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陳忠仁先生復習心病的辨證論治要點。
心病虛證以心血虛和心氣虛為辨證重點。
心氣虛、心血虛二者均可見心悸,但心血虛,心悸為心中虛煩而悸,常伴見面色蒼白、頭昏、健忘等癥;而心氣虛,心悸有空虛感,兼見短氣、胸悶。
從病機來講,前者是由血不養(yǎng)心所致,后者是因氣虛血液運行不暢所致。
在心血不足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煩熱、盜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證屬心陰虛,是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在心氣虛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心痛、自汗、形寒肢冷、小便清長、面色淡白則為心陽虛,是陽虛生外寒、表衛(wèi)不固所致。
這樣,在臨床上就可以把心的陰陽氣血虛鑒別清楚,如果氣血兩虛,當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確定矛盾的主要方面,隨證選用補氣生血、補血益氣、氣血雙補等法。
心陰虛與心血虛時,選用四物湯、歸脾湯、補心丹、養(yǎng)心丹等代表方劑,如見陰虛生內(nèi)熱的表現(xiàn)時,應(yīng)加入滋陰涼血清熱之品;
治療心陽虛與心氣虛時,常選炙甘草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參附湯為代表方,但只有在出現(xiàn)心陽欲脫之象時,才使用肉桂、附片。
心病實證產(chǎn)生精神、神志方面的病理改變。
心的實證包括痰火擾心、心血瘀阻、水氣凌心三個方面,辨證論治時必須注意這些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精神和神志兩方面的改變。
痰火擾心,心神失守,輕者可出現(xiàn)健忘、失眠多夢等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癲狂等精神方面的改變,中風、癇證發(fā)作時則引起神志不清的病理變化。
治療時分別選用生鐵落飲、風引湯、至寶丹、天麻鉤藤飲為代表方劑隨證加減。
心血瘀阻導致心悸、胸痹而引起心神不寧,方以失笑散、瓜蔞薤白桂枝湯活血化瘀通陽。
水氣凌心的結(jié)果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阻遏心陽,產(chǎn)生心悸和水腫,方以苓桂術(shù)甘湯、五苓散合方加減,可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
明辨本虛標實、邪實所致正虛是治療的關(guān)鍵。
心陰虛、心血不足往往與痰火有關(guān),因為陰虛血虧均可產(chǎn)生內(nèi)熱,熱甚煎熬津液而為痰,這是由本虛標實所致。
反之,水飲內(nèi)停,阻遏心陽;氣滯血瘀,心陽阻滯,造成心悸、胸痹、水腫等病證,這時雖然心陽、心氣是正常的,但它仍然是邪實占主要地位,這就是邪實所致的正虛,故臨床治療本虛標實者,宜扶正祛邪,而邪實所致正虛者則以攻邪為主,因為邪去正安。
這說明明辨虛實和確定治療原則,在治療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心與全身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心的病變引起它臟功能改變時,必須根據(jù)所牽連的臟腑進行臟腑同治、兩臟或三臟同治,這主要是調(diào)節(jié)全身的生理功能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心病用藥歸類
(一)按藥物性質(zhì)
補血藥:當歸、首烏、阿膠、龍眼肉
活血化瘀藥:丹參、川芎、赤芍、延胡索、蒲黃、五靈脂、郁金、乳香、沒藥、紅花、桃仁、姜黃、雞血藤、絲瓜絡(luò)
安神定志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珍珠、龍齒、琥珀、朱砂、磁石、鐵落、珍珠母、紫石英、石蓮子、紫貝齒、蓮子
祛痰藥:半夏、遠志、竹瀝、南星、天竺黃
利尿藥:澤瀉、云苓、滑石、車前、豬苓、瞿麥、海金沙
清熱藥:犀角、川連、竹葉心、丹皮
(二)按心的虛實
補心藥:五味子、棗仁、柏子仁、遠志、丹參、龍眼、麥冬、當歸、白芍、茯神
瀉心藥:石菖蒲、黃連、木通、朱砂、山梔仁、連翹心、通草、車前草、竹葉卷心、蓮子心
(三)按立法選藥
養(yǎng)心陰:天冬、五味子、麥冬
益心氣:人參、太子參
補心血:當歸、首烏、阿膠、龍眼肉
安心神:棗仁、柏子仁、朱砂、龍齒、珍珠母、遠志、茯神、紫貝齒
通心陽:桂枝、薤白、益智仁、酒
活血:丹參、紅花、桃仁、三七、延胡、五靈脂、蒲黃
清心熱:犀角、川連、竹葉心、蓮子心、丹皮、連翹心
利尿:茯苓、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車前
化痰:法半夏、膽南星、天竺黃、竹瀝
(四)按癥狀選藥
心悸失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龍齒、合歡皮、朱砂
神昏發(fā)狂:石菖蒲、犀角、川連、安宮牛黃丸
多汗:浮小麥、麻黃根、黃芪、龍骨、牡蠣
胸痹:薤白、郁金、瓜蔞、枳殼、桂枝
氣喘:人參、蛤蛤、蘇子、枳殼、法半夏、五味子
水腫:車前子、云苓、澤瀉、豬苓、石韋、地膚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