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官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秦王朝成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這時期,封建地主階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在職官制度上確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繼續(xù)實行地方的郡縣制體制。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規(guī)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這一制度在西漢時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
秦都咸陽,西漢都長安,東漢都洛陽。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朝廷居于京都之內,是全國的政治中樞。朝廷是由皇帝和眾多官員構成。在朝官中,又大體可分為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最高級的官員,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即所謂“三公”;還有職位尊崇而實際不管政務的太師、太傅、太保,即所謂“上公”。第二類是各部門的主管官員,有太常、宗正、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大鴻臚、大司農、少府、太仆等,即所謂“九卿”。第三類是皇帝的親近侍從官員,有尚書、常侍、給事中等。這類官員形成于武帝時期,武帝為加強皇權,網(wǎng)羅親信,出入宮禁,參與機密,從而形成了一個決策核心,圍繞決策核心的這些親信官員,可統(tǒng)稱為“中朝官,丞相以下諸卿為“外朝官”。第四類是服務于宮中的官員,有太子屬官和皇后屬官,這類官員可統(tǒng)稱為“宮官”。
皇帝
皇帝是君主專制的象征。這一名號創(chuàng)始于秦始皇。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嫉让了郎献鹛?,王為泰皇。命為制,令曰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敝圃唬骸翱伞!睗h因秦之名號,而又有所修定和補充。據(jù)蔡邕《獨斷》云:秦承周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為號?!被实鄣淖鹛柂氁粺o二,本身就意味著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秦漢時代除了有時因皇帝年幼庸弱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權臣或地方諸侯之外,在通常情況下,一切行政、立法、財政、軍事大權,無不由皇帝獨攬;一切任免、賞罰、生殺予奪大權也無不屬于皇帝。如《史記·秦始皇帝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中央的三公九卿等官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漢時的三公,主持國政,號稱萬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樞職官。實際上它們也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
1.三公和上公
丞相。秦在建立封建專制主義集權的官吏組織中,一個重大措施就是在朝廷內確立丞相制度。丞相作為正式官名,是由秦獨創(chuàng)的?!柏迸c“承”通,有承受之意;“相”的意思是輔助。丞相作為“百官之長”,重要的是上承天子的命令“助理萬機”。
御史大夫。是“貳于丞相”的副職,位次丞相而高于諸卿,其職責是輔佐丞相,總理國政,故當時稱丞相府與御史府為“兩府”或“二府”,國家一切政務多歸于兩府。
太尉。秦朝是否有太尉一職不很清楚,但相當于漢代“掌武事”的太尉是沒有的。秦朝掌武事的官員有國尉,秦國尉在大將之下,地位不高。漢初開始,太尉成為武官最高稱呼之一,但時置時廢,并不固定。漢武帝時,罷太尉官,置大司馬。成帝時,大司馬地位漸次升高,位于司徒之上。東漢光武帝時復舊名太尉,靈帝末年大司馬與太尉并置。
上公。上公指位在三公之上的太師、太傅、太保等官。太傅,高后元年(公元前187 年)初置,中間省,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 年)復置。太師和太保,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 年)始置。太師、太傅、太保,雖位列三公之上,但僅為虛銜而無實權。西漢末年王莽搞所謂四輔,又加少傅一職。這些尊崇的上公,名義上是輔佐朝政,為帝王之師,實際上只是封建朝廷的裝飾品。到了東漢,罷太師、太保和少傅,僅保留“太傅上公一人”,而且時置時省,掌以善導,并無常職。不過,東漢的太傅比起西漢時的地位要高,他們往往是“元功之首”或“為國元老”的國家重臣,又常領尚書事,掌握實權,所以在政治上有較大的影響。
2.九卿
九卿是指中央朝廷的九個重要官員和官署,它們是:奉常漢代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占卜祭祀等事,史官、博士等為其下屬。郎中令為皇帝的侍從武官長,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郎是皇帝的侍從扈衛(wèi)人員,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議郎為非武裝人員,掌議論。漢武帝時,郎中令改稱光祿勛,職掌不變。又設期門郎、羽林郎,為皇帝微行出獵時的武裝侍從。衛(wèi)尉掌管各宮門的守衛(wèi),屬官有仆射、公車司馬令等。漢代,衛(wèi)尉統(tǒng)領的軍隊稱南軍。太仆掌管皇帝的輿馬,及軍事用馬的牧養(yǎng)。廷尉掌管刑罰訟獄,是全國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有大獄,皆由廷尉審理。典客掌管接待少數(shù)民族、藩屬國來朝事宜。漢武帝時,改稱大鴻臚,掌管諸侯王、列侯及內附部族朝覲郊迎之事。宗正主管皇族宗室(包括公主)事務。屬官有都司空,掌管對宗室犯罪之人的處置。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谷帛租賦。漢武帝時改稱大司農。漢初,治粟內史僅掌農業(yè)及倉廩,另有“大內”一官與之并行,掌管國家財政。改大司農后,大內為其屬官,稱都內,主管財貨,掌國家的金庫。少府掌管全國山海池澤之稅,以供給皇帝私用,凡皇帝的衣食起居、醫(yī)藥供奉、器物制作等皆在其屬下,因此是宮廷事務的總管。武帝以后,其職權日益縮小,但是其下屬尚書署作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則權勢不斷提高,后來終于脫離少府,獨立成尚書臺,分曹治事(指分科辦事)。實際上,中央朝廷除了九卿,還有一些重要的高級官員,例如:中尉掌管京師地區(qū)的戍衛(wèi)治安。漢武帝時改稱執(zhí)金吾,平時巡邏街市,皇帝出巡則為前導。將作少府主管宮室、宗廟、陵園的土木建筑工程。漢景帝時改稱將作大匠。典屬國掌管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的事務。漢成帝時,典屬國并入大鴻臚。水衡都尉漢武帝時設置,掌管上林苑及諸池航政。
3.加官
秦時有侍中、散騎、中常侍、給事中等官,多由宦官充任,以侍奉皇帝。漢朝沿襲秦制,有侍中、散騎常侍、給事中、諸吏等官號,朝廷官員如具有這些官號,便可隨時出入禁中,以備顧問應對。這些官號被稱為加官。其中給事中可審核尚書奏事,諸吏可糾察彈劾內廷諸官,散騎隨從皇帝乘輿之后,可隨時提出建議。
秦漢地方機構和官職。
秦漢的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縣制。秦是單一的郡縣制,兩漢則郡國并行,仍以郡縣制為主。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西漢平帝時,凡郡國一百三,其中有郡八十三。東漢順帝時,凡郡國一百五,其中有郡七十九。諸郡規(guī)模、情況并不平衡,就戶口幅員而論,有大小之別;就政事難易而論,有劇(難治理)、平(一般)之異;就地區(qū)而論,有遠近、內外之分。諸郡之中,由于京輔之郡地處中心,最為重要,所以京輔太守地位最高。秦的京輔太守名曰內史,掌治京師。西漢景帝時京輔地區(qū)分為左、右內史,武帝時又分而為三,名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統(tǒng)稱三輔。東漢遷都洛陽,京輔太守名曰河南尹。兩漢的京輔太守,均秩中二千石,得'奉朝請',亦即可參與朝會,而一般太守秩兩千石,沒有朝會的資格。京輔太守顯然高于一般太守。無論京輔之郡還是一般的郡,均領轄若干縣。秦漢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縣二級制。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8 年),把全國劃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稱為部或州,各設刺史一員進行監(jiān)察,久而久之,州刺史成了固定的地方行政長官,州也由監(jiān)察區(qū)域變?yōu)樾姓^(qū)域,這樣,漢的地方政府又由郡縣兩級變?yōu)橹?、郡、縣三級。不過,這有一個過渡過程,其最終完成應該說在東漢后期。兩漢的多數(shù)時間內,州僅作為監(jiān)察區(qū)而不是作為政區(qū)出現(xiàn)的。
州官的設置和演變
1.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初為朝廷官職,始置于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4年),是武帝因巫蠱一案而臨時設置的督捕官。所以最初司隸的職責是率領徒隸從事掘蠱并督捕京師奸猾。巫蠱案以后,司隸保留下來,其職為督察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翊)、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弘農七郡。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 年)省司隸校尉,綏和二年(公元前7 年)復置,但稱司隸。東漢沿用舊制,司隸校尉的地位較西漢為高,當時皇帝有特詔,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京師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的常職是督刺三輔、三河、弘農七郡,其職與刺史略同,但由于京輔諸郡是朝廷的所在地,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比較集中,所以司隸校尉有著一般刺史望塵莫及的特權。司隸有持節(jié)的特權,可以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節(jié)即符節(jié),是皇權的象征,持節(jié)者可代表皇帝行事。司隸這種持節(jié)特權在元帝時由于司隸校尉諸葛豐持節(jié)糾察元帝寵臣許章,才被解除。司隸校尉對于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所不糾,對于京師近郡的罪犯,則依照詔令,有捕殺之權。司隸校尉的屬官,有較高的從事和較低的假佐兩類。東漢從事十二人,有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功曹從事,主選署及眾事;別駕從事,主奉引校尉行部錄眾事;簿曹從事,主財谷簿書;兵曹從事,主兵事;其余七郡各一從事主督察,共為十二。假佐為掌各種雜務的小吏。
2.刺史和州牧。秦統(tǒng)一六國后,沒有特劃監(jiān)察區(qū),政區(qū)以郡劃分,郡置守、尉、監(jiān)各一人,監(jiān)即監(jiān)御史,主監(jiān)察,所以郡既是行政區(qū),又是監(jiān)察區(qū)。監(jiān)御史隸屬于御史大夫,掌監(jiān)郡。其地位不高,但權力很大,不僅省察郡守治狀,而且可以監(jiān)軍帶兵。漢初曾一度沿襲此制,目的都是代皇帝監(jiān)察地方官吏。武帝時分全國為豫、冀、兗、徐、青、荊、揚、益、涼、朔方、并、幽、交等十三部州作為監(jiān)察區(qū)。州設刺史一人,秩六百石,位下大夫,秩卑而權重,即有權督刺二千石的郡守。刺史直接受朝廷御史中丞管轄,分別監(jiān)察各州,開始時明確規(guī)定以六條問事: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案,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苛暴,剝截黎元,山崩石裂,襖祥訛官: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阿附豪強,通行貨略,割損政令。六條問事主要是督刺二千石郡守。以后監(jiān)察范圍擴大,凡州內朝廷命官都在督刺之列,并有選舉與劾奏權。刺史每年回京師奏事一次。地方政績如何,全憑刺史上奏,郡守對刺史多敬而畏之,刺史逐漸干預地方行政,積久成制,也就變?yōu)樾姓L官。西漢末期,刺史曾兩度改為州牧,秩為二千石,但真正掌握軍政實權,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是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之后。靈帝中平五年,刺史改為州牧。州牧與刺史的區(qū)別不僅在于六百石變?yōu)槎罄?,更主要的是監(jiān)察官變成了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武帝初置刺史,巡行郡國,無固定治所,屬吏也很少,后來漸有治所,并形成一套幕僚組織。州刺史的屬吏和司隸一樣,皆有從事史、假佐。從事史也叫從事,有別駕從事、治中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部從事史等,假佐一類,亦與司隸略同。
郡守和郡廷官吏
1.郡守。郡設守一人,又稱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為朝廷所任命,代表皇帝治理一郡,所以除對朝廷負責外,在一郡之內則是郡守專制。其職權相當廣泛,凡民政、財政、司法、教育、選舉以及兵事等,可以說職無不總。
(1)辟除權。秦漢時期,郡守及其佐吏丞、尉等雖由朝廷任命,但郡守的幕僚屬吏,則可自行署置。其任用方式,或召、或請、或署,都是辟除的意思。在漢代,除京輔郡屬吏可用他郡人外,一般辟除的郡吏都是本郡人。郡的下層行政長官縣令長是由朝廷署置,郡守不得更調;但遇其不能勝任,則可置守令(代理縣令)以攝理其事。至于真令有缺,郡守則更有權力選署守令。按當時法制,令長有罪必須先請,郡守不得擅自治罪,但事實上,郡守不但擅治其罪,而且可以隨意加以驅逐。
(2)選舉權。漢法規(guī)定,郡守任滿一年后便有選舉權。選舉即由地方選拔向朝廷推舉人才。這種選舉,或為皇帝的特詔,指定其選舉的科條;或為歲貢,依所定科目員額選舉。諸如孝廉、賢良方正、文學、茂才、異等、明經(jīng)以及有道之士等,皆在郡守選舉范圍之內。郡守雖有選舉權,但如果不能選舉人才,或舉而不當,郡守本人也要坐罪。開始察舉尚嚴,以后漸濫,郡守利用選舉權以結私恩,形成了漢代門生故吏的關系網(wǎng),助長了地方與朝廷的離心力量。
(3)自設條教。秦漢郡守可以因地制宜,自設條教,或勸民農桑,或整齊風俗,以及舉辦文化教育等各項地方事業(yè)。其中一些好的條教,往往還被推行到全國。如景帝對蜀郡守文翁在郡中起學館,武帝令天下郡國仿蜀學館建立學校,對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4)賞罰、司法和監(jiān)察權??な剡€具有一郡的賞罰、司法和監(jiān)察權。因郡守有賞罰權,故置功曹,主選署勸勞、議論賞罰;有司法權,故置決曹,主治獄及罪法事。其中司法最重要,政平訟理是郡太守治績的重點內容之一。郡守的監(jiān)察權,主要是監(jiān)察其所屬縣之長吏,其監(jiān)察權是與其任免、賞罰等權相輔相成的。郡守行使監(jiān)察權,必須以時巡行郡內,即所謂'常以春行所主縣',也有的郡守采取私訪的方式??な赜H自巡行所屬縣,按規(guī)定一年一次,私訪則非正式制度。其對屬縣行使監(jiān)察權,主要由督郵分部行縣,分部多少,郡守可視具體情況而定。
(5)生殺予奪權。從法律上來說,郡守并無決殺權,雖罪至死,亦必先奏請,以待秋決。有時因特殊原因,令郡守得便宜從事或以軍法從事,但除這種特許的權力外,太守卻不得專殺,然而這只是法律上的規(guī)定,奏請實際上往往徒具形式,類皆報可,甚至先斬后奏,或以論決為報。隨著郡守權力的膨脹,郡守甚至可擅殺縣令。
(6)兵權??な赜址Q郡將,實際握有一郡兵權。不過秦和西漢時期,地方如有重要軍情,一般是由朝廷命將置帥,郡守不得擅自發(fā)兵。如郡守發(fā)兵,須有皇帝虎符,或邊郡軍情緊急,事后必立即上報。東漢郡守職權漸大,建武中省都尉,并其職于太守,虎符發(fā)兵的制度漸壞,再加上東漢后期鎮(zhèn)壓農民起義及各族反抗的需要,郡守就有了發(fā)兵、領兵之權。一般州郡有事,常由刺史、郡守親自領兵。東漢末,刺史、太守不僅領兵,且可募兵,往往變?yōu)樗饺瞬壳?,父子相襲,造成割據(jù)因素。
(7)財權。郡守治郡,要依靠龐大的郡府組織乃至數(shù)量不等的軍隊。這些都必須有財政開支,還有郡守本人的俸祿,這一切經(jīng)費均由國家撥給,由郡守支配。國家一般是從本郡賦稅收入中撥給,收入少的邊郡則由內郡調撥。按規(guī)定撥給的部分需每年上計,過此則須事先上報奏請。郡守只能在規(guī)定范圍內行使財權,朝廷則通過上計制度控制。但實際上郡縣地方官往往不顧經(jīng)法,附加私調,不統(tǒng)于上計之數(shù),這樣朝廷就無法控制。除正式經(jīng)費和非法私調,各郡還都有一些公田和山澤之利,收入亦由郡守支配。
秦漢郡守官職十分重要,郡守治理的好壞,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興衰,故漢宣帝有良二千石之嘆。因此,朝廷非常注重郡守人選,并根據(jù)其治績給予獎懲。
2.郡廷官吏。
郡守之下的郡廷組織,因任命不同,可分為佐官與屬吏兩類:秩二百石以上者由朝廷任命,有丞、長史、都尉等,謂之佐官;秩百石以下者由郡守自行辟除,如功曹、五官、督郵、主簿等掾史,皆為屬吏。
(1)郡佐官??ぷ艄贋槌⒚伲胸?、長史和都尉。丞佐助郡守,有時可代理郡守行事,如郡守在作戰(zhàn)中死亡,丞有權臨時代理。邊郡設置長史,掌兵馬。東漢時邊郡省丞,由長史主丞之職,而另置將兵長史,專主兵事。都尉,掌佐太守分管軍事。秦時名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 年)更名都尉。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 年)省內郡都尉。都尉秩比二千石,略低于郡守而高出于丞與長史。都內一切軍事行動,均由郡尉具體負責,每年都試,也由郡都尉負責主持。維護境內治安,則是都尉的日常工作。都尉也和太守一樣以時行縣,但不管民事,專司盜賊??の居凶约旱闹嗡蛯俟?。都尉治所,有的與郡守治所不在一縣;都尉屬官,除與太守一樣有丞、掾、史、屬、書佐等文職以外,更多的則是各種武職。
(2)郡屬吏??倮舻陀诳ぷ艄?,由郡守自己辟除,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功曹、五官掾和督郵,為郡府右職。功曹主選署功勞,包括郡吏的任免和賞罰。五官掾是一種榮譽職務,無一定職掌,其實是什么都管,功曹缺任,可以主功曹事,其他曹缺任,則可主其他曹事。東漢時,五官掾常主祭祠,從而列于諸吏之首。督郵主巡行境內,督察長吏,主要是督察縣政。一郡往往分為兩三部或四五部,各設一督郵充當郡守耳目,故督郵多選郡守所信任而又精明能干者充任。第二類是郡守門下親近屬吏,有主薄、主記室史、少府,門下督盜賊、府門亭長、書佐、循行、幹、小史等。主簿無固定職,拾遺補闕,代讀書教、奉送要函、迎接賓客等均為主簿所職。主記室史主記事、簿書等。少府總管太守私人財政,與朝廷之少府性質相同。門下督盜賊主兵衛(wèi),類似郡守的侍衛(wèi)隊長。府門亭長主守府門。書佐主秘書工作,包括記錄、繕寫、起草、宣讀等等。循行為低級散吏,類似門下食客。幹、小史均為郡府做雜務工作的卑末之吏。第三類是列曹,為郡廷各部門辦公機構,戶曹主民戶、祠祀和農桑。比曹主管檢核之事。時曹主時節(jié)祠祀。田曹主田事。水曹主興修水利。將作掾主工程興建。倉曹主倉谷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集曹主各縣上計。漕曹主水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兵曹主征集和輸送兵丁。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辭曹主辭訟事。決曹主決獄。醫(yī)曹主醫(yī)藥事。第四類是上計掾史。地方上計中央,由來已久,最初由地方長官親自上計,西漢時改為守丞,長史代勞,武帝時又有上計掾史隨行,東漢則專由上計掾史上計。第五類是學官。武帝以后,郡國皆立學校,并設學官以管理其事。學官即文學掾(或文學史),其職責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第六類為特設官。因各地物產不同,某些郡特設機構和官吏管理,西漢時由朝廷派出官吏,直屬朝廷某一系統(tǒng),東漢改屬地方,成為郡的屬吏。如鐵官、鹽官、工官、木官、橘官、三服官、都水官等,各設令、丞以主其事。上述六類之外,還有一類是散吏,即閑散而無具體職事的官吏,這類人或以德高望重,志節(jié)清白,才能出眾,而又不愿任職,郡守則以散吏名義養(yǎng)在郡府,待以師友之禮,以備顧問。
郡廷官吏是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由于郡守有權任命屬吏,所以屬吏往往與郡守結為一種私恩關系,他們心目中只有郡守而無朝廷。東漢時,逐漸發(fā)展為對抗朝廷的地方勢力。
縣廷及其基層官吏
秦孝公時把全境劃分為四十一縣。秦統(tǒng)一后有縣多少不可詳考。漢代與縣平級的政區(qū)有國、邑、道。國為列侯所食之縣,邑為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之縣,道為少數(shù)民族所居之縣。西漢時凡縣、國、道、邑千五百八十四,東漢順帝時千一百八十??h以下還有鄉(xiāng)、亭、里等基層組織及其官吏。
1.縣廷官吏??h的行政官署也稱廷或縣廷??h廷官吏由縣令、長,縣丞和縣尉,以及縣屬吏三種官吏組成。
(1)縣令、長。從秦開始,普遍實行了縣萬戶以上置令、萬戶以下置長的制度??h令一般為六百石,高者有的千石,縣長不滿六百石,因所治縣人口少,所以略低于縣令??h令、長在秦簡中又稱為縣嗇夫或大嗇夫,在王莽時曾改為縣宰。秦漢的大部分時間統(tǒng)稱為令長??h令長的職責是掌治其縣,凡縣內一切事務無所不管。有些令長比較勤于政事,注意人民疾苦,因此往往流人附歸,受到人民的愛戴,或挽留,或懷念,或立祠。如果令長得其人選,是能對一縣起良好作用的。漢制,縣令長的銓選途徑較多,或由'察廉',或由'治劇',或由'茂才'、'孝廉',或由'征辟',或由'吏積功',而其主要途徑則是由郎官出補。東漢初期以前,朝廷對于郎選比較重視,縣令長在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比較稱職的。東漢自順帝以后,選官制度日益破壞,地方令長多非德選,而到靈帝時,宦官專權,黃門子弟為令長者滿天下,放肆漁肉人民?;实塾重澵斮u官,致使吏治大壞,東漢亦隨之衰亡。
(2)縣丞和縣尉??h丞和縣尉都是縣佐官。秦時每縣皆有丞,但沒有見到縣設尉的記載,兩漢每縣皆有丞,又設有縣尉??h丞在縣的地位,要高于郡丞在郡的地位??へ┑穆氊焹H僅是掌佐守,郡守可以重用,也可以不重用??h丞則不然,除了佐令長之外,還兼署文書,并主倉事和刑獄囚徒。也就是說,丞佐助令長之外,還能獨立地處理倉、獄等事。倉、獄是縣政中兩件比較重要的事,由縣丞專管,可見其地位之重要。一般說來,每縣只有一個丞,但都城所在地則不止一丞,如西漢長安就有左、右丞??h尉的設置,每縣情況亦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大縣設二人,小縣設一人。所謂大縣小縣,不完全以戶口多寡為限,主要是以地區(qū)范圍的大小而論。都城所在縣,設尉就更多,西漢長安縣有左、右、廣部、明部四尉,東漢洛陽也有東西南北四尉??h尉的選任與令長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原來地位要略低一些,或者多少與武事有點關系,多是從兩千石的掾屬中調選的。縣尉的職責,主要是維持境內治安,掌一縣的軍事。縣尉對于令長有一定獨立性,有時還可與郡廷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而且有自己的單獨治所官廨,有自己屬吏,例如尉史、尉從佐等。
(3)縣屬吏。秦和漢初,縣廷的主要屬吏是令史。武帝以后始逐漸有所變化,形成一套制度和名稱,如分曹置掾之類。在分曹置掾以后,大體和郡屬吏一樣,各有名目和職掌:第一類是功曹和廷掾:功曹職總管內外,是縣廷主要屬吏,所以被稱為'主吏',在屬吏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上可代表縣令長,下可指揮游徼、亭長等。廷掾,相當于郡的五官掾,列曹有缺,均可代值,而在祠祀方面則居于功曹之前,處于首位,另外廷掾經(jīng)常下鄉(xiāng)巡行,充當令長耳目。第二類是門下親近吏:主簿,在縣廷內陸位僅次于功曹,但比功曹親近,為諸門下吏之長。主記、錄事,掌記事和文書。小府,又稱少府,主出納、餉糧及金銅錢布。門下游徼,門下賊曹,掌督盜賊。第三類是列曹:其主管民政方面的有戶曹,主戶口名籍婚慶祠祀諸事;田曹,主勸課農桑;時曹,主農時節(jié)氣;水曹,主水利之事;將作掾,主土木興作。主管財政方面的有倉曹,主收民租;金曹,主收市租。主管交通方面的有集曹,主供納輸;法曹,主郵驛科程事;道橋掾,主修閣道;廄嗇夫,主飼養(yǎng)。主管軍事方面的有兵曹,主兵事;庫嗇夫,主兵械,尉曹,主卒徒轉運。主管司法治安方面的除賊曹外,還有獄掾史、獄司空,主決罪和牢獄;傳舍、候舍吏,監(jiān)督行人;守津吏,督守津口;市掾,主市租和治安;少數(shù)民族雜居之縣又設盟掾,主少數(shù)民族事務。第四類是校官,漢代縣的學校曰校,置經(jīng)師一人,主教育。第五類是散吏,其職與郡散吏略同,而地位低于郡中散吏。2.鄉(xiāng)里官吏??h下的最基層是鄉(xiāng)、亭、里等組織,鄉(xiāng)里基層官吏雖非朝廷正式任命,但其地位至為重要,舉凡國家賦稅、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獄訟、治安等,無不由鄉(xiāng)里官吏承擔。秦漢鄉(xiāng)里官吏情況各不相同,大體可以分為三類:(1)以嗇夫為主的鄉(xiāng)官。秦漢之制,縣以下分為若干鄉(xiāng)。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西漢平帝時有縣、道、邑、國千五百八十七,有鄉(xiāng)六千六百二十二,平均每縣轄四鄉(xiāng)有余?!逗鬂h書·郡國志》有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注引《東觀書》永興元年(公元153 年)鄉(xiāng)三千六百八十一,平均每縣轄三鄉(xiāng)有余。鄉(xiāng)的官吏有嗇夫、三老、鄉(xiāng)佐和游徼。嗇夫是鄉(xiāng)中的主管官吏,職掌聽訟與收賦稅。嗇夫根據(jù)其鄉(xiāng)大小又有區(qū)別,一般大鄉(xiāng)設有秩嗇夫,或簡稱'有秩',秩百石,郡所署為在冊之吏;一般的小鄉(xiāng)則設一嗇夫,不名有秩,即不屬國家正式官吏。三老是主管教化的鄉(xiāng)官,往往設于大鄉(xiāng),選德高望重的耆老充任,三老不是行政職務,亦無俸祿,但在當時的地位很高,往往列于嗇夫之前。鄉(xiāng)佐是嗇夫的助手。游徼,掌徼循盜賊,直屬于縣廷,也可說是縣廷派往鄉(xiāng)間的巡察吏。
(2)亭長和亭吏。亭和鄉(xiāng)是同一級的單位,但其設置的地點與作用不同。設在城市中的亭,是縣以下里以上的單位,亭下轄里,如同鄉(xiāng)下轄里一樣。設在鄉(xiāng)村中的亭,稱為鄉(xiāng)亭,往往是鄉(xiāng)村中的一個小集鎮(zhèn),或處于交通要道之上。這樣的鄉(xiāng)亭具有客舍和郵傳的作用,而鄉(xiāng)亭官吏同時又負有督禁盜賊的責任。亭的主要官吏是亭長,由縣廷任命,職責是維持地方治安,并聽從縣尉指揮。亭長之下有亭佐,佐助亭長;有亭候,主候望盤察行人;求盜,主求索盜賊等。
(3)里正、典和老。鄉(xiāng)下設里,里下又有什伍,什伍指五家或十家的組織,幾個或十幾個什伍組織構成里。里有里正,或稱里魁,兼有官民二重身份,負責一里事務。什伍組織,按秦制是主五家者曰伍老,主十家者曰什典,漢代則一般通稱什長、伍長。里正、典和老不是專職官吏,其責任是率里鄰相互扶助,里中出有非常事故,及時稟告官府。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特設官
秦漢時期,是我國多民族封建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時期。朝廷在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區(qū)設官建職,有屬國都尉和持節(jié)領護諸官,秩皆為二千石或比二千石,相當于內陸郡守。這些特設行署,有些類似今日的自治區(qū)。
1.屬國都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四萬余眾降漢,武帝置五屬國以處之。從此,朝廷對于降附或內屬的少數(shù)民族,均設屬國,如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五鳳三年(公元前55 年)置西河、北地屬國以處匈奴降者。東漢屬國更多,而且擴展到東北和西南地區(qū),故《后漢書·竇融傳》注有'漢邊郡皆置屬國'的說法。屬國的最高長官即名屬國都尉,和一般都尉僅典武職不同,還兼理民事,'治民比郡'。都尉之下有丞、候、千人,還有主簿。兩漢屬國都尉的設立,不僅對加速民族融合、互相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起一定的作用,而且對開發(fā)祖國的邊疆、保衛(wèi)邊疆地區(qū)的安全以及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持節(jié)領護諸官。朝廷對于更邊遠一些地區(qū)'叛服無常'的少數(shù)民族,往往派一些臨時的加官,即所謂'持節(jié)領護'諸官。(1)使匈奴中郎將: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始于西漢武帝時, 到西漢后期逐漸成為定制,但當時都只是臨時的出使任務,雖'持節(jié)'而并無'領護'職權。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主要與南匈奴打交道,由于南匈奴多次請求,朝廷始正式設立'使匈奴中郎將'這一官職,并有'衛(wèi)護'或'監(jiān)護'的職權。使匈奴中郎將,史書中有時簡稱中郎將或匈奴中郎將,或者又稱為護匈奴中郎將、領中郎將、行中郎將以及北中郎將等。其職是持節(jié)出使,監(jiān)護南匈奴,故有一定的臨時性和獨立性,官屬則隨事而設,并不固定,主要是從事和掾、史等。使匈奴中郎將的設立,對防御北匈奴的侵擾,保衛(wèi)漢朝邊塞安全起一定作用。(2)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后,西域諸國逐漸歸附漢朝,至漢宣帝時,始置西域都護府,以鄭吉任西域都護,都護西域三十六國,以后又增至五十余國,其范圍大體上相當于今天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我國新疆地區(qū)?!稘h書·西域傳》說:最凡國五十,自澤長、城長、君、監(jiān)、吏、大祿、百長、千人、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
雖然保留'國'的名稱,實則成為都護管轄下的自治區(qū)。王莽時期,西域不通。東漢或通或絕,西域都護時置時廢,有時僅置護西域副校尉或軍司馬,延光二年(公元123 年)改置西域長史,直至東漢末年。西域都護的屬官,有副校尉一人,秩位較高,類似都護助手,為都護副職。丞一人,類似管文書的官吏。司馬二人,職位約略相當于軍中司馬。侯二人,負責守望。千人二人,為帶兵的低級軍官。此外,都護還兼領屯田區(qū)的田官,如戊己校尉,屯田車師,雖單獨置府,但亦受都護節(jié)制。
(3)護烏桓校尉:烏桓原是東胡族的一支,武帝時正式與漢朝發(fā)生關系并臣屬漢朝,武帝置護烏桓校尉,擁節(jié)監(jiān)領烏桓。東漢因之,或稱領烏桓校尉,或簡稱烏桓校尉。其主要官屬為長史和司馬,與其他持節(jié)使官相同。護烏桓校尉的設立,對于保衛(wèi)北疆、開發(fā)東北起過一定作用。
(4)護羌校尉: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漢武帝時為孤立匈奴,始置護羌校尉。東漢因之,不過時置時廢。護羌校尉'主西羌',即持節(jié)領護西羌。從東漢實際情況看,主要是鎮(zhèn)壓羌族人民的起義,隔絕西羌與匈奴的交通;但在護羌校尉主持下,沿河兩岸廣置屯田,修渠治溝,種植五谷,發(fā)展畜牧,對河西地區(qū)的開發(fā)也起過一定作用。護羌校尉的主要屬官是長史和司馬二人,秩皆六百石,又有護羌從事。
綜上所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特設職官,開始都帶有臨時差遣的性質,以后才逐漸變成常設職官。這一變化反映了這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兩漢朝廷的關系,同時也標志著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