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素來有“四大名山”的說法,這一點不僅佛弟子們非常熟悉,普通的民眾大多也知道一二,可以說已經(jīng)成了中國山水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謂的佛教“四大名山”,即金色界清涼山(五臺山)、銀色界峨眉山、琉璃界普陀山和幽冥界九華山,通常分別被認為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名山眾多的中國,為什么偏偏是這四座山成為了佛教圣地?
四大名山為什么偏偏是四座而不是更多或者更少?
同樣具有佛教傳統(tǒng)的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浙江天臺山為什么沒能進入這一饒有意味的體系之內(nèi)?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佛教四大名山的故事。
| 何以為名? |
一個地方要想成為宗教的圣地,總得有一些理據(jù),這種理據(jù)通常與圣人的“足跡”有關。如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是穆罕穆德的出生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是耶穌的出生地。
同樣的,印度八大佛教圣地也大多關系到佛陀的生平,如佛陀在菩提伽耶終得覺悟,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等,這些地方后來都成了信眾們朝拜的圣地。
顯然,遠離佛教中心的中國無法產(chǎn)生這樣的行跡圣地,但另一種圣人“足跡”卻影響了中國,即后世的化現(xiàn)。
九華山就是其中的典例,駐錫九華山七十余載的“金地藏”金喬覺法師素來被認為是地藏王菩薩在人世的顯現(xiàn),而他所在的九華山也因之被認為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另一種常見的圣地則是來源于經(jīng)典的記載,猶太人就認為以色列所在的土地是《舊約》中的“應許之地”,同樣,佛經(jīng)也有著許多菩薩道場的記載。
在《華嚴經(jīng)·菩薩住處品》中,就明確記載了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是位于南瞻部洲東北方的清涼山,《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jīng)》也有文殊菩薩常住五頂山的記載。
這里的“清涼山”、“五頂山”無論是從地理位置(東北方向)、氣候條件(清涼)、地形特征(五臺)均與五臺山吻合,因此五臺山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唯一一個在佛經(jīng)中有明確記載的佛教圣地,因此也稱為“名山之首”。
盡管五臺山可以找到這種充分的對應,其他的名山就未必有這么幸運了。
四川的峨眉山一直被認為對應著《華嚴經(jīng)》中的光明山,但實際上佛經(jīng)中的記載卻比較模糊,之所以最后認定兩者的對應關系,或許是由于峨眉山獨特的“佛光”和“圣燈”現(xiàn)象恰好是“光明”的體現(xiàn)。
至于普陀山“名山”身份的確認,則與南海觀音的信仰有關,以至于原本佛經(jīng)中記載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布呾洛迦山”都被移植到了萬里之外的東海邊。
當然,除了行跡和典籍的記載,圣地之所以成為圣地,常常還與特定的感應傳說有關.
如五臺山的文殊化現(xiàn)、普陀山的梵音洞、九華山的肉身菩薩,這些故事無一不是進一步強化了名山們“圣地”的屬性。
| “三大名山”到“四大名山” |
盡管佛教“四大名山”各有各成為圣地的理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說法卻不是佛教初入中原就產(chǎn)生了的。
根據(jù)北京佛研所圣凱法師的考證,在明代萬歷以前,四大名山的說法并不常見,一般只稱三大名山:即五臺山、峨眉山和普陀山。在唐朝,也有人稱三大名山是五臺山、嵩山和衡山。
嵩山和衡山在中古時期都是佛教的中心,其中嵩山少林寺是禪宗祖庭,衡山則聚集了天臺、禪宗、凈土多個宗派,換而言之,這兩座名山之所以為佛教重視,主要是因為其在佛教史上的重要位置,以天臺宗聞名的浙江天臺山,同樣屬于這一類名山。
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的少林寺
而從嵩山、衡山的“退出”,到峨眉山、普陀山的“加入”,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名山文化的一個變遷,即由以僧人為中心轉移到以信眾為中心,經(jīng)典、勝跡、感應傳說在評估一座山“神圣”屬性時占了更加重要的因素。
那么,現(xiàn)在通行的“四大名山”之說到底是什么時候產(chǎn)生呢?
圣凱法師認為,四大名山之說是伴隨著九華山的崛起而產(chǎn)生的。
由于九華山的神圣性依據(jù)主要來自于金地藏的化現(xiàn),沒有明確的佛經(jīng)記載,加上缺乏地藏菩薩的感應事跡,在明以前,九華山在佛教的地位并不太高。
但隨著九華山地藏信仰的流布和寺廟的興建,以及來自國家的支持和重視,九華山越來越被僧人和信眾們重視,至明萬歷時,包括九華山在內(nèi)的佛教“四大名山”信仰已經(jīng)初步建立,而等到了清康熙年間,這種說法則已成為佛教界甚至全社會的共識。
| 信仰的力量 |
佛教四大名山最終的形成,既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有佛教經(jīng)典的作用、有感應故事的確證、有自然條件的限制、有歷代政府的參與,但最為關鍵的,仍然是僧人和信眾。
無論是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還是九華山,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寺院廟宇和佛弟子,我們在這里可以找到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也可以看到近年來興建和塑造的一座座廣廈、一尊尊大佛。
而無論是上千年的古寺,還是新修的廟宇,里面無一不充斥著虔誠的僧人與大眾,在一柱柱香火、一聲聲念佛、一次次朝拜中傳承著佛陀的教化。
圣地之圣,不僅在于佛菩薩們顯現(xiàn),更與這些沒能成佛的平凡人有關,與這些在深山中修行的求道者們,這些千萬里跋涉只為有機會朝圣的信徒們有關。
正是一代代對信仰的堅守,正是中國佛教徒們虔誠的禮拜,最終才締造了一個個神圣的空間,創(chuàng)造了中國獨特的佛教文化與文明。
山不在高,也未必在靈,真正重要的,是登山者的心究竟朝向何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