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肝左金湯】(秦伯未方)
【主治】胃脘灼疼;伴見渴喜涼飲、泛酸吐水、噯氣穢臭、口苦咽干、唇赤苔黃、脈弦數(shù);
【配方】白芍15克;丹皮9克;山梔9克;貝母10克;青皮15克;陳皮9克;澤瀉10克;川連6克;吳茱萸6克。
【功效】舒肝和胃、理氣止痛;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按語】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等雖同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但因其病因不同,故有寒、熱、虛、實之辯。臨床體會,凡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者,其痛多在食后發(fā)作,且稍食即脹,不能多吃,這是與消化性潰瘍不同之處。本方主要用于氣機(jī)久郁,或素體熱郁氣滯型的慢性胃炎。
2、【益中活血湯】(孫咸茂方)
【主治】慢性胃炎;
【配方】黃芪30克;肉桂8克;吳茱萸10克;黨參15克;乳、沒各8克;生蒲黃15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0克;川芎12克;烏藥10克。
【功效】溫中散寒,理氣活血;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按語】本病多由“虛”(中氣虛或胃陰虛)、“寒”(中焦寒)、“淤”(血淤)所致。臨癥已治療300例,治愈(組織學(xué)逆轉(zhuǎn))率75%,總有效率在95%左右。氣虛者,宜重用黃芪加黨參;胃陰虛者,加寸冬、石斛;納呆者,加山楂;嘔吐者加川樸、姜半夏、柿蒂各20~60克;柴胡、白芍各15~30克;血淤明顯者加水蛭、干漆粉(沖)各3克。胃痛發(fā)作胸中懊悶,嘔惡泛酸,噫穢,食后則吐血頻頻,或突然大量吐血,精神疲憊,舌有紅刺,脈弦而中空無力,可用清胃寧絡(luò)之法,用小川連、黃芩炭、鮮蘆根、鮮藕汁、當(dāng)歸頭、參三七、蒲黃炭、血見愁、側(cè)柏炭、白芍、炒丹皮、鮮生地,童便。肝胃郁熱,迫血妄行,氣不攝血,血頻頻而出,脈弦而空中無力,可用炮姜炭以引血?dú)w經(jīng)。
3、【七七速效方】(靈驗方)
【主治】胃脘疼痛;逆氣上沖、受冷即發(fā);
【配方】胡椒7粒、生杏仁7枚、小棗3枚。
【功效】溫中散寒;
【制法】上藥共搗為丸,如綠豆大。
【服法】每服7丸,白開水送服。
【按語】本方雖藥簡單,但治病專一,無毒副作用,對胃脘疼痛有很好的療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