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五大佛教道場

中國五大佛教道場  

2011-04-11 14:33:51|  標簽:九華山  普陀山  峨眉山  佛教  圖片   |字號 訂閱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為文殊菩薩道場。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為普賢菩薩道場。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為觀音菩薩道場。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為地藏菩薩道場。
       
       雪竇山:位于浙江四明山奉化市,為彌勒道場。
 
      中國四大佛教圣地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之稱。

 

一.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菩薩頂

 

     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對外推出的35張旅游王牌產(chǎn)品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4A級旅游區(qū)。

  五臺山地處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由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環(huán)繞而成,五峰聳峙,高出云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盛夏時節(jié),綠草紅花與臺頂千年不化的堅冰為伴,景色秀美,氣候涼爽,又名清涼山。

  北臺也稱斗峰,海拔3058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西臺也稱掛月峰,中臺也稱翠巖峰,東臺也稱望海峰,南臺也稱錦繡峰。五座臺山各有特色,各具風(fēng)韻。每到盛夏,五座臺山山花爛漫,香氣四溢,游人至此,猶如置身花海,令人陶醉。

  五臺山自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開始建廟,至今歷時近2000年,形成了國內(nèi)唯一的一處由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并居一山共同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縮影、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五臺山迄今仍保存著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個朝代的寺廟建筑47處,薈萃了7個朝代的彩塑、5個朝代的壁畫,以及堪稱典范的古建藝術(shù)。南禪寺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被譽為中華瑰寶。佛光寺被世人譽為東方古建明珠、亞洲佛光。五臺山的標志建筑塔院寺大白塔,為我國現(xiàn)存元代覆缽式塔最高建筑。

  豐厚的歷史遺產(chǎn),造就了五臺山佛教名山的國際地位。為了滿足海內(nèi)外香客信士的需求,五臺山特意推出了“一會”、“一節(jié)”、“一年”的佛教文化活動?!耙粫本褪俏鍫攺R會(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至六月初一舉辦),主要以啟智賜福為主題,由佛協(xié)會主辦、五爺廟承辦,組織一系列啟智、還愿、開光等專場法會和佛事活動?!耙还?jié)”就是佛教文化節(jié)(每年8月至9月期間舉辦),主要彰顯佛教文化藝術(shù)魅力,舉行一些游客參與性強、品位高、效果好的文體活動?!耙荒辍本褪欠鹚酌袂槟?每年農(nóng)歷臘月十八至第二年正月十八舉辦),主要突出佛俗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增加冬季旅游項目,延長適游期,擴展旅游空間。

  目前,五臺山申報世界地質(zhì)公園、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和世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工作正在進行,五臺山風(fēng)景區(qū)政府正在將五臺山建設(shè)成海內(nèi)外游客最可信賴的旅游目的地。

 

二.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佛像)

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nèi),景區(qū)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fēng)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岳型風(fēng)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而著稱于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zhì)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xué)考察和休閑療養(yǎng)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游人不絕,永葆魅力。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游人不絕,永葆魅力。其主要特色為:

絢麗的自然風(fēng)光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詩人譚鐘岳將峨眉山佳景概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fēng)”、“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巖疊翠”、“羅峰晴云”、“圣積晚種”?,F(xiàn)在人們又不斷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云、接引飛虹、臥云浮舟、冷杉幽林等,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回路轉(zhuǎn),云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郁郁蔥蔥;夏季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云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巔,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慨。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金頂)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峨眉山十方普賢菩薩佛像)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佛像)

 

峨眉山金頂?shù)氖狡召t佛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普賢菩薩的第一個十方的藝術(shù)造型。圣像從高度、重量、面積、位置等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佛像通高48米,源自佛經(jīng)中“四十八愿度眾生”。圣像中的“十”,不僅說明了圣像是由十個普賢頭像組成,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還代表了佛教中的十個方位。不僅如此,圣像中象鼻彎曲的方向還指引了朝拜圣像的方向。

圖片:峨眉山十大景觀 金頂祥光

 

圖片:峨眉山十大景觀 洪椿曉雨

 

圖片:峨眉山十大景觀-雙橋清音

 

悠久的佛教文化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相傳佛教于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fā)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寺廟中的佛教造像

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制、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nèi)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jīng)、華嚴銅塔、圣積晚鐘、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峨眉山武術(shù)作為中國武術(shù)三大流派之一享譽海內(nèi)外。這些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圖片:峨眉山洪椿坪

 

圖片:峨眉山仙峰寺

 

圖片:峨眉山報國寺

 

圖片:峨眉山伏虎寺

 

圖片:峨眉山洗象池

 

圖片:峨眉山清音閣

 

圖片:峨眉山萬年寺

 

圖片:峨眉山金頂華藏寺

 

圖片:峨眉山萬年寺

 

圖片: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

 

圖片: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

 

圖片:峨眉山三身佛銅像

 

 

三.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南海觀音菩薩)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觀音菩薩道場),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fēng)景旅游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qū)、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卻并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奇觀使人振奮。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余人。來此旅游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jīng)??梢杂龅缴泶卖牡纳恕C利惖淖匀伙L(fēng)景和濃郁的佛教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游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卑哑胀优c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yīng)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普陀山的風(fēng)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這是現(xiàn)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于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筑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于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蹪U寺建于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巖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余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潮音洞)

 

潮音洞位于島東南紫竹林庵前,龍灣之麓,不肯去觀音院下人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洞內(nèi)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fù),巉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刻于洞壁。

圖片:佛教圣地-普陀山(南天門)

 

在普陀山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于普陀山最南端,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huán)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巖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闕門飛檐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闕左上方有獅子石。 

圖片:佛教圣地-普陀山(海印池及多寶塔)

 

普濟禪寺內(nèi)的海印池建于明代,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景色迷人。盛夏傍晚,朗月映池,荷香襲人,正是到此欣賞“蓮池夜月”的最佳時機。 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xiàn)一切之法。海印池原名“放生池”,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蓮花(荷花),所以又稱“蓮花池”。

 

圖片:佛教圣地-普陀山(洛迦山妙堪塔)

 

洛迦山妙湛塔又名“五百羅漢塔”,坐落在普陀洛迦山中部,以舊妙湛庵舊址新建,1993年6月建成。數(shù)百噸青石皆從溫嶺海運而至,用人工肩負扛抬上山,耗工二萬余,雕工精細,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邊長16.3米。塔身三層,形似多寶塔,但比多寶塔高大雄偉,堪稱海天佛國一大工程。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海岸牌坊)

 

普陀山海岸牌坊建于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匾額五重,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lián);“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圣跡著迦山,萬國生靈皆樂育;佛光騰海島,千年潮汐靜波濤”,“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凈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南海觀音菩薩)

 

普陀山南海觀世音菩薩銅像是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征。坐落于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wèi);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立像臺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xiàn)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體現(xiàn)了觀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銅精鑄。觀音立像工程浩大,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為“南海觀音”題詞,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征。“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澳虾S^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p>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二龜聽法石)

 

 一塊巨石上,附著兩塊酷似烏龜?shù)膸r石,一只展肢伸腳,似往上爬;一只踞于巖頂,回頭相望,仿佛正招呼后者趕緊跟上。二龜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叫絕。相傳二龜受東海龍王之命前來偷聽觀音說法,因聽得入迷,誤了歸期,化龜為石。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一龜昂首伸頸,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海天佛國石)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磐陀石)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余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頂端平坦,可容30人,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于一石之上。相傳曾有人牽線橫割而過,由此可以證明兩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試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險如滾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會擔心一陣大風(fēng),將上面巨石吹滾下來。但卻安穩(wěn)如磐,億載未動,萬劫不搖,兩石永遠是這樣相累相依。磐陀石頂巔平坦,常見有二、三十個旅客在其頂上嘻戲,它卻紋絲不動,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大奇觀。磐陀石相傳是觀音大士說法處,石上有“磐陀石’(候繼高書)“大土說法處”、“金剛寶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題刻。磐陀石上鑿有石階,可緣梯而上到石頂。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nèi)缒茉诖藭r登上石頂,環(huán)眺山海,洋洋大觀,景色壯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在磐陀石身上懷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事情,據(jù)說《西游記》的西天便在此處,《紅樓夢》中“通靈寶玉”又和這里的“金剛寶石”形意酷似,因而近代有許多電視、電影劇在這里拍攝外景。更有不少朝山的婦女登此石時,拿著自帶的金屬錢板在石上磨光,帶回家去佩掛在兒孫身上,藉以“壯膽”“祛災(zāi)”。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梵音洞) 

 

 在普陀山東端青鼓壘頭盡處,與潮音洞南北相對。洞壁陡峭,石劈如門,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中飛掛一天然石橋,上建有觀佛閣,前可望海,后可觀洞,洞深幽,陽光海潮作用下,洞內(nèi)巖石各顯奇形變幻莫測。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天門清梵”就是指梵音洞的奇麗景色。梵音洞山色清黔,峭壁危峻,距崖頂數(shù)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筑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是梵音洞觀潮最佳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書“梵音洞”額賜掛于此。佛閣下海潮翻滾,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龍吟虎嘯,日夜不絕。因此,梵音洞又與潮音洞并稱為“兩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適宜聽潮觀海的兩個地方。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潮音洞)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海印池-蓮花池)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海印池-放生池)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地藏殿)

 

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介紹(前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座落于靈鷲山麓。i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請五臺山觀音像歸國,因風(fēng)阻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觀音。后梁末帝貞明年間(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后遷到現(xiàn)在這個地方的(一說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即建于此地)。宋代先后改名為“五臺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并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監(jiān)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于靈鷲峰下,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廟規(guī)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滴醢四?1669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余均蕩然無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并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guī)模之大,前所未有。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jīng)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坊內(nèi)北側(cè),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睋?jù)說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著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墻環(huán)繞。夏日荷花盛開,綠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fēng),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豎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寬1.5米。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絕,碑極名貴。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石橋古樸典雅,為雕刻中的珍品。橋前有菩薩墻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墻旁刻有《心經(jīng)》,頌云:“海上有山多圣賢,眾寶所成極清凈;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蔽髅嬉蛔鶠殚L堍拱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水從龍嘴噴出,似裊裊輕煙。蓮花池三面環(huán)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構(gòu)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銀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令人流連忘返。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正門海天佛國)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九龍殿)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

 

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后寺)

普陀山法雨寺又稱后寺,在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xiàn)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臺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后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nèi)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jié)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lǐng)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后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滴跞四辏?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xù)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

 

圖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

 

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介紹(佛頂山寺)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畝,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座落于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nèi)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該寺因山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jīng)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guī)肯鄵恚H有浙東園林建筑風(fēng)味,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慧濟寺位于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

俗稱佛頂山寺,初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為寺。光緒時又大加建,并經(jīng)朝廷批準請得 藏經(jīng)及儀仗,欽賜景藍龍缽、御制玉印等。從此,一切規(guī)制與普濟、法雨鼎峙。全寺建筑別具一格,依山就勢,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靜稱絕。大雄寶殿蓋彩色琉璃瓦,陽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壯觀。

全寺占地20畝,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兩邊由阿難與迦葉侍之,大殿兩廂各有10尊塑像,是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后兩側(cè)供奉千手觀音木雕像。寺內(nèi)還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別為明萬歷年間銅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慶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nèi)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

 

 

四.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

 

九華山 ,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圣地,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地藏菩薩道場。是首批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現(xiàn)為國家5A級旅游區(qū)、全國文明風(fēng)景旅游區(qū)示范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山門)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地藏寺)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地藏塔)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

 

圖片: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大悲寶殿

 

九華山簡介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唐天寶年間(742?756)改名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nèi),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 ”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區(qū)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qū)。方圓120 公里,總面積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 117°,北緯30°。九華山春來遲,秋偏早,夏短冬長,有著典型的高山氣候特點。3月至11月是游覽九華山最好的季節(jié)。

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巖構(gòu)成,群山眾壑,以峰為主,怪石古洞,錯落其間,溪流飛瀑,交織其中,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臺、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最為雄偉。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風(fēng)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峰云海、平岡積雪、天臺曉日、舒潭印月、閔園竹海、鳳凰古松等。山間古剎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現(xiàn)存寺廟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余件。山中還有金錢樹、叮當鳥、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

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圣李白曾數(shù)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云:“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逼渲小疤?wbr>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敖呉环蹙S畫,石上千年李白詩”。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贊曰:“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jié)緶Y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它處處有景,人移景換,清代時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后,新辟八大景區(qū),百余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時景、日出、晚霞、云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圖片: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緣起

九華山開辟為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圣地,緣起于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新羅國(位于朝鮮半島南端)王族金喬覺(696 —794年),24歲時削發(fā)為僧,于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求法,經(jīng)南陵等地登上九華,于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巖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幾畝或數(shù)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qū)區(qū)一袈裟地,閔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應(yīng)允,此時只見金喬覺袈裟輕輕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這使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嘆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并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師有了修行道場和收徒弘法的條件。金喬覺由此威名遠揚,許多善男信女慕名前來禮拜供養(yǎng)。連新羅國僧眾聞?wù)f后,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閔員外先讓其子拜高僧為師,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進修行。至今九華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氏父子。

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shù)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jīng)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jié)有聲,如撼金鎖”。根據(jù)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并稱的地藏應(yīng)化圣地。九華山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雙重桂冠而聞名于海內(nèi)外。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百歲宮、雙溪寺。神光嶺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

歷經(jīng)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九華山佛教至明初獲得顯著的發(fā)展,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有寺廟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0余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歷代經(jīng)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圖片:九華山神光嶺

 

圖片:九華山神光嶺肉身殿(真身寶殿)

 

 

圖片:位于九華山神光嶺的肉身殿(真身寶殿) 

 

 

圖片:位于九華山神光嶺的肉身殿(真身寶殿

 

圖片:位于九華山神光嶺的肉身殿(真身寶殿

 

 

圖片:九華山神光嶺護國肉身寶塔(地藏塔)

 

 

圖片:九華山神光嶺的護國肉身寶塔(地藏塔) 

 

圖片:九華山肉身殿內(nèi)的金地藏菩薩真身

 

真身寶殿

真身寶殿,即覆藏金地藏真身之寶殿,又稱肉身寶殿。因金地藏真身藏于塔中,塔矗立在大殿之內(nèi),故又有肉身塔的叫法,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個地方。真身寶殿坐落在九華山神光嶺。

明萬歷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地藏殿、塔,賜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豐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規(guī)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掛“東南第一山”橫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tǒng)黎元洪,書贈“地藏大愿”匾額。1955年和1981年又經(jīng)兩次重修。建筑面積為705平方米。

寶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筑,殿高20米,殿門朝南,紅墻森嚴,巍峨雄壯。從南面入殿須攀登81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由北門入殿需攀登99級石階。塔東側(cè)有明刻石碑《地藏圣跡碑記》,為明萬歷年間劉光復(fù)所撰寫。與塔基相平處橫一巨石,似人工洞頂,南面鐫刻“磐石常安”橫幅;北面雕著“神光異彩”四字。

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栩栩如生、鮮艷奪目?;乩扔惺?wbr>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楹聯(lián),北邊是:“誓度群生離苦趣,愿放慈光轉(zhuǎn)法輪”。南邊兩副,一副題著:“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極天高海月升”;另一副是:“福被人物無窮盡,慧同日月常瞻依”。兩副對聯(lián)的首字連讀是“心目?;邸保硎尽?wbr>心中目前”不離地藏、終能修到“?;邸眻A滿。

此殿莊嚴雄偉,頂覆鐵瓦,四周回廊石柱環(huán)衛(wèi),四角有宮殿式翹檐。殿宇面闊三間,進深16米,地面平鋪漢白玉石。殿內(nèi)供有騎著獨角靈獸“諦聽”的地藏菩薩塑像。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基座四角有回柱頂梁,基上矗立七級木質(zhì)寶塔,高約17米。塔內(nèi)供奉著金地藏菩薩真身。游人可在這里看到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肉身菩薩。其弟子閔氏父子侍立寶塔左右。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塑造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木塔外有漢白玉神臺,上列十殿閻羅立像,雙手捧圭,朝奉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不分晝夜燈火長明。

殿基和兩側(cè)佛臺有38幅精美的漢白玉浮雕,圖案為凈瓶、寶劍、判筆、蓮花、牡丹、蘭花、石榴等。殿前有半月形禮拜臺,上列鐵鼎,香煙繚繞,是朝圣者行禮、求愿、靜心、升華的地方。

塔北門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橫匾,寫著地藏菩薩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為黎元洪所書。

晨曦中,臺下云層如海,稱為“云鋪?!眲倬?wbr>。多雨季節(jié),低云凝重,云層含有微細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現(xiàn)出“銀鋪?!逼?wbr>觀。

圖片:九華山化城寺

 

圖片:九華山化城寺

 

化城古寺

在九華山中心,北依白云山,南對芙蓉峰,西為神光嶺,東有東懸崖,四山環(huán)繞如城。古人有詩贊曰:“內(nèi)外峰圍涌玉蓮,過橋崖塔迥諸天。”為九華山開山祖寺,著名叢林,依山而建,前后四進,隨地勢逐級升高,古樸莊嚴,氣宇軒昂?!?a rel="nofollow">九華山志》記載:唐至德二年(757年)青陽人諸葛節(jié)等建寺,請金地藏居住、修行。唐建中二年(781年)辟為地藏道場,皇帝賜額“化城寺”。明宣宗、神宗,清康熙、乾隆帝,均親書匾額并賜金修葺。寺多次毀于兵火,現(xiàn)除藏經(jīng)樓為明代建筑外,其余均為清代建筑。寺內(nèi)藏有經(jīng)藏古籍、明代諭旨等珍貴文物。

“化城”一名寓意弘深,來歷不凡,源于《妙法蓮華經(jīng)?化城喻品》?!睹罘ㄉ徣A經(jīng)》被稱為經(jīng)中之王,是大乘佛法一乘了義最高經(jīng)典,用出污泥而不染之高潔蓮花,比喻哲理宏富、概括辯證之深妙佛法。荷池中有亭亭玉立、纖塵不染之芙蓉,皖南地呈雄奇俊美、涵義無窮之九華,其象征意義何在?有歷史、現(xiàn)實為證:高僧、菩薩借機示現(xiàn),皇帝、官吏皆趣風(fēng)雅,文人墨客揮毫吟詠,普通游客以瞻為榮。

圖片:九華山百歲宮(萬年寺)

 

圖片:九華山百歲宮(萬年寺)

 

圖片:九華山百歲宮之觀世音菩薩像

 

摩空梵宮

又名百歲宮、萬年禪寺。在九華山摩空嶺上,依山而建,殿宇巍峨,上下五層樓閣,曲折相通,可容五千人。東壁以懸崖為基,西臨九華峽谷,形勢險峻。宮前石碑記載:明萬歷年間,河北宛平僧海玉,號無瑕禪師,由五臺山至九華山,在摩空嶺結(jié)茅而居,名摘星庵,長年以野果為生,壽一百余歲,誦偈而逝。逝前囑咐弟子三年后啟缸,如期開視時,見其顏色如生時無異,時人尊稱為“百歲公”,并建宮以志紀念。明崇禎帝敕封“應(yīng)身菩薩”,御題“護國萬年寺,欽賜百歲宮”。宮中尚存血經(jīng)一卷。

圖片:九華山天臺寺

 

圖片:九華山古拜經(jīng)臺

 

圖片:九華山東崖寺

 

圖片:九華山華嚴洞

 

圖片:九華山風(fēng)光

 

九華山自然景觀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華山風(fēng)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勝境。游九華山,首先要到九華街,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主要寺廟也集中在這里,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山鎮(zhèn),除了廟宇外,還有學(xué)校、旅店、商店、農(nóng)舍,游人可在這里住宿,并以此為起點,游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設(shè)計藝術(shù)。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這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

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涌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云霧現(xiàn)奇松,自然風(fēng)光十分迷人。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來源于各峰之間,閃現(xiàn)于綠樹叢中,逶迤秀麗,婀娜多姿。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吐玉,極為壯觀;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飛濺。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臺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峰上云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千。險峰多峭壁怪石,天臺峰西有“大鵬聽經(jīng)石”,傳說一大鵬因聽地藏菩薩誦經(jīng)而感化成石。

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fēng)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肚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形像,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九華有諸多幽深巖洞,如地藏洞、道僧洞、華嚴洞、長生洞、堆云洞、飛龍洞、老虎洞、獅子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致,極利禪修。地藏洞是金地藏初到九華時的居住、禪修之所。

        九華山風(fēng)景秀麗之處,舊方志載有九華十景:天臺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guī)r瀑布、蓮峰云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臺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五、雪竇山資圣禪寺:兜率勝景 彌勒道場
 
                                        
 

夜晚的雪竇寺大慈佛國牌樓和遠處的大佛

        雪竇山資圣禪寺簡稱雪竇寺,位于四明山東部--奉化市溪口鎮(zhèn)西7.5公里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雪竇山上。山高海拔800多米,寺院地處山中一塊小平原中。座北朝南,四面青山環(huán)抱“九峰參差”,東西兩澗之水會合于寺前之“含珠林”,曲折南流至千丈巖,噴瀉而下,狀如飛雪,雪竇即以此得名。山川之秀美,風(fēng)景之佳麗,正如前人所描繪的“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huán)列翠峰,峰峰叩彌勒”。雪竇寺既是聞名中外的禪宗古剎,應(yīng)夢名山,又是彌勒道場,兜率勝景。
 
 
 
 


       
        雪竇寺系千年古剎,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于晉,興于唐,盛于宋。據(jù)《雪竇寺志》記載:“晉時有尼師結(jié)廬山頂,名瀑布院”。唐會昌元年(841)移建山麓。唐大中末年,寺院被毀。唐咸通八年(867)年重建并改名為瀑布觀音禪院。唐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禪師主寺事,領(lǐng)眾開山,擴建寺院。明州刺史又施田1300畝作院產(chǎn),寺院規(guī)模宏大,香火興旺,被定為十方禪寺。到了宋代,幾代皇帝曾對雪竇寺下過40多道敕諭。宋真宗趙恒還御賜“雪竇資歷圣禪寺”寺額。仁宗乾元年(1037)仁宗遣內(nèi)侍敕賜沉香山子(木雕假山)、白金、龍袍、龍茶等物,遂號“應(yīng)夢道場”,是為雪竇最盛時期。宋理宗淳佑五年(1245),御書“應(yīng)夢名山”四字賜寺。即摹勒于碑,建亭以護,至今古跡猶存。
 

雪竇寺大佛

        明代末葉,丈室無主。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寺院第四次毀于兵火。清代為雪竇寺重振雄風(fēng)之時。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石奇通云禪師又行募建,終復(fù)舊觀。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僧智慧修建殿宇、山門、亭舍、池沼。光緒三十二年(1906),德宗御賜玉印、玉佛、龍袍、龍缽、及經(jīng)籍數(shù)百函,至今仍存于法堂。

        民國時期,由于蔣介石家庭信佛,溪口又是蔣氏故居,與雪竇寺關(guān)系密切。蔣之祖父斯千信佛,中年之后,篤志修行。蔣之生母王彩玉,一生茹素信佛,常至雪竇寺敬香禮佛,蔣也常隨母前往。王彩玉晚年,皈依雪竇寺果如方丈,卒后,懸像于寺供奉。蔣從政后,返鄉(xiāng)時亦常往雪竇瞻禮憩息。民國二十一年(1932)經(jīng)蔣介石之邀,佛界泰斗太虛法師任雪竇寺方丈,太虛曾為蔣元配夫人毛福梅講解《心經(jīng)》。時人恒以蔣氏家廟目之,傳為談助。
1984年,雪竇山被定為僅次于峨眉、九華、普陀、五臺的我國第五大佛教名山。

        漢傳佛教寺院的三門之內(nèi)首先迎接香客的就是那位笑口常開、大肚敞懷的彌勒菩薩,看見他就好象讓人忘記了煩惱和憂愁一樣,因而被稱為“皆大歡喜”。

        在中國寺院里的這個歡喜佛形象其實只是彌勒菩薩的一個化身。彌勒佛又叫慈氏菩薩、阿逸多菩薩,也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據(jù)佛經(jīng)上講,釋迦牟尼在世時,彌勒在旁聽法,是釋迦牟尼的繼承人和未來的佛。

        雖然他是佛經(jīng)中的一個確切人物,但東南亞和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寺院中是沒有這種形象的,這只是中國漢族地區(qū)佛教的一個傳說形象。相傳我國五代梁朝時期,浙江奉化的雪竇寺有一個胖和尚,經(jīng)常身背一個布袋,到處奔走,勸化人們信佛,足跡遍布整個江南,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他一生喜怒哀樂異于常人,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型似瘋顛。臨終時說了一首五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故此,后世漢族寺院里都以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為彌勒菩薩的一個化身,供奉在三門口昭示世人。



        1987年10月26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蒞臨雪竇寺視察,十分贊同太虛倡議,并建議尚在重修中的雪竇寺,增加一座其他寺院所沒有的彌勒寶殿,以突顯五大名山彌勒道場的特色。此議早已實現(xiàn)。2005年9月23日,國家宗教事務(wù)局批準在雪竇山建造露天彌勒大佛,總高56.7米,為當前全國最高的坐姿青銅佛像。大佛于2006年12月29日奠基,于2008年11月落成開光,標志著雪竇山、雪竇寺又向五大名山邁進了一大步。
 
 
雪竇山風(fēng)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佛教四大名山,旅游祈福兩不誤
中國的四大菩薩與四大佛教圣地
佛教四大道場及來歷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簡介
中國文化基本常識----五大佛教名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