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當(dāng)明確郁、熱、虛、損等不同病程特點。本病初始多六郁相兼為病,宜辛開苦降,行氣化痰。郁久化熱,肝胃郁熱者,宜開郁清胃; 熱盛者宜苦酸制甜,根據(jù)肺熱、腸熱、胃熱諸證辨證治之。燥熱傷陰,壯火食氣終致氣血陰陽俱虛,則須益氣養(yǎng)血,滋陰補陽潤燥。脈損、絡(luò)損諸證更宜及早、全程治絡(luò),應(yīng)根據(jù)不同病情選用辛香疏絡(luò)、辛潤通絡(luò)、活血通絡(luò)諸法,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
熱
①肝胃郁熱證
大柴胡湯(《傷寒論》)
癥狀:脘腹痞滿,胸脅脹悶,面色紅赤,形體偏胖,腹部脹大,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開郁清熱。
方藥:大柴胡湯(《傷寒論》)加減。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大黃、生姜。
加減:舌苔厚膩加化橘紅、陳皮、茯苓;舌苔黃膩、脘痞加五谷蟲、紅曲、生山楂;舌暗、舌底脈絡(luò)瘀加水蛭粉、桃仁。
②痰熱互結(jié)證
癥狀:形體肥胖,腹部脹大,胸悶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心煩口苦,大便干結(jié),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舌體胖,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小陷胸湯(《傷寒論》)加減。黃連、半夏、全瓜蔞、枳實。
加減:口渴喜飲加生牡蠣;腹部脹滿加炒萊菔子、檳榔;不寐或少寐加竹茹、陳皮。
傷寒論
③肺胃熱盛證
癥狀:口大渴,喜冷飲,飲水量多,易饑多食,汗出多,小便多,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洪大。
治法:清熱瀉火。
方藥:白虎湯(《傷寒論》)加減或桑白皮湯(《古今醫(yī)統(tǒng)》)合玉女煎(《景岳全書》)加減。石膏、知母、生甘草、桑白皮、黃芩、天冬、麥冬、南沙參。
加減:心煩加黃連,大便干結(jié)加大黃,乏力、汗出多加西洋參、烏梅、桑葉。
④胃腸實熱證
癥狀:脘腹脹滿,痞塞不適,大便秘結(jié)難行,口干口苦,或有口臭,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多食易饑,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右關(guān)明顯。治法:清泄實熱。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加減或小承氣湯(《傷寒論》)加減。大黃、黃連、枳實、石膏、葛根、元明粉。
加減:口渴甚加天花粉、生牡蠣;大便干結(jié)不行加枳殼、厚樸,并加大大黃、元明粉用量;大便干結(jié)如球狀加當(dāng)歸、首烏、生地;口舌生瘡、心胸?zé)?,或齒、鼻出血,加黃芩、黃柏、梔子、蒲公英。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⑤腸道濕熱證
癥狀:脘腹痞滿,大便黏膩不爽,或臭穢難聞,小便色黃,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舌紅,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
方藥:葛根芩連湯(《傷寒論》)加減。葛根、黃連、黃芩、炙甘草。
加減:苔厚腐膩去炙甘草,加蒼術(shù);納食不香、脘腹脹悶、四肢沉重加蒼術(shù)、藿香、佩蘭、炒薏苡仁;小便不暢,尿急、尿痛加黃柏、桂枝、知母;濕熱下注,肢體酸重加秦皮、威靈仙、防己;濕熱傷陰加天花粉、生牡蠣。
黃連
⑥熱毒熾盛證
癥狀:口渴引飲,心胸?zé)幔w生疥瘡、癰、疽或皮膚瘙癢,便干溲黃,舌紅,苔黃。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三黃湯(《千金翼》)合五味消毒飲(《醫(yī)宗今鑒》)加減。黃連、黃芩、生大黃、銀花、地丁、連翹、黃芩、梔子、魚腥草。
加減:心中懊惱而煩、臥寐不安者加梔子;皮膚瘙癢甚加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癰疽瘡癤焮熱紅腫甚加丹皮、赤芍、蒲公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