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唐代舞者
人們最先想到的大多是飛天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東莞市博物館“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去尋找一群活躍在金銀器上的舞者,它們在唐代金銀器這方寸之間的舞臺上,盡情飛舞,婀娜多姿,為金銀器增添了無限光彩。
盛 世 騰 龍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一套珍藏第一枚佛指舍利玉質(zhì)影骨的八重寶函,這套寶函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精美,層數(shù)最多的寶函。這套寶函的第七重唐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的蓋頂面鏨刻著龍紋。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長20.5厘米,寬20.5厘米,高23.5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寶函全身鏨刻紋飾。四側(cè)四大天王盤膝而坐,或托塔、或持劍、或持弓、或執(zhí)箭,身側(cè)眾神將、夜叉相擁而立;函蓋立沿四面,八只迦陵頻伽鳥在海石榴和蔓草間翩翩起舞,放聲歌唱;函蓋斜面,八只狻猊在蔓草上整齊劃一地舞蹈;蓋頂面兩條雄偉的行龍,圍繞著一個如意寶珠飛騰、嬉戲,四周云朵漂流。整件器物的紋飾組合,猶如一個熱烈、喜慶的開場歌舞,呈現(xiàn)著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蓋立面、斜面局部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頂面局部
(法門寺博物館藏)
龍,中華民族的象征。據(jù)考證,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山西呂梁山柿子灘石崖上發(fā)現(xiàn)的“魚尾鹿龍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龍形象。商周時期,在青銅器、玉器上則大量以“夔龍”形象出現(xiàn)。東漢《說文解字》對龍的形象概括為:似披鱗的長蛇,可明可暗,可大可小,亦可長可短。北宋時期,龍的形象基本定型,為“三停九似”?!秷D畫見聞志》解釋“三停”:即“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三個部分長度基本相等。南宋《爾雅翼》謂九似: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蛤蜊)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即龍是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
龍紋作為我國傳統(tǒng)紋飾的代表之一,常被運用在宗教、政治、藝術(shù)、文學等領(lǐng)域,明清時期是龍紋圖案發(fā)展的鼎盛與成熟期。龍紋大致可分為團龍、蟠龍、行龍、云龍、海水龍、穿花龍、九龍、二龍戲珠、教子升天、龍鳳呈祥十種樣式。
龍的形象在金銀器中較為少見,在唐代金銀器上更是罕見。
迦 陵 頻 伽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是珍藏第一枚佛指舍利玉質(zhì)影骨八重寶函的第五重,其蓋頂面鏨刻著迦陵頻伽紋。
▲唐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長14.8厘米,寬14.8厘米,高16.2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寶函頂蓋的立沿面八個飛天兩兩相對在流云間飛舞,蓋斜面八只鳳鳥口銜花草、整齊劃一的飛翔,蓋頂面四只迦棱頻伽,在八角團花和三鈷金剛鈴之間穿梭,變換隊形,腳踏蔓草,或歌或舞。整個蓋面猶如在表演一支群舞,以迦陵頻伽為領(lǐng)舞,呈現(xiàn)著無盡的美感。
▲唐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蓋頂局部
(法門寺博物館藏)
迦陵頻伽,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一種半人半鳥的神話形象,即面部為人,足部為爪,背生雙翼。又稱:羯邏頻伽、伽蘭頻伽、迦陵毗、迦陵頻、迦婁賓、迦陵鳥、羯毗鳥、頻伽鳥等,意譯為:好聲鳥、美音鳥、妙聲鳥等。傳說是一種棲息在雪山或極樂凈土的鳥。唐釋慧苑著《慧苑音義》:“迦陵頻伽本出雪山,在谷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南宋刊《法華經(jīng)》:“迦陵頻伽,妙音鳥也。鳥未出殼時即發(fā)音微妙,一切天人聲皆不及,唯佛音類之。”
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中,迦陵頻伽還出現(xiàn)在“唐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唐迦陵頻伽紋金缽盂”“唐鎏金迦陵頻伽紋壸門座銀棺”上。在“唐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里,她們只是伴舞;在“唐迦陵頻伽紋金缽盂”里,她們則是主角,四只迦陵頻伽手捧蓮花,在蔓草間翩翩起舞;在“唐鎏金迦陵頻伽紋壸門座銀棺”里,她們表演的是四重唱,兩兩相對,和聲吟唱:“愿生生值佛 世世聞經(jīng) 合家大小 同生佛會 法界眾生同此?!?。
▲唐 迎真身素面金缽盂
口徑9.4厘米,通高3.3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迦陵頻伽紋壸門座銀棺
(法門寺博物館藏)
迦陵頻伽作為佛前的樂舞供養(yǎng),象征了極樂世界,常常以壁畫或線刻畫的形式出現(xiàn)在佛教建筑、佛教用具、舍利棺與陵箠棺槨上。刻劃在墓葬石槨上的迦陵頻伽是后人對墓主人的守護和禮贊,希望由迦陵頻伽來守護、伴隨、歡娛墓主人,并引導墓主人的靈魂升天。
唐代,迦陵頻伽主要出現(xiàn)在石窟寺、佛塔、地宮或佛教徒的墓葬中,形象基本上都是人首鳥身,展開雙翼,兩腿細長;從面貌上看,多為女性,配有花冠,嘴唇豐厚,露肩且臂膀圓潤,身材豐腴,羽翼飽滿,雙爪強健有力,尾部常與蔓草揉合在一起,并帶有蔓草的卷曲特征。
迦陵頻伽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北朝,發(fā)展于唐,繁盛于宋,元明漸衰微,清代消失。
鴻 雁 于 飛
1987年法門寺地宮后室出土一件唐鎏金雙鴻紋海棠形銀香盒,盒蓋面模沖出一對首尾相對,振翅欲飛的鴻雁。出土時盒內(nèi)有凝結(jié)成塊的香料一塊,經(jīng)檢測主要為乳香、沉香制品。
▲唐 鎏金雙鴻紋海棠形銀香盒
長5.1厘米,寬3.8厘米,高2.2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雙鴻紋海棠形銀香盒 內(nèi)部
除了這件銀香盒之外,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鎏金鴻雁紋銀茶碾轄板上鏨刻兩只鴻雁,做為襯飾;另一件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全身模沖四十一只翱翔的鴻雁。
如果說唐鎏金雙鴻紋海棠形銀香盒上的雙鴻是在表演“雙人舞”的話,那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的四十一只飛鴻則是在表演群舞。蓋面中心五只鴻雁圍成一圈飛舞,其它三十六只鴻雁昂首、展翅,兩兩相對向上翱翔,動作整齊劃一,畫面流轉(zhuǎn)飄逸,充滿了浪漫色彩與意境情趣,不禁令人想起《詩經(jīng)》所載:“鴻雁于飛,肅肅其羽……鴻雁于飛,集于中澤”。
▲唐 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局部
▲唐 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側(cè)面線描圖
(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唐 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頂部線描圖
(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雁,一種候鳥、知時鳥,《正字通》:“雁知時鳥也?!币蚱涫呛蝤B,古代多用雁作婚贄,取其候時而行之意;因鴻雁有定期南飛北返的習性,也以鴻雁比喻羈旅之愁和思歸之心;因雄雁與雌雁一旦結(jié)合成配偶,便永生不分離,如果其中一只不幸死亡或失散,另一只終生不再另擇配偶甚至殉情而死,因此也以鴻雁比喻忠貞的愛情;因鴻雁是一種非常有序的群體,其飛行時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古語稱為“雁字”“雁行”“雁陣”“雁序”“鴻儀”等,因此鴻雁也表示有序。
閑 云 野 鶴
1987年法門寺地宮后室出土一件唐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是晚唐皇室文思院所造。羅體兩則及末端鏨刻六只雙雙飛翔的仙鶴。
▲唐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長13.45厘米,高9.8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線描圖局部
(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鶴,是一種觀賞禽鳥。中國民間相傳其頗為長壽,《相鶴經(jīng)》記載:鶴者,陽鳥也。……七年小變,十六年大變,百六十年變止,千百年形定。由于鶴之長壽,與道教所追求的飛升成仙理念相吻合,被其吸收成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鶴成為了神鳥,常伴仙人左右,是道教中得道成仙的象征。在中國傳統(tǒng)裝飾中,仙鶴是吉祥圖案,具有美好的寓意。
沙 暖 鴛 鴦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一件唐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器身內(nèi)外鏨刻鴛鴦紋。是由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蘇鎮(zhèn)江)制造,這里是唐代晚期南方金銀器的制作中心之一。
▲唐 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口徑8.02厘米,高3.3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銀盆全身鏨刻紋飾。盆壁被分為四瓣,每瓣內(nèi)有兩組闊葉石榴團花,團花中兩只相對而立的鼓翼鴛鴦,站在蓮花之上。盆底模沖、錘打出一對在闊葉石榴大團花間嬉戲的鴛鴦。鴛鴦體態(tài)優(yōu)美,栩栩如生。整個畫面猶如一支美輪美奐的群舞,中間兩只鴛鴦的領(lǐng)舞更是把舞蹈推向了高潮。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唐 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內(nèi)外底局部線描圖
(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唐 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圖案線描圖
(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鴛鴦,鴛指雄鳥,鴦指雌鳥,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是我國古代的珍禽,觀賞鳥類。雄鳥美麗,雌鳥蒼褐?!对娊?jīng)》:“鴛鴦于飛,畢之羅之?!睍x代崔豹《古今注》:“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币虼?,古人歷來以鴛鴦象征純潔堅貞的愛情,或用來比喻情意相投的男女。
唐代金銀器的裝飾圖形中,禽鳥不再只是陪襯和點綴,從邊緣走到了中心,成為了不少器物裝飾的主角,到了晚唐更是成為動物紋的主流。由于唐朝這一特殊時代,社會風氣和審美觀念發(fā)生重要轉(zhuǎn)變,金銀器上的禽鳥圖像注重形態(tài)特征的刻畫,形成了寫實與裝飾并重的造型風格。
不論是鴛鴦、鴻雁,其形象多是以寫實的面貌出現(xiàn)并貫穿始終,較生動地反映它們?nèi)粘I钪酗w翔、站立、嬉戲的狀態(tài)。比例準確,線條流暢,刻畫細膩,體態(tài)優(yōu)美,神態(tài)自信,展示著大唐繁盛的社會面貌。
百 花 蜜 后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一件鎏金雙蜂團花鏤空銀香囊,器身鏨刻有蜜蜂紋。此香囊為唐僖宗所供奉,是迄今發(fā)現(xiàn)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
▲唐 鎏金雙蜂團花鏤空銀香囊
直徑12.8厘米,鏈長24.7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香囊外壁全身鏨刻蔓草,蔓草葉之間的留白處鏤空,蔓草間鏨刻有十二簇分布均勻的團花,團花內(nèi)分別飾雙蜂和花草。蜜蜂宛若飛舞于花叢之中。蜂紋做為器物的裝飾極為罕見。
▲唐 鎏金雙蜂團花鏤空銀香囊 局部
笨笨的小編我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么被美人寵愛的香囊上,會出現(xiàn)雙蜂紋,花簇間雙雙飛舞的蜂兒是在采蜜嗎?還是在舞蹈?也有專家認為是雙蛾,聰明的你會有怎樣的答案呢?看著這些雙蜂,小編腦海中不禁冒出一首歌謠:兩只小蜜蜂啊,飛到花叢中啊,飛呀!飛呀!......
天 馬 行 空
1987年法門寺地宮后室出土的一套唐鎏金鴻雁紋銀茶碾,碾槽橫向的兩壁壺門之外鏨刻有天馬紋,這套茶具為唐僖宗所供奉之物。
▲唐 鎏金鴻雁紋銀茶碾
身長25.5厘米,寬3.4厘米,高7.1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茶碾的茶槽兩側(cè),分別鏨刻兩匹相對奔馳的天馬,腳踏云朵。天馬身有雙翼,造型清瘦,飄逸輕盈,卷云紋婉轉(zhuǎn)飛動,盤桓于壺門的兩側(cè),具有陰柔之美。
▲唐 鎏金鴻雁紋銀茶碾 線描圖局部
(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天馬源于希臘神話中的翼馬形象,北魏時傳入中國,唐代流行。李白《天馬歌》云:“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p> 百 獸 之 王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一件唐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鏨刻有獅子紋。此盒產(chǎn)于今江西南昌。
▲唐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
口徑16.8厘米,足徑13.94厘米,通高12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銀盒的蓋面鏨刻雙獅紋,兩只獅子造型不同,一獅形似麒麟、一獅近似狗。似狗的獅子造型豐滿敦厚,頭圓睛圓鼻圓,發(fā)卷,用刻線來強調(diào)毛鬣的裝飾。雙獅在花叢中嬉戲,一獅奮勇奔騰,努力追趕,嘴大張,似在說著什么;一獅回首,喜笑顏開,面部表情天真調(diào)皮。整個畫面充滿生活氣息,和諧、歡快。
▲唐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 正面局部
獅子,在中國最早被稱為“狻猊”(音 suān ní)亦作“狻麑,(音 ní),是上古神話傳說里的一種表示吉祥的瑞獸。因為中國本土不產(chǎn)獅子,因而平添了更多的神秘和高貴,在中國備受推崇。唐代,獅子形象日趨世俗化,不僅形體變小,而且神態(tài)謙恭溫馴。猛獅逐漸從宗教性走向民間,成為民間避邪納吉的吉祥之物。
摩 羯 大 魚
1987年法門寺地宮后室出土的一件唐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器物上有摩羯魚紋。因其支架鏨刻:“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銀金涂鹽臺一只并蓋共重一十二兩四錢 判官臣吳弘慤 使臣能順。”而歷代茶書未載鹽臺,此為首次發(fā)現(xiàn),彌足珍貴。
▲唐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
直徑4.98厘米,高27.9厘米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件鹽臺蓋面鏨刻四尾摩羯魚,回頭張嘴,展翅擺尾,隨器蓋圍成一圈,頭尾相對,如在表演隊形操。支架中心斜出四根盤屈的銀絲,末端分別焊有兩尾摩羯魚和兩個智慧珠。摩羯魚張嘴翹尾,面露笑容,一昂首上揚,一低頭下沖,似在表演雜技。
▲唐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 局部
除唐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外,法門寺地宮還出土了一件唐鎏金仰蓮瓣圈足銀碗,其圈足外沿上也鏨刻有摩羯魚紋。
摩羯魚紋源出于印度,其在印度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被納入佛教體系。在印度佛教經(jīng)典中,摩羯是一種力量強大,常在水中興風作浪,但懾服于佛法的巨型惡獸。隨著佛教的傳入,摩羯紋也傳入了中國,并開始中國化。
北魏至盛唐為摩羯紋的肇始期和漸變期,摩羯紋的形態(tài)、含義均與印度佛教摩羯紋一致,流傳范圍不廣,僅限于皇族與貴族。中晚唐至五代為轉(zhuǎn)折期,此時的摩羯紋開始出現(xiàn)具有強烈中國化傾向的鯉魚形和魚龍形,并占據(jù)主流,受中國魚文化和龍文化的影響,本性為“惡”的摩羯在此時一轉(zhuǎn)為有豐富吉祥含義的瑞獸,此時的摩羯紋在數(shù)量、載體、分布區(qū)域等方面也都有極大發(fā)展,使用群體拓展至民間。宋遼金為繁榮期,此時以魚龍形摩羯紋為主流,數(shù)量、載體、分布區(qū)域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全民皆使用。元明為衰落期,此時摩羯紋受中國龍文化影響更為強烈,且佛教色彩被削弱,逐漸成為世俗世界中一種邊緣化的吉祥紋飾,數(shù)量、載體、分布區(qū)域等方面極大萎縮。清代,摩羯紋被龍紋完全取代。
2022年5月18至8月21日,東莞市博物館舉辦的“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掀起了東莞市民參觀博物館的熱潮。然而,每個觀眾觀展目的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感受展廳氛圍,有的是為了增長見識,有的是為了欣賞展品。而大多數(shù)觀眾的關(guān)注點基本上是器物是否值錢?制作工藝如何?器物有何用途?器物背后的故事等等。
今天,我們在金銀器上發(fā)現(xiàn)的這群可愛的舞者們,是否也能成為你們關(guān)注的熱點呢?
卞之琳說得非常好: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在“大唐寶藏”展廳里,許多穿著漢服的帥哥靚女們穿梭在展柜之間,他們在欣賞文物的同時,其實也成了展廳里的一道亮麗風景。
舞臺無處不在
“大唐寶藏”的舞臺
歡迎你的到來!
參考資料:
姜 捷:《法門寺珍寶》,三秦出版社,2012年6月。
叢小婷:《“蒼龍教子”:從清“懋勤殿”款龍紋印盒說起》,美術(shù)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
王大方:《“人物雙獅紋金飾牌”考》,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王博宣:《蓮池鴛鴦紋與“滿池嬌”》,上海工藝美術(shù),2021年第1期。
白 璐:《鎏金飛獅紋銀盒及飛獅紋溯源考略》,文物天地,2020年第8期。
魏秋萍:《鎏金鴛鴦鴻雁紋銀匜與唐代的吉禮》,文物天地,2015年第2期。
潘 飚:《摩竭紋中國化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肖聰榕:《探究中華龍紋設(shè)計的歷史流變》,今古文創(chuàng),2021年第46期。
陳妍言:《唐代金銀器角隅紋樣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麗梅:《唐代金銀器禽鳥圖像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第12期。
段丙文:《唐代金銀香囊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羅 昊:《唐代獅子紋淺析——從國家博物館的獅紋鎏金銀盤談起》,中國中小學美術(shù),2018年第12期。
楊 琳:《唐代紋飾中鴛鴦形象初探》,美與時代(上),2014年第2期。
田衛(wèi)麗:《再現(xiàn)東西方古老文化的交融——陜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獅紋器物賞析》,收藏家,2015年第11期。
龔 曼:《止則相偶,飛則相雙——唐代金銀器中的鴛鴦形象》,大觀(論壇),2019年第1期。
曹 丹:《中國歷代海水龍紋圖案探析》,美術(shù)教育研究,2019年第23期。
蔡國聲:《唐代金器鴻雁紋小碗》,收藏界,2016年第11期。
撰文|楊曉東
排版|葉芷君
審核|曲慶玲
審定|李歷松
東莞市博物館地址:東莞市莞城區(qū)新芬路36號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 9:00-17:15 ,寒暑假期間8:45-17:30 ,逢星期一閉館;法定節(jié)假日8:45-17:30。
公交:一、搭乘1、8 、15、 16、 18、21、 28、 29、 c3、lg1路公交車到人民公園站下,向北步行50米便可抵達。二、搭乘9、18、29、 30、c3路公交車到東莞賓館站下,向南(新華書店方向)步行200米便可抵達。
自駕:自駕車可停靠科書博廣場停車場、人民公園地下停車場、東莞賓館停車場、人工球場停車場。
溫馨提示: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觀眾進入場館時須佩戴口罩、測量體溫、掃莞博打卡碼,參觀期間請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現(xiàn)健康碼黃碼或身體發(fā)熱等情況應(yīng)立即停止觀展,并報告場館管理部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