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心臟之癥的中醫(yī)療法
一、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醫(yī)學屬“心悸”、“怔忡”、“水腫”、“喘證”等范圍。本病是以心為主,又累及中醫(yī)所說的肺脾肝腎功能的一種病證。其誘因與外邪的反復(fù)侵襲、勞累過度以及臟腑失調(diào)等因素有關(guān)。慢性心力衰竭發(fā)展過程中,與肺、肝、脾、腎關(guān)系密切,初起多在心肺兩臟,日久則及脾、肝、腎,病理以虛為本,本虛標實,本虛指心氣陽虛或陰血虛,標實為血瘀水腫,且氣、水、血三者又相互為病,相互轉(zhuǎn)化,正虛邪實往往相互因果為患。

    1、氣虛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改變:中醫(yī)學認為心主身之血脈,血在脈中運行,心是主導(dǎo),是動力,這種動力主要是指心氣的作用,與“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的理論是一致的。清代名醫(yī)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也曾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下達血管。”血行無力,血流不暢,瘀阻經(jīng)絡(luò),就會影響到各臟腑功能,而出現(xiàn)紫紺、舌質(zhì)紫暗或瘀點瘀斑肝腫大以及肺瘀血所導(dǎo)致的呼吸困難。

    2、心腎陽虛是心源性水腫的主要病機:中醫(yī)認為,水液代謝與肺、脾、腎有關(guān)。心陽旺盛,心血充盈,則血運正常,反之則血液瘀積、腫脹、水腫,提示心陽虛衰,日久影響到肺脾腎功能,引起肺氣壅滯,升降失常,血瘀不暢,氣不化水,故水腫的產(chǎn)生與陽氣虧損,脾氣不足,肺氣失宣,腎陽不振有關(guān)。

    3、溫陽利水、益氣化瘀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法則:溫陽、益氣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措施,利水是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活血化瘀貫穿治療的始終。

    基本方:生黃芪30g  桃仁12g  川芎10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  附子12g  豬苓15g  茯苓15g  白術(shù)15g  白芍15g  桂枝12g  澤瀉12g  車前子18g  車前草18g。

    該方以補陽還五湯、真武湯合五苓散為基礎(chǔ)方加減化裁而來,方中真武湯溫陽利水,補陽還五湯益氣化瘀,五苓散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加車前子、車前草加強行水消腫之功,全方合奏溫陽利水、益氣化瘀之效,切中心力衰竭之病機,故收效甚捷。方中附子、黃芪、桃仁、川芎、當歸、紅花均有強心作用,可明顯增強心肌收縮力,并兼有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huán)與抗凝作用。生黃芪、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車前草利水消腫。中藥強心利尿藥作用溫和持久,不易引起體內(nèi)電解質(zhì)紊亂,這正是中醫(yī)抗心衰的特色。

    4、靈活加減用藥   如患者癥見夜寐不安、驚悸怔忡者,于基本方中加酸棗仁、知母、夜交藤、遠志養(yǎng)心安神;癥見胸悶不舒者加瓜蔞皮、薤白頭、半夏寬胸散結(jié);癥見咳喘者當辨虛實,咳嗽喘滿,痰多黃稠不易咯出者,多為痰熱壅肺,宜加黃芩、天竺子、桑白皮清熱瀉肺滌痰;喘甚咳微、氣不得續(xù),汗出肢冷為肺腎兩虛,宜加仙靈脾、鹿角片、補骨脂補腎納氣;納差嘔惡者加姜半夏、黃連、干姜等。

二、過早搏動

    早搏屬祖國醫(yī)學“心悸、怔忡”范疇。在《傷寒論》中有用益氣養(yǎng)陰、補血復(fù)脈的炙甘草湯治心動悸、脈結(jié)代的記載,從虛施治。脈結(jié)代一癥,病因復(fù)雜,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是其病機特點,辨虛實是為臨床辨證的關(guān)鍵。虛者,或心陰不足,或心陽不振,或心氣虧虛,或血不養(yǎng)心,或氣陰兩虧;實者,本虛而標實也,或氣滯,或血瘀,或挾痰飲,或痰蒙心竅,臨床中治療早搏有三張基本方:①苦參15g  桑寄生30g  炙甘草15g  桂枝12g  防己20g。②附子9g  當歸15~30g  炙甘草6~9g。③黨參(或北沙參)15g  麥冬9g  五味子6~9g。其中1方為虛實通用之方,必要時可與2、3方合用。如兼見虛煩艱寐,可合黃連阿膠湯同用;挾痰濕者可合溫膽湯、十味溫膽湯、導(dǎo)痰湯等方;見氣滯胸悶者可參入瓜蔞薤白酒湯類;挾飲邪者可參入真武湯、苓桂術(shù)甘湯之類;有瘀血者可據(jù)情選入失笑散、通竅活血湯、復(fù)元活血湯等方。同時,凡見脈結(jié)代,總有氣血不利之處,盡管其全見虛象,而無氣滯血瘀之證,必須在方中適當加入行氣活血之品。如早搏系由冠心病所致,當按冠心病辨證施治,同時參考上法。如由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早搏,在其早期可加用銀花、連翹、板蘭根等清熱解毒、抗病毒的藥物。具體治療時常分5個基本證型,隨證施治,靈活變通。

    1.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癥見心悸氣短,頭暈乏力,自汗,動則易作心律失常,苔薄白,舌質(zhì)淡紅,脈細弱結(jié)代。若見形寒肢冷,面色(白光)huang 白,或有水腫,動則氣短氣急,舌淡,脈沉細,則為心陽不振之證 。治療以四君子湯加黃芪,補益心氣。如兼有神疲乏力,不耐疲勞,怠惰嗜睡,頭暈等癥。據(jù)李東垣的經(jīng)驗,是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元氣不能上輸于心,可用補中益氣湯。如有心陽不振之證,則與真武湯合用,補心助陽。若兼見脾腎陽虛者,真武湯可與理中湯合用。

    2.心陰虧耗,氣陰兩虧:癥見心悸易驚,心煩失眠,口干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津而不干,屬氣陰兩虧。治宜滋養(yǎng)陰血,寧心定悸,可用天王補心丹(天冬、玄參、生地、當歸、丹參、人參、茯苓、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朱砂、甘草)。兼有嚴重失眠心煩者,為有火旺之證,可合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兼有肝腎陰虧的證狀,如頭暈、耳鳴、煩熱、腰酸、遺精等,可合用知柏八味、大補陰丸、一貫煎等。氣陰兩虛者,可用生脈散、炙甘草湯(炙甘草、人參、生地、桂枝、生姜、麥冬、阿膠、麻仁、紅棗)。用炙甘草湯的關(guān)鍵是應(yīng)按《傷寒論》中的比例使用:4:2:16:3:3:8:2:8:30枚。特別是炙甘草和桂枝兩味不可輕用。

    3.心虛膽怯:癥見心悸,善驚易恐,遇驚則心悸,坐臥不安,少寐多夢,食少,惡聞聲響,苔薄,脈細帶數(shù)或虛弦、結(jié)代。治宜養(yǎng)心安神,鎮(zhèn)驚定志,可用平補填心丹(龍齒、朱砂、人參、山藥、肉桂、五味子、天冬、生地、熟地、遠志、茯苓、棗仁、茯神、車前子)。如夾痰者,其苔膩,可用十味溫膽湯(陳皮、茯苓、半夏、甘草、人參、熟地、棗仁、五味子、遠志、枳實)。

    4.痰飲內(nèi)停,心脈瘀阻:癥見心悸,短氣,胸脘痞悶,痰多,食少,眩暈,惡心,渴不欲飲,苔白膩,有飲邪則苔滑膩,脈弦滑結(jié)代。如見胸痛時作,胸悶心悸,唇甲青紫,舌質(zhì)暗或瘀斑,脈澀結(jié)代,為有瘀阻之證。治療宜理氣化痰,可用溫膽湯或?qū)禍?,若兼便秘者可加芒硝或生川大黃。兼見失眠,煩燥,口干苦,舌紅苔黃膩者(或干膩)為痰火內(nèi)擾,可用黃連溫膽湯。兼有飲邪者,可合苓桂術(shù)甘湯,或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心脈瘀阻者可用血府逐瘀湯(生地、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柴胡、赤芍、枳殼、甘草、桔梗、牛膝)。臨床上痰瘀常?;ゼ?,兩法當應(yīng)兼用。心脈瘀阻一證,也常與上述各證相兼,治當權(quán)衡。

    5.肝郁氣滯,陰陽失調(diào)   癥見情志不暢,胸脅苦滿。月經(jīng)失調(diào),經(jīng)行腹痛,經(jīng)前乳房結(jié)塊脹痛,煩燥,月經(jīng)前后心悸加重,苔薄,舌淡紅脈弦。若見面部時有烘熱,汗出,怕冷手足欠溫,心煩,易作口舌潰瘍等證,為陰陽失調(diào)之象。于更年期更為易見。治療用逍遙散,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寧心,可與甘麥大棗湯合用。陰陽失調(diào)者,可用二仙湯合生脈散加生熟地。

    其他常用方藥:

    1.酸棗仁湯:棗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適用于各種辨證類型的心悸、失眠證。

    2.本證中,胸悶是常見癥狀:苔膩者可用丹參飲或瓜蔞薤白半夏湯,苔不膩者,宜用郁金、瓜蔞皮。

    3.臨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的中藥,據(jù)報道和我的臨床體會,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桑寄生 :宜重用,30g以上,據(jù)實驗研究,有類異搏定樣作用。有鎮(zhèn)靜及舒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及抗垂體后葉素等作用。②萬年青根:30克以上,有強心、抗心律失常作用。③炙甘草:20g以上。有鹽皮質(zhì)類固醇,糖皮質(zhì)激素相似作用,抗變態(tài)反應(yīng)作用,有免疫抑制作用。④苦參:15g以上,有“奎尼丁樣效應(yīng)”。 ⑤虎杖:20g以上,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以上幾味,在各種辨證類型中均可選用。⑥附子:12g以上,有強心、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脈流量、鎮(zhèn)靜等作用及某些植物神經(jīng)藥理活性。⑦桂枝:12g以上。⑧黃連:6g以上。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黃連素)及鎮(zhèn)靜作用。以上兩味,宜結(jié)合辨證選用。

三、室上性心動過速

    本病屬中醫(yī)“心悸”范圍,多數(shù)病人的主癥是心悸伴胸悶或胸痛、氣短、乏力、脈象呈疾脈。疾脈是室上速的特征,它的特點是脈的搏動速度很快,一呼一吸脈來七八至,相當于脈搏120次/分以上,脈來急疾,所以叫做“疾”。

    疾脈本身主陽熱亢盛,陽亢無制,真陰耗損之證。在心律失常病中,疾脈的主要病機是心的氣陰虧耗,血脈瘀阻,瘀久化熱,熱邪亢盛。由于心主血脈,臨床所見脈象尤能反映心臟病變的狀況,心臟的病變必然反映在脈象上,所以臨床遇有脈證不符時,常需舍證從脈。因此在診治室上速時要緊緊抓?。?#8220;疾脈是陽熱證”這一關(guān)鍵,然后再進一步辨別心脈瘀阻產(chǎn)生的不同途徑,辨別虛實。若疾脈產(chǎn)生在其他疾病基礎(chǔ)上,辨證則應(yīng)服從這些疾病。

    1.痰火擾心:常因患者平素為痰熱內(nèi)蘊之體,復(fù)因郁怒、肝失條達,胃失和降,脾胃運化失司,水谷之精微聚而成痰,氣郁化火,痰熱擾心而成本病。臨床癥見心悸不安,胸悶煩躁,頭暈失眠,痰多,口干苦,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豁痰,寧心安神,常用黃連溫膽湯化裁:黃連6g  半夏12g  茯苓15g  陳皮9g  甘草6g  枳殼12g  竹茹9g  靈磁石30g(先煎) 棗仁12g。若熱盛者加山梔、黃芩各10g;火郁傷陰,見舌質(zhì)紅少津、脈細數(shù)者,用丹梔逍遙散:丹皮12g  山梔12g  柴胡12g  當歸12g  白術(shù)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炙甘草9g  另加生地、石斛、麥冬各12g  以清熱養(yǎng)陰解郁。

    2.陰虛火旺:若患者素體虧虛或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不足;或陰虛之人,外邪入里,郁久化熱,傷及心陰,心失所養(yǎng),均可導(dǎo)致陰虛火旺而引起本病。治療宜滋陰降火,養(yǎng)心寧神,方選朱砂安神丸加減:生地20g  酸棗仁12g  當歸12g  麥冬12g  柏子仁12g  黃連6g  甘草6g  百合12g。若心悸甚者,癥見心動如躍,心煩易怒,口苦,脈弦細數(shù),加黃芩、白芍、阿膠(烊化分沖)以增強清熱養(yǎng)心之效。

    3.氣陰兩虛:亦有患者久病不愈,耗傷心血,或失血之后,虛而不復(fù);或脾胃虛弱,不能生化氣血,氣虛則心無所主,血虛則心失所養(yǎng)均可致本病。癥見心悸不寧,心煩失眠,氣短乏力,舌紅少津無苔,脈沉細數(shù)。治宜益氣養(yǎng)陰為主,寧心安神為輔。方選生脈散加減;若見脈結(jié)代,用炙甘草湯;偏于陰虛,用天王補心丹。若腎陰不足,癥見腰膝酸軟,目眩耳鳴者,加首烏20g  枸杞12g  龜版12g  鱉甲12g以滋腎養(yǎng)陰。若兼心脈血瘀,胸悶刺痛,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數(shù),加丹參15g  郁金12g  桃仁12g  川芎10g。

    4.如果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則應(yīng)把兩者結(jié)合進行辨證治療。

四、心房顫動

    房顫在中醫(yī)學中屬“心悸”、“怔忡”、“促脈”的范疇。臟腑虛損為本病的發(fā)病基礎(chǔ)。常因各種原發(fā)病或其他因素如先天稟賦不足、勞欲過度、后天失養(yǎng)等,使心氣耗傷而致心氣不足,血脈瘀阻,乃致心律失常。若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瘀久化熱;或熱邪內(nèi)侵,壅遏于里,氣機逆亂,而發(fā)本病。也可由久病傷氣,勞心過度或重病失養(yǎng),耗傷心陰,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耗傷陰血而引發(fā)本病。

    一般將房顫分為兩階段治療:

    1. 發(fā)作期的治療:根據(jù)各種房顫發(fā)作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動則加劇。乏力、口干、頭暈、心煩、舌紅有瘀斑或瘀點,苔薄白,脈結(jié)代等證屬氣陰虧虛,心血瘀阻。方用生脈飲和補陽還五湯加減?;痉剑狐h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  生黃芪30g  桃仁12g  棗仁12g  川芎12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  烏梅9g  靈磁石40g(先煎);亦有患者出現(xiàn)心悸怔忡,胸悶胸痛,氣短頭暈,唇甲青紫。舌質(zhì)紫暗,舌苔白膩或有瘀點,脈沉澀結(jié)代,治宜活血化瘀,除痰通絡(luò),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瓜蔞皮15g  薤白頭10g  半夏12g  生黃芪30g  桃仁12g  棗仁12g  川芎12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凡伴有心悸氣短者均可合用真武湯(附子、茯苓、豬苓、白術(shù)、白芍) 。陰寒凝滯、心絡(luò)不通、胸痛肢冷,加附子12g  桂枝12g;若濕熱內(nèi)阻,口苦脘痞,苔黃膩,可先用溫膽湯加黃芩、川厚樸、滑石、米仁,以清熱利濕,膩苔化開后,再用活血通絡(luò)方藥。

    2. 復(fù)律后的治療:房顫因勞累、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復(fù)發(fā)。腎為先天之本,為元陰、元陽之所寄,是五臟六腑之根,對整個機體有溫煦、滋潤作用。心依賴于腎的滋助才能發(fā)揮心主血脈的功能。故采用補腎化瘀法。擬方:鹿角片10g  仙靈脾20g  桑寄生30g  生地20克、熟地20g  生黃芪30g  桃仁12g  棗仁12g  川芎12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  苦參20g  靈磁石40g(先煎)。真武湯也可選用。

五、房室傳導(dǎo)阻滯

    據(jù)房室傳導(dǎo)阻滯的證侯表現(xiàn),可將本病歸之于眩暈、心悸、怔忡或暈厥等范疇。在脈象方面,本病以緩、遲、結(jié)脈為主,有時與代、促、細、弱等脈相雜。臨床應(yīng)根據(jù)脈象情況辨證施治:①緩脈:本病中多見于一至二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患者。②結(jié)脈:本病中多見于二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患者,以脈率不快或緩慢兼有間歇為結(jié)脈特點。③遲脈:本病中多見于三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患者,以脈率遲緩小于50次/分,律齊為特點。

    本病病位在心,而心陽不足,心氣虛損,血脈鼓動無力為其主要病機。但也見于心陰不足,心失濡養(yǎng)而致心脈搏動徐緩者,“心本乎腎”,腎為陰陽之根,為先天之本。若腎陽虧虛不能助心陽搏動,腎陽強壯,心陽當然也可得以扶植。所以心脈正常運行也“資始于腎”。由于本病臨床上多以心腎陽氣不足為主,故應(yīng)心腎同治,氣血兼顧。以益氣溫陽活血為法。

    基本方:附子12g  仙靈脾20g  桂枝12g  生黃芪30g  川芎12g  當歸12g  黨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  炙甘草6g  白芍12g  木通6g  細辛6g。方中附子配仙靈脾,以通行十二經(jīng)脈,振奮心腎之陽;伍當歸四逆湯能和營活血,調(diào)暢心脈;合參、芪,則補益元氣,鼓舞血行;又以麥冬、五味子養(yǎng)心護陰,兼制陽藥之燥烈;諸藥相配,具有溫壯腎元、振奮心陽、益氣活血、利血脈之功效。兼痰濕者,證見胸悶,苔白膩,脈結(jié)代,加瓜蔞皮、薤白頭、半夏;兼脾腎陽虛加補骨脂、山藥、仙茅、白術(shù)、鹿角片等。

六、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

    病竇的發(fā)病關(guān)鍵是“寒”,即陰寒或寒痰凝結(jié),而心腎陽虛是其根本因素,血脈瘀阻是其重要環(huán)節(jié)。引起血脈瘀阻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心腎陽虛,寒瘀內(nèi)生  稟賦薄弱,或老年臟氣虛衰,勞倦過度,房事不節(jié),久病失養(yǎng),暴病傷陽等均可導(dǎo)致心脾腎陽虛,陰寒之邪內(nèi)生,寒邪主凝, 遂致心脈瘀阻。

    2.心脾腎虛,寒痰凝結(jié)  脾腎陽虛,心陽失于溫煦,則心脾腎陽虛,虛寒內(nèi)生,脾腎之陽在人體三焦水液代謝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脾腎之陽可相互濟生,腎陽可溫煦脾陽,脾陽可補充腎陽,故脾腎陽虛可同時存在,導(dǎo)致水液代謝紊亂,水濕內(nèi)停,痰濕與寒相結(jié),凝滯血脈而致心脈瘀阻。

    此外心脾腎陽虛日久,陽損及陰,陰血不足,而罹本病。

    總之,病竇的發(fā)病關(guān)鍵是“寒”,其病在心,涉及心脾腎三臟,由心脾腎陽虛而致,亦由寒痰凝結(jié),郁久化熱,致使時而出現(xiàn)熱證者,為病竇快-慢綜合征.

    重點辨脈:病竇各種脈象形成的機制,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認識病竇患者心率或節(jié)律的異常改變,遲脈是病竇常有的脈象,是由于臟腑虛損,陽虛陰損,氣虛寒凝所致。腎主命門為陽氣之根本,陽虛尤以腎陽虛為主。若遲脈與數(shù)脈交替出現(xiàn),表明這種脈象是疾病處在陽損及陰,寒熱交錯的階段。澀脈是指脈細而遲,往來艱澀,遲鈍不暢,多因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結(jié)脈表現(xiàn)脈率緩慢,時而以止,止無定期,其病因為氣滯血瘀,痹阻心陽,血脈不通而產(chǎn)生間歇脈。代脈是指脈來中止,良久復(fù)動,止有定數(shù)的脈象異常,其病因多因氣衰,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極脈、脫脈為脈率較快的異常脈象,常為陰氣虛脫的征兆。綜述病竇之脈象,概括其病機為陽虛陰虛、氣血虛損,氣滯血瘀。

    病竇患者的脈象以遲、結(jié)為多見,臨床表現(xiàn)以氣短、胸悶、疲乏無力、畏寒肢冷、眩暈黑蒙為主癥,舌質(zhì)多為淡紫舌。綜合舌脈證,其治療應(yīng)抓住心腎脾三臟之陽虛及在病證過程中兼可見到不同程度的氣虛、陰虛、血瘀、痰濕等方面,重用溫補方藥。由于溫補方藥具有溫性、熱性和補益扶正的功能,能助陽溫通、消散陰寒,故既能糾正虛寒之性,又能治療陽氣之不足。由于陽虛、氣虛可引起血行不暢、氣機郁滯、痰濁內(nèi)蘊、心脈瘀阻等癥狀。因此,臨床上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在以溫補方藥為主的基礎(chǔ)上,適當配合行氣、活血、化痰、養(yǎng)陰之品,標本兼治,往往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基本方:生黃芪30g  黨參15g  附子10g  桂枝10g  仙靈脾20g  巴戟天12g  鹿角片10g  熟地20g。氣陰兩虛者加北沙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方中黃芪、黨參益氣強心;附子、桂枝、鹿角片溫陽通脈;仙靈脾、巴戟天溫補腎陽;熟地滋陰,也是大隊溫陽燥熱之品中的佐藥。兼瘀血加桃仁12g  川芎10g  紅花6g  地龍12克;兼氣滯者加柴胡12g  枳殼12g  郁金12克;兼痰濁者加瓜蔞皮15g  薤白頭10g  半夏12g。有經(jīng)驗報導(dǎo)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臨床也可應(yīng)用。

七、室內(nèi)傳導(dǎo)阻滯

    本病屬中醫(yī)學“胸痹或心痹”范疇,臨床以心悸、胸悶為主要表現(xiàn),可伴胸痛、氣短、乏力等。脈象在節(jié)律或頻率方面可無明顯異常。常出現(xiàn)細脈、弦脈或滑脈等脈象。

    本病的病機關(guān)鍵為心脾兩虛,濕邪停蓄,導(dǎo)致心脈痹阻,血流不暢而發(fā)病。凡思慮過度,大病久病,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先天稟賦不足均可使心脾氣虛,脾虛則失于健運而心失所養(yǎng),心之氣陰失養(yǎng)而虧虛,或脾不運化水濕,水濕痰飲內(nèi)停,終致心脈瘀阻而患本病。

    1.心氣陰虛、心脈瘀阻:癥見心痛時作,心悸氣短,胸悶憋氣,疲乏無力,口干欲飲,大便偏干,舌質(zhì)暗紅或嫩紅裂,少苔或薄白苔,脈細弱或弦細。治療宜益氣養(yǎng)陰,理氣通脈?;痉剑禾訁?2g  麥冬12g  五味子6g  生地、熟地各20g  生黃芪30g  桃仁12g  川芎12g  紅花6g  細辛6g  木通6g  佛手12g  桂枝12g  白芍15g  炙甘草6g  當歸12g。

    2.心脾不足、痰瘀內(nèi)阻:癥見心痛時作,心悸,氣短,乏力,胸脅苦滿,脘腹痞脹,二便不爽,納不佳,舌胖質(zhì)淡暗,苔白厚膩,脈沉細而滑或弦滑。治療宜益氣通脈,理氣化痰?;痉剑狐h參12g  生黃芪30g  升麻12g  當歸12g  陳皮 6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炙甘草6g  砂仁、蔻仁各6g(后下),柴胡12g  香附12g  川芎12g  枳殼12g  茯苓12g  半夏12g  丹參20g  檀香6g。

八、高脂血癥和高脂蛋白血癥

    本病屬中醫(yī)“痰濕”、“血瘀”范圍。因其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很難使人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是在檢查化驗時才發(fā)現(xiàn)血脂增高,不少患者是在發(fā)生了心慌、胸悶痛、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甚至偏癱等心腦血管病后,才到醫(yī)院就診。但治療效果多不理想。我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本病患者多數(shù)伴有腰膝酸軟,虛浮乏力,形體肥胖,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低下,脈沉等癥狀。結(jié)合此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的特點,本病的病機關(guān)鍵在于脾腎虧虛。

    脂質(zhì)來源于津液,是津液的一部分,它的生成、輸布和排泄亦屬脾腎所主。正常情況下,脾腎氣旺,能夠溫煦、運化和推動臟腑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津液、膏脂的正常輸布、轉(zhuǎn)化、利用和排泄。若因年老體弱,或稟賦不足,或久病、房室過度使脾腎虧虛,腎陽不足,易致津液、脂質(zhì)的代謝失常,則膏脂的轉(zhuǎn)化、利用減少,而積于血中。

    膏脂在體內(nèi)堆積,內(nèi)而臟腑經(jīng)絡(luò),外而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膏脂不能被機體利用,而作為一種病理產(chǎn)物,也就是一種致病邪氣。脂濁堆積的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癥狀也不同,但總的來說,引起的病理變化為氣血、津液運行受阻,形成氣、血、痰、濕郁結(jié)諸癥,郁久可以化火。如脂濁在血液內(nèi)堆積,沉積于血管壁,形成瘀斑,影響氣血運行,可出現(xiàn)疼痛、麻木等癥;脂濁積于臟腑,可使臟腑功能失常,如積于肝,使肝失疏泄功能失常,出現(xiàn)脅痛、肝腫大等癥。如積于胸,可出現(xiàn)胸部悶痛??傊?,脾腎虧虛使津液、脂膏代謝失常,脂質(zhì)內(nèi)生,氣血運行不利,產(chǎn)生了痰濁及血瘀,而這種病理產(chǎn)物,再進一步作為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疾病,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根據(jù)病機,我在臨床上運用健脾補腎化瘀法取得了較好療效,基本方:黨參12g  生黃芪30g  仙茅15g  白術(shù)12g  茯苓12g  甘草6g  南星12g  半夏12g  陳皮9g  菟絲子15g  黃精20g  女貞子15g  丹參30g  仙靈脾20g  車前子15g  生山楂15g  枸杞子12g  紅花6g  桃仁12g  川芎10g。方中仙靈脾、仙茅溫腎助陽,菟絲子、黃精、女貞子、山茱萸肉、枸杞子補腎益精,丹參、紅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使氣血流通;黨參、生黃芪、白術(sh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南星、車前子、山楂健脾化濁。眾藥相得益彰,共奏補腎益精,溫陽化瘀之效。

    在臨床治療上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1.對有脾腎虧虛癥狀的中老年人,要高度警惕高脂血癥,進行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會使患者大大減少高脂血癥所引起的心腦血管等并發(fā)癥。

    2.在本病的治療上,健脾補腎活血化濁應(yīng)同時應(yīng)用,使正扶邪祛,陰平陽秘,脂濁自消。

九、高血壓病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于“眩暈”、“頭痛”、“肝陽”、“中風”等證范疇,與肝、腎兩臟有關(guān),體質(zhì)的陰陽偏盛或偏虛,氣血功能失調(diào)是發(fā)病的內(nèi)在因素。病機關(guān)鍵及由于情志不遂、飲食失節(jié)、內(nèi)傷虛損引起陰陽氣血平衡失調(diào)所致,病變部位主要在肝腎,兼及心脾。病損臟器不同,其病理機制、臨床表現(xiàn)亦有表現(xiàn)差異。病變在肝,多由于精神激動或憂愁思慮,導(dǎo)致肝郁氣滯,疏泄升發(fā)太過,肝陽偏亢或郁而化火,肝陽肝火上擾清竅。臨床表現(xiàn)以頭腦脹痛、眩暈口苦為主,病屬實證;病位在腎,多由于秉賦不足或煩勞過甚或房室過度,導(dǎo)致腎精虧耗,腎陰虛損,既不能上充腦髓,又不能下涵肝木,以致肝陽上亢。臨床表現(xiàn)以頭腦空痛、眩暈腰痛為主,病屬虛證或虛實夾雜證。高血壓病因復(fù)雜,病機多端,臨床診治當首辨虛實、或補或瀉、方不致誤。一般而言,虛則腎陰虛兼及心脾,陰虛于下,水不涵木,腦髓失養(yǎng)使然;實則肝陽亢盛、痰濁上蒙、瘀血阻滯所致,治療以滋補腎陰,平肝潛陽為主,兼顧活血化瘀。治療的目的在于調(diào)理陰陽,恢復(fù)陰陽氣血之平衡。

    在臨床上據(jù)證施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遣方用藥,不拘一格,每奏卓效。

    1.常用以下方法:

    平肝潛陽法:適用于肝陽上亢證患者,證見眩暈、耳鳴,頭痛頭脹,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舌苔黃,脈弦滑,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20g  鉤藤(后下)15g  生石決明(先煎)20g  潼蒺藜12g  白蒺藜12g  黃芩12g  夜交藤20g  遠志10g  杜仲15g  牛膝15g  桑寄生15g  羚羊角粉0.6g(分吞) 。肝火之癥明顯時,可與丹梔逍遙散合用。

    育陰潛陽法:適用于陰虛陽亢證患者,證見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苔少,脈弦細,自擬方:生地、熟地(各)20g  麥冬12g  白芍15g  枸杞12g  菊花12g  珍珠母(先煎)40g  潼蒺藜12g  白蒺藜12g  天麻20g  鉤藤(后下)15g  生石決明(先煎)20g。

    平肝溫膽法:適用于肝膽郁熱患者,證見頭暈頭痛,口苦耳鳴,失眠多夢,心煩脅脹,脘腹痞悶,或有嘔惡,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6g  陳皮6g  半夏12g  茯苓15g  甘草6g  枳殼12g  竹茹12g  膽南星12g  天麻20g  鉤藤(后下)15g  生石決明(先煎)20g。

    滋陰補陽,協(xié)調(diào)陰陽法:適用于陰陽兩虛、更年期綜合征患者,證見頭暈顴紅,氣短健忘,腰膝酸軟,夜尿增多,男子陽痿、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淡,苔薄白,脈沉弱。此時治療單以甘寒養(yǎng)陰則陽氣益耗,純用辛溫助陽則陰氣益?zhèn)?,治療以二仙湯加減:仙茅12g  仙靈脾20g  巴戟肉12g  知母12g  黃柏12g  生地20g  熟地20g  當歸12g。

    2、注重辨舌:如舌質(zhì)紅者為陰虛陽亢,用杞菊地黃丸加平肝潛陽藥,如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如舌苔濁膩,伴眩暈頭沉,胸悶嘔惡,為痰濁內(nèi)蘊,夾肝陽上擾,治療以半夏白術(shù)天麻加平肝藥,如菊花、珍珠母、鉤藤、夏枯草之類;如舌苔黃膩以溫膽湯加平肝藥,如鉤藤、菊花、生石決明等;如舌苔黃糙,頭暈脹痛并重,為肝膽氣火上擾,以龍膽瀉肝湯加清肝藥,如夏枯草、桑葉、白蒺藜、鉤藤等;如舌質(zhì)淡,舌下絡(luò)脈青紫或紫黑,多為氣虛血瘀,治療以補陽還五湯加減。

    3.隨癥加減:治療高血壓應(yīng)在分型治療基本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患者癥狀靈活加減。頭痛明顯加川芎、蔓荊子、藁本,白芷;夜寐艱,加黃連、肉桂;夜寐易醒,加夜交藤、遠志,合歡皮,朱茯苓,朱燈芯;視力模糊加枸杞、菊花、密蒙花;大便秘結(jié)加火麻仁;大便不通加生大黃(后下)、肉蓯蓉;肢體麻木加烏梢蛇、地龍;手足冷加附子、桂枝;腰酸加杜仲、川續(xù)斷、牛膝;盜汗加癟桃干、糯稻根;多汗自汗加煅龍骨、煅牡蠣、玉屏風散;心悸嚴重者加桂枝、炙甘草、紫石英。

    4.隨病加減:老年人患高血壓,臨床大多是多種疾病同時存在。如高血壓伴腦動脈硬化、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慢性支氣管炎、腦血管意外等。而這些病復(fù)雜多變,不宜速去。同時由于老年人生理機能低下,氣血津液皆趨于不足,從而進一步影響機體內(nèi)臟的功能活動,使之紊亂或功能降低,形成不良的循環(huán)。故老年人患高血壓具有體虛多病的特點,治療時也要隨病加減,若高血壓并腦動脈硬化加首烏、生牡蠣、三棱軟化血管;并高脂血癥加生山楂、澤瀉、草決明以降血脂;并冠心病心絞痛加瓜蔞皮、薤白頭、丹參以擴冠止痛;并糖尿病加葛根、花粉、山藥;肥胖癥加大黃、炒萊服子以化痰減肥;并慢性支氣炎加杏仁、貝母、前胡、紫菀以化痰止咳平喘,等等。

    5.辨證使用成藥:根據(jù)“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常常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使用成藥.成藥具有使用方便,易于保存,攜帶方便等優(yōu)點.臨床只要能夠正確地辨證論治,選用切中病機的成藥,臨床多能得到滿意效果。高血壓在緩慢進展中,取“丸者緩也”之意,采用丸藥緩慢收功。病屬肝火旺盛者用龍膽瀉肝丸;肝腎陰虛者用杞菊地黃丸;腎陰虛用左歸丸;腎陽虛用右歸丸;肝氣郁結(jié)用逍遙散,中風引起的肢體麻木用人參再造丸、蝎蜈膠囊,有血瘀征象患者用活血通脈膠囊。另用杭菊花泡茶(杭菊花15g  枸杞子12g  決明子15g)常飲也有降壓作用。

十、動脈粥樣硬化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于“瘀血”、“痰阻”等范圍。病因為年邁腎虧、飲食失節(jié)、七情勞倦等因素引起的。中年人腎氣虧虛,或先天稟賦不足,失于攝養(yǎng),腎精虧耗,氣血不足,脈道不充,心失所養(yǎng),腎主髓腦,心主神明,心腎虧虛則髓??仗?,腦脈失養(yǎng);又腎水內(nèi)虧,不能養(yǎng)肝,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上擾清竅;肝主筋藏血,肝陰血虛則筋脈失養(yǎng);飲食失節(jié),肥甘傷脾,水濕不化,積為痰濁,留滯脈道,血行不利則瘀血內(nèi)生;七情所傷,肝氣拂郁,氣郁化火,灼津為痰,阻于脈絡(luò);又肝氣郁結(jié),氣機不暢,氣滯則血瘀,而致心脈瘀阻;思慮勞倦過度,損傷心脾,心血耗傷,心神失養(yǎng),脾氣受損,健運失常,氣血來源不足,神傷氣耗,氣血漸虧,久之則脈行澀滯。形成正虛邪留,本虛標實之證。肝、腎、心、脾的虧虛是本,瘀血、痰濁的阻滯及氣機不暢是其標。

    本病是本虛標實之癥,本虛可有肝腎陰虛,心脾氣虛及脾胃虧虛的不同,標實主要是痰、瘀、風、火的諸邪及氣機不暢的區(qū)分。治則宜補虛瀉實,標本兼顧。臨床常見下列兩型:

    1.肝腎陰虛,髓海不足:中老年人,失于攝養(yǎng),肝腎陰虛,精血不足,不能生髓,髓??仗?,腦失所養(yǎng)。髓海不足則頭暈頭痛,目眩耳鳴,健忘,思維不集中,或郁或呆,腰膝酸軟。又肝腎陰虛不能上濟于心,則心陰亦虧、陰虛內(nèi)熱、心神受擾,故可見心煩不寐、多夢等癥;又肝主筋藏血,肝陰虛,陰血不足,氣機不利,血瘀澀阻,筋脈失養(yǎng),故肢體麻木。舌質(zhì)暗紅苔少,脈弦或細澀為陰虛肝旺血滯之征。治療宜滋補肝腎,益髓通絡(luò)。方選杞菊地黃丸加減:枸杞子12g  菊花12g  生地、熟地各20g  山茱萸肉12g  山藥12g  丹皮15g  丹參15g  澤瀉12g  茯苓12g  桃仁12g  川芎10g  當歸12g  紅花6g  潼蒺藜、白蒺藜各12g  石菖蒲12g  生牡蠣40g  三棱15g。

    2.脾虛痰聚,阻遏脈絡(luò):由飲食不節(jié),肥甘傷脾,又胖人多濕,脾虛不健,水濕不化為津液而聚為痰濁,故見體虛肥胖,身倦嗜臥,短氣自汗,又痰濁留于脈道,阻礙氣血流通,又可出現(xiàn)氣滯血瘀,壅滯胸膈,阻遏心絡(luò),故見胸悶氣憋胸痛,心悸不寧。痰濕阻滯,清陽不升,故頭蒙如裹,舌苔白厚或膩,脈滑或弦滑是痰濕阻滯之象。治療宜健脾化痰,除濕通絡(luò)。方用導(dǎo)痰湯加減:半夏12克、陳皮6g  膽星12g  黨參15g  白術(shù)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桃仁12g  川芎10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  生牡蠣(先煎)40g  海藻15g  象貝母12g  菖蒲12g。

十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冠心病可劃入中醫(yī)的 “心痹”或“胸痹”的范疇。痹者,不通之義。分析病機不外虛實兩端,有因?qū)嵍仃栃拿}痹阻,有因虛而血滯胸陽不振。具體而言,實者又有氣滯、血瘀。痰濁之分,虛者也有陰虛、陽虛,氣陰兩虛之別,且多兼夾而病。治療也當據(jù)證靈活加減,未可執(zhí)一方而通治其病。

    辨虛實兼夾,不執(zhí)一方 

    1.實證 胸痹實證大要有五,曰痰,曰瘀,曰寒,曰食積,曰氣滯。上揣仲景之意,下度臨床之證,實證當以痰、瘀、氣滯為常見。凡胸痹之屬于實證者,多見于身體壯實或病起不久的患者,治療以祛實通脈,舒展胸陽為主。

    ①氣滯:氣滯上焦,胸陽失展。臨床表現(xiàn)以胸悶為主,或伴有得噯氣、矢氣則舒,時欲嘆息,脘脹等癥,氣滯重者可有胸隱痛而不固定,苔薄白,脈細弦。治療:瓜蔞、薤白、郁金、丹參。胸悶重者可另加枳殼,兼有一些寒象者加桂枝,此外沉香粉也可酌情選用。

    ②痰飲:痰濁閉阻心脈,胸陽失展。臨床又有痰飲、痰濁、痰火、風痰之別。

    痰飲:胸悶重,胸痛輕,咳唾痰涎,苔白膩,脈滑;兼濕者,可見口粘,納呆,倦怠,便或軟。治療:枳實、瓜蔞、薤白頭、半夏、茯苓,或可合用苓桂術(shù)甘湯之類。

    痰濁:胸悶為主,或兼胸痛,痰粘,白膩帶干,或淡黃膩;若痰稠,色或黃,大便偏干,苔膩而干,或黃膩,是為痰熱。治療:竹茹、枳實、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瓜蔞,痰熱者加黃連。

    痰火:胸悶為主,或兼胸痛,痰黃稠厚,心煩,口干,大便干,苔薄黃膩或黃膩或白膩而干,脈滑數(shù)。治療:枳實、瓜蔞、郁金、茯苓、海浮石、海蛤殼、黃連。

    風痰:舌紅或兼有中風后遺癥,苔膩。治療:可據(jù)病情選用南星、菖蒲、天竺黃、竹瀝、生姜汁、川貝母、枳實、瓜蔞、半夏、茯苓、礞石滾痰丸等。

    此外,若痰與寒合,痹阻胸陽,悶痛明顯者,可予瓜蔞薤白桂枝湯:必要時可參入細辛、烏頭之類;若痰氣交阻,又當增入郁金、厚樸、枳實之類。

    ③血瘀:瘀血痹阻,心脈不通。臨床表現(xiàn),胸痛為主,疼如刺,甚或徹背,面色灰黃,舌有瘀斑或舌質(zhì)黯,舌下青筋,重者舌質(zhì)青紫,面色灰黑,脈細弦或澀,即《證治準繩》中所謂的死血心痛。治療:丹參、當歸、川芎、郁金,血瘀較重者加桃仁、紅花、赤芍,瘀較久者,加蟲類搜剔,如地鱉蟲、全蝎等:胸痛劇者,乳香、沒藥、失笑散、細辛等選擇而用。

    血瘀證常與氣滯、痰濁等癥并見,臨床處理也當有所變化,靈活掌握。

    氣滯血瘀:根據(jù)胸痛、胸悶的程度和性質(zhì)以及有關(guān)的癥狀表現(xiàn),判斷氣滯、血瘀孰輕孰重,抑或并重。治療:以氣滯為主,兼有血瘀,按氣滯用藥,適當加些活血藥(活血不能太重),如選用當歸、紅花、益母草、澤蘭葉、丹參、赤芍等養(yǎng)血活血之品,必要時可參入一些柏子仁、淮小麥等養(yǎng)心之品。血瘀重而氣滯輕者,可按血瘀用藥,加地鱉蟲、莪術(shù)等,與瓜蔞、薤白、郁金、枳殼等理氣藥同用。

    血瘀夾痰濁:臨床可表現(xiàn)為胸悶,多吐痰沫,胸痛固定,或痛如刺,舌邊青黑或瘀斑,苔白膩或厚。治療:治痰濁方藥合桃紅四物湯加地鱉蟲,但臨床辨證還須分清痰、瘀的主次輕重,然后遣方用藥。

    此外,痰、瘀、氣滯三者相兼為痛,臨床并不少見,也應(yīng)辨清主次輕重,方可用藥。然而,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治療胸痹,因受西醫(yī)某種理論的影響,臨床棄辨證而偏執(zhí)于化瘀者不少,投藥亦不分輕重,這樣恐不為功,反有戡言之虞。

    ④寒凝血脈:胸背疼痛較劇而冷,或見口唇青紫,苔白。究其病因病機,一為濁陰上占清陽之位,陰霾蔽空,抑遏陽氣;一是寒客胸曠,陽不勝寒,心脈凝泣。前者治當宣泄?jié)彡幰酝?,藥取桂枝、細辛、生姜、附子合瓜萎皮、薤白頭等滑利氣機之品;后者當可取烏頭、附子、蓽撥、良姜之類。對于寒邪凝脈,在臨床上當須注意與陽虛生寒之證的區(qū)別,用藥也有不同。

    總之,胸痹一證雖有純屬實證者,但總的來說見之不多。在臨床上應(yīng)予注意。

    2.虛證

    胸痹虛證臨床誠屬多見,究其原因,其病多發(fā)于中老年,經(jīng)所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體質(zhì)已弱,加之本病每遷延日久,故易罹虛證,治療也宜扶正補虛,振奮胸陽為主。

    ①心氣虛:心氣不足,血滯心脈,胸陽不展。臨床表現(xiàn)以胸悶隱痛、氣短等癥,每自動而引發(fā)為其特征,心悸且慌,倦怠乏力,面色白,或易汗出,舌淡紅腫,苔薄,脈虛細緩等癥。治療: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甘草、黃精等為主。在心氣虛的胸痹中,??杉嬉娖馓?、肺氣虛、心神虛,抑或伴見中氣不足等癥,治療時必須兼顧,參苓白術(shù)散、生脈散、甘麥大棗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均可靈活選用。

    ②心陽虛:臨床亦頗多見。一般的心陽虛,除可見心氣虛的癥狀外,更可出現(xiàn)背冷畏寒、手足欠溫、唇舌青紫、心胸疼痛陣作,舌淡潤或淡白,脈沉細或微,臨床進一步發(fā)展則可見心腎陽虛之證,如四肢不溫,畏寒加重,氣息短促,面足浮腫,心胸疼痛較重。治療:心陽虛除取心氣虛的藥物外,宜加用桂枝、附子、干姜、炙甘草之類;心腎陽虛之胸痹可更用仙茅、仙靈脾、補骨脂、蓯蓉、肉桂、鹿角片(或鹿角膠)等;浮腫者可取濟生腎氣丸、五苓散、真武湯之類。陽虛之胸痹,常見寒勝,濁陰痹阻心脈,故作心胸疼痛。止痛除用烏頭、細辛等品之外,可更加赤石脂,以護斂陽氣。陽虛之胸痹,平時調(diào)理,則應(yīng)據(jù)陰陽互根、陽虛可以及陰、“善治陽者,必于陰中求陽”等理論,用右歸丸之類調(diào)治。

    ③心血虛:臨床除面色萎而無華、心悸、失眠等癥之外,由血虛心脈失養(yǎng),亦常見心胸隱隱作痛,痛勢較緩,這與瘀血痹阻心脈的疼痛不同。治療:當宜益氣而養(yǎng)心血,藥如當歸、黃芪、川芎、白芍等;若脾運尚健者,可用熟地,甚至重用。此外,丹參、仙鶴草、益母草、功勞葉等也屬常用。血虛而心神失養(yǎng),又可配合歸脾湯之類。平時調(diào)理可常服十全大補九。

    ④心陰虛:心陰不足,血稠行澀,心脈失暢。臨床表現(xiàn)胸悶,動則胸痛胸悶加重,心悸,面色正?;蛎婕t升火頰紅,自覺內(nèi)熱、盜汗、口干;熱象明顯者,兼見咽干而痛,但紅不腫,心煩不得臥,便艱,低熱等癥。舌紅或絳少津,苔薄或剝,甚或舌光紅而干,脈細數(shù)。治療: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玄參。若兼見熱象,不重者加丹皮、地骨皮、白薇、鱉甲;重者可加生地、赤芍、黃連、知母等,而去五味子。心陰虛心火旺者可合導(dǎo)赤散、朱砂安神丸等;老年衰弱,腎水虧乏,胸痛、腰膝酸楚、耳鳴耳聾、足跟痛,當合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之意;五心煩熱、升火顴紅,當滋水濟本,以制陽光,常取知柏八味丸、大補陰丸等;陰虛內(nèi)熱,胸中灼痛,則可更加蒲黃、木通。心陰虛、心神不寧者,天王補心丹可以常服。若兼見肝腎陰虛,也應(yīng)據(jù)癥加減。

    ⑤氣陰兩虛:臨床表現(xiàn)胸悶痛,心悸且慌,氣短乏力,心煩,時有升火,口干,舌紅胖苔薄,或淡紅胖少苔,脈虛細帶數(shù)。臨床辨證,尚須分別氣虛為主,兼有陰虛,抑或陰虛為主,兼有氣虛。治療:黨參、沙參、麥冬、黃芪。臨床未見明顯胸悶胸痛者可加五味子,但若胸悶、胸痛、氣短等癥因動而作,則五味子不在禁忌。根據(jù)氣虛、陰虛的主次,治療用藥還應(yīng)靈活化裁。

    胸痹虛證,臨床常見,治療當應(yīng)補益。不可片面理解胸痹之“痹”字,以為“痹”者不通之義,對于補法,違忌莫深,唯恐加重壅塞。須知因虛也可導(dǎo)致心脈痹阻,而辨證施補,正是通痹的圖本之法。如若于胸痹但知理氣、活血、化痰以通脈一法,則于胸痹虛證是十分不利的。當然,對于胸痹虛證在運用補法的情況下,適當選用一些通脈之品也是必要的,兼顧其標,于治療疾病也是有利的。冠心病每多本虛標實,治用通補是十分重要的大法。

    目前臨床中,不少冠心患者或某些醫(yī)生,把冠心蘇合丸、麝香保心丸等芳香通竅的成藥作為冠心病的日常用藥,每日服用,久之,必致辛香耗傷正氣,于虛證更是不相宜的,應(yīng)當糾正。

    3.兼夾證

    前面所述,是冠心病辨證的典型證候,而臨床所見,常常是這些典型證候之間相互兼夾,下面就虛證和實證間各種證候的相互兼夾談一些治療體會。

    ①心氣虛夾氣滯:臨床可見心氣虛的癥狀,伴有胸悶作脹,噯氣,腹脹,得矢氣則舒等癥。治療:于補心氣中加入調(diào)理氣機之品,如太子參、白術(shù)、甘草、香附、郁金、枳實等等,辨證而用。

    ②心氣虛夾血瘀:臨床可見心氣虛及血瘀之證,治療:宜補心氣中合桃紅四物湯之類,養(yǎng)血活血?;钛幉荒苡玫锰?,也不宜用破血藥,避免傷正。

    ③心氣虛夾痰濁:臨床可見心氣虛之證,伴有胸悶多痰,苔白膩或白滑,或淡黃膩。治療:補心氣的藥應(yīng)選擇平和輕補之品,如太子參、白術(shù)、甘草之類,以后再視服藥后的反應(yīng),考慮是否加重補氣之力;痰濁用藥如瓜蔞、薤白、二陳湯、溫膽湯之類。如見有心陽虛、痰熱等表現(xiàn)時,用藥也須隨之加減。

    ④心陰虛夾氣滯:臨床可見心陰虛的癥狀,兼胸悶、噯氣、腹脹等癥。治療:用心陰虛的方藥,合理氣之品,但理氣藥忌溫燥,瓜蔞、郁金、枳實、八月札、綠萼梅、玫瑰花、合歡花、川楝子、延胡索等,可供選用。

    ⑤心陰虛夾血瘀:臨床可見心陰虛的癥狀,兼胸痛固定而較劇,面色灰滯,舌質(zhì)青紫,瘀斑等。治療:用心陰虛的方藥,合活血之品,輕者可用澤蘭葉、益母草等,一般可選用赤芍、丹參、桃仁、紅花之類。

    ⑥心陰虛夾痰熱:臨床可見心陰虛的癥狀,兼苔黃膩、白膩而干,胸悶多痰等癥。治療:心陰虛的方藥合黃連溫膽湯去半夏,加瓜蔞、海蛤粉等。

    此外.另有一種陰虛痰飲者,即冠心病兼有慢支,本證治療頗費周章。特別是舌紅傷陰,甚或舌光紅,痰稀而多,用藥棘手。治療可用沙參、麥冬、半夏、淮小麥、炒棗仁、金匱腎氣丸等。

    ⑦氣陰兩虛夾痰濁:氣陰兩虛夾氣滯,氣陰兩虛夾血瘀,其臨床表現(xiàn)是氣陰兩虛兼有有關(guān)癥狀。治療用藥可綜合上述心陰虛、心氣虛兼夾癥的治療原則,立方遣藥。

    4.夾雜證

    冠心病可與許多其他疾病同時存在,如高血壓、胃病等。此外也可常夾心律失常,對于這些夾雜癥的辨證治療,應(yīng)首先辨清冠心病的類型,然后在治冠心病的同時,兼治夾雜癥,在保證冠心病治療的前提下,兼用一些治療夾雜癥的藥物。例如,冠心病兼高血壓,我們應(yīng)首先確定冠心病之屬心氣虛、心陰虛、心陽虛、氣陰兩虛、痰瘀氣滯等,然后參入一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而隨著冠心病類型的不同,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也隨之而不同。其他如夾雜胃病、心律失常的治療也一樣。(證、方從略)

    總之,冠心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臨床變化多端,我們必須詳察細辨,靈活用藥。我們治療冠心病在于阻止其進一步發(fā)展,著眼于遠期療效,不能隨心所欲,圖一時之快。

    判定預(yù)后,重視舌診

    1.觀察舌苔有助于了解病邪為患之輕重深淺。病之初,輕癥(心梗部位局限前間壁或局灶性者,范圍不大,無嚴重并發(fā)癥或合并癥)常見薄白苔。重癥(心梗范圍較廣,有嚴重并發(fā)癥或合并病)雖僅發(fā)病數(shù)小時或1、2天,即可出現(xiàn)薄膩苔或厚膩苔,甚至黃膩苔(須排除吸煙之影響)。病情進展中,輕癥一般演變順利,舌苔變化較少,可以始終是薄白苔,亦可在病程第3、4天時出現(xiàn)黃苔或白膩苔,經(jīng)治療常較快地化為薄白苔,病情隨之好轉(zhuǎn)而進入恢復(fù)期。因此,凡病初舌苔不厚不膩,病程中變化不多,治療后恢復(fù)較快者,大多提示病情較輕。預(yù)后較好;而重癥一般較早出現(xiàn)黃膩苔,若經(jīng)治療而膩苔易化者,常有轉(zhuǎn)危為安之機;膩苔持久不化或日見加重者,常伴惡心、嘔吐、呃逆、便秘等脾胃證侯,預(yù)后多險惡。

    2.觀察舌質(zhì)變化有助于了解心臟功能與正氣盛衰程度。冠心病人之舌質(zhì)以暗紅或淡暗、紫斑等紫舌多見。如心肌梗死患者初起胸痛劇烈時,舌質(zhì)紫氣加重或轉(zhuǎn)晦暗少澤。經(jīng)治療疼痛緩解,舌紫可減輕。紅絳舌而苔黃膩者,病情多較復(fù)雜嚴重,治療多有矛盾,預(yù)后多差。若淡暗舌漸轉(zhuǎn)輕度紅舌,多屬正氣漸復(fù),乃好轉(zhuǎn)之兆,常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復(fù)期。臨床也可見到光紅無苔的舌象,如其變得越來越紅絳而暗,且干燥無津液,則是病情惡化的表現(xiàn)。

    治法方藥選用原則

    1.治法當按病情之緩急輕重而定:胸痹心痛發(fā)作較甚時多以治標為主。為求速效,首選芳香溫通劑作臨時治療,繼之可按辨證選用活血化瘀或/和宣痹通陽劑以控制其反復(fù)發(fā)作。癥狀緩解或控制后,欲圖鞏固,或胸痛不甚而伴心悸、氣短等其他癥狀者,則以標本兼治為宜。

    2. 方藥與劑型選用適當可以影響療效:速效芳香溫通劑以成藥為宜,主要用于急性發(fā)作時,如蘇合香丸、麝香保心丸與速效救心丸等均可使用,見效較速,但不宜作為防治本病之基本藥物。

     在本病不同發(fā)展階段,本虛標實的緩急輕重不一,加之稟賦有別,心肌受損與功能減退的程度與速度亦不相同,且因邪正相干,病情多有變異。臨床表現(xiàn)雖有共性之處,但亦需慎察其錯綜變化而辨證施治,非一法一方能獲全效。因此在本病不同發(fā)展階段,發(fā)揮辨證論治的優(yōu)越性,仍屬必要而且是有益的。

    1.心絞痛發(fā)作期:

    若以胸悶為主癥,多予宣痹通陽方藥,常取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基本方:瓜蔞皮15g  薤白頭10g  半夏12g  桂枝12g為基本方藥,酌加當歸、紅花、郁金、丹參等和絡(luò)理氣之品。痰濁化熱而見痰熱證候者多用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6g  半夏12g  竹茹12g  膽星12g  菖蒲12g  郁金12g  枳殼12g等。若以胸痛為主癥,多以益氣活血化瘀為主,我常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痉剑荷S芪30g  桃仁12g  棗仁12g  川芎12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如兼見寒凝或陽虛證侯,當選加通陽或溫陽之品,如用桂枝、仙靈脾、細辛、附子等藥同用。臨床上胸悶、胸痛往往并見,因此多將以上治法配合應(yīng)用。

    2.心絞痛改善或緩解期:治療應(yīng)該標本兼顧,通補兼施,按辨證或以補為主,或以通為主,相互兼顧,靈活變化。從冠心病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看,本病多發(fā)生在40歲以后,以50~60歲為高峰期,此時處在人之腎氣漸虛之時。腎陽為臟腑功能活動的根本,腎陽不但可助心陽,又可助脾陽對水谷之精微和津液的運化,心陽失去腎陽之溫煦,則致心陽不足,同時脾陽失腎陽之溫煦,久而形成脾陽虛,脾陽虛則運化失司,痰濁內(nèi)生,阻塞心脈,即發(fā)生心絞痛。我們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腎虛癥狀。如腰酸腿軟、耳鳴耳聾、脫發(fā)健忘、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自汗氣短、失眠盜汗、遺精陽萎、脈尺弱等腎虛癥狀。基于以上理論,我們用溫腎益氣化瘀方藥,佐以辨證加減,經(jīng)過多年大量臨床驗證,均能收到顯著療效。常用溫補腎陽的藥:仙靈脾20g  補骨脂12g  熟地20g  鹿角片10g  山茱萸肉12g  附子10g  豬苓15g  茯苓、白術(shù)15g  白芍15g等。

    3.補腎活血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律失常多見于中老年人,年齡增長是本病的重要易患因素,男性患者幾乎在40歲以上,而女性則在絕經(jīng)后發(fā)生率顯著上升。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心火失于溫養(yǎng)則心陽不振、心神失守而發(fā)為驚悸怔忡、心中空虛、惕惕而動;腎陰虧虛,虛火上擾,心陽獨亢,則心失寧靜,心悸動而煩。心陰為致病之標,腎為受病之本,故治上者必求其下,欲養(yǎng)心陰,必滋腎陰,欲溫心陽,必助腎陽。腎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陰虧虛,津液不足,脈絡(luò)空虛,則血滯脈絡(luò);腎陽不足,溫煦推動血行之力減弱,血流減慢,亦滯脈絡(luò);若腎中真陽衰竭,陽虛生內(nèi)寒,寒則血凝,也將導(dǎo)致瘀阻脈絡(luò)。可見腎虛為病,無論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都將發(fā)生因虛致瘀的病理改變。由于血脈瘀阻,心失所養(yǎng),神無所主,故見心悸、心痛、胸悶等癥。脈絡(luò)瘀阻,血行不暢,則有礙腎精的充養(yǎng)、腎氣的化生,故補腎有助于血脈的流通,活血又利于腎陰、腎陽的化生。因此,對于本病的治療,我們主張以補腎為主,臨證還須詳察心動過速還是心動過緩。

    ①溫腎助陽、活血通絡(luò)  用于冠心病緩慢型心律失常。常見心慌胸痛,心胸憋悶,氣短息促,頭暈乏力,畏寒肢冷,唇色紫暗,舌體胖嫩,舌質(zhì)淡紅,脈沉細、遲或結(jié)代?;痉剑焊阶?2g  細辛6g  仙靈脾20g  補骨脂12g  生地20g  熟地20g  鹿角片10g  女貞子12g。生黃芪30g  桃仁12g  川芎12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克。方中附子、仙靈脾、鹿角片溫陽補腎,散寒通脈;脾為后天之本,腎陽虛可累及脾陽,加入黃芪、黨參補益脾氣、溫運脾陽,兼補心氣;佐以川芎、紅花、地龍、桃仁活血化瘀,標本兼顧;同時注意陰陽互補,故加生地、熟地、女貞子、當歸補血養(yǎng)陰。諸藥合用,使腎陽得復(fù),心陽旺盛,氣血流通,心有所養(yǎng),則悸痛自止。

    ②滋陰補腎、活血復(fù)脈  用于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見心慌心煩,胸痛陣作,胸悶氣短,口干盜汗,腰酸乏力,頭暈耳鳴,舌質(zhì)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促或疾?;痉剑褐烁什?0g  麥冬12g  阿膠9(烊化)  生地20g  熟地20g  麻仁12g  桂枝12g  苦參15g  桑寄生30g  首烏20g  黃精15g  桃仁12g  棗仁12g  川芎12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方中炙甘草湯益氣養(yǎng)陰復(fù)脈,首烏、黃精滋陰補腎,桃仁、川芎、當歸、紅花、地龍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苦參、棗仁清心安神。臨床用藥應(yīng)始終注意補不助邪,補之能受方可,以上諸藥配伍,滋腎濟心、祛瘀通絡(luò),使腎陰得復(fù),心血漸充,則心能自守,神能自安,悸忡能除。

十二、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疾病。近年來,這個病種的國內(nèi)死亡率有較大幅度下降,其中中醫(yī)中藥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所以,研究中醫(yī)中藥對心肌梗死的治療規(guī)律,對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義。

    心肌梗死的病機是本虛標實,其本虛可以是陽虛、氣虛,也可以是陰虛、陰陽兩虛,甚至陽微陰竭、心陽外越。不能只強調(diào)陽虛而忽視陰虛。其標實不僅是痰、飲。也可以是氣滯、血瘀,同時又有兼熱兼寒的不同。還須指出,標本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例如,陽虛及陰、陰虛及陽的病理變化在心肌梗死的發(fā)展過程中并不少見;又如,痰濁可以引起或加重氣滯血瘀,痰瘀可以互結(jié);陰虛與痰熱常?;ヒ姡禑嵋惨子趥?;陽虛則與寒痰、寒飲常?;ヒ?,寒痰、痰飲又易于損傷陽氣等。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必須強調(diào)辨證施治,它比一般協(xié)定處方的效果要好。我們體會只要抓住“陰”(陰虛)、“陽”(陽虛)、“痰”(分寒熱)、“瘀”(因氣或因邪)四個字及“心氣虛弱”、“心脈痹阻”、“胸陽不展”等基本病機,然后結(jié)合病情進行分辨,就易于掌握了。

    以下從三個方面介紹:

    1. 補和通的問題  急性心肌梗死,因其本虛,所以要補;因其心脈痹阻,所以要通。臨床上必須根據(jù)病情的標本虛實、輕重緩急,而兼顧通補。如果臨床表現(xiàn)以本虛為主,當先扶正補虛,一般多用于陽微陰竭的厥逆(寒厥、熱厥)之證;若以標實為主,當先祛邪通脈。一般只用于身體壯實、虛證不明顯的心肌梗死患者。同時必須注意這種方法要隨疾病和治療的發(fā)展而靈活掌握。

    由于“脈不通”是心肌梗死的基本病機,所以“通”法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法則。除了陽微陰竭的厥逆證外,即使虛象顯見而用補法時,也不可忘“通”字。這里強調(diào)“通”法是在重視本病是本虛標實,治宜通補的前提下提出來的,這與對心肌梗死只用活血通脈的方法不同。同時在治療用藥上權(quán)衡邪正兩方面,掌握好“祛實通脈不傷正,扶正補虛不礙邪”的原則。治療心肌梗死的常用方藥:

    陽虛、氣虛:重用黨參;陽虛較明顯時加用附子;苔白膩或白滑、胸悶,癥屬痰飲或痰濁,胸陽失于宣通之證,痰濁可用半夏、南星、菖蒲、白芥子、川厚樸等;痰飲則與真武湯、苓桂術(shù)甘湯同用,通陽可予瓜蔞、薤白、桂枝等。

    陰虛:用生地、石斛、玉竹、生脈散(氣陰虛時用黨參,陰虛時宜用北沙參)。在選用養(yǎng)陰藥時,不宜過于滋膩,以免助痰滯氣。若兼見苔膩而干或黃膩苔等痰熱癥候,方選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或加入膽星、菖蒲、天竺黃等藥。若見胸悶等心陽失宣的證候,宣通陽氣可酌情選擇瓜蔞、生姜汁之類。薤白偏溫,要權(quán)衡而用。

    心肌梗死既是心脈痹阻不通,活血通脈當然是重要的治法。但是活血藥的應(yīng)用要根據(jù)病情進行選擇。當歸、丹參、紅花、參三七、桃仁、益母草、澤蘭葉等性味平和而又能活血行血養(yǎng)血之品,在證屬陽虛或陰虛的心肌梗塞中均可選用。川芎、失笑散、乳香、沒藥等,藥性偏溫,一般宜用于陽虛病例;陰虛病例中可選擇赤芍、丹皮、蒲黃等涼血活血的藥物。破血藥應(yīng)盡量避免,以免耗傷正氣。

    心肌梗死中血瘀的形成與氣虛、氣滯、寒邪、痰濕的關(guān)系密切。氣虛與痰前已提及。氣滯可單獨形成血瘀,也可與其他原因相并(如痰,寒)而成血瘀心脈痹阻。氣滯當須行氣,常用瓜蔞、薤白滑利氣機,通常在陽虛病例中用降香、檀香、沉香、延胡索等;在陰虛病例中用郁金、枳殼、香附、佛手、綠萼梅等,倘因寒致瘀,疼痛明顯,苔白潤,脈弦緊,除用附子外,還可選用吳茱萸、生姜、細辛、川烏等。

    2.防厥防脫的問題。防厥防脫是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關(guān)鍵。即在治療心肌梗死的整個過程中都要警惕厥脫的發(fā)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厥脫:無論陰虛型或陽虛型心肌梗死都可有厥脫之變,值得注意的是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陽虛者比陰虛者更容易發(fā)生厥脫的變化。②神:精神萎靡,日漸發(fā)展而呈煩躁不安時,要充分注意,煩躁一癥可見于陰虛火動,也可見于陽虛、虛陽上(外)越。如果在煩躁的同時伴有驚恐之狀,需防其突變。③氣息:心肌梗死的患者大多有氣短的表現(xiàn),如氣短之癥逐漸有加重趨勢,要及早采取措施,若到出現(xiàn)喘促之癥時再采取措施,未免太晚。④汗:動輒汗出或自汗,也是心肌梗死的常見癥狀。若汗?jié)u增多,即應(yīng)著意。如汗出較多,要慮其脫變,即所謂“汗多亡陽”、“津脫者汗大泄”。 ⑤疼痛:劇烈的疼痛可致厥,名曰痛厥。對于心肌梗死心絞痛較劇烈而持續(xù)不緩解者,應(yīng)及時設(shè)法止痛,以防厥變。⑥溫度:凡見四肢及鼻尖部位溫度逐漸下降時,即應(yīng)及時處理,不要等到“冷”的程度,才重視。⑦舌苔:在心肌梗死的患者中,不少病例在發(fā)生厥脫前先有舌質(zhì)漸變淡胖,舌苔變膩或滑;也有見光紅而干(但常因補液而受到干擾)。仔細觀察舌象的變化,有助于判斷邪正盛衰以及病機的轉(zhuǎn)歸。⑧脈象:心肌梗死的患者出現(xiàn)下列脈象變化都應(yīng)引起重視。脈象變細而無力,變數(shù)或變遲;脈象由勻變不勻以至出現(xiàn)結(jié)代脈,或者原有結(jié)代脈變得更頻繁,都表示心氣漸趨衰弱,病情惡化。以上變化如觀察入微,及時采取措施,對防治厥脫大有裨益。使不少癥情很重或合并休克的心肌梗塞患者轉(zhuǎn)危為安。

    3.關(guān)于通便的問題。心肌梗死患者常見便秘一癥,由此而引起心跳驟停的情況并不少見,應(yīng)引起注意。心肌梗死患者的便秘有陽結(jié)有陰結(jié)。由痰熱或陰虛熱結(jié)所致者,屬于陽結(jié);由陰虛液少或陽不化陰,濁陰結(jié)于大腸以及氣虛推動無力所致者,屬于陰結(jié)。陽結(jié)便秘而虛象不顯者,可先予通便去實。如屬陰虛熱秘或陰結(jié)便秘,則宜兼顧其虛。

    心肌梗死的病后尚需注意調(diào)理:(心肌梗死患者進入恢復(fù)期后,如果只有心悸心慌,而無胸悶胸痛之癥,屬虛證,宜以扶正為主;若有胸悶胸痛之癥,治宜兼顧祛邪。(心肌梗死過了急性期,病情轉(zhuǎn)緩,治療亦應(yīng)緩圖,具體原則是:溫陽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滯氣,養(yǎng)陰而不滋膩,行血而不破血,行氣而不破氣。在心肌梗死穩(wěn)定期則常用散劑:三七粉100g  血竭(研粉)100g  降香(研粉)70g  將三者和勻,裝入中號膠囊,每次5粒,每日三次。

十三、病毒性心肌炎

    結(jié)合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轉(zhuǎn)歸,本病應(yīng)屬于“溫病”、“心悸”、“胸痹”等證范疇。本病的發(fā)生主要由于素體虛弱,氣陰不足,耗傷正氣,溫熱病邪乘虛侵入人體,郁于肌表,并循經(jīng)入里,化熱傳心,進一步耗傷心之氣陰,終致氣陰兩虛,邪熱熾盛的本虛標實證。遷延不愈,漸至陽氣虛損,正氣不支,而變生他證。

    1.急性期  本病初起皆因外感時邪,由表入里,熱傷心肌,故治療以清熱解毒瀉火為主,隨癥加減,同時又應(yīng)顧及熱毒傷陰一面,縱然無明顯傷陰的癥狀,也每于方中加入適量的滋陰養(yǎng)心之品?;痉剑狐S連6g  黃芩12g  板藍根20g  生甘草6g  銀花12g  連翹12g  黨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胸悶不適者,加瓜蔞皮15g  薤白頭10g  郁金12g;心慌不適者,加烏梅12g  靈磁石40g(先煎)。

    2.恢復(fù)期   本病進入恢復(fù)期,多已無外邪的存在,邪去而正傷。其病變特點是機體陰陽氣血的紊亂和由此產(chǎn)生的痰濁、瘀血等病理變化。因虛而致實,形成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虛實夾雜之癥。治療以調(diào)整陰陽氣血為主,因虛致實的,兼以攻邪。由于風熱犯肺,熱邪傷陰。陰血同源,而致陰血虧虛。臨床常見癥狀為心悸怔忡,胸悶胸痛,頭暈?zāi)垦#瑹┰锉I汗,口干,失眠,便秘,尿黃,舌質(zhì)紅干、少苔,脈象細數(shù)。治療宜滋陰養(yǎng)血安神,方用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黨參15g  麥冬12g  五味子6g  炙甘草10g  淮小麥30g  大棗5枚。偏陰虛選加生地、熟地、當歸、白芍、阿膠、黃精等,頻發(fā)早搏加苦參、茶樹根、桑寄生、虎杖等。偏陽虛加選黃芪、桂枝、附子、細辛;心動過速者加柏子仁、龍骨、牡蠣、珍珠母等;心動過緩者在選用桂枝、附子、細辛基礎(chǔ)上加桃仁、紅花、郁金等。

    本病在恢復(fù)期患者伴有慢性咽炎,尤以青少年為多。隨著咽炎治愈,心肌炎恢復(fù)期癥狀每可得以減輕以至消失。本病屬氣陰兩虛、邪少虛多,而以正虛邪戀、余邪熱毒稽留的虛實夾雜最常見。咽炎系時邪氣熱毒上受或厥陰少陰之火上炎,如不及時治愈,可傷及心肌而加重病情。凡急性咽紅咽痛伴有外感發(fā)熱者,治以清熱解毒,選方以銀翹散、桑菊飲加減。對慢性咽炎,或已投清熱解毒而少效者,多以生地、知母、黃柏、肉桂或交泰丸和大劑量解毒除痹藥,如射干、掛金燈、開金鎖等,使熱毒清,咽喉利。

    本病恢復(fù)期患者多因體弱表虛、反復(fù)感冒而病程遷延,感冒后心悸怔忡明顯加重,因此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①本病兼感冒時,心肌損傷在先,時邪復(fù)感在后,應(yīng)先治外邪為急,不使心肌再傷,可辨證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辛涼疏解,解肌發(fā)表;對正虛明顯者,以參蘇飲、黃芪桂枝湯加減扶正祛邪。②心肌炎恢復(fù)期兼外感者,一旦表證得解或外邪退而未凈之際,應(yīng)迅即轉(zhuǎn)入養(yǎng)心為主,祛邪為輔的治療。③對體虛易感冒者,在未感冒階段選用玉屏風散、黃芪桂枝湯,以益氣固表。并告誡患者應(yīng)注意避風寒,慎外感。

    3.后遺癥  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以心律失常為主,如常見的有房室或束支傳導(dǎo)阻滯、早搏及交界性心律等。有的則表現(xiàn)為心肌勞累。后遺癥患者有的伴有全身癥狀,有的沒有明顯癥狀,只是遺留較穩(wěn)定的異常心電圖。造成后遺癥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病情反復(fù)發(fā)作,精氣內(nèi)奪,心腎虧虛,積虛成損;一是心血虧虛,痰濁瘀血阻其運行之機。

    ①心腎虧虛  損其心者,癥見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舌苔少,脈結(jié)代。治宜養(yǎng)心通脈,方用炙甘草湯為主方辨證加減(炙甘草20g  桂枝12g  生地20g  熟地20g  麥冬12g  阿膠9g(烊化),生姜3片,生曬參9g  麻仁12g  紅棗五枚。損其腎者,則見心悸頭暈,神疲乏力,耳鳴健忘,失眠多夢,畏寒,小便清頻,舌淡少津,脈象沉細或結(jié)代。治宜益腎生精通脈,基本方:鹿角片10g  補骨脂12g  山茱萸肉12g  女貞子12g  生地20g  熟地20g  桃仁12g  川芎10g  紅花6g  地龍12g。

    ②痰阻血瘀:痰濁阻絡(luò)者,癥見心悸怔忡,胸悶憋氣,煩燥失眠,口干不欲飲,舌苔膩,脈象滑數(shù)、結(jié)代。治宜滌痰通絡(luò),方用滌痰湯加減。痰火盛者,加黃連、山梔。瘀阻心脈者,癥見心悸怔忡,胸痛胸悶,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瘀點,脈象遲澀、結(jié)代。治療宜活血化瘀通脈,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2g  紅花6g  川芎10g  當歸12g  赤芍15g  枳殼12g  柴胡12g  生地20g  熟地20g  炙甘草20g  桂枝12g。

十四、風濕性心臟病

    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特點,相當于中醫(yī)“心痹”、“心悸”、“水腫”等疾病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由痹證演變而來,其發(fā)生主要由于正氣不足和外邪侵襲兩個方面的因素。其內(nèi)因為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虧虛,或后天失養(yǎng),以致氣血不足,腠理不密,外邪乘虛侵襲所致;外因多與氣候變化、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即言主要是感受風、寒、濕等外邪,或外邪化熱,以致病邪流阻經(jīng)脈、骨節(jié)、肌腠之間,阻礙氣血運行而致。當痹證日久,反復(fù)發(fā)作,犯及心臟,可導(dǎo)致心臟氣血不足,日久及腎等臟腑病變。而心腎等臟器的病變往往導(dǎo)致痰濁、瘀血的產(chǎn)生,從而形成氣血陰陽不足與痰濁、瘀血等實邪挾雜的病理狀態(tài)。所以在治療上,即應(yīng)明辨虛實,標本兼顧,扶正固本與祛邪治標之法統(tǒng)籌合用。臨床上我們主要按以下幾型辨證論治:

    1.外邪擾心  癥見心悸、氣短、胸悶、咽干、關(guān)節(jié)疼痛、或紅腫灼熱,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而時止。治療宜祛風清熱除濕,方用宣痹湯加減:防己12g  連翹12g  米仁12g  半夏12g  宣木瓜12g  絡(luò)石藤15g  銀花12g  丹參15g  威靈仙15g  秦艽12g  甘草6g  當歸12g。咯痰黃稠而證屬痰熱壅肺者,加黃芩12g  天竺子30g  魚腥草20g  蒲公英20克。咽痛不適,加山豆根12g  掛金燈12g。 

    2、氣陰兩虛,血脈瘀滯:癥見心悸不安,胸悶不舒,頭暈?zāi)垦?,氣短自汗,身疲乏力,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jié)代。治療宜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方用生脈飲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黨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  黃芪30g  生地、熟地各20g  當歸12g  川芎12g  紅花6g  桃仁12g  白術(shù)、白芍各15g。心悸、易驚惕者,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0g  桂枝12g  炙甘草10(20g;

    3、心腎陽虛,瘀血阻滯:患者表現(xiàn)為心慌不適,胸悶氣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jié)代。治療宜溫補心腎,活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方選真武湯合桃仁紅花煎加減:附子12g  豬苓15g  茯苓15g  白術(shù)15g  白芍15g  桃仁12g  川芎10g  當歸12g  紅花6g  地龍12g  仙靈脾20g  補骨脂12g  鹿角片10g  女貞子12g  山茱萸肉12g  炙甘草6g  黨參15g  生黃芪30g。水腫甚而小便量少者,加澤瀉15g  車前子、車前草各15g。

    4、水飲痰濁凌心:癥見心悸,胸脘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眩暈,惡心欲吐,舌淡苔滑,脈弦滑或沉細而滑。治療宜振奮心陽,化氣利水。方選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茯苓15g  桂枝12g  白術(shù)15g  白芍15g  附子12g  豬苓15g  炙甘草6g  澤瀉15g  車前子、車前草各15g  煅龍骨、煅牡蠣各30g。

十五、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

    本病屬中醫(yī)“心悸”、“怔忡”等的范疇。中醫(yī)認為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的發(fā)病與情志關(guān)系最為密切,或因情志不暢,憂郁過度,肝氣郁結(jié),氣血不和;或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或因肝郁化火,擾動心脾;或因煩勞苦讀,損傷氣陰,心神失養(yǎng)而發(fā)病。

    臨床體會  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虛實兼有。其病起于精神抑郁,情志不暢者,多屬實;其病起于思慮過度,煩勞苦讀者,多屬虛。其實多責之于肝氣郁而不達,氣血不暢;其虛多責之于心脾兩虛,氣陰耗傷。其實則有氣機郁滯和氣郁化火之別,前者可見胸脅脹滿,隱痛陣作,痛無定處,心情抑郁,時欲嘆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后者可見心悸陣作,胸脅竄痛,煩燥口苦,頭暈痛,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其虛有心脾兩虛和氣陰兩虛之分,前者可見心悸氣短,頭暈?zāi)垦#衿7α?,納呆腹脹,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后者可見心悸氣短,口干,煩熱,失眠健忘,舌紅苔薄,脈細數(shù)或結(jié)代。臨床上一般分以下兩型。

    1.氣滯心胸:癥見胸脅脹滿,隱痛陣作,痛無定處,情志憂郁,時欲嘆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療宜疏理氣機,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g  枳殼12g  郁金12g  茯苓15g  當歸15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川芎10g  陳皮6g  甘草6g等。

    2.氣郁化火:癥見心悸陣作,胸脅竄痛,煩燥口苦,頭痛目赤。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治療宜疏肝清火,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12g  山梔12g  柴胡12g  當歸12g  茯苓12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薄荷(后下)6g、甘草6g、煨生姜3片等,若肝火較盛,合用龍膽瀉肝丸12g吞服,增強清肝瀉火之效。

    3.心脾兩虛:癥見心悸氣短,頭暈?zāi)垦#呓⊥?,面色不華,神疲乏力,納呆腹脹,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治療宜補益心脾,方選歸脾湯加減:黨參15g  白術(shù)12g  當歸12g  遠志10g  茯苓12g  酸棗仁12g  生姜3片,大棗5枚,黃芪30g  炙甘草6g  廣木香6g等。

    4.氣陰兩虛:癥見心悸氣短,口干,煩熱,失眠健忘,舌紅苔薄,脈細數(shù),治療宜益氣養(yǎng)陰,寧心安神。方選天王補心丹加減:黨參15g  麥冬12g  天冬12g  玄參12g  丹參15g  生地、熟地各20g  茯苓12g  柏子仁12g  酸棗仁12g  遠志10g  百合12g  淮小麥30g  紅棗5枚,煅龍骨、煅牡蠣各30g  生黃芪30g。

    胸痛明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胸悶明顯加瓜蔞皮、薤白頭;頭暈加天麻、潼蒺藜、白蒺藜;頭脹頭痛加細辛;舌苔厚膩、體胖者加菖蒲、膽星、郁金。

十六、甲狀腺亢進性心臟病

    甲亢性心臟病在中醫(yī)學中多屬于“心悸”、“怔忡”、 “胸痹、心痛”等范疇。甲亢性心臟病多發(fā)生在甲亢后期,且年齡偏大,故以本虛為主,出現(xiàn)虛實夾雜的病理變化,即在臟腑虛損的基礎(chǔ)上,可見“因虛致實”的各種病理產(chǎn)物,如血瘀、水飲等。

    臨床體會  本病以本虛為主,但可“因虛致實”,出現(xiàn)虛實夾雜的各種證候。虛系指心、肝、脾、肺、腎諸臟氣血或陰陽的虧虛,實則多指血瘀、水飲等病理證侯,分清其虛實的程度,才能決定治療。

    一般說來,本病本虛的程度與臟腑虛損的多寡有關(guān),一臟虛損者輕,多臟虧損者重;僅心本身虛損致病者,病情較輕,與他臟并病者較重。在邪實方面,單見一種夾雜者輕,多種夾雜者重。心氣虛、心陽虛多伴有瘀血、水飲;心血虛、心陰虛多夾有虛熱或痰火,故辨證時當需注意虛實二證的相互夾雜。

    1.心氣不足、心脈瘀阻   心臟所以能鼓動血液運行,乃靠心之陽氣推動,由于病延及心臟,心氣不足日久損及陽氣,鼓動乏力,則血行不暢,血滯心脈。癥見心悸,怔忡,汗出氣短,神疲乏力,胸悶胸痛、痛有定處,舌質(zhì)淡紅,邊有齒痕及瘀斑,或舌下筋脈青紫,脈細澀或結(jié)代。治療宜補益心氣,活血通脈,方選補中益氣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  黨參15g  陳皮6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升麻、當歸、柴胡、桃仁、棗仁、川芎、地龍均為12g  紅花、炙甘草均為6克。加減:氣虛而見面浮足腫者,可加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車前草。

    2.心肝陰傷、陰虛火旺   憂患郁怒,情志內(nèi)傷,肝氣郁滯,郁久化熱,熱灼傷陰,心肝陰傷,陰虛火旺。患者常見心悸易驚,煩熱失眠,多汗,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善食易饑,甚則消瘦乏力,月經(jīng)量少,舌質(zhì)紅,脈細弦數(shù)或結(jié)代。針對上述病機,治以養(yǎng)陰清火、寧心安神。方選天王補心丹合一貫煎加減:太子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  茯苓12g  遠志10g  知母12g  黃柏12g  當歸12g  棗仁12g  柏子仁12g  生地、熟地各20g  丹參15g  丹皮15g  黃芪30g  夜交藤20g  北沙參12g  枸杞子12g  川楝子12g  生牡蠣40g  夏枯草20g。

    3.脾腎陽虛、水濕泛濫:脾腎陽虛,脾不運水,腎不化水,水濕泛濫,外溢肌膚,甚則上凌心肺,為悸為喘。癥見心悸怔忡,咳逆上氣,全身浮腫,腹脹納少,尿少便溏,畏寒肢冷,腰痛膝軟,舌質(zhì)淡嫩,苔白滑膩,脈沉遲或結(jié)代。治療宜溫補脾腎,化濕利水,方選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附子10克、桂枝10克、豬苓、茯苓各15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澤瀉12g  車前子、車前草各15g  仙靈脾20g  鹿角片10g  補骨脂12g  加減:水腫甚而咳喘痰多,可加葶藶子、蘇子、白芥子、杏仁;血瘀明顯者,可加丹參、地鱉蟲等;如汗多,手足欠溫,脈微,心陽虧虛明顯時,可加參附龍牡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周次清臨證經(jīng)驗(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處方特點/醫(yī)案/醫(yī)論醫(yī)話/經(jīng)驗方)
<<中醫(yī)內(nèi)科學>>歌訣
我的用藥心得—作者小樹林<2>
心絞痛的中醫(yī)辯證
當代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集卷六(朱良春)
中醫(yī)臟腑辯證精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