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yī)(著)方(十二)
鄭宏綱 方
一、養(yǎng)陰清肺湯
[組成]大生地6克、麥冬5克、生甘草2克、玄參5克貝母3克(去心)、丹皮3克、薄荷2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養(yǎng)陰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癥見喉間起白斑點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發(fā)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
[來源]《重樓玉鑰》
二、回生丹
[組成]大梅片0.18克、麝香0.12克、硼砂3克、提牙硝0.9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以潔凈為妙。入磁瓶封固。臨用挑少許吹患處。
[主治]一切喉癥。
[來源]《重樓玉鑰》
三、消瘤碧玉散
[組成]硼砂9克、冰片0.9克、膽礬1.2克。
[用法]研極細末,用時以筋頭蘸藥點患處。
[主治]喉瘤郁熱之癥。
[來源]《重樓玉鑰》
四、推車散
[組成]推車蟲(即羌螂)。
[用法]炙研極細末,每3克加入干姜末1.5克,同乳細收固。每用少許,吹入患處孔內。若孔內有骨,次日不痛,而骨自出。風吹過周時,而無骨出者,則知內無多骨也。
[主治]牙癰骨槽風生多骨者。
[來源]《重樓玉鑰》
五、赤霜散
[組成]紅棗1枚、紅砒如黃豆大1粒。
[用法]棗去核入紅砒如黃豆大1粒,扎好動瓦上炙至棗上起白煙,俟煙盡取下,蓋熄候冷。加冰片0.3克,研極細。吹患處,迅速如神。若久爛之孔,亦能生肌捷速也。
[主治]走馬牙疳,延爛穿腮不堪,危險之癥。
[來源]《重樓玉鑰》
六、絳雪
[組成]寒水石6克、蓬砂3克、辰砂9克、大梅片0.9克、孩兒茶6克。
[用法]為極細末,每用0.3克,摻于舌上,津液咽之?;虼祷继?。
[主治]咽喉腫痛,咽物妨礙,及喉癬口舌生瘡等癥。
[來源]《重樓玉鑰》
七、碧雪散
[組成]燈芯灰6克、硼砂3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即吐出痰涎。
[主治]咽喉閉塞,痰涎壅盛。
[來源]《重樓玉鑰》
八、碧玉丹
[組成]膽礬9克、白僵蠶(炒去絲嘴揀直者佳)18克。
[用法]上為細末,加麝香0.3克。每用少許,吹喉中立驗。
[主治]喉風急閉等癥。
[來源]《重樓玉鑰》
九、辛烏散
[組成]赤芍梢30克、草烏30克、桔梗15克、荊芥穗15克、甘草15克、柴胡9克、赤小豆18克、連翹15克、細辛15克、紫荊皮30克、皂角15克、小生地15克。
[用法]上諸藥味不宜見火,置腫曬燥,其為細末,收入磁瓶,勿令氣走。臨用以冷水調噙口內,取風痰如神。若痰誕極盛,加摩風膏濃汁四五匙,其力愈速。凡頸項及口外紅腫,即以角藥敷之。亦可用角藥作洗藥,以荊芥同煎水頻頻洗之,洗后仍調角藥敷上。
[主治]喉風。
[來源]《重樓玉鑰》
程國彭 方
咳 嗽
一、止嗽散
[組成]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陳皮(水洗去白)500克。
[用法]共為未,每服6克,開水調下,食法臨臥服,初感風寒,生姜湯調下。
[功效]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風邪犯肺。癥見咳嗽喉癢,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等癥。
[來源]《醫(yī)學心悟》
二、團魚丸
[組成]貝母(去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各12克、大團魚(重360克以上者,去腸)1個。
[用法]上藥與魚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渣焙干為末,用魚骨汁70毫升,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6克,麥冬湯下,日3服。
[功效]宣肅肺氣,化痰止咳。
[主治]久咳不止,恐成勞瘵。
[來源]《醫(yī)學心悟》
三、月華丸
[組成]天冬(去心蒸)、麥冬(去心蒸)、生地(酒洗)、熟地(酒蒸曬)、山藥(乳蒸)、百部(蒸)、沙參(蒸)、川貝母(去心蒸)、真阿膠各30克、茯苓(乳蒸)!獺肝、廣三七各15克。
[用法]用白菊花60克(去蒂),桑葉60克(經霸者)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和藥稍加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噙化,日3次。
[功效]滋陰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風熱,殺蟲。
[主治]陰虛咳嗽,勞瘵久嗽。
[來源]《醫(yī)學心悟》
傷 食
一、獨行丸
[組成]大黃(酒炒)、巴豆(去殼,去油)干姜各3克。
[用法]研細,姜汁為丸,如黃豆大。每服5-7丸,用姜湯化下若服后瀉不止者,用冷粥湯飲之,即止。
[功效]通腑攻下。
[主治]中食至甚,胸高滿悶,吐法不效,須用比藥攻之。若昏暈不醒,四肢僵硬,但心頭溫者,抉齒灌之。
[來源]《醫(yī)學心悟》
二、三黃積術丸
[組成]黃芩(酒炒)30克、黃連(酒炒)12克、大黃(酒蒸)22.5克、神曲(炒)、枳實(面炒)、白術(陳士炒)、陳皮各15克。
[用法]荷葉煎水迭為丸,如綠豆大,每服4.5克,或6-9克,量人虛實用。
[功效]清熱利濕,消脹除滿。
[主治]熱食所傷,肚腹脹痛,并濕熱脹滿,大便團結。
[來源]《醫(yī)學心悟》
痰 證
一、貝母栝蔞散
[組成]貝母5克、栝簍3克、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肺燥有痰。癥見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上氣喘促等。
[來源]《醫(yī)學心悟》
二、半夏白術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天麻、茯苓、橘紅各6克、白術15克、甘草4克。
[用法]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效]化痰熄風,健脾祛濕。
[主治]風痰所致的眩暈、頭痛,兼則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滑數等。
[來源]《醫(yī)學心悟》
三、生鐵落飲
[組成]天冬(去心)9克、麥冬(去心)9克、貝母9克、膽星3克、橘紅3克、遠志肉3克、石菖蒲3克、連翹3克、茯苓3克、茯神3克、元參5克、鉤藤5克、丹參5克、辰砂1克。
[用法]用生鐵落,煎熬三炷線香,取此水煎藥。
[功效]鎖心除痰,安神定志。
[主治]痰火上擾的癲狂證。
[來源]《醫(yī)學心悟》
中 風
一、搐鼻散
[組成]細辛(去葉)、皂角(去皮弦)各30克、半夏(生用)15克。
[用法]為極細末,瓷瓶收貯,勿泄氣。臨用吹0.3-0.6克入鼻孔中取嚔。
[功效]化痰開竅。
[主治]一切中風,不醒人事,用此吹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難治。
[來源]《醫(yī)學心悟》
二、三化湯
[組成]厚樸(姜汁炒)、大黃(酒蒸)枳實(面炒)、羌活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通俯。
[主治]中風入臟,熱勢極盛,閉結不通,便溺阻隔不行,乃風火相搏而為熱風者,本方主之。
[來源]《醫(yī)學心悟》
三、稀誕散
[組成]巴豆6枚、牙皂9克(切)、明礬30克。
[用法]先將礬化開,卻入2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0.9克吹喉中。痰盛者燈心湯下1.5克,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功效]涌吐,導下。
[主治]中風口噤,并治單蛾、雙蛾。
[來源]《醫(yī)學心悟》
其 它
一、消瘰丸
[組成]玄參(蒸)、牡蠣(煅,剉研)、貝母(去心,蒸)各120克。
[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開水下,日2服。
[功效]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瘰疬,痰核。癥見咽干、舌紅、脈弦滑者
[來源]《醫(yī)學心悟》
二、萆薢分清飲
[組成]川萆薢12克、黃柏(炒褐色)、石菖蒲各6克、茯苓、白術各9克、蓮子心3克、丹參、車前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利濕,分清去濁。
[主治]濕熱流入膀胱,而成赤白濁證。
[來源]《醫(yī)學心悟》
三、百藥煎散
[組成]百藥煎15克、硼砂4.5克、甘草6克。
[用法]為末,每服3克,米飲調,食后細細咽之。
[主治]咽痛。
[來源]《醫(yī)學心悟》
四、補黃丸
[組成]陳皮、厚樸(姜汁炒)各360克、大黃(酒蒸)620克、廣木香120克。
[用法]荷葉水迭為丸,如綠豆大,每服9克,開水下,小兒3克。
[功效]行氣攻積導滯。
[主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地,宜下之。
[來源]《醫(yī)學心悟》
五、五味七神丸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吳茱萸(去梗、湯泡7次)、廣木香各30克、補骨脂(鹽酒炒)60克、白術(陳土炒)120克、茯苓(蒸)60克、車前子(去殼、蒸)60克。
[用法]大棗煎湯迭為丸。每服9克,開水下。
[功效]溫腎止瀉。
[主治]止腎瀉如神。
[來源]《醫(yī)學心悟》
六、手拈散
[組成]元胡索(醋炒)、香附(酒炒)、五靈脂(去土,醋炒)、沒藥(箬上炙干)等分。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9克,熱酒調下。
[功效]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血積心痛。
[來源]《醫(yī)學心悟》
七、啟膈散
[組成]沙參9克、丹參9克、茯苓3克、川貝母(去心)4.5克、郁金1.5克、砂仁殼1.2、荷葉蒂2個、杵頭糠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通噎膈,開關之劑,屢效。
[主治]噎膈。
[來源]《醫(yī)學心悟》
八、澤蘭湯
[組成]澤蘭6克、柏子仁、當歸、白芍、熟地、牛膝、茺蔚子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調經,通血脈。
[主治]經閉。
[來源]《醫(yī)學心悟》
九、清心丸
[組成]生地(酒洗)120克、丹參60克、黃柏15克、牡蠣、山藥、棗仁(炒)、茯苓、茯神、麥冬各45克、北五味、車前子、遠志各30克。
[用法]用金櫻膏為丸,每服9克,開水下。
[功效]清心火,瀉相火,安神定志。
[主治]夢泄。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明目地黃丸
[組成]生地(酒洗)500克、牛膝60克、麥冬180克、當歸150克、枸杞子90克。
[用法]用甘菊花240克熬膏,和煉蜜為丸,每服9克,開水下。
[功效]養(yǎng)肝明目。
[主治]內障,隱澀羞明,細小沉陷。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一、蒺藜湯
[組成]白蒺藜(麩炒,去刺,研)4.5克、羌活、防風各2.1克、甘草(炙)1.5克、荊芥、赤芍各3克、蔥白(連須用)2段。
[用法]水煎服。
[功效]養(yǎng)肝疏風。
[主治]目暴赤腫痛。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二、假蘇散
[組成]荊芥、陳皮、香附、麥芽(炒)、瞿麥、木通、赤茯苓各等分。
[用法]為末,每服9克,開水下。
[功效]利濕通淋,理氣疏導。
[主治]氣淋。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三、補陰丸
[組成]熟地90克、丹皮、天冬、當歸、枸杞子、牛膝、山藥、女貞子、茯苓、龜板、杜仲、續(xù)斷各3.6克、人參、黃柏各15克。
[用法]石斛120克,熬膏,和煉蜜為丸。每早淡鹽水下9克。
[功效]滋補肝腎,壯腰。
[主治]腎氣熱,腰軟無力,恐成骨痿。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四、二冬湯
[組成]天冬(去心)6克、麥冬(去心)9克、花粉3克、黃芩3克、知母3克、甘草1.5克、人參1.5克。
[用法]荷葉3克,水煎服。
[功效]清熱養(yǎng)陰生津。
[主治]上消。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五、松枝酒
[組成]松節(jié)、桑枝、桑寄生、鉤藤、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風藤、菊花、五加皮各30克、當歸90克。
[用法]用藥30克,用生酒1000克,煮,退火7日,飲。
[功效]祛風濕,壯筋骨。
[主治]白虎歷節(jié)風,走注疼痛,或如蟲行,諸般風氣。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六、三白散
[組成]桔梗、貝母各9克、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0.3克。
[用法]上土味為末,納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勻。分2服,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如不利,進熱粥1杯。若利不止,進冷粥1杯,即止。
[功效]化妨消結。
[主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此寒痰積食結于胸中,故用此方,亦救急之良法。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七、人參三白湯
[組成]人參6克、白術、白芍、白茯苓各4.5克、甘草(炙)1.5克!附子(炮)3克、棗2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氣,溫中散寒。
[主治]若病后狂房事,以致病復,名曰女勞復,其癥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里急絞痛,以人參三白湯主之。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八、檳榔散
[組成]檳榔、牛膝、防己、獨活、秦艽、各3克、青木香、天麻、赤芍各2.4克、桑枝6克、當歸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主治]腳氣謂之壅疾,不宜驟補。
[來源]《醫(yī)學心悟》
十九、犀角大青湯
[組成]犀角屑、大青、元參、甘草、升麻、黃連、黃芩、黃柏、黑山梔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營涼血。
[主治]斑出已盛,心煩大熱,錯語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
[來源]《醫(yī)學心悟》
《醫(yī)宗金鑒》 方
一、知柏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茱萸、山藥各120克、牡丹皮、茯苓、澤瀉各90克、知母、黃柏各60克。
[用法]蜜丸,每服9克,日2次。
[功效]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而致的骨蒸勞熱,虛煩盜汗,腰脊痠痛,遺精等癥。
[來源]《醫(yī)宗金鑒》
二、五味消毒飲
[組成]金銀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克。
[用法]水2鐘,煎八分,加無灰酒半鐘,再滾二、三沸時,熱服。藥渣如法再煎服,被蓋出汗為度。
[功效]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各種疔毒,癰瘡癤腫。癥見局部紅腫熱痛,瘡形如粟,堅硬根深如釘丁之狀,舌紅苔黃,脈數。
[來源]《醫(yī)宗金鑒》
三、調元腎氣丸
[組成]生地黃(酒煮)120克、山朱萸、炒山藥、牡丹皮、茯苓各60克、澤瀉、麥門冬、人參、當歸、煅龍骨、地骨皮各30克、知母(童便炒)、黃柏(鹽水炒)各15克、炒砂仁、木香各9克。
[用法]為細末,用鹿角膠120克,老酒化稠,加蜂蜜120克同煎至滴水成珠,和藥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溫酒送下。
[功效]補益腎氣,散腫破堅。
[主治]骨瘤后期。
[來源]《醫(yī)宗金鑒》
四、托里透膿湯
[組成]人參、白術(土炒)、穿山甲(炒研)、白芷各3克、升麻、甘草節(jié)各2克、當歸6克、生黃芪9克、皂角刺5克、青皮(炒)2克。
[用法]水3鐘,病在上部,先飲煮酒1鐘,后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后飲酒;瘡在中部,藥丸兌酒半鐘熱服。
[功效]益氣托里排膿。
[主治]癰疽腫毒,氣血虧損。
[來源]《醫(yī)宗金鑒》
五、鉤藤飲
[組成]人參3克、全蝎(去毒)0.9克、羚羊角0.3克(磨粉沖服)、天麻6克、甘草(炙)1.5克、鉤藤鉤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涼肝熄風。
[主治]小兒急驚,牙關緊閉,手足抽畜,驚悸壯熱,眼目竄視。
[來源]《醫(yī)宗金鑒》
六、生肌玉黃膏
[組成]當歸60克、白芷15克、白蠟60克、輕粉12克、甘草36克、紫草6克、瓜兒血竭12克、麻油500克。
[用法]將當歸、白芷、紫草、甘草4味,入油內浸3日,大杓內慢火熬微枯色,細絹濾清;將油復入杓內煎滾,入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亦化。用茶盅4個,防放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盅內,候片時方下研極細輕粉各投3克,攪勻,候至
1日夜,用之救效。
[功效]活血生肌。
[主治]癰疽發(fā)背,諸般潰爛。
[來源]《醫(yī)宗金鑒》
七、補損接骨仙丹
[組成]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炒)、補骨脂、熟地、五靈脂、地骨皮、木香、防風各15克、乳香、沒藥(去油)、血竭各3克、夜合花樹皮15克。
[用法]上同入瓦壺,加燒酒煮一炷香。溫服。
[功效]活血祛瘀,續(xù)筋接骨。
[主治]跌打打墜,骨碎筋斷,肉破疼痛不息。
[來源]《醫(yī)宗金鑒》
八、青蛤粉
[組成]青黛、蛤粉(炒)、石膏(炒)各30克、輕粉、黃柏各15克。
[用法]上為細末,麻油調搽患處。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瘡。
[主治]黃水瘡、浸淫瘡、鼻旁?瘡濕爛。
[來源]《醫(yī)宗金鑒》