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
一、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激發(fā)參與意識。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學生成為學習的“樂之者”,教師必須努力創(chuàng)設(shè)扣動學生心弦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其方法有:
1、運用語言渲染。有些感情濃郁的課文,教師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渲染課文情感,可引起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強烈共鳴,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師開頭可這樣說:同學們,大年夜對你們來說,是多么的美好啊,穿戴一新,親人團聚,品嘗佳肴。可是在另一種社會里,卻有這么一個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頭赤腳,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頭,叫賣著……
這樣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會把學生的思想融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2、運用解題引路。有些課文的題目便是主要內(nèi)容的濃縮。教師可通過解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如《將相如》一課,教師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解題。“將”和“相”分別指的是誰?從課題看文章該寫什么?然后導入:武將廉頗,文將藺相如為什么會發(fā)生矛盾,后來又是怎樣和好的呢?這就引發(fā)了學生的認識沖突,把學生的參與意識調(diào)動起來。
3、運用實驗鋪墊。有些蘊含科學道理的課文,教師可通過實驗演示,引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如《撈鐵牛》一課,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一是把一塊小木塊放在盛水的盆里,先按下再放水,然后松手,使學生感知水有一股向上的力即浮力。二是讓學生在盛水的盆里放一只木盒,木盒里裝上適量的沙子,記下木盒的水位,再取出沙子,看水位的變化,使學生感知水的浮力是可以利用的。在講讀課文時,則直奔中心句。“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杯丙和尚是怎樣讓水把鐵牛送回來的?由于有實驗所獲得的感性知識作鋪墊,學生的能與意識很強,認真讀書,積極思考,找出了“送”的過程:沙少→船浮→繩緊→牛出。從而明白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二、精心設(shè)計提問,強化參與意識。
精巧的問題,能激起認知沖突和學生的探究愿望,促使學生努力實現(xiàn)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新信息的重新組合,從而切實地感受到自己參與了學習活動,而且能憑借問題的導向作用恰到好處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思維沿著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展開。怎樣提問,才能有條不紊地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1、圍繞中心提問。圍繞中心提問,能把學生的參與意識組織到思考課文最基本的內(nèi)容上來。如《狼和小羊》一課。教師緊扣課文重點句“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兒”發(fā)問:①什么叫找“碴兒”?“故意打碴兒”是什么意思?②狼為什么要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③狼既然要吃小羊,何必故意找碴兒?這說明了什么?這三個問題猶如一個階梯。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直至寓意的揭示。
2、順應(yīng)思路提問。教師的提問,要順應(yīng)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使其參與意識和思維的發(fā)展相互一致?!稇涜F人》一課中有鐵人說的一句話:“家屬大嫂沒柴燒,幾十里外的鉆工就覺得冷了。”這反映了鐵人怎樣的思想品質(zhì)?教師沒有超越學生的思維過程,直接發(fā)問,而是順應(yīng)學生思路步步設(shè)問,組織學生的參與意識的趨向:這里的“冷”是身上冷嗎?為什么家屬大嫂沒柴燒,幾十晨路外的鉆工心里就涼了?最后問:“王進喜的這句話反映了什么?”
3、示范學法提問。教師以良好的教法示范學法,讓學生知一返三,這能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在閱讀實踐中得以強化。如《雨》中一課,作者在具體地寫雨大時連用了三個比喻句“天地間像掛著無比寬大的珠簾……漸漸地連成了一條線。”教師先分四步引導學生讀懂第一個比喻句。①這句寫什么?②怎樣寫的?③為什么這樣寫?④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對于第二、第三個比喻句則放手讓學生運用以上方法、步驟自學。這樣做,學生的參與意識強,思維積極性高。
4、引導求異提問。有些問題,因為思考的角度不同,含有不同的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求異,把學生的參與意識組織到發(fā)散思維中去。比如《跳水》一課中有一句話:“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著他,等著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學生懂得了“默默”就是“一聲不響”的意思后,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從神態(tài)刻劃上分析理解(一聲不響是“嚇呆”的神態(tài));從心理描寫上分析理解(心情沉重而默默無言);從文章立意上分析理解(人們因束手無策而一聲不響。襯托了船長的果斷機智。)從寫作方法上分析理解(制造懸念:小孩將會怎樣呢?)。
三、講究練習設(shè)計,保持參與意識。
課堂練習屬于智能訓練的范疇,是學生獨立地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根據(jù)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在頭腦中進行復雜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求解決新課題的過程。教師精心設(shè)計課堂練習,不僅能強化某一知識、技能,且能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在練習中得以保持。為此練習設(shè)計要講究針對性。
1、針對年齡特征。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缺少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無意注意還占優(yōu)勢,常常被新異的刺激物所吸引。練習設(shè)計要針對小學生的這個年齡和心理特征。如《小貓釣魚》一課,學生理解了全文的內(nèi)容后,教師在地上畫了小河、青草、野花,在黑板上畫了紅日、白云,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老貓和小貓。他們手拿竹和水桶,用表情和動作表演“小貓聽了老貓的話,認真改正缺點,一心一意釣魚”的情景。兩個學生把老貓的老成持重,小貓的活潑可愛表演得淋漓盡致,其它學生也在觀看的過程中展開記憶、思維和想象。這個“表演練習”,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保持了他們的參與意識。
2、針對教材特點。練習要植根于教材,要針對教材的知識網(wǎng)絡(luò)和不同特點,精心設(shè)計。如《鵪鶉》一課,在動詞用法和細節(jié)描寫方面頗具特色。就拿第5小節(jié)來說,鵪鶉“跳、飛、翻、轉(zhuǎn)、落”,獵狗“趴、追、撲、咬”,用詞精確,描寫細致。教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段文字:“一天,班主任李老師來我家家訪,媽媽熱情地招待他。他倆談了許多話,最后,我和媽媽送老師出門。”要求學生補寫細節(jié),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寫細致。
3、針對生活實際。要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得以保持就應(yīng)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shè)計練習,讓他們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如《老水牛爺爺》一課,課后作業(yè)題要求用“哪里……哪里”造句。教師沒有生搬硬套,而是加以改造組合,提供了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學校包場電影,老師問我想坐在什么地方?我說DD”要求學生用上“哪里……哪里……”把這句話說完整。學生說出了:“哪里座位好,我就把哪里讓給別人。”“老師安排我坐在哪里,我就坐在哪里”等等。
教學實踐說明,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既是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體現(xiàn),又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保證。教師應(yīng)充分地、有效地、大面積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