漆器,能夠保存一點畫筆下的人物風神,便是成功,這一件即可稱佳制。如果把文人繪畫定位于“雅”,工匠作品定位于“俗”,那么這里顯示出來的一種雅俗合流,正可以說是宋代風氣的延續(xù)。
東籬采菊圖剔紅盒 上海青浦縣任氏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此為觀展所見并攝影
明代:山水之樂
山水清音中吟哦游賞,飲酒對弈,原是宋元以來至明清的一種生活方式,行事中自然少不得各式漆盒,這樣的生活場景也是明清漆盒裝飾中最常取用的圖案,如此,便好像自銘一般昭示器物用途乃至使用者的品位與素養(yǎng)。此外,以標志風雅的琴、棋、書、畫作為生活場景靈活排布圖案,亦為裝飾領域里的一種時尚。而如果把各種典故融入其中,即借歷史故事添助意韻,那么便是茶盒、春盛之類最與用途相切的裝點。與前朝相同,粉本仍然多來自繪畫。
東山報捷圖
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明方如椿制黑漆描金盒,盒長51.2、寬33.7、通高13.8厘米,蓋內、盒底均有“崇禎癸未方如椿奩”金字款。盒蓋四面立墻竹絲編,底端有壸門式足,蓋面黑漆描金一幅東山報捷圖。高岸亭子里二人對弈,凝神注視棋局者,自是謝安。亭子外面有漫步的小鹿與仙鶴。欄桿邊,柳樹下,童子攜琴,挾茵褥,芭蕉山石之畔,放著四撞提盒一架和兩個酒壇。傍岸柳拖輕翠,花發(fā)滿枝,水邊橫兩葉扁舟,各有二人倚坐談笑。對岸山石嶙峋間水榭兩座,蔥蘢萬木掩映亭臺樓閣。高坡柳蔭下兩人對坐,水中小洲主仆二人閑行。近岸一個騎乘者,卻是一身燕居之服,與山水勝境中的悠游者也是諧和的。然而近景的小橋上古松邊獨有戎裝一騎,頭戴鳳翅盔,手持偃月刀,背后插著牙旗,正是戰(zhàn)場飛馳而來的報捷者??此Y行的方向,乃報捷已畢。
方如椿制東山報捷圖黑漆描金竹絲盒 南京博物院藏
此為南京博物院參觀所見并攝影
《世說新語·雅量》述謝安故事曰:“謝公與人圍棊,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蛦柣瓷侠?,答曰:‘小兒輩大破賊?!馍e止,不異于常?!?/p>
客所關心的“淮上利害”,便是聞名后世的淝水之戰(zhàn),其時前秦苻堅率軍八十萬進抵淝水,東晉的對決之軍僅及對方的十之一。謝安白日以游涉弈棋穩(wěn)定軍心,“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其弟謝石、其侄謝玄迎敵,自家從容與客對弈,及至戰(zhàn)事報捷,而能夠形色如常。
“東山報捷”表現的不是大戰(zhàn)統(tǒng)帥的智謀和膽略,而是戰(zhàn)事方殷之際的鎮(zhèn)定以及聞喜不驚的涵養(yǎng)。它與“百錢阮子”同屬,都是久為后世所追慕的魏晉風流。報捷者之外,圖案描繪的情景其實與當日的生活相去無多,畫面中的四撞提盒也似乎在提示此器的用途。前引《天水冰山錄》中列舉的竹絲攢盒,這一件竹絲漆盒可以當之。它自然也是方便放置攢盤的,安徽博物院藏造型和尺寸相近的一件正好可以同看。
荷亭雅集圖描金彩繪竹絲攢盒 安徽博物院藏
漆盒長50.3、寬31、通高11.3厘米,時代約當明末。漆盒四面邊墻用細竹絲編作斜向卍字紋,盒里是兩種樣式的十一個攢盤,攢盤里面都髹紅漆,中間的三個,外緣是黑漆描金纏枝蓮,兩邊的八個是紅漆描金纏枝花草。蓋面開光里描金彩繪一幅荷亭雅集圖。遠景一個伸向江心的小島,石峰錯落,亭閣隱約,兩山夾峙間一座玲瓏寶塔。近景是荷花盛開處的水榭樓臺,水榭里二人憑欄觀荷,二人對坐晤談,其中一人手持書卷。旁側的樓上樓下簾幔高卷,也各有談書論畫之士。傍岸一行訪客,前有小童捧棋盤,后有仆從攜琴,主人之一,手拈一柄半開半合的折扇,僮仆為他挑著琴、劍和書箱。近岸一條船,艄公正在落帆,船篷里坐著的一位想必也是赴會者。畫面看起來是個江畔文會的情景,其實點染的還是琴棋書畫“流行色”。
消閑仕女圖
琴棋書畫,也用于表現閨秀風流。江蘇江陰明夏彝墓出土戧金黑漆盒一對,菱花式造型,高8.4、腹徑12厘米,盒底均有款,曰“乙酉年工夫造”。夏彝卒于正德八年,此“乙酉”,當為成化元年(孫宗璟等:《江蘇省江陰縣明墓出土戧金漆盒等文物》,《文物》1985年第12期,第88-89頁。按器藏蘇州博物館,承館方惠允,得以觀摩實物,本文所述均為觀摩所見。)。
消閑仕女圖黑漆戧金盒 江蘇江陰明夏彝墓出土
此為安徽博物館參觀所見并攝影
盒蓋是題材相屬的兩幅戧金消閑仕女圖。其一,畫面中間一個方桌,上覆垂著走水的桌帷,桌子一端陳放墨和硯。兩出頭的高背椅上坐著提筆作書的女主人,兩個高挑身材的使女一個捧方匣,一個捧圓盒,主人背后露出一帶雕欄和欄桿間的望柱,芭蕉葉肥,垂蔭婆娑,一簇菊花探身和它相對。欄桿外一片空闊,雖不見水紋,卻是以遠景中的一痕水中洲渚見得秋水澄鮮。與此成對的另一個,蓋面畫圖布景相似,而把作書易作下棋。使女一個捧了放著鮮桃的果盤,一個捧著圓盒。出現在兩個畫面中的盒子,很像是這兩器把自身代入場景,或者也正是設計者的一點用心。
李白詩意圖
漆盒喜歡取用的敘事性圖案頗多魏晉人物,如羲之換鵝,淵明愛菊,竹林七賢。此外又有唐人故事,詩人兼酒人的李白自也宜入亭林山水。
維多利亞與阿爾波特博物館藏明永樂剔紅山水人物盒,蓋面流云遠山近水,孤松花木山石,傍欄依水的亭閣里,繡墩旁邊小童捧酒壺,主人伏在一個三彎腿的長案上,見得是醉了。外面一老扶杖,童子攜琴,邊行邊回首顧望。
明永樂李白詩意圖剔紅盒 維多利亞與阿爾波特博物館藏
此系維多利亞與阿爾波特博物館參觀所見并攝影
可知這一幅“山水人物”,原是取自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我欲醉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那么可為它命之為李白詩意圖(雖然李白詩是用了陶淵明的典,但畫面中安排一個抱琴童子,可知漆盒圖案的設計是取自李白詩意)。
九老圖
更為流行的是九老圖。青島市博物館藏明九老圖剔紅盒,口徑34.5、高17厘米,與杜堇《仕女圖》中捧盒的尺寸大體相當。蓋面開光內布景如洞天福地,上有長松,下有與策杖老人相伴而行的仙鶴與梅花鹿,流云間飛著鳳凰,煙水迷離處伸出一個石臺,一老憑欄看水,四老弈棋與觀棋,石洞里走出兩個小童,一人擎酒壺,一人捧著托盤。
明九老圖剔紅盒 青島市博物館藏
此為觀展所見并攝影
白居易會昌五年洛中七老高會是《九老圖》的出典——先是七老,后添兩老,均見白居易詩——“七人五百七十歲,拖紫紆朱垂白鬚。手里無金莫嗟嘆,樽中有酒且歡娛”“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除卻三山五天竺,人間此會更應無”(此詩作于會昌五年春的七老之會,題作《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者多年壽,予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甚歡,靜而思之,此會稀有,因成七言六韻以紀之,傳好事者》。同年夏又作《九老圖詩》,詩前小序云“會昌五年三月,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于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xiāng),亦來斯會,續(xù)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與前七名題為《九老圖》”。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第四冊,中華書局,2006年,第2805頁,第2911頁。)。曾經有過的地位和榮耀,高年尚可享受的酒與歌與舞,“人間此會”竟是勝過“三山五天竺”。本來很是俗氣的“福祿壽”,納入詩境就變得雅俗共賞,因此隨著詩歌和畫圖廣為流傳。捧盒是歡宴中的用器,九老圖作為裝飾紋樣,自然合適不過。
清代:造型之奇
清代裝飾領域吉祥圖案占了主流,漆盒紋樣也不例外,雖然也還有不多的追摹畫意表現文人趣味的制作,如武漢博物館藏講述倪云林故事的洗桐圖剔紅盒。
洗桐圖剔紅盒 武漢博物館藏
此為武漢博物館參觀所見并攝影
而于造型翻新出奇,成為這一時代漆盒設計與制作的一大特色。如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嬰戲圖填漆疊勝式盒(有“大清乾隆年制萬代勝盒”銘),又如浙江省博物館藏畫舫式剔紅香盒。
嬰戲圖填漆疊勝式盒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上圖左)
畫舫式剔紅香盒 浙江省博物館藏(上圖右)
兩例均為博物館參觀所見并攝影
“買櫝還珠”是一則寓言,今天卻也不妨視作關于櫝的制作、使用與欣賞的一條歷史記載。以我游走于各地博物館的有限見聞,可知自上古至近代,櫝的制作是從一個很高的起點一路走來,有發(fā)展,有演變,而始終以它所凝聚的匠心裝點生活之美,在這一意義上,也許可以說,櫝中之物是珠,是寶,是其他,真的不很重要了。
本文改編自《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
本文改編自《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第四、五章,文章由編者略事改編并添加小標題,原文刊載于《博物院》2017年第1期(總第1期)。作者:揚之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