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業(yè),再擇業(yè)”是很多大學生的求職戰(zhàn)略,但外企的面試官們并不認同—— 洞察面試官的“招聘邏輯”\\理解“好工作”的真諦日期:2009-12-17 作者:陸沁 來源:文匯報 |
■陸沁 從每年11月下旬開始,針對應屆畢業(yè)生的大型校園招聘會和各企業(yè)專場宣講會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應屆畢業(yè)生們每天都忙忙碌碌地奔波于各種各樣的筆試和面試中。 作為一名曾經面試過數千名應屆畢業(yè)生的招聘主管,我經常在面試時問三個問題: 1.你為什么喜歡我們公司? 2.你為什么應聘這個崗位? 3.你有哪些特點使你比其他人更加適合這份工作? 其實這三個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一個邏輯問題:你的求職邏輯是什么? 從面試官的角度出發(fā),招聘應屆畢業(yè)生就是尋找那些暫時還沒有相關工作經驗,但是值得企業(yè)付出一定資源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職場新人。 有很多應屆生的回答經常讓面試官氣不打一處來,和企業(yè)的招聘需求完全背道而馳。比如: 學生A:我想先找一份工作做起來,等有了一定社會經驗后再考慮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工作。面試官:典型的“先就業(yè)、再擇業(yè)”邏輯,把你招進來培養(yǎng)完了,估計也到你重新擇業(yè)的時候了。 學生B:我聽說貴公司的企業(yè)文化是非常好的,我喜歡無拘無束的工作環(huán)境。 面試官:究竟是我們出錢請你來工作呢,還是我們出錢請你來體驗生活的呢? 學生C:我不喜歡我在學校里學的專業(yè),所以想轉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面試官:你學了三年的專業(yè)方向就這樣輕易放棄了,你這次想清楚了要選擇我們公司的這個工作并踏踏實實地做嗎? 學生D:我看你們的招聘啟事寫得蠻好的,但具體是做什么的我也不太清楚,你能給我介紹一下這個崗位的發(fā)展前景嗎? 面試官:你搞錯誰面試誰了,好像不應該是我們公司求著你來的吧。 有些應屆生顯然是做過面試準備的,他們一般會這樣回答: 學生E:因為我喜歡你們公司,我對這個工作很有興趣。 面試官:你會哪些工作所必需具備的技能? 學生E:暫時不會,但是我學習能力強,會很快學會的。 這樣的回答初看很好,既表現了求職者對公司和崗位的喜歡,又表達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但是仔細推敲之后還是有很大的邏輯問題:這位同學挑選我們公司是因為他喜歡我們公司,其實他還不了解我們公司的情況。他挑選這個工作是因為他對這個崗位感興趣,感興趣多半是因為他現在還不會做,所以他才會提到學習能力強。那一旦學會之后,他就很有可能對這份工作失去興趣,然后重新選擇。 很多應屆畢業(yè)生的求職邏輯是:首選是挑自己喜歡的和感興趣的,最好是沒有做過的;次選是挑自己做過一陣子比較擅長,且還沒有完全失去興趣的;最差的選擇是那些自己熟練掌握,但是已經沒有興趣的,可以“先就業(yè)、再擇業(yè)”。 而企業(yè)面試官的選材邏輯往往是:首選是熟練掌握工作技能的,培訓成本低,不能勝任工作的風險也低;次選是有相關專業(yè)背景或實習經驗,經過培養(yǎng)后能做好工作的可能性高;最差的選擇是表現出對公司或崗位有強烈興趣,但是有不能通過培訓或不能做好工作的風險。 所以最好的回答往往應該是:我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它的發(fā)展方向和我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一致的,而且我在大學期間就學過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實習取得一定的經驗。這個回答背后的求職邏輯是:這份工作不僅是我喜歡的,也是我擅長的和熟練的,而且我在短時間內不會跳槽或放棄。這樣的應屆畢業(yè)生就完全符合企業(yè)招聘官的選材邏輯,再加上適當的精神面貌和待人接物,以及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薪酬福利和工作條件,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并不難。 (作者為上海弘揚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前微軟全球技術中心人力資源總監(jiān)、事業(yè)部副總裁) |
理解“好工作”的真諦日期:2009-12-17 作者: 來源:文匯報 |
找一份好工作,是很多求職大學生的夙愿。但怎樣的工作才叫“好工作”?即將跨入職場的學子們對“好工作”的定位,是出于人云亦云的認同,還是在就業(yè)時就對這份職業(yè)有長期的規(guī)劃和充分的考慮?以下文章摘自一位跨國企業(yè)高管對眾多職場新人的寄語: 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沒必要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fā)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確比國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門子中國經理比國美的老板強,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而進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這一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qū)總經理并不會給業(yè)績帶來什么了不起的影響。于是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么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會怎么選擇?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強干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么還要用你? 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并不能說明什么。我不太贊成過于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yè)選手,大多數人最后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3000-6000元/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000元/月,可問題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計5000-10000元了不起了。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好工作,應該是適合你的工作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歡攀比的。大家認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他們在比較好的寫字樓,這是你想要的么?他們出差住比較好的酒店,這是你想要的么?別人會羨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給別人看的,你干嘛要活得那么辛苦給別人看?另一方面,他們薪水福利一般,并沒有特別了不起,他們的晉升機會比較少,很難做到很高級的主管,他們雖然厭惡常常加班,卻不敢不加班,因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況下會找個臺灣人香港人新加坡人來管你,而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你想清楚了么?人總想找到那個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覺得是最好的那個,是因為你的確了解,還是因為別人說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對于別人是最好的,對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好工作,應該是適合你的工作,具體點說,應該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東西的工作,你或許應該以此來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規(guī)模、外企還是國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來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賺錢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還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遠也不會找到好工作,因為你永遠只看到你得不到的東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選擇職業(yè):我們是因為生活而工作 職業(yè)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500強的CEO中最多的是銷售出身,第二多的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銷售或者財務,究竟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和你究竟要選擇什么樣的人生有關系。有些人就喜歡下班按時回家,看看書聽聽音樂,那就不適合找個銷售的工作了,否則會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歡出風頭,喜歡成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選擇做財務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為一般老板不喜歡財務太積極,也不喜歡財務話太多。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再決定要找什么樣的職業(yè)。有很多的不快樂,其實是源自不滿足,而不滿足,很多時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則是因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結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結果什么都沒得到。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