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441-513年)祖(征虜將軍)父(淮南太守、被殺)都在劉宋為官,本人在劉宋生活了38年,親歷了劉宋王朝的后期歷程,目睹了一代王朝的衰亡。沈約仕途經(jīng)歷在齊、梁兩朝,為蕭梁開國功臣,官至尚書令兼太子少傅,位極人臣。蕭子顯(489-537年)為齊高帝蕭道成次子豫章王蕭嶷第八子,本人在齊朝只生活了13年,仕途經(jīng)歷在梁朝,官至吏部尚書、吳興太守。
沈約較蕭子顯年長,兩人曾同時在梁朝同殿為臣,均為當時名士、才子。并且兩人都是一代史臣,沈約撰有四部史著:《晉書》一百一十卷、《宋書》一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蕭子顯撰有五部史著:《后漢書》一百卷、《晉史草》三十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兩人均只有一部史書留存下來。
《宋書》《南齊書》問世前均有前人的著作?!端鍟肪砣督?jīng)籍志二·史》記:《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端螘妨寰?,齊冠軍錄事參軍孫嚴撰?!端螘芬话倬恚荷袝蜕渖蚣s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書》六十一卷,亡。《齊書》六十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洱R紀》十卷,劉陟撰。《齊紀》二十卷,沈約撰。梁有江淹《齊史》十三卷,亡。[1]
徐爰《宋書》。徐爰著有文集十卷,影響最大的是《宋書》,記述了上自東晉義熙元年(405年),下訖劉宋大明八年(464年)止的歷史。沈約即在徐爰舊作基礎(chǔ)上修改、添加,并增補了孝武帝之后16年的劉宋歷史事跡,花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宋書》。
沈約自述《宋書》成書過程?!端螘肪硪话佟蹲孕颉酚洠核喂手骼珊纬刑焓甲端螘?,草立紀傳,止于武帝功臣,篇牘未廣。其所撰志,唯《天文》《律歷》,……仍使南臺侍御史蘇寶生續(xù)造諸傳,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寶生被誅,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蘇所述,勒為一史,起自義熙之初,訖于大明之末?!炯o列傳,繕寫已畢,合志表七十卷,臣今謹奏呈。所撰諸志,須成續(xù)上。[2]
江淹《齊史》。《南齊書》卷五十二《檀超傳》記: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與驃騎記室江淹掌史職。上表立條例,開元紀號,不取宋年。封爵各詳本傳,無假年表。立十志:《律歷》《禮樂》《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藝文》依班固,《朝會》《輿服》依蔡邕、司馬彪,《州郡》依徐爰?!栋俟佟芬婪稌希稀吨菘ぁ??!饭ξ淳?,卒官。江淹撰成之,猶不備也。[3]《梁書》卷十四《江淹傳》記:建元初,又為驃騎豫章王記室,帶東武令,參掌詔冊,并典國史。尋遷中書侍郎。永明初,遷驍騎將軍,掌國史?!菜霭儆嗥宰珵榍昂蠹?,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4]
然而《宋書》三十卷志的寫作,則是沈約花費極大精力完成的,為其獨創(chuàng)的精髓所在。其述自撰各志過程?!端螘肪硎弧吨拘颉酚洠旱乩韰⒉睿码y該辨,魏晉以來,遷徙百計,……大宋受命,重啟邊隙,淮北五州,翦為寇境,其或奔亡播遷,復(fù)立郡縣,斯則元嘉、泰始,同名異實。今以班固、馬彪二志,晉、宋《起居》,凡諸記注,悉加推討,隨條辨析,使悉該詳。[2]又《宋書》卷三十五《州郡志一》記: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今唯以《續(xù)漢郡國》校《太康地志》,參伍異同,用相征驗。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若唯云“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若不注置立,史闕也。[2]
沈約自述《宋書·州郡志》所用資料有:《漢書·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太康三年地志》即《晉太康地志》,《元康九年戶口簿》即《晉元康定戶》,王隱《晉書·地道記》即《晉地記》,《晉起居注》《永初郡國》,何承天、徐爰《宋書·州郡志》等,并詳加考據(jù)。
蕭子顯《南齊書·自序》已經(jīng)失傳,《南齊書·州郡志》所用資料,除江淹《齊史》十志之外,按照《州郡志》文中所引,還有《永明郡國志》《永明三年戶口簿》《永元元年地志》等,但是這些資料在寧州部分中,都沒有出現(xiàn),因其未載寧州內(nèi)容。
東晉南朝時期,由于北方被異族政權(quán)統(tǒng)治,大量漢族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倉皇南渡,南朝為了統(tǒng)治這一部分人民,設(shè)立了所謂的僑治郡縣。
《宋書》卷三十五《州郡志一》記:[2]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并、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南徐州刺史,晉永嘉大亂,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淮南猶為徐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為南兗州,江南為南徐州,治京口,割揚州之晉陵、兗州之九郡僑在江南者屬焉,故南徐州備有徐、兗、幽、冀、青、并、揚七州郡邑?!蟽贾荽淌罚性瓉y,北州流民多南渡,晉成帝立南兗州,寄治京口。
但是在《宋書》中,凡是屬于僑治郡縣,皆用小字注明“別見”,以示與正規(guī)郡縣的差別。
《宋書》卷三十五《州郡志一》記:[2]
揚州刺史,成帝咸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xiāng)別見、元城漢舊縣,晉屬陽平二縣,后省元城。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lǐng)廣川一縣,宋初省為縣,隸魏郡。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lǐng)北新城別見。
南瑯邪太守,瑯邪郡別見,晉亂,瑯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余戶,太興三年,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瑯邪相而無此地。
南蘭陵太守,蘭陵郡別見,領(lǐng)縣二,戶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萬六百三十四。
蘭陵令別見。
承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鄉(xiāng)縣并承?!队莱蹩贰⒑?、徐并無合鄉(xiāng)縣。
南東莞太守,東莞郡別見,《永初郡國》又有蓋縣。別見。領(lǐng)縣三,戶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別見。
東莞令別見,文帝元嘉十二年,以蓋縣并此。
南方歷代朝廷都在整頓僑治郡縣,以整齊劃一國家政治。
《晉書》卷七《成帝紀》記:咸康七年夏四月……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9]
《宋書》卷二《武帝紀中》記:晉元興九年(410年)二月,劉毅上表云:大司馬桓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350年)土斷,以一其業(yè)。于時財阜國豐,實由于此。自茲迄今,彌歷年載,畫一之制,漸用頹弛?!谑且澜缤翑?,唯徐、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斷例。諸流寓郡縣,多被并省。[2]《宋書》卷六《孝武帝紀》記:大明元年秋七月辛未,土斷雍州諸僑郡縣。[2]
《南齊書》卷二十四《柳世隆傳》記:上欲土斷江北,又敕世隆曰:“呂安國近在西,土斷郢、司二境上雜民,大佳,民始無驚恐。近又令垣豫州斷其州內(nèi),商得崇祖啟事,已行竟,近無云云,殊稱前代舊意。卿視兗部中可行此事不?若無所擾,春便就手也?!盵3]
寧州不與北方接壤,因此不存在僑治郡縣問題,但是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在僑治郡縣之外,南朝還有一些地區(qū),人民倍受欺凌壓迫,實在是忍受不了殘酷剝削,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最終逃亡殆盡,行政區(qū)域內(nèi)荒無人煙、郡縣空懸,造成區(qū)域內(nèi)的王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名存實亡的假板郡縣。因此,朝廷在推行土斷、整頓僑治郡縣的同時,有時也不得不對假板郡縣進行整頓。撤并已成空殼荒邑的政區(qū),消除這些郡縣名下的糧賦;廢止這些虛假的郡縣,剝奪無所事事官員們冒領(lǐng)的俸祿。
《宋書》卷五《文帝紀》記: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春正月辛未,制交、寧二州假板郡縣,俸祿聽依臺除。[2]《南齊書》卷十四《州郡志上》記:永明元年(483年),南兗州刺史柳世隆奏:“尚書符下土斷條格,并省僑郡縣。凡諸流寓,本無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今專罷僑邦,不省荒邑,雜居舛止,與先不異。離為區(qū)斷,無革游濫。謂應(yīng)同省,隨堺并帖。若鄉(xiāng)屯里聚,二三百家,井甸可修,區(qū)域易分者,別詳立?!庇谑菨幙ちh、下邳郡四縣、淮陽郡三縣、東莞郡四縣,以散居無實土,官長無廨舍,寄止民村,及州治立,見省,民戶帖屬。領(lǐng)郡如左:廣陵郡,建元四年罷北淮陽、北下邳、北濟陰、東莞四郡并。[3]
然而南兗州刺史柳世隆在“罷僑邦”的同時,“省荒邑”整頓假板郡縣,已經(jīng)是特立獨行、曇花一現(xiàn),南兗州因此成為齊朝郡縣最少最實的區(qū)域,只領(lǐng)有五郡二十五縣。實際上蕭齊王朝不僅不整頓假板郡縣,反而人為增加了許多假板郡縣,為增加職位以便厚給俸祿,做為進行封官許愿、籠絡(luò)世族的手段。隋朝何之元《梁典·高祖事論》云:蕭齊“主昏于上,民亂于下,……罔恤民之不存,而憂士之不祿”,導(dǎo)致人民“捐棄舊鄉(xiāng),奔亡他縣,地荒邑散,私少官多?!衅湮欢鵁o其職,非其事而侵其官?!盵15]此即蕭齊之本來面目、真實狀況。
二、《宋書》《南齊書》寧州郡縣排列及正誤
《續(xù)漢書·百官志五》記:“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瓕俟伲靠h、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16]縣令不僅俸祿倍于縣長,品佚亦高一級?!端螘肪硭氖栋俟僦鞠隆酚洠骸翱?,第五品?!T縣令六百石者,第七品。諸縣署長,第八品。……諸縣署丞、尉,第九品?!盵2]因此,史料記錄各郡轄縣的排列是很講究的,按照現(xiàn)實中的政治格局,嚴格依照順位原則,以首縣排第一,繼以設(shè)令的大縣,置長的小縣排在后面。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志四》(以下簡稱《宋志》)共記有宋代寧州“今領(lǐng)郡十五,縣八十一”,并且資料詳備,每個郡縣的來龍去脈考據(jù)得清清楚楚?!赌淆R書》卷十五《州郡志下》(以下簡稱《齊志》)共記有蕭齊寧州舊設(shè)新置的三十郡,一百余縣,資料簡略,除蕭齊新設(shè)置的交代有設(shè)置年代外,就只剩下一個名稱而已,內(nèi)容虛虛實實混雜在一起。其寧州部分雖云簡略,實則雜訛,不足為據(jù)。因此《宋志》是考據(jù)出來的,非常可靠。《齊志》是抄撮出來的,極不可靠。
由表1可以直觀地看到:《宋志》與《齊志》中寧州郡縣的排列是完全不同的,《宋志》的排列有完整的規(guī)律性在里面,《齊志》的排列則不完全如此。
在《齊志》繼承《宋志》的寧州十五郡中,只有朱提、云南、西平三郡的屬縣相差一縣,其余十二郡完全一致。其中齊南朱提郡比宋朱提郡少了一個小縣臨利縣,無關(guān)緊要;但在云南郡中齊比宋少了一個關(guān)鍵的縣——首縣云南縣,云南郡失去了唯一設(shè)令的首縣云南縣,名字仍然叫云南,則是不正常的情況,完全有可能是史料傳抄過程中的遺漏。西平郡中齊比宋減少了一個小縣義成縣,那是因為齊朝廷把這個縣和另外一個河陽縣,組成了一個新郡——北朱提郡;齊西平郡還另外增加了兩個新縣——西寧縣和新城縣。
總體上這一部分郡縣,在《齊志》中,蕭齊王朝至少在名稱上是繼承了劉宋王朝的,增減很少。但是史料傳抄過程中,名稱發(fā)生的錯誤則是比較高的。在《齊志》繼承《宋志》的十五郡中,
有兩個郡名發(fā)生了變化,建寧郡變成了建平郡,而建都郡則變成了建寧郡。
《齊志》記:“寧州,鎮(zhèn)建寧郡,本益州南中,諸葛亮所謂不毛之地也?!I(lǐng)郡如左:建平郡。”[3]這個本身就是一個一目了然的矛盾,即“寧州,鎮(zhèn)建寧郡”首郡又叫“建平郡”,二者必有一誤。而《齊志》又記:“巴州,建元二年,分荊州巴東、建平,益州巴郡為州,立刺史,……建平郡:巫、秭歸、北井、秦昌、沙渠、新鄉(xiāng)?!盵3]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擁有兩個名字一模一樣的實郡,因此寧州“建平郡”為“建寧郡”之誤,而“建寧郡”又為“建都郡”之誤。
在縣名中,名稱變異的情況則成倍增長?!端沃尽酚洠浩叫U郡“鄨令,漢舊縣,屬牂牁。”夜郎郡“談柏令,漢舊縣,屬牂牁?!绷核ぁ拔銞睿瑵h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興古。劉氏改曰西豐,晉武帝泰始五年,復(fù)為毋棳。騰休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興古,何志故屬建寧,晉武帝從興古治之,遂以屬焉。鐔封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志》屬興古?!盵2]《齊志》分別記為榖邑、談柏、毋掇、勝休、驃封。
這五個“漢舊縣”在《漢書·地理志》《續(xù)漢書·郡國志》《華陽國志》《水經(jīng)注》等前代史料中都有明確一致的記錄,準確的名稱分別為鄨、談指、毋棳、勝休、鐔封。騰休縣為《宋志》錯誤(勝誤寫為騰這個錯誤是后來抄寫造成的,不是《宋書》原文固有的)、《齊志》正確之外(因為當時所本的《宋書》原本是正確的),榖邑、毋掇、驃封三縣均為《齊志》的錯誤。而談柏縣前代史料均為為談指縣,則是《宋志》錯誤、《齊志》亦沿襲其錯誤。鄨縣誤為榖邑縣則有一個歷史延續(xù)性,宋本《晉書·地理志》把“鄨”字一剖為二成“敝邑”,《齊志》更進一步誤寫成“榖邑”。談柏、榖邑二縣的錯誤,指明了《齊志》的資料來源,乃是盲目抄襲前代資料,而并未加以考據(jù)。
另外建都郡溫江縣改為暖江縣,包括興古郡宛溫縣改為宛暖縣,乃為避桓溫之諱;梁水郡西隨縣改為西隋縣,西河陽郡比蘇縣改為芘蘇縣,乃是隋與隨、芘與比為通假,在《宋志》中均有說明,并不是錯誤。至于《宋志》記:牂牁郡“新寧長,何、徐不注置立。”建都郡“經(jīng)云令,晉成帝立。麻應(yīng)長,晉成帝立?!迸d古郡“西安令,江左立?!薄洱R志》分別記為綏寧、綏云、麻雅、西中。由于諸縣均為晉代新設(shè),沒有其他史料進行佐證。然而按照《齊志》繼承《宋志》,遵從本源原則,即是抄寫過程中發(fā)生的錯誤。
《宋志》寧州郡縣井然有序,郡縣均按照地位、重要性順序排列。唯有夜郎郡的“談柏令,漢舊縣,屬牂牁”與梁水郡的“騰休長,漢舊縣,屬益州”出現(xiàn)例外,此二縣即為漢代設(shè)置的舊縣,《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分別記為“談指”和“勝休”,此為《宋志》中唯有的兩個與《漢書》漢舊縣不同的縣名,后來照抄《宋志》的《齊志》“騰休”也正確地記為“勝休”。并且《宋志》其他各州各郡屬縣排列一律為前令后長,并無長在令前的情況。由此可見,這兩個名稱、次序均有誤的例外,是后來抄寫過程中造成的竄亂,并非《宋志》原文如此。因此《宋志》原文是非常規(guī)范的,首郡即州治,首縣即郡治,斷無錯亂之處。
三、劉宋、蕭齊寧州郡縣設(shè)置所反映的政治實質(zhì)
在《齊志》繼承《宋志》的十五郡中,只有平蠻、東河陽、梁水三郡的屬縣排列完全一致。其中最早組成寧州、并有大量南中大姓世家大族勢力存在的建寧、興古、云南、牂牁、朱提五郡中,建寧、興古、云南、牂牁四郡的首縣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大姓勢力較熾烈的建寧、牂牁、興古三郡的屬縣名次排列,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反而是其余沒有世家大族勢力的郡中,屬縣的排列順序變化很小。
南中大姓巨族爨氏故里同樂縣,成為了建寧郡的首縣。原建寧郡六個設(shè)令大縣中:首縣味縣被貶到了第六、漏江縣被降到了第十、談槁落到了第十一位,反而是原來排列在后面的小縣同瀨、新興、新定都跑到了味縣前面。興古郡首縣漏臥縣被降到了倒數(shù)第二,原來排列第四的西安縣升為了首縣。朱提郡第二大縣堂狼被擠了下去,小縣漢陽則升了上來。因此,《齊志》中寧州郡縣的排列,具有很大人為性,不能夠真實反映當時的實際政治情況,即排列第一的首縣未必是郡治,所反映的是當時世家大族的勢力分布情況。
建寧郡等的屬縣名次排列,完全是朝廷對地方豪強勢力的妥協(xié),即《南齊書》作者感嘆的“諸爨、氐強族,恃遠擅命,故數(shù)有土反之虞?!狈駝t建寧郡首縣味縣,不僅僅是郡治,更重要的是寧州州治。這么一個經(jīng)過了數(shù)朝精心選擇和時間檢驗、極重要的行政中心,不是說隨隨便便就可以變更的,而是要通過對政治、軍事、經(jīng)濟、交通等方方面面因素進行反復(fù)對比、考量,最終還必須經(jīng)過朝廷的批準,才能夠最后決定的。并且一個州治的變更,沒有朝廷的指令、沒有史錄,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齊志》繼承《宋志》的十五郡之外,還特別又文字性的繼承了東晉時期即已經(jīng)被撤銷的永昌郡和莫名其妙的西阿郡,以及后來新增設(shè)了平樂郡等十三郡。
《齊志》原文記:[3]
寧州,鎮(zhèn)建寧郡,本益州南中,諸葛亮所謂不毛之地也。道遠土瘠,蠻夷眾多,齊民甚少。諸爨、氐強族,恃遠擅命,故數(shù)有土反之虞。領(lǐng)郡如左:
……
西阿郡:楪榆、新豐、遂[段]。
平樂郡:益寧、安寧。
北朱提郡:河陽、義城。
宋昌郡:江陽、安上、犍為。
永昌郡:有名無民曰空荒不立。永安、永[壽]、不建、犍、雍鄉(xiāng)、西城、博南。
益寧郡:永明五年,刺史董仲舒啟置,領(lǐng)二縣,無民戶,自此已后皆然也。武陽、綿水。
南犍為郡,永明二年置。
西益郡、江陽郡、犍為郡、永興郡、永寧郡、安寧郡,右六郡,隆昌元年置。
東朱提郡,延興元年立。
安上郡,建武三年,刺史郭安明啟置。
《晉書》卷十四《地理志四上》記:“永昌郡:漢置。統(tǒng)縣八,戶三萬八千。不韋、永壽、比蘇、雍鄉(xiāng)、南涪、巂唐、哀牢、博南。咸康八年(342年),……省永昌郡焉?!盵9]由于永昌郡在東晉時期已經(jīng)被撤銷,因此《宋志》中既沒有記錄永昌郡,但是在《齊志》中則在紙上被還原了,然后特別加上一句話“有名無民曰空荒不立”,既然“不立”也就是沒有設(shè)置。并且所轄縣只有永壽、雍鄉(xiāng)、博南三縣與晉永昌郡相同,《宋書·州郡志三·梁州》記:“《永初郡國》有永安縣,何、徐無。……西城令,漢舊縣,屬漢中。”[2]永安、西城兩縣都在梁州(今四川),并且永安縣劉宋已經(jīng)撤銷。不建、犍兩縣則從未見諸其他史料。
《宋志》原文記:[2]
西河陽太守,晉成帝分河陽立。領(lǐng)縣三,戶三百六十九。去州二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五百。
芘蘇令,前漢屬益州郡,后漢、《晉太康地志》屬永昌。“芘”作“比”。
成昌令,晉成帝立。
建安長,晉成帝立。
東河陽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永昌、云南立。《永初郡國》又有西河陽,領(lǐng)楪榆、遂段、新豐三縣,何、徐無。遂段、新豐二縣,二漢、晉并無。領(lǐng)縣二,戶一百五十二。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千。
東河陽令,何不注置立,疑與郡俱立。
楪榆長,前漢屬益州郡,后漢屬永昌,《晉太康地志》屬云南。前漢“楪”作“葉”。
明確指出《永初郡國志》中有一個“領(lǐng)楪榆、遂段、新豐三縣”的西河陽郡,但是宋人何承天、徐爰所著《宋書》里面都沒有,記錄在案只是為了說明曾經(jīng)有過這么回事情而已。《齊志》則畫蛇添足地在紙上還原,但是由于同時存在兩個西河陽郡又是個矛盾,于是在表面文字上下功夫,取“河陽”二字各半組成一個“阿”字,最終“西河陽郡”就莫名其妙的變成了“西阿郡”,所領(lǐng)三縣依舊。
由此可見,《齊志》紙上還原的永昌郡也好,還是西阿郡也罷,為抄撮前代文獻史料而已,根本不是據(jù)實而錄,只是一種文字游戲,不是對蕭齊王朝實際施行的政治的真實寫照。前面所述建平郡與建寧郡的錯誤,也同樣是一種文字游戲,為不實的記錄。
又平樂郡?!度A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記:平樂郡,愍帝建興元年,刺史王遜割建寧之新定、興遷二縣,新立平樂、三沮二縣,合四縣為一郡。后太守建寧董霸叛降李雄,郡縣遂省。寧州北屬雄,復(fù)為郡,以朱提李壯為太守。[25]
平樂郡為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由當時寧州刺史王遜所設(shè),后來平樂太守董霸叛降李雄,被東晉廢除,桓溫伐蜀恢復(fù)寧州統(tǒng)治后不復(fù)置,因此《宋志》中并沒有平樂郡?!洱R志》平樂郡轄益寧、安寧二縣,與晉時不同,為蕭齊名義上新置。又益寧縣后升為益寧郡,平樂郡只轄安寧縣,則更是徒有虛名。
又宋昌郡?!端螘肪硭摹渡俚奂o》記:“景平元年十二月丙寅,省寧州之江陽、犍為、安上三郡,合為宋昌郡?!盵2]《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記:“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開?!盵27]《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記:“江陽郡,本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置郡?!盵25]《三國志·蜀書十三·張嶷傳》記:“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后,叟夷數(shù)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縣,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盵29]蜀漢所置安上縣屬越嶲郡,曾為臨時郡治。而安上郡的設(shè)置,未見于史載。
江陽、犍為、安上三郡及合并的宋昌郡,其存在的時間很短,在《宋志》中均沒有記載。蕭齊恢復(fù)增設(shè)宋昌郡并領(lǐng)有江陽、安上、犍為三縣,后來三縣又全部晉升為郡,四郡即成為無轄縣的空郡。宋少帝合三郡為一郡,本身是消除假板郡縣的一個行為。蕭齊恢復(fù)為四郡,則是反其道而行之。
《齊志》所記平樂郡、宋昌郡,都是根據(jù)前代史料沿襲恢復(fù)的舊郡,實際上俱有名無實。劉宋朱提郡領(lǐng)有五縣,蕭齊一剖為三,南朱提領(lǐng)有四縣,北朱提郡領(lǐng)有二縣,后來設(shè)置的東朱提郡則一縣也無。其余的犍為郡、南犍為郡也只是一堆空名號而已,都是無轄縣的虛郡。
《齊志》所記西阿郡、永昌郡、北朱提郡、平樂郡、宋昌郡等五郡,雖領(lǐng)有轄縣,既不是繼承劉宋所遺,亦沒有蕭齊朝廷恢復(fù)的時間,其事未必屬實,文字游戲而已。至于以下十郡,雖然明確記錄有設(shè)置的時間,卻全是概無轄縣、領(lǐng)土的空郡。
《齊志》又有“益寧郡:永明五年,刺史董仲舒啟置,領(lǐng)二縣,無民戶”,這個純粹是在空荒無民的地方設(shè)立的為了增加職位以支領(lǐng)俸祿的虛假郡縣,連老百姓逃亡形成的假板郡縣都不如。又“西益郡、江陽郡、犍為郡、永興郡、永寧郡、安寧郡,右六郡,隆昌元年置?!盵3]隆昌為荒淫無度的蕭昭業(yè)的年號,蕭昭業(yè)僅僅在位七個月即被殺掉了,根本沒有時間認真思考國家治理。
寧州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宋志》記梁州下轄有二十郡,《齊志》記梁州所轄六十九郡,同樣也是分為兩個部分:前面以漢中郡為首的二十四郡,也是繼承《宋志》;后面的“弘農(nóng)郡、……安寧郡(寧州亦同時設(shè)有此郡)、宋安郡、齊安郡,凡四十五郡,荒或無民戶。”[3]都是無民戶的荒邑假板郡縣。
由于空名號的虛郡有名無實無行政權(quán),因此與有行政權(quán)的實郡在現(xiàn)實政治中并不會形成矛盾和沖突,再多也沒有關(guān)系。因此蕭齊在寧州與梁州、豫州、司州同時設(shè)有建寧郡,在寧州與梁州同時設(shè)有宋昌郡。并且為了國家昌盛,在廣州置有齊樂郡、齊康郡、齊建郡、齊熙郡,在湘州置有齊熙郡,在司州置有齊安郡,在雍州置有齊安郡、齊康郡,在梁州置有齊兆郡、齊昌郡、齊安郡,在豫州置有齊昌郡,在越州置有齊寧郡、齊隆郡,在益州置有齊開郡、齊通郡,名號重復(fù)不重復(fù)不重要,能夠帶來祥瑞即好。
蕭齊只是23年的短命王朝,并且是個弱勢政權(quán),不可能對所繼承的劉宋統(tǒng)治地域進行翻天覆地的革命??梢娛掿R在寧州梁州增設(shè)郡是很隨意的行為,增郡不是從實際統(tǒng)治需要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出于為滿足世家大族們渴求高官厚祿的政治需要而濫設(shè)的空位虛職。
六朝時期實行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制,按照出身背景確定品級選拔官吏?!度龂尽の簳り惾簜鳌酚洠褐凭牌饭偃酥ǎ核ㄒ?。[29]《清史稿》卷一百八《選舉志三》記: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學(xué),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后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33]
九品官人由品人轉(zhuǎn)換為官階。品人一至二品為上品,余皆下品。官階則分為三個層次:一至三品稱上品冠于朝廷大員及封疆大吏們,七至九品謂下品授給基層辦事的官員,五品郡太守因此成為特別的中介,是通往上品高層官職的必經(jīng)臺階?!熬牌吩L人,唯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9]
因此《宋志》《齊志》中寧州郡縣的差別,就在于現(xiàn)實政治的迥異。雄武的劉宋對寧州的統(tǒng)治是比較牢固的,因此在極力消除假板郡縣。而懦弱的蕭齊對寧州、梁州等的統(tǒng)治是鞭長莫及,增加許多虛郡就是為了滿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9]的政治需要。
《齊志》所記寧州三十郡中,前十五郡全部繼承自《宋志》,只是名稱上出現(xiàn)了一些后來傳抄形成的錯誤。而對后十五郡的記載,則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端沃尽穬?nèi)容詳贍而真實,整齊而有序?!洱R志》內(nèi)容雖簡略,實則蕪雜而存虛。
蕭子顯做為蕭齊王朝的嫡系子孫,為維護自家利益著眼,粉飾太平、濫竽充數(shù),以虛冒的書法代替史實,其所編纂的《齊志》頗為失真,非為信史而不足取。古人精史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不能作詩”的曾鞏說:“子顯于斯史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之變尤多,而文比七史最下云?!盵36]
參考文獻:
[1] 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955.
[2][5][6][7][8][10][11][13][17][20][23][24][26]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2467-2468,205,1025,1038-1040,1029-1031,20,120,98,1264,1189,1146,1145,1187,65.
[3][12][14][18][19][21][30][31]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891,451,255-256,303,275,303-306,295,306.
[4]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251.
[9][22][34][35]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183,441,1347,1274.
[15] 李昉等.文苑英華:卷754[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3949.
[16] 司馬彪.續(xù)漢書[M]∥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3621.
[25][28] 常璩.華陽國志[M].劉琳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412,289.
[27]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1599.
[29][32]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1052,635.
[33] 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3150.
[36]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M]∥孫猛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6.
原載《曲靖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21年第1期。作者梁曉強,曲靖師范學(xué)院中國銅商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