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志里,凡曰舊制鹽邑疆界,每每都提到“西至射陽湖”?!督êh志》載:“建湖緊靠射陽湖,境內(nèi)名勝九龍口風(fēng)景區(qū),西接射陽湖”,射陽湖在何處?很少有人知道。
射陽湖,今人稱古射湖。據(jù)《郡國利病書》、《寰宇記》云:“射陽湖在鹽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在山陽東南七十里,其闊約三十里,湖周三百里”??缃駥殤?yīng)、楚州、建湖、阜寧四縣區(qū),古為巨寖,淮揚(yáng)七州縣諸水皆匯于射陽湖,由此入海。
射陽湖屬蘇北里下河古瀉湖地的一部分。史書上說,淮郡左右皆帶湖,射陽為最古。春秋時(shí)吳王夫差開邗溝,該湖西南通邗溝而達(dá)于江,西北至末口(楚州城區(qū)西北郊)而入于淮。秦漢時(shí)為江北淮南近海地區(qū)的水運(yùn)交通重心。今建湖縣建陽鎮(zhèn)東尤莊南支故道(古稱蝦須溝),歷史上因運(yùn)江南之漕,經(jīng)此入海,故有漕河之稱。居民以其與海通潮,故又稱潮河。漢初,射陽湖畔為射陽侯劉纏的侯國封地。西漢中葉,為廣陵王劉胥的王國封地。唐大歷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在此興屯墾入修水利,引來江水澆灌湖岸溪田,使其“湖水瀠流,不湮不潰,活原膏土,百利可興”,“收獲十倍于古”,成為江淮平原上的膏腴之區(qū)。
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奪淮以后,射陽湖日漸淤積。特別是明嘉隆以后,黃淮盛漲,上游泥沙隨水而入,射陽湖大淤。明萬歷九年(1581),鹽城知縣楊瑞云興工拓浚長一萬二千六百丈,才使青溝至阜寧新豐一段水流無阻,至清初黃淮溢決甚多,湖身加速淤墊。崇禎四年、五年,湖決蘇家嘴諸處,湖身再度墊高,淤淺四平,茫無畔岸,“湖之在西者乃變成陸,湖之東者乃淪而為蕩”。后來的“八八六十四”蕩,多為射陽湖遺址矣,現(xiàn)僅存零星水面和沼澤。
射陽湖以其燦爛的歷史人文,秀麗多姿的風(fēng)光,千百年來引起多少高人雅士、詞客大賢吟誦寫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F(xiàn)摘錄幾首于此。
宋 范仲庵
渺渺指平湖,煙波入望初,
縱橫皆釣者,何處得嘉魚。
元 薩都刺
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鳴敗荷,
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清 王士正
畫舫垂楊千萬絲,淮南淮北斷腸時(shí),
誰堪此夜青天月,碧草濃煙宿射陂。
清 孫一致
渺渺射陽水,春潮晚欲平,月隨波影動(dòng),風(fēng)送棹歌輕,
寒夜生鄉(xiāng)思,疏煙聽磬聲,故人消息遠(yuǎn),深樹復(fù)鴉鳴。
清 劉沁區(qū)
東北歸墟路,從來自射陽,眾川爭(zhēng)灌注,三邑接陂塘,
浚淺功猶易,趨卑性有常,如何違故道,屢歲議更張。
轉(zhuǎn)自《塘河流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