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散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
【組成】阿膠23克(搗碎,炒令黃燥)白茯苓23克白術23克當歸30克(銼,微炒)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芎藭23克甘草7.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加生姜4克,大棗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主治】妊娠胎動,腹中癘痛,不思飲食。
阿膠散4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
【組成】熟地黃60克白芍藥艾葉當歸甘草阿膠黃耆各30克(一方有川芎)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無時。
【主治】妊娠不問月數(shù)深淺,或因跌仆,或因毒藥,胎動不安,腰痛腹?jié)M;或胎漏下血,短氣乏力者。
阿魏麝香散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組成】阿魏15克(酒煮)麝香3克雄黃9克野水紅花子120克神曲(炒)人參白術(生)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9克,用荸薺3個去皮,搗爛和藥,早晚各一服,用砂仁湯過口。
【主治】腸覃,諸積,痞塊。
安眠散
【來源】《御藥院方》卷五。
【組成】款冬花烏梅肉佛耳草麥門冬(去心)各7.5克陳皮(去白)15克甘草(炙)10.5克御米殼22.5克(酥炒)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黃蠟如棗核大,伺煎至120毫升,去滓,臨臥溫服。
【主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愈。
安神散2
【來源】《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款冬花佛耳草各9克鐘乳石白礬甘草(生用)各0.3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蠟少許,煎至100毫升,食后和滓溫服,每日二次。
【主治】痰涎喘嗽,久不愈。
八寶珍珠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六。
【組成】兒茶川連末川貝母(去心,研)青黛各4.5克紅褐(燒灰存性)官粉黃柏末魚腦石(微煅)琥珀末各3克人中白(煅)6克硼砂2.4克冰片1.8克京牛黃珍珠(豆腐內煮半小時取出,研末)各1.5克麝香0.9克
【用法】上藥各研細末,共兌一處,再研勻。每用少許,吹人喉內爛肉處。
【主治】陰虛喉疳,咽嗌干燥,局部淡紅,微腫刺痛,日久腫痛加重,聲音嘶啞.其色紫暗不鮮,破爛臭腐者。
八厘散1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八十八。
【組成】蘇木面3克半兩錢3克自然銅(醋淬七次)9克乳香9克沒藥9克血9克麝香0.3克紅花3克丁香1.5克番木鱉(油煠去毛)3克
【用法】共為細末。用黃油或童便調,溫服。
【功用】接骨散瘀。
【主治】跌打損傷。
八味順氣散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異名】烏藥順氣散(《醫(yī)宗必讀》卷八)。
【組成】白術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香自芷陳皮(去白)天臺鳥藥人參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氣中。七情內傷,氣機逆亂,痰涎壅盛,神志不清,牙關緊急,肢體不溫,氣口脈沉,經(jīng)用蘇合香丸而神志已醒者。
巴戟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
【組成】巴戟柏子仁石龍芮天麻牛膝(去苗)牡蠣(燒為粉)菟絲子(酒浸一宿,焙干,別搗)天雄(炮裂,去皮、臍)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各30克萆薢(銼)防風(去蘆頭)當歸羌活桑螵蛸(微炙)各22.5克肉桂60克(去皺皮)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空腹時以溫酒調下6克。
【主治】風勞,氣血不足,臟腑虛傷,肢節(jié)煩疼,腰腳無力,形體羸瘦,面色萎黃,小便數(shù)多,臥即盜汗。
白礬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組成】白礬(燒為灰)30克硫黃30克(細研)胡粉30克黃連45克(去須)雌黃30克(細研)蛇床子22克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豬膏和如稀面糊。用時以鹽漿水洗,拭干涂之。
【主治】疥瘡。
白降雪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六。
【組成】石膏(煅)4.5克硼砂3克焰消膽礬各1.5克元明粉0.9克冰片0.6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吹入喉內。
【主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聲音難出。
白馬蹄散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組成】白馬蹄90克(燒令煙盡)栗子黃30克(陰干)桂心22克蒲黃30克龜殼60克(涂酥炙微黃)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6克,日三服。
【主治】傷折。(跌打損傷)
白芍藥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組成】白芍藥30克牡蠣30克(燒為粉)熟干地黃30克桂心30克干姜30克(炮裂,銼)鹿角膠30克(搗碎,炒令黃燥)烏賊魚骨30克黃耆30克(銼)龍骨30克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空腹時以溫酒調下3克。
【主治】產(chǎn)后崩中,下血不止,淋瀝不絕,黃瘦虛損。
白術散3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山藥桔梗茯苓(去皮)甘草白芷陳皮(去白)青皮(去白)香附子各90克白術120克干姜(炮)60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次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木瓜干1片,紫蘇3葉,煎取100毫升.空腹時服。
【主治】外感風寒,憎寒壯熱,鼻塞腦悶,涕唾稠粘,痰嗽壅滯;或風濕外侵,憎寒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五勞七傷,氣虛頭眩,精神恍惚,睡臥不寧,肢體倦怠,潮熱盜汗,脾胃虛損,面色萎黃,飲食不美,口吐酸水,臟腑滑泄,腹內虛鳴,反胃吐逆,心腹絞痛。
【加減】若吐瀉,加白梅煎;氣喘,加桑白皮、杏仁煎;傷寒勞復,加薄荷;膈氣,加木通、麝香。
白術散6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十四。
【組成】白術黃芩各等分(新瓦上炒香)
【用法】上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200毫升,溫服。但覺頭痛發(fā)熱,便可吃二三服即愈。
【主治】妊婦傷寒,胎動不安。
百部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組成】百部貝母(煨微黃)紫菀(洗,去苗、土)葛根(銼)各30克石膏60克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竹葉2~7片,煎至90毫升,去滓。乳母食后溫服,小兒飲其乳汁。
【主治】小兒咳嗽發(fā)熱。
百合散1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百合(蒸)紫菀茸貝母白芍藥前胡赤茯苓桔梗(炒)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妊娠感受風熱,咳嗽痰多,心胸滿悶。
柏艾散
【來源】《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組成】生地9克淮山藥6克蓮仁6克(去心)柏子仁(去凈油)丹皮山萸肉各5克澤瀉3克(鹽水炒)生荷葉1張(干者無效)
【用法】上藥研末。每次9克,用生艾葉搗汁100毫升沖服。
【主治】鼻衄。
柏黃散
【來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黃芩4克當歸柏葉蒲黃各3克生姜1.5克艾葉1克生地黃18克伏龍肝6克
【用法】上藥嘆咀,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分二次溫服。
【主治】婦人經(jīng)血不止。
柏皮散
【來源】《外臺秘要》卷二十一引《廣濟方》。
【組成】老柏白皮120克烏梅肉60克(熬)細辛地膚子各120克
【用法】上四味,搗篩為散。每次2克,食后用清酒調服,一日三至四次服。
【主治】雀目,至暮無所見者。
阿膠散2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補肺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補肺阿膠散(《醫(yī)方集解》)。
【組成】阿膠45克(麩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7.5克馬兜鈴15克(焙)杏仁7個(去皮、尖,炒)糯米30克(炒)
【用法】上為末。每服3~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食后溫服。
【功用】養(yǎng)陰清肺,止咳平喘。
【主治】小兒肺虛有火,咳嗽氣喘,咽喉干燥,咯痰不爽,或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浮細數(shù)。
【方論】方中重用阿膠滋陰養(yǎng)血為君,糯米、甘草健脾益氣,培土生金為臣;馬兜鈴、牛蒡子清熱降氣,利膈化痰為佐;杏仁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使。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陰清肺,止咳平喘之效。
阿膠散5
【來源】《醫(yī)學心悟》卷三。
【組成】阿膠(水化開,沖服)3克丹參生地各6克黑山梔丹參血余(即亂發(fā)燒灰,存性)麥冬當歸各2.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移熱于膀胱,迫血妄行,致患尿血,脈數(shù),舌赤者。
安蟲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胡粉(炒黃)檳榔川楝子(去皮、核)鶴虱(炒)各60克白礬(鐵器熬)7.5克干漆(炒煙盡)15克雄黃7.5克巴豆霜7.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0.25~0.5克,溫米飲調下,痛時服。
【功用】驅蟲止痛。
【主治】小兒蟲積成團,腹中疼痛,肚腹脹滿,大便秘結。(打蟲)
【禁忌】脾胃虛弱者慎用,體虛者忌服。
安榮散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麥門冬(去心)通草滑石各6克當歸(去蘆,酒浸)燈心甘草(炙)各15克人參細辛(洗)各3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煎麥門冬湯調服,不拘時候。
【主治】婦人妊娠,平素酒色過度,傷其血氣,水臟閉澀,遂成子淋。
安胎散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一。
【組成】熟地艾葉白芍(炒)川芎黃耆(炒)阿膠(炒)當歸甘草(炙)地榆各3克
【用法】上藥加姜、棗,水煎服。
【主治】婦人妊娠,氣血不足,腰痛下血,胎動不安。
八風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異名】八風湯(《保嬰撮要》卷二十)。
【組成】藿香(去土)250克白芷前胡(去蘆)各500克黃耆(去蘆)甘草(爁)人參(去蘆)各1千克羌活(去蘆)防風(去蘆)各1.5千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荷少許,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或每服6克,臘茶水調下;小兒虛風,每服1.5克,乳香、臘茶水調下。
【主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以及寒壅不調,鼻塞聲重。
八厘散2
【來源】《瘍醫(yī)大全》卷三十六。
【組成】土鱉蟲(焙干)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血竭各3克生半夏(大者)當歸(酒浸)巴豆霜砂仁雄黃香甜爪子各1.5克
【用法】共為細末,收貯聽用。每服0.24克,好酒調下;小兒0.09克。
【主治】跌打損傷。
八珍散
【來源】《瑞竹堂經(jīng)驗方》卷四。
【異名】八珍湯(《正體類要》卷下)。
【組成】當歸(去蘆)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參甘草(炙)茯苓(去皮)白術各30克
【用法】上藥嚼咀。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功用】養(yǎng)氣血,調營衛(wèi),補虛損。
【主治】氣血兩虛,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仲,食少泄瀉,或月水不調,臍腹疼麻,或失血過多而有上述見癥者。
拔疔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組成】硇砂白礬朱砂食鹽(用鐵銹刀燒紅,將白礬,食鹽放于刀上煅之)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搽患處。
白茯苓散
【來源】《普濟方》卷二一六引《十便良方》。
【異名】茯苓散(《普濟方》卷三十三)。
【組成】白茯苓龍骨甘草(炙,銼細)干姜桂心續(xù)斷附子各30克熟干地黃桑螺蛸(微炒)各45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主治】小便不禁,日夜不止。
白龍散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白礬(枯)鉛丹龍骨各15克麝香3克
【用法】上研極細。先以棉杖子搌盡耳內膿水,每次用少許,分摻兩耳,一日二次。
【功用】燥濕斂瘡,消腫止痛。
【主治】小兒腎熱,上沖于耳,津液結滯,作痛流膿;或因沐浴水入耳內,蘊積成熱,耳流膿汁。
白散
【來源】《傷寒論》。
【異名】三物白散(《類證活人書》卷十五)、桔梗白散(《外臺秘要》卷十)
【組成】桔梗22.5克巴豆7.5克(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22.5克
【用法】上三味為散,納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海服1.5克,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若不利,進熱粥200毫升;利過不止,進冷粥200毫升。
【主治】寒實結胸。
白術散1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白術芎藭各30克蜀椒22克(去汗)牡蠣15克
【用法】上四味,杵為散。每次3克,用酒調服,日三服,夜一服。
【功用】健脾養(yǎng)胎,溫中祛寒。
【主治】妊娠,宿有風冷,胎萎不長。
【加減】腹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勞;心煩嘔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半夏,服后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白術散4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七味白術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人參7.5克白茯苓15克白術15克(炒)藿香葉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渴者加至30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9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瀉。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瀉,頻作不止,口渴煩躁,但欲飲水,乳食不進,身體消瘦。
白鮮皮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組成】白鮮皮15克黃芩15克秦艽15克(去苗)犀角屑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麥門冬15克(去心)大青15克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主治】熱病,狂言不止。
百草霜散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百草霜食鹽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和,用井華水調涂舌上。
【主治】舌忽腫硬,心胸悶塞。
百合散2
【來源】《胎產(chǎn)秘書》卷上。
【組成】百合6克桑皮2.1克前胡2.4克桔梗2.1克芍藥3克赤苓2.4克貝母3克橘紅3克甘草1.5克
【用法】加生姜少許為引,水煎服。
【主治】子嗽。
柏黛散
【來源】《洞天奧旨》卷十三。
【組成】黃柏6克青黛6克
【用法】各研末。麻油調搽。
【主治】日曬瘡,火癍瘡。
柏連散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
【組成】胡粉(炒)大柏(炙)黃連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面脂調敷,豬脂亦可。
【主治】面上熱毒惡瘡。
柏仁散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組成】防風45克柏子仁白及各3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用乳汁調涂囟門上,每日一次。十日知,二十日愈。
【主治】小兒囟開不合。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奇效良方》卷六十四補。
阿膠散3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
【組成】阿膠(麩炒)馬兜鈴各30克五靈脂(研)桑白皮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取90毫升,食后、臨臥時通口服。
【主治】虛人老人一切咳嗽。
阿魏化痞散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川芎當歸白術赤茯苓紅花阿魏鱉甲尖(酥炙,研)各3克大黃(酒炒)24克養(yǎng)麥面30克(微炒)
【用法】上藥共為末。每服9克,空腹時用好酒酌量調稀服。
【主治】痞癖初起,腹中覺有小塊,舉動牽引作疼,久則漸大成形。
安蛔散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組成】烏梅肉9克黃連蜀椒藿香檳榔各3克胡粉白礬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時服。
【主治】吐蛔。所吐蛔蟲,色赤成團而活,屬熱者。
安神散1
【來源】《宜明論方》卷九。
【組成】御米殼(蜜炒)30克人參陳皮(去白)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3克,煎烏梅湯調下,臨臥服。
【主治】喘嗽。
安胃散
【來源】《杏苑生春》卷四。
【組成】茯苓白術車前子各3克五味子1.5克烏梅1枚粟殼4.5克
【用法】上藥哎咀。水煎,空腹時溫服。
【主治】下痢膿血相雜,腹中窘痛,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八解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人參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白術藿香(去士)各30克厚樸(去粗皮,銼,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60克半夏(湯洗七次)3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1枚,蔥白3寸,同煎至100升,溫服。不拘時侯。
【主治】四時傷寒,頭疼壯熱,感風多汗;及勞傷過度,骨節(jié)酸疼,飲食無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萎黃,怠情少力;或咳嗽寒熱,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嘔逆惡心。
八味還睛散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五。
【組成】白蒺藜(炒、去尖)防風粉草(炙)木賊山梔(炒、去殼)各15克草決明30克(炒)青葙子0.3克(微炒)蟬蛻0.3克
【用法】上藥為末。用麥門冬去心煎湯,食后調下。
【主治】肝肺風熱所致滑翳,有如水銀珠子,但微含黃色,不疼不痛,無淚,遮繞瞳人;澀翳,微如赤色,或聚或開,兩旁微光,瞳人上如凝脂色,時復澀痛,而無淚出;散翳,形如鱗點,或瞼下起粟子而爛,日夜痛楚,瞳人最疼,常下熱淚。
八正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組成】車前子瞿麥萹蓄(亦名地萹竹)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燈心,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臨臥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心經(jīng)邪熱,一切蘊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熱淋、血淋。
【方論】方用瞿麥利水通淋,清熱涼血,木通利水降火為主;輔以萹蓄、車前、滑石、燈心清熱利濕,利竅通淋,以桅子、大黃清熱瀉火,引熱下行;甘草梢和藥緩急,止尿道澀痛。諸藥合用,而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
白豆蔻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異名】白豆蔻湯(《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白豆蔻7.5克(去皮)黃耆15克(銼)甘草7.5克(炙微赤,銼)干木瓜15克陳橘皮7.5克(湯浸,去白、瓤,焙)芎藭7.5克人參15克(去蘆頭)枇杷葉7.5克(拭去毛,炙微黃)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入生姜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主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
白及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組成】白及0.3克細辛0.3克防風0.3克(去蘆頭)柏子仁0.3克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以乳汁調涂兒顱骨上,一日二次。
【主治】小兒解顱。
白馬蹄散1
【來源】《劉涓子鬼遺方》卷二。
【異名】馬蹄散(《千金翼方》卷二十)。
【組成】白馬蹄(燒令煙盡)
【用法】上搗篩。溫酒服3克,日三夜一.
【主治】打傷,腹中瘀血;婦人血疾。
白散子
【來源】《中藏經(jīng)》。
【組成】白附子大香附子各15克(炒)黑牽牛60克(半生,半炒令熟)半夏7.5克(姜炙)大甘遂7.5克(以大麥炒,候麥黃赤色,去麥不用。須極慢火炒之)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以蜜酒調下,續(xù)飲溫酒適量,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三五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清涼膏貼之。
【主治】發(fā)背。
白術散2
【來源】《外臺秘要》卷六引《廣濟方》。
【組成】白術60克茯苓60克吳茱萸30克橘皮45克蓽茇30克厚樸60克(炙)檳榔75克人參45克大黃75克
【用法】上九味,搗篩為散。每次3克,空腹時煮生姜、大棗湯送下,一日二次。漸加至6克。覺熱,服少量飲食壓之。
【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內停,嘔吐酸水,胸悶心悸者。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醋物、桃、李、雀肉等。
白術散5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異名】《全生》白術散(《證治準繩·女科》卷四)。
【組成】橘皮(洗)大腹皮茯苓生姜各15克白術3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次3克,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功用】健脾利水。
【主治】妊娠子腫,面目腫如水狀。
【方論】方中白術、茯苓健脾利水,大腹皮下氣寬中行水,生姜溫散水氣,橘皮理氣和中。合用具有健脾利水之功。
白芷散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一。
【組成】白芷30克海螵蛸2個(燒)胎發(fā)1團(煅)
【用法】上為細末??崭箷r用溫酒調下6克。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
百合滑石散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百合30克(炙)滑石90克
【用法】為散。飲服9克,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功用】滋陰潤肺,清熱利尿。
【主治】百合病,邪郁日久,發(fā)熱,小便赤澀者。
百解散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干葛75克升麻赤芍藥各60克黃芩30克麻黃22.5克薄桂(去粗皮)7,5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蔥1根,煎至100毫升,溫服。
【主治】小兒外感風寒,鼻流清涕,頭痛發(fā)熱,晝輕夜重。
【加減】風熱盛者,加薄荷。
柏蛤散
【來源】《醫(yī)學入門》卷八。
【組成】黃柏(以瓷鋒割末)蛤粉各等分
【用法】上藥和勻,摻患處。
【主治】下疳濕瘡。
柏墨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組成】黃柏(炒)釜下墨亂發(fā)(燒)各等分
【用法】先搗黃柏為末,人二味,合研令勻。敷臍中。
【主治】小兒臍瘡。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閻氏小兒方論》補。
柏葉散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組成】柏葉45克(微炙)續(xù)斷45克芎藭45克禹余糧75克(燒,醋淬七遍)艾葉30克(微炒)阿膠30克(搗碎,炒令黃燥)赤石脂30克牡蠣30克(燒為粉)地榆30克(銼)生干地黃30克(銼)當歸45克(銼,微炒)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微黃)龜甲45克(涂酥,炙令黃)鱉甲45克(涂酥,炙令黃)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次6克,空腹時以粥飲調下。
【主治】婦人崩中漏下,不問年月遠近。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