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問世數(shù)百年來,以其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內(nèi)涵,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形象,雄奇瑰麗的藝術(shù)成就,一直膾炙人口,長盛不衰。
能否綜觀天下,總攬全局,制定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是衡量政治家水平高低,決定其成敗興衰的最重要的指標。曹劉孫三家之所以能在群雄并爭中脫穎而出,一個關(guān)鍵的因素,就是三方都有一流的政治家,制定了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
1、曹魏集團——荀彧的奉迎獻帝之策。
《三國演義》第14回寫到: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控制朝政的李傕、郭汜彼此攻殺,長安大亂。漢獻帝離開長安東歸,途中被李、郭追擊,大臣死傷慘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獻帝回到洛陽后,只見宮室燒盡,街市荒蕪,居民僅余數(shù)百家,無可為食,處境甚為狼狽。曹操聞知,聚謀士商議。首席謀士荀彧提出:“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fā)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辈懿俨杉{荀彧之謀,從兗州起兵,前往洛陽保駕。獻帝以曹操領(lǐng)司隸校尉,假節(jié)鉞,錄尚書事。曹操又納董昭之計,遷獻帝于許縣,自任大將軍,封武平侯。從此,朝廷大權(quán)盡歸于曹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主動地位。此事本于《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度龂萘x》沒有寫的是,在荀彧獻此計之前,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曾經(jīng)提出類似的建議:“沮授說紹云:‘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托義兵,內(nèi)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jù)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quán)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谠?‘今迎朝廷,至義也,又于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quán)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注引《獻帝傳》)等到曹操迎獻帝至許縣后,袁紹才感到后悔,但已悔之晚矣!在官渡之戰(zhàn)這一關(guān)鍵性戰(zhàn)役中,實力較弱的曹操之所以勝,實力強得多的袁紹之所以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宣稱“奉天子以討不臣”,在政治上占有了明顯優(yōu)勢。
2、孫吳集團——魯肅的“江東對”。
《三國演義》第29回寫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輕有為的孫策因遭襲擊,傷重而死,孫權(quán)繼領(lǐng)江東。周瑜向?qū)O權(quán)鄭重推薦魯肅,孫權(quán)即命周瑜聘魯肅來輔佐自己。一天,眾官皆散,孫權(quán)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臥。夜半,孫權(quán)問魯肅:“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余業(yè),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魯肅曰:“昔漢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jù)守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yè)也?!贝耸卤居凇度龂尽菚斆C傳》。魯肅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極為精辟;他為孫權(quán)規(guī)劃的“兩步走”戰(zhàn)略,成為孫吳始終遵循的建國方略。魯肅這番精彩對策,學界稱為“江東對”,它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3、劉蜀集團——諸葛亮的“隆中對”。
《三國演義》第38回寫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事。諸葛亮指出:“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漢室可興矣?!边@段話,幾乎照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僅個別字句略有差異。這一精辟分析,高屋建瓴,為三分鼎立規(guī)劃了藍圖,為劉備集團制定了最佳的戰(zhàn)略方針。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荀彧提出奉迎獻帝之策時,年僅34歲;魯肅提出“江東對”時,年僅29歲;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年僅27歲!他們把握全局的深刻性,擬定戰(zhàn)略的前瞻性,不能不使后人衷心佩服。
在封建時代,一個政治家能否處理好君臣關(guān)系、同僚關(guān)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往往直接影響其決策能否順利實施,甚至決定其成敗乃至存亡。在這方面,諸葛亮與劉備父子的關(guān)系堪稱楷模。諸葛亮與劉備———魚水相諧,推心置腹;諸葛亮與劉禪———君臣相得,善始善終?!度龂萘x》第39回寫到,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以師禮待之”。關(guān)羽、張飛不悅,劉備解釋道:“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此后,諸葛亮輔佐劉備十四年,劉備一直對他傾心信任,言聽計從。直到劉備臨終之時,還殷殷托孤于諸葛亮,慨然囑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边@段話,基本上照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后人對此或有猜疑乃至誅心之論,不過是妄相忖度而已。
縱觀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史,皇帝臨終前委任顧命大臣者固不少見;然而,有幾個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劉備那樣托孤?當然,劉備并非鼓勵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諸葛亮盡力輔之;但如此氣度胸襟,仍罕有其匹,真可謂推心置腹,肝膽相照。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末對此作了公允的評價:“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眲渑R終,留遺詔訓誡太子劉禪:“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眲⒍U即位后,謹遵父親遺命,對諸葛亮極為敬重,充分信任,“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贝撕蟮氖觊g,盡管他早已成年,完全可以自作主張,卻一直把軍政大權(quán)都交給諸葛亮,十分放心。
諸葛亮親自南征,幾度北伐,他總是予以支持,從不掣肘。如此放手讓輔政大臣行使職權(quán),不疑心,不搗亂,不橫加干涉,在整個封建時代實不多見。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他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并咨詢國家大計;諸葛亮推薦蔣琬、費祎為接班人,他又虛心采納,先后任命蔣琬、費祎為執(zhí)政大臣。當諸葛亮逝世的噩耗傳來,“后主聞言,大哭曰:‘天喪我也!’哭倒于龍床之上?!敝T葛亮的靈柩回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聲大哭。”不僅如此,劉禪對諸葛亮始終追思不已。諸葛亮逝世九年之后,他又招其子諸葛瞻為駙馬,后來還下詔為諸葛亮立廟于沔陽。這證明他確實是真心誠意地崇敬諸葛亮。比之許多薄情寡義,功臣一死便翻臉不認人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這也是非常難得的。諸葛亮呢?也一直恪守“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的諾言,始終是支撐蜀漢政局的擎天棟梁,可謂君臣相得,善始善終。
《三國演義》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戰(zhàn)爭史,描寫政治家治國理政的篇幅不多;而在有限的敘述和描寫中,仍可看到真正的政治家勤政愛民,造福一方的智慧。例如,第34回寫劉備依附劉表,駐扎新野,“玄德自到新野,軍民皆喜,政治一新。”第35回又寫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又如,第87回寫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成效:“卻說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幸連年大熟,老幼鼓腹謳歌,凡遇差徭,爭先早辦。因此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米滿倉廒,財盈府庫?!边@雖然帶有夸張成分,卻有堅實的歷史依據(jù)。
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末,陳壽就高度評價道:“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當代史學大師范文瀾先生也充分肯定諸葛亮:“凡是封建剝削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之……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中卻是最有條理的一國。”對于后世的政治家或一般官員而言,能否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是衡量其政治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個政治人物,經(jīng)常要面對升沉進退、得失榮辱。能否正確對待,乃是其政治智慧高低的又一個重要標尺。有的人善處得失,知所進退,贏得人們的普遍敬重。例如趙云。在蜀漢集團中,趙云資格僅次于關(guān)羽、張飛,又有兩次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盡管提拔的速度比黃忠、魏延等人都慢,他卻毫不介意,對后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前鋒馬謖遭到街亭之敗,趙云與鄧芝率領(lǐng)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于趙云親自斷后,部伍不亂,“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贊賞,要賞賜趙云所部將士。這時趙云毫無沾沾自喜之態(tài),而是誠懇地說:“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賞,乃丞相賞罰不明也。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透過這番真摯感人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如見。對此,“孔明嘆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欽敬?!狈粗?,也有人昧于榮利,輕浮躁進,甚至不擇手段地謀取名位,往往自取其辱,身敗名裂,成為反面典型。
例如李嚴。李嚴系蜀漢大臣,才干突出,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任尚書令,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劉備白帝城托孤,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升任中都護,留鎮(zhèn)永安(今重慶奉節(jié)),地位僅次于諸葛亮。諸葛亮北伐,他以都護督運糧草。李嚴身居如此高位,仍私心膨脹,汲汲于加官進爵。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他因軍糧不濟,命人向諸葛亮謊報軍情,稱吳國欲入寇蜀漢,使諸葛亮不得不迅即退兵;他卻向后主奏稱軍糧足備,以掩己過。諸葛亮奏明后主,廢其為平民,徙居梓潼。至此,原本可以成為一代名臣的李嚴,卻落得身敗名裂的可悲結(jié)局。
又如楊儀。楊儀精明強干,辦事效率很高,深受諸葛亮賞識,以他為隨軍長史、綏軍將軍。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向他密授退軍之計。諸葛亮死后,他依法率軍撤退,順利回到成都。但因他性格狹隘,諸葛亮沒有推薦他代為執(zhí)政,而以蔣琬為接班人。后主遵諸葛亮遺言,以蔣琬總統(tǒng)國事。楊儀自以為資歷早于蔣琬,且恃功高而未得重賞,竟大發(fā)怨言,胡說什么:“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可謂不知進退,喪心病狂。結(jié)果被廢為民,徙漢嘉郡,羞慚自刎而死。安常守分,寵辱不驚,知所進退,智之大者!
能否識才用才,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德才兼?zhèn)涞慕影嗳耍顷P(guān)系到一個政權(quán)是否后繼有人,長盛不衰的重大問題,政治家的智慧,在這一點上又是高低判然。就劉蜀集團而言,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在識才用才、選拔和培養(yǎng)接班人方面,也堪稱楷模,他選拔和重用的蔣琬、費祎、董允等接班人,都是德才兼?zhèn)?,不愧為棟梁之材?/p>
《華陽國志·劉后主志》贊許道:“于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祎)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當代一些人常常談到蜀漢人才不繼,批評諸葛亮不善于培養(yǎng)人才。其實,正如《后出師表》所說,蜀漢人才,“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是從劉備開始創(chuàng)業(yè)起,經(jīng)過長期積累而得,包括劉備由荊州帶去的人才,益州原有的人才,以及從各地投奔去的人才。而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后,各地人才的自由流動被打斷;曹魏占據(jù)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人才基礎(chǔ)雄厚;孫吳幅員廣闊,經(jīng)濟文化基礎(chǔ)較好,人才來源也較多;蜀漢則僻居一隅,經(jīng)濟文化基礎(chǔ)相對薄弱,人才來源較少: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理解,不應責怪諸葛亮。就孫吳集團而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任一流統(tǒng)帥前后相繼,不僅是一時之盛,就是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也十分罕見。這自然得益于孫權(quán)的識人之鑒、用人之明。
真正優(yōu)秀的政治家,不僅勤政務實,建功立業(yè),造福兆民;而且嚴以律己,率先垂范,以高風亮節(jié)遺愛千秋。可以說,建一時之功易,遺不世之愛難。歲月如流,人心如秤,歷史是公正的,民心是永恒的。以滿腔熱忱做實事,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仰不愧天,俯不怍民,真正贏得民眾的尊重、愛戴,乃至遺愛千秋,才是更高的智慧。在這方面,諸葛亮仍然是難以企及的不朽典范?!度龂萘x》第105回,寫諸葛亮逝世后,靈柩回到成都,“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
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边@樣的描寫,應該說還是很不充分的。實際上,諸葛亮遺愛千秋,歷代記載,綿延不絕?!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末,裴松之注引袁子曰:“亮死至今數(shù)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按《詩·召南·甘棠》頌揚召公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憇?!?南朝梁殷蕓所著《小說》云:“桓宣武(按:指東晉大將桓溫)征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余歲?;竼?‘諸葛丞相今與誰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后,正不見其比。’”宋代大文豪蘇軾詩云:“武侯來西國,千年愛未衰?!痹谑駶h疆域內(nèi)的西南地區(qū),各民族民眾把許多美好的事物,如火把節(jié)、潑水節(jié)、種糯谷、住吊腳樓等等,都歸功于諸葛亮,世世代代,緬懷追憶。直到今天,諸葛亮已經(jīng)成為古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崇高典范,成為中華民族忠貞品格和無比智慧的化身,成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這種令人驚異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僅僅是政治智慧所能概括的了。
《三國演義》中的政治智慧,猶如一座寶庫,值得人們進一步發(fā)掘,為后人提供深刻的借鑒和無窮的啟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